專利名稱:一種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砂光機,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對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拋光處理的砂光機,屬于木工機械領域。
背景技術:
木工機械主要是從原木鋸剖、木材處理到加工成木制品過程中所用的鋸刨、拼接、鉆孔、打磨、與后期處理等加工設備。木工機械可分為木工鋸切類、木工刨床、木工車床、木 工銑床、木工鉆床、木工砂光機、木器表面涂裝設備、修整、刃磨木工刀具的輔機等。木工砂光機是將無端砂帶張緊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帶輪上,通過帶輪的旋轉使砂帶產生切削運動,實現對木料的砂削拋光加工。砂帶拋光是一種彈性磨削,并有"冷態磨肖IJ"之稱,系統震動小且穩定性好,拋光速度穩定,因而拋光工件表面質量高,得到廣泛應用。現有砂光機一般用于平面、等截面外圓柱表面的拋光,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的拋光使用手工打磨或使用仿形板的拋光方法實現。手工進行拋光加工,工作效率低,成本較高,并且拋光不均勻,難以達到統一的質量要求;使用仿形板進行拋光加工,加工機械結構復雜,當工件表面形狀變化時,仿形板就需變化、更換,生產的靈活性、適應性較差。所以,迫切需要一種能自動拋光且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的砂光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變截面外圓柱表面拋光困難、產品靈活性差的問題,提供一種適用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的砂帶拋光機械。對于沿軸向截面尺寸變化的外圓柱工件,能自動實現工件外表面的拋光,并且拋光量均勻、可調。利用砂帶拋光對木料本身的損壞小,提聞了廣品的質量。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適用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拋光機主要由機架、砂帶主動輪、砂帶從動輪、砂帶張緊輪、砂帶、送料機構、壓輪機構、桿端關節軸承、銷軸、鉸座、螺桿、手輪以及動力部分組成。工作時,手動上料,將工件放在送料板上。電機通過V帶傳動機構把動力傳遞到砂帶主動輪,使砂帶沿順時針方向回轉;另一電機通過V帶、同步帶傳動機構把動力傳遞到壓輪機構中的壓輪上,使壓輪沿順時針方向回轉;工件在壓輪的作用下壓靠在砂帶上,由壓輪和砂帶的回轉帶動工件沿逆時針方向回轉,在回轉過程中工件沿圓周由砂帶拋光,同時在壓輪的擠搓作用下工件沿送料板移動最后射出到接料斗上。工件的拋光量由工件與砂帶的壓緊程度和砂帶的砂粒標號決定,工件與砂帶的壓緊通過調節手輪使螺桿移動進而帶動桿端關節軸承、壓輪移動實現。對于變截面外圓柱表面工件,工件直徑變化時,一方面壓輪、壓輪橫支架、桿端關節軸承、鉸座、螺桿相對機架水平移動,另一方面桿端關節軸承使壓輪機構中的壓輪、壓輪橫支架可相對螺桿微量偏轉,同時壓輪斜支架繞壓輪斜支架傳動軸微量偏轉。這樣,在拋光過程中壓輪與工件的相對位置自動隨工件截面變化而變化,保證工件在原有形狀的基礎上實現拋光。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利用砂帶的柔性、桿端關節軸承可連接有微量偏轉的兩桿件的特性及彈簧的彈性,自動實現壓輪隨工件直徑變化而移動,從而完成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的拋光過程。工件尺寸規格變化時,只需調整壓輪斜支架與壓輪橫支架的螺栓連接位置即可。拋光質量好,拋光效率高,機構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易于推廣。
圖I為本發明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主視結構不意圖。圖2為壓輪機構10主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壓輪機構10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壓輪機構10左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壓輪橫支架102與螺桿13連接結構俯視結構示意圖。圖6為送料機構8俯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工件7與送料板83、壓輪101的相對位置左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機架17與螺桿13的左視剖視結構示意圖。各附圖中1、電機;2、V帶傳動機構;3、砂帶主動輪;4、砂帶;5、砂帶張緊輪;6、砂帶從動輪;7、工件;8、送料機構;9、接料斗;10、壓輪機構;11、同步帶傳動機構;12、桿端關節軸承;13、螺桿;14、手輪;15、V帶傳動機構;16、電機;17機架;81、連接臂;82、直角托架;83、送料板;84、連接板;100、壓輪橫支架軸;101、壓輪;102、壓輪橫支架;103、壓輪斜支架;104、壓輪斜支架軸承;105、壓輪斜支架傳動軸;121、銷軸;122、鉸座;131、彈簧;132、螺母;133、墊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詳細描述參照附圖1-8,本發明一種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的主要結構包括電機I、V帶傳動機構2、砂帶主動輪3、砂帶4、砂帶張緊輪5、砂帶從動輪6、送料機構8、接料斗9、壓輪機構10、同步帶傳動機構11、桿端關節軸承12、螺桿13、手輪14、V帶傳動機構15、電機16和機架17。