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屬于稀土生產堿解罐技術設計領域。
背景技術:
堿解罐使用于稀土生產堿解工段,該工段的生產工藝是用渦流電加熱的方式產生150度高溫,在此高溫下用NaOH分解稀土礦。因為在150度高溫下NaOH對金屬的腐蝕性十分明顯,對于制作堿解罐采用的金屬防腐蝕性能要求很高,除金屬鎳之外的其他金屬基本都不合適。但采用金屬鎳制作設備成本太高,因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普通碳鋼板制作堿解罐罐體,在堿解罐罐體外側壁盤繞有渦流電加熱器,然后投入使用,等使用一段時間后,根據腐蝕情況定期更換堿解罐罐體。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每3至4個月就需要更換一次堿解罐罐體,全廠12個堿解罐每年共需更換約為36次,每次更換時間約為5天左右,合計 約180天,嚴重影響車間產量,并且維修費較高,費用約為43萬元,費工費時。
實用新型內容根據以上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延長了堿解罐罐體更換周期,減少了維修頻率,降低了維修費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包括堿解罐罐體,堿解罐罐體外側壁盤繞有渦流電加熱器,其特征在于在堿解罐罐體內部設置有與之形狀相似的待腐蝕罐體,待腐蝕罐體外徑比堿解罐罐體內徑小,待腐蝕罐體的罐頂與堿解罐罐體的罐頂相連。其中,本實用新型考慮到罐底腐蝕磨損的程度是罐體的2倍左右,所以在所述待腐蝕罐體內設置有加強腐蝕罐底,加強腐蝕罐底位于待腐蝕罐體的罐底上部。通過上述結構,形成了一個2層罐體和3層罐底的堿解罐。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本實用新型采用的2層罐體和3層罐底組成的堿解罐,在使用時,當待腐蝕罐體內部的加強腐蝕罐底被腐蝕穿孔開始泄露的時候不需進行更換、維修,而是繼續使用,等待腐蝕罐的罐底全部腐蝕完后再將本實用新型進行更換,這樣保證了加強腐蝕罐底的充分利用,并對渦流電加熱器起到了保護作用,延長了堿解罐罐體更換周期,減少了維修頻率,降低了維修費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渦流電加熱器2、堿解罐罐體3、待腐蝕罐體4、加強腐蝕罐底。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0012]如圖I所示,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包括堿解罐罐體2,堿解罐罐體2外側壁盤繞有渦流電加熱器I,在堿解罐罐體2內部設置有與之形狀相似的待腐蝕罐體3,待腐蝕罐體3外徑比堿解罐罐體2內徑小,待腐蝕罐體3的罐頂與堿解罐罐體2的罐頂相連,待腐蝕罐體3內設置有加強腐蝕罐底4,加強腐蝕罐底4位于待腐蝕罐體3的罐底上部。在使用時,當待腐蝕罐體3內部的加強腐蝕罐底4被腐蝕穿孔開始泄露的時候不需進行更換、維修,而是繼續使用,等待腐蝕罐體3的罐底全部腐蝕完后再將本實用新型進 行更換,通過本實施例,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使用周期由原來的3-4個月延長至11-12個月左右,約延長了 3倍時間,同時維修費降低60%左右,節約資金每年約25萬元。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包括堿解罐罐體(2),堿解罐罐體(2)外側壁盤繞有渦流電加熱器(1),其特征在于在堿解罐罐體(2)內部設置有與之形狀相似的待腐蝕罐體(3),待腐蝕罐體(3)外徑比堿解罐罐體(2)內徑小,待腐蝕罐體(3)的罐頂與堿解罐罐體(2)的罐頂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腐蝕罐體(3)內設置有加強腐蝕罐底(4),加強腐蝕罐底(4)位于待腐蝕罐體(3)的罐底上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稀土生產的堿解罐,屬于稀土生產堿解罐技術設計領域,包括堿解罐罐體,堿解罐罐體外側壁盤繞有渦流電加熱器,其特征在于在堿解罐罐體內部設置有與之形狀相似的待腐蝕罐體,待腐蝕罐體外徑比堿解罐罐體內徑小,待腐蝕罐體的罐頂與堿解罐罐體的罐頂相連。由于采用的2層罐體和3層罐底組成的堿解罐,在使用時,當待腐蝕罐體內部的加強腐蝕罐底被腐蝕穿孔開始泄露的時候不需進行更換、維修,而是繼續使用,等待腐蝕罐的罐底全部腐蝕完后再將本實用新型進行更換,這樣保證了加強腐蝕罐底的充分利用,并對渦流電加熱器起到了保護作用,延長了堿解罐罐體更換周期,減少了維修頻率,降低了維修費用。
文檔編號C22B59/00GK202671621SQ20122029374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1日
發明者范忠勝, 劉剛, 于勇軍 申請人:淄博包鋼靈芝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