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真空烘烤(鍍膜)容器中需由外部輸入動力的真空動密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到能夠實現真空旋轉軸式傳遞動力的密封器件。
背景技術:
在通用真空(鍍膜)容器中,內部所需動力通常都是通過動密封器件由容器外部傳遞進來的。常規工況下的旋轉軸動密封組件型式主要有橡膠密封圈型、磁流體密封型、磁力傳動型、液態金屬型幾種。然而,在有烘烤要求的真空(鍍膜)容器中的烘烤溫度一旦超過密封材料的工作溫度,就會使真空動密封器件中的構件和軸承過熱,從而使得密封材料產生老化、磁耦合材料產生退磁、低熔點密封材料升華等問題,嚴重影響動密封器件的密封性能。因此,有烘烤·要求的真空(鍍膜)容器,要保證動密封器件具有良好的真空動態密封和動力傳遞性能,必須給予良好的冷卻。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種雙路水冷旋轉軸式高真空動密封器件。本實用新型采用橡膠密封圈型式的旋轉軸動密封結構,通過增加雙水冷卻結構來解決容器內過高的烘烤溫度對密封材料和構件的影響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包括動力旋轉軸,動力旋轉軸通過軸承與密封座傳動連接,軸承外設有通過六角螺釘連接的軸承壓蓋,還包括彈性擋圈,動力旋轉軸的中心鉆有孔,導水管插入動力旋轉軸的中心孔內,且中心孔的開口端通過導水孔補芯封堵;進水嘴與導水管的內部相連通,導水管的末端與導水管與動力旋轉軸的中心孔的內部之間夾層相通,最后與出水嘴相通,且進水嘴和出水嘴都安裝在水冷密封座上。動力旋轉軸與水冷密封座的兩接觸面上進水嘴和出水嘴之間設有將冷卻進水和出水隔斷的第一 O型密封圈;動力旋轉軸與水冷密封座的兩接觸面上,進水嘴和出水嘴的兩外側邊分別設有減壓和密封雙重作用的第二 O型密封圈;動力旋轉軸與水冷密封座的兩接觸面上,靠近動力旋轉軸的中心孔的開口端設有起對冷卻水第二道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密封座內部設有空腔,空腔上連通有外部冷卻進水嘴和外部冷卻出水嘴。密封座上通過螺栓連接絕緣套和絕緣板。靜密封座上切有環狀冷卻溝槽。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動力旋轉軸與插入動力旋轉軸的導水管構成的冷卻水通道,對動力旋轉軸以及軸承、骨架油封以及填充的真空脂等材料和構件進行了充分冷卻,避免了烘烤高溫對它們的影響;水冷密封座上設計的配、匯水環與旋轉軸上的進、出水側孔,解決了將冷卻水導入旋轉軸的難題。另外還具有結構簡單,尺寸緊湊、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優點。
圖I 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中1.皮(齒形)帶輪;2.端蓋;3.第一擋圈;4.止退圓螺母;5.平鍵;6.骨架油封;7.第一內六角螺釘;8.第二 O型密封圈;9.水冷密封座;10.出水嘴;11.第二內六角螺釘;12.軸承;13.第二擋圈;14.真空脂杯;15.隔環;16.動密封座出水嘴;17.六角螺栓;18.絕緣套;19.絕緣板;20.密封座;21.橡膠密封圈;22.第三內六角螺釘;23.軸承壓蓋;24.導水管;25.動力旋轉軸;26.軸承;27.骨架油封;28.動密封座進水嘴;29.彈性擋圈;30.漏水檢測環;31.第四內六角螺釘;32.軸承壓蓋;33.第一 O型密封圈;34.進水嘴;35.導水孔補心。
具體實施方式
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包括動力旋轉軸25,動力旋轉軸25通過軸承12 (26)與密封座20傳動連接,軸承12 (26)外設有通過第三內六角螺釘22連接的軸承壓蓋23 (32),還包括彈性擋圈29,動力旋轉軸25的中心鉆有孔,導水管24插入動力旋轉軸25的中心孔內,且中心孔的開口端通過導水孔補芯35封堵;進水嘴34與導水管24的內部相連通,導水管24的末端與導水管24與動力旋轉軸25的中心孔的內部之間夾層相通,最后與出水嘴10相通,且進水嘴34和出水嘴10都安裝在水冷密封座9上。動力旋轉軸25與水冷密封座9的兩接觸面上,進水嘴34和出水嘴10之間設有將冷卻進水和出水隔斷的第一 O型密封圈33 ;動力旋轉軸25與水冷密封座9的兩接觸面上,進水嘴34和出水嘴10的兩外側邊分別設有減壓和密封雙重作用的第二 O型密封圈8 ;動力旋轉軸25與水冷密封座9的兩接觸面上,靠近動力旋轉軸25的中心孔的開口端設有起對冷卻水第二道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6。密封座20內部設有空腔,空腔上連通有外部冷卻進水嘴28和外部冷卻出水嘴16。密封座20上通過螺栓17連接絕緣套18和絕緣板19。靜密封座20上切有環狀冷卻溝槽。雙路水冷部分由端蓋2、骨架油封6、第一內六角螺釘7、第二 O型密封圈8、水冷密封座9、出水嘴10、第二內六角螺釘11、漏水檢測環30、動力旋轉軸25、第一 O型密封圈33、進水嘴34和導水孔補芯35組成對動力旋轉軸內的水冷回路。此時,冷卻水經進水嘴34進入水冷密封座9的A點給水配水環,再經動力旋轉軸25上的進水側孔進入導水管24,冷卻水到達動力旋轉軸25的C點后從動力旋轉軸25和導水管24形成的夾套折返回到B點匯水環,然后從出水嘴10流出,完成對動力旋轉軸25從內部進行的冷卻。為將導水管24插入動力旋轉軸25,在動力旋轉軸25中心鉆的孔,可在導水管24插入后用導水孔補芯35封補。冷卻進、出水的隔斷由兩個O型密封圈承擔,兩端O型密封圈肩負著減壓和密封的雙重作用,骨架油封6則起著冷卻水的第二道密封。軸承12 (26)起著將動力旋轉軸25定位在密封座20上的作用,配以軸承壓蓋23
