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旋轉支座、橫向設置的連接臂、第二旋轉支座、縱向設置的轉動臂、機械臂及用于控制所述機械臂升降的氣缸,所述第一旋轉支座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固定支座上,所述第二旋轉支座通過所述連接臂與所述第一旋轉支座連接;所述轉動臂一端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旋轉支座上,另一端與所述機械臂鉸接使得所述機械臂繞鉸接的點上下轉動,所述固定支座上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旋轉支座轉動角度的限位件。采用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能夠防止第二旋轉支座旋轉至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上部,防止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升降時撞壞第二旋轉支座。
【專利說明】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中的澆鑄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是應用在冶金企業煉鋼成材的連續澆鑄配套設備上,其功能是承接大包內鋼水到中間包內。結合圖1、圖2,該操作裝置包括固定支座1、第一旋轉支座
2、連接臂3、第二旋轉支座4、轉動臂5、機械臂6及氣缸7等,第一旋轉支座2可轉動地安裝在固定支座I上,第二旋轉支座4通過連接臂3與第一旋轉支座2連接。轉動臂5連接第二旋轉支座4和機械臂6,氣缸7用于驅動機械臂6的升降。原有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存在以下缺陷:
[0003]1、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易與操作裝置的第二旋轉支座4碰撞,造成第二旋轉支座4受損。具體為,原操作裝置本體可圍繞第一旋轉支座2、第二旋轉支座4作360度轉動,當第二旋轉支座4轉動至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上方時,一旦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上升到極限位置(升降行程500_),會造成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與第二旋轉支座4底部碰撞(升降活動梁12與第二旋轉支座4底部垂直距離小于500mm),造成第二旋轉支座4受損。
[0004]2、原操作裝置中控制機械臂6升降的氣缸7安裝方式不合理。原操作裝置中氣缸7水平安裝,靠活塞桿的伸出、縮回帶動連桿來升降操作裝置,而當操作裝置上升到高位時(操作裝置套大包水口位),操作手柄8與氣缸7尾部接近碰擦,容易將操作工的手夾傷,造成安全事故。
[0005]3、操作裝置操作桿支點10位置不合理,操作困難。原操作裝置操作桿支點位置設置不合理(前后比例在3: I左右),造成前后移動及轉動困難,經常需要兩個操作工來操作完成。
[0006]綜上,現有的這種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容易損壞旋轉支座。而且,原有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容易影響到澆鑄時的鑄坯質量。此外,這種操作裝置給操作工的整個操作過程帶來了諸多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7]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其能夠防止第二旋轉支座受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撞擊損壞。
[0008]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旋轉支座、橫向設置的連接臂、第二旋轉支座、縱向設置的轉動臂、機械臂及用于控制所述機械臂升降的氣缸,所述第一旋轉支座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固定支座上,所述第二旋轉支座通過所述連接臂與所述第一旋轉支座連接;
[0009]所述轉動臂一端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旋轉支座上,另一端與所述機械臂鉸接使得所述機械臂繞鉸接的點上下轉動,其中,所述固定支座上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旋轉支座轉動角度的限位件。[0010]優選地,所述氣缸設置在所述轉動臂與所述機械臂的頭部之間。
[0011]優選地,所述氣缸包括缸體以及可沿所述缸體往復運動的活塞桿,所述缸體鉸接在所述轉動臂上,所述活塞桿鉸接在所述機械臂上。
[0012]優選地,所述限位件為設有缺口的環狀限位塊,所述環狀限位塊設置在所述固定支座上、位于所述第一旋轉支座外側的位置。
[0013]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采用限位件限定連接臂的轉動角度,有效防止第二旋轉支座轉動至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上方與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碰撞。氣缸的設置位置,使得其操作安全,避免夾傷操作人員的手。此外,本實用新型中,氣缸采用豎直設置的方式,缸體、活塞桿分別鉸接在轉動臂和機械臂上,方便操作。設有缺口的環狀限位塊,加工方便,使用簡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現有技術中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現有技術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手工操作時的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示出了本裝置的工作位;
