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裝設施,具體涉及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0002]背景技術[0003]閥是一種常見的液壓零件,在閥體內部常設計有通孔,由于有的閥體工件外形較長,體積較大,因而其閥體內部通孔就會很長、很深,且截面積較大。對此種結構形式的閥體內孔進行去毛刺操作,一般均采用手工操作方式,通過手持毛刷,伸入閥體內孔進行操作。 此種加工方式,不僅費時費力,還由于操作工具、操作方式的受限而不能保證加工質量。發明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對現有的閥體內孔去毛刺的操作方式進行改進, 提供一種機械化操作的、省時省力且保證加工質量的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0005]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0006]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工作臺一端固定有軸承座,軸承座座孔內設有轉軸,電機的動力通過帶輪傳送至轉軸,轉軸又通過聯軸器傳送給設于聯軸器軸孔內的毛刷,帶動毛刷轉動;工作臺另一端設有導軌,滑板通過其底部設有的凸塊卡合置于導軌上,并沿導軌作左右往復運動;滑板底部還固定連接有滑座,滑座又與液壓油缸相連,在動力裝置的控制下,液壓油缸帶動滑座、滑板及置于滑板上的工件作左右往復運動。[0007]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方案是,所述的動力裝置為電機,或為液壓馬達。[0008]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點本實用新型通過選擇電機來傳送動力,帶動毛刷轉動,又通過利用動力裝置來操縱液壓油缸,帶動滑座、滑板及置于滑板上的閥體工件作左右往復運動,實現閥體內孔去毛刺的機械化操作,代替手工操作方式,縮短加工時長,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工人操作,且保證工件加工質量。
[0009]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0]圖2為圖I的A-A方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參照圖1、2,其中[0012]在工作臺I的一端固定有軸承座2,軸承座2座孔內設有轉軸3,電機4的動力通過帶輪5傳送至轉軸3,轉軸3又通過聯軸器6將動力傳送給設于聯軸器6軸孔內的毛刷 7,帶動毛刷7轉動;[0013]在工作臺I另一端設有導軌8,滑板9通過其底部設有的凸塊91卡合置于導軌8 上,在滑板9底部還固定連接有滑座10,滑座10又與液壓油缸11相連,在電機或液壓馬達 12的控制下,液壓油缸11帶動滑座10、滑板9及置于滑板9上的工件13作左右往復運動, 完成工件13的進給與退出,實現毛刷7在工件13閥體內孔中的去毛刺操作。[0014]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省時省力,完全取代人工操作,并且保證工件加工質量。
權利要求1.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其特征在于工作臺(I) 一端固定有軸承座(2),軸承座(2 )座孔內設有轉軸(3 ),電機(4 )的動力通過帶輪(5 )傳送至轉軸(3 ),轉軸(3 )又通過聯軸器(6)將動力傳送給設于聯軸器(6)軸孔內的毛刷(7),帶動毛刷(7)轉動;工作臺(I)另一端設有導軌(8),滑板(9)通過其底部設有的凸塊(91)卡合置于導軌(8)上,并沿導軌(8)作左右往復運動;滑板(9)底部還固定連接有滑座(10),滑座(10)又與液壓油缸(11)相連,在動力裝置(12)的控制下,液壓油缸(11)帶動滑座(10)、滑板(9)及置于滑板(9)上的工件(13)作左右往復運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裝置(12)為電機,或為液壓馬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閥體內孔去毛刺裝置,工作臺一端固定有軸承座,軸承座座孔內設有轉軸,電機的動力通過帶輪傳送至轉軸,轉軸又通過聯軸器將動力傳送給設于聯軸器軸孔內的毛刷,帶動毛刷轉動;工作臺另一端設有導軌,滑板通過其底部設有的凸塊卡合置于導軌上,并沿導軌作左右往復運動;滑板底部還固定連接有滑座,滑座又與液壓油缸相連,在動力裝置的控制下,液壓油缸帶動滑座、滑板及置于滑板上的工件作左右往復運動。本實用新型通過選擇電機來傳送動力,帶動毛刷轉動,又通過利用動力裝置來操縱液壓油缸,帶動閥體工件作左右往復運動,實現閥體內孔去毛刺的機械化操作,代替手工操作方式,縮短加工時長,提高效率,方便操作,且保證加工質量。
文檔編號B24B9/00GK202742165SQ201220405528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6日
發明者田守港, 石妙鑫, 張燕 申請人:淮安市勝杰液壓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