送料機構8包括連接臂81、直角托架82、送料板83和連接板84。送料板83和連接板84連接;砂帶4從送料板83與連接板84之間的間隙穿過;直角托架82與連接板84連接;直角托架82與連接臂81連接;連接臂81與機架17相連,連接臂81在機架17上的安裝高度可用螺栓調節;工件7放在送料板83上。接料斗9與機架17相連。壓輪機構10包括壓輪橫支架軸100、壓輪101、壓輪橫支架102、壓輪斜支架103和壓輪斜支架軸承104。壓輪101的材料采用耐磨硬質橡膠,壓輪101安裝在壓輪橫支架軸100上;壓輪斜支架103通過壓輪斜支架軸承104與壓輪斜支架傳動軸105相連;壓輪橫支架102與壓輪斜支架103通過螺栓連接,根據工件7型號變化,壓輪101相對工件7的豎直位置可通過壓輪橫支架102與壓輪斜支架103連接位置的改變實現調節。壓輪橫支架102與螺桿13的連接是通過以下結構實現壓輪橫支架102與桿端關節軸承12螺紋連接;桿端關節軸承12與鉸座122通過銷軸121連接;鉸座122與螺桿13螺紋連接。工件7與砂帶4壓緊程度的調節方法螺桿13架在機架17上;螺母132空套在螺桿13上,起彈簧座的作用;墊片133也起彈簧座的作用。旋轉手輪14則螺桿13沿其軸線方向移動,進而帶動壓輪橫支架102移動,使壓輪101壓緊或放松工件7,實現工件7與砂帶4壓緊程度的調節。上料時,工件7放在送料板83上且工件7的前端與壓輪101接觸。驅動砂帶4的動力由電機I通過V帶傳動機構2傳遞給砂帶主動輪3,帶動砂帶從動輪6回轉,使砂帶4順時針回轉,砂帶張緊輪5通過螺栓調節砂帶4的張緊程度。驅動壓輪101的動力由電機16通過V帶傳動機構15傳遞給壓輪斜支架傳動軸105,再由同步帶傳動機構11傳遞給壓輪橫支架軸100,使壓輪101順時針旋轉。在壓輪101和砂帶4的共同作用下,放在送料板83上的工件7逆時針方向回轉,在回轉過程中工件7沿圓周由砂帶4拋光,同時在壓輪101的擠搓作用下,工件7沿其軸線方向逐漸與壓輪101接觸并沿送料板 83移動最后射出到接料斗9上。對于變截面外圓柱表面工件7,工件7直徑增加,則工件7給壓輪101 —個反向推力,一方面使壓輪101帶動壓輪橫支架102、桿端關節軸承12、鉸座122、螺桿13相對機架17右移并壓縮彈簧131 ;另一方面壓輪101帶動壓輪橫支架102、桿端關節軸承12繞銷軸121相對螺桿13順時針微量偏轉,同時壓輪斜支架103帶動壓輪斜支架軸承104的外圈繞壓輪斜支架傳動軸105微量偏轉。工件7直徑減小,一方面壓輪101在彈簧131彈力的作用下壓緊工件7 ;另一方面壓輪101帶動壓輪橫支架102、桿端關節軸承12繞銷軸121相對螺桿13逆時針微量偏轉,同時壓輪斜支架103帶動壓輪斜支架軸承104的外圈繞壓輪斜支架傳動軸105微量偏轉。這樣,拋光過程中隨工件7截面的變化壓輪101與工件7的相對位置自動變化,即可實現變截面外圓柱表面工件7的表面拋光。
權利要求
1.一種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機I、V帶傳動機構2、砂帶主動輪3、砂帶4、砂帶張緊輪5、砂帶從動輪6、送料機構8、接料斗9、壓輪機構10、同步帶傳動機構11、桿端關節軸承12、螺桿13、手輪14、V帶傳動機構15、電機16、機架17、銷軸121、鉸座122和彈簧131 ;電機I通過V帶傳動機構2帶動砂帶4 ;電機16通過V帶傳動機構15、同步帶傳動機構11帶動壓輪101。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送料板83和連接板84連接;砂帶4從送料板83與連接板84之間的間隙穿過;直角托架82與連接板84連接;直角托架82與連接臂81連接;連接臂81與機架17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采用桿端關節軸承12這一關鍵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螺桿13架在機架17上;螺母132空套在螺桿13上。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壓輪101相對工件7的豎直位置可通過壓輪橫支架102與壓輪斜支架103連接位置的改變實現調節。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壓輪橫支架102與桿端關節軸承12連接;桿端關節軸承12與鉸座122通過銷軸121連接;鉸座122與螺桿13螺紋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其特征在于壓輪101采用耐磨硬質橡膠。
全文摘要
一種適于木料的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砂光機,主要包括砂帶、送料板、接料斗、壓輪機構、桿端關節軸承、螺桿和彈簧。工作時,壓輪將放在送料板上的工件壓靠在砂帶上,壓輪和砂帶的順時針回轉帶動工件逆時針方向回轉并沿圓周由砂帶拋光,同時工件沿其軸線方向逐漸與壓輪接觸并沿送料板移動最后射出到接料斗上。工件截面變化時,一方面壓輪、壓輪橫支架、桿端關節軸承、螺桿相對機架水平移動,另一方面桿端關節軸承使壓輪、壓輪橫支架可相對螺桿微量偏轉,同時壓輪斜支架繞壓輪斜支架傳動軸微量偏轉,使壓輪與工件的相對位置自動變化,從而實現變截面外圓柱表面的拋光。本發明拋光質量好,適應性強,結構簡單,操作簡便。
文檔編號B24B21/02GK102765031SQ20121026816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楊紅艷 申請人:楊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