(32)、彈性擋圈29以及內第二內六角螺釘11和31構成了靜、動一體傳遞旋轉動力的運動組件,而兩端的骨架油封27、隔環15、第二擋圈13和真空脂杯14與動力旋轉軸25、密封座20 一同組成了高真空橡膠密封圈型式的動密封構件。[0020]另一路冷卻水由進水嘴28進入密封座20的冷卻環后經由出水嘴16流出,完成動密封座的外部冷卻。當真空烘烤(鍍膜)容器中的工件需要加載偏壓電源時,加裝絕緣套18和絕緣板19后即可構成偏壓電源輸入的接入點。靜密封座20上切有環狀冷卻溝槽,提高冷卻面積,使得與靜密封座20有接觸的材料、構件均得到充分冷卻。如圖I所示,動密封器件部分的安裝將導水管24插入導水孔補心35中用氬弧焊焊接固定后插入動力旋轉軸25的孔中用螺紋副與動力旋轉軸25連接,然后用軸承26將密 封座20和動力旋轉軸25固聯在一起,裝上軸承壓蓋23用第三內六角螺釘22壓緊,安裝密封座20右側的2組骨架油封27,推入充滿真空脂的隔環15以及骨架油封27,裝上第二擋圈13、軸承12,用第四內六角螺釘31將軸承壓蓋32固定在密封座20上。裝上黃油杯14,進出、水嘴28和16,至此,高真空橡膠密封圈型的動密封器件部分裝配完成。雙路水冷部分的裝配先將漏水檢測環30放入軸承壓蓋30的孔中,壓入骨架油封6,將4組O型密封圈分別套在動力旋轉軸25的槽中,將裝有骨架油封6的水冷密封座9套裝在動力旋轉軸25上用第二內六角螺釘11連接固定,在水冷密封座9左端壓入骨架油封6后再將端蓋2用第一內六角螺釘7固定在水冷密封座9上,裝上進、出水嘴34和10,最后敲入平鍵5和皮(齒形)帶輪1,套入第一擋圈3后用止退圓螺母4鎖緊。至此,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安裝完畢。如果真空烘烤(鍍膜)裝置中的工件需要加載偏壓電源時,還需加裝絕緣套18和絕緣板19。
權利要求1.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包括動力旋轉軸(25),動力旋轉軸(25)通過軸承(12、26 )與密封座(20 )傳動連接,軸承(12、26 )外設有通過第三內六角螺釘(22 )連接的軸承壓蓋(23、32),還包括彈性擋圈(29),其特征在于,動力旋轉軸(25)的中心鉆有孔,導水管(24)插入動力旋轉軸(25)的中心孔內,且中心孔的開口端通過導水孔補芯(35)封堵;進水嘴(34)與導水管(24)的內部相連通,導水管(24)的末端與導水管(24)與動力旋轉軸(25 )的中心孔的內 部之間夾層相通,最后與出水嘴(10 )相通,且進水嘴(34)和出水嘴(10 )都安裝在水冷密封座(9 )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其特征在于,動力旋轉軸(25)與水冷密封座(9)的兩接觸面上,進水嘴(34)和出水嘴(10)之間設有將冷卻進水和出水隔斷的第一 O型密封圈(33);動力旋轉軸(25)與水冷密封座(9)的兩接觸面上,進水嘴(34)和出水嘴(10)的兩外側邊分別設有減壓和密封雙重作用的第二 O型密封圈(8);動力旋轉軸(25 )與水冷密封座(9 )的兩接觸面上,靠近動力旋轉軸(25 )的中心孔的開口端設有起對冷卻水第二道密封作用的骨架油封(6 )。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其特征在于,密封座(20)內部設有空腔,空腔上連通有外部冷卻進水嘴(28)和外部冷卻出水嘴(16)。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其特征在于,密封座(20 )上通過螺栓(17 )連接絕緣套(18 )和絕緣板(19 )。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其特征在于,靜密封座(20)上切有環狀冷卻溝槽。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路水冷旋轉軸式真空動密封器件,包括動力旋轉軸,動力旋轉軸通過軸承與密封座傳動連接,軸承外設有通過六角螺釘連接的軸承壓蓋,還包括彈性擋圈,動力旋轉軸的中心鉆有孔,導水管插入動力旋轉軸的中心孔內,且中心孔的開口端通過導水孔補芯封堵;進水嘴與導水管的內部相連通,導水管的末端與導水管與動力旋轉軸的中心孔的內部之間夾層相通,最后與出水嘴相通,且進水嘴和出水嘴都安裝在水冷密封座上。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動力旋轉軸與插入動力旋轉軸的導水管構成的冷卻水通道,對動力旋轉軸以及軸承、骨架油封以及填充的真空脂等材料和構件進行了充分冷卻,避免了烘烤高溫對它們的影響。
文檔編號C23C14/56GK202719135SQ20122039077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8日
發明者徐樹深, 梅麗文, 張韜 申請人: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