[0017]圖4為圖3中局部的剖視放大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示出了本裝置的待機位;
[0019]圖6為圖5中局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以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1]圖3-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示出了本裝置的工作位,機械臂6處于最前端。其中,為清楚顯示旋轉支座的結構,圖4對圖3局部進行了剖視,同時對其進行放大。
[0022]如圖3、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包括固定支座1、第一旋轉支座2、橫向設置的連接臂3、第二旋轉支座4、縱向設置的轉動臂5、機械臂6及用于控制機械臂6升降的氣缸7。第一旋轉支座2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固定支座I上,第二旋轉支座4通過連接臂3與第一旋轉支座2連接,連接臂3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旋轉支座2以及第二旋轉支座4固定連接。轉動臂5 —端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第二旋轉支座4上,另一端與機械臂6鉸接,以便機械臂6能夠繞著鉸接的點上下轉動以實現升降。圖中所示的轉動臂5大致為L形,其包括底部及側部,底部套裝在一個短軸501上,該短軸501安裝在第二旋轉支座4中并形成可轉動連接。固定支座I上設置有用于限定第一旋轉支座2轉動角度的限位件9,為方便加工,該限位件9可以設置為限定連接臂3的轉動角度,其也能夠限定第一旋轉支座2的轉動角度。由于連接臂3與第二旋轉支座4固定連接,進而限定了第二旋轉支座4的轉動角度,避免第二旋轉支座4轉動至圖5所示的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的正上方,防止由于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的升降而撞擊第二旋轉支座4。
[0023]第一旋轉支座2與固定支座I的可轉動連接以及轉動臂3與第二旋轉支座4的可轉動連接可以采用諸多常規方式,本實用新型中,采用類似軸與軸承配合的方式來實現此功能,如圖4中所示。
[0024]氣缸I包括缸體以及可沿缸體往復運動的活塞桿,作為一種優選,氣缸7設置在轉動臂5與機械臂6的頭部(以機械臂6安裝長水口的一端為機械臂6的頭部,以機械臂6安裝手柄8的一端為機械臂6的尾部)之間,避免操作人員在向下操作手柄8時夾傷手。進一步地,缸體鉸接在轉動臂5上,活塞桿鉸接在機械臂6上,即在L形轉動臂5的底部一側設置有一個耳部(圖中未標示),缸體鉸接在耳部上。氣缸7采用豎直設置的方式,可以增加機械臂6的支點,即機械臂6包括由轉動臂5與機械臂6鉸接所形成的第一支點10以及由活塞桿與機械臂6鉸接所形成的第二支點11,采用兩個支點,減輕了操作人員的操作強度以及難度。
[0025]作為一種優選,限位件9為設有缺口的環狀限位塊,該環狀限位塊設置在固定支座I上、位于第一旋轉支座2外側的位置。當第一旋轉支座2轉動時,連接臂3只能在該環狀限位件9的缺口范圍內轉動,進而避免了第二旋轉支座4轉動至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的上方。當然,該限位件的設置位置以及結構也可以采用其他常見的諸多方式,如僅在固定支座I上設置兩塊擋塊,通過該擋塊來限定其轉動角度等。
[0026]圖5-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其示出了本裝置的待機位,機械臂6處于最后端。其中,為清楚顯示限位件9的結構,圖6示出了圖5中的局部結構的俯視圖,同時對其尺寸放大。
[0027]如圖5、6所示,連接臂3由于限位件9的作用,其轉動角度受到限制。使用時,根據需要調整第一旋轉支座2以及第二旋轉支座4的轉動位置,避免了第二旋轉支座4轉動到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的上方。
[0028]綜上,采用這種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能夠避免第二旋轉支座4轉動至中間包車升降活動梁12上方,進而有效避免了第二旋轉支座4被撞壞,保證操作裝置的正常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包括固定支座、第一旋轉支座、橫向設置的連接臂、第二旋轉支座、縱向設置的轉動臂、機械臂及用于控制所述機械臂升降的氣缸,所述第一旋轉支座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固定支座上,所述第二旋轉支座通過所述連接臂與所述第一旋轉支座連接; 所述轉動臂一端可水平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二旋轉支座上,另一端與所述機械臂鉸接使得所述機械臂繞鉸接的點上下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座上設置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旋轉支座轉動角度的限位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設置在所述轉動臂與所述機械臂的頭部之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包括缸體以及可沿所述缸體往復運動的活塞桿,所述缸體鉸接在所述轉動臂上,所述活塞桿鉸接在所述機械臂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包長水口操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為設有缺口的環狀限位塊,所述環狀限位塊設置在所述固定支座上、位于所述第一旋轉支座外側的位置。
【文檔編號】B22D41/56GK203565855SQ201320460579
【公開日】2014年4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30日
【發明者】李軍, 胡安明, 祝軍, 王勇 申請人: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