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包括集模架(1)、制芯盤(2)、多槽模型活塊(3)、整形蓋(4)、把手(5),所述制芯盤(2)座設在集模架(1)上,集模架(1)突起的外徑與制芯盤(2)底盤的中心內徑相卡合,所述多槽模型活塊(3)為若干塊,組合成圓環形,卡設在制芯盤(2)的內腔里,本實用新型所制作的整體式泥芯,用它去生產有槽帶輪,不僅工序簡單,同時還具備槽口平行度好、外型圓柱度好、同軸度好、無拔模斜度、整體變形量小的優點,完全達到金加工的技術要求,同時免去對泥芯的修理和調整。
【專利說明】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作多槽帶輪泥芯的成型模具,具體地說是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有兩種帶輪鑄槽法:一種是未規模使用的帶輪/盤泥芯鑄槽法來生產有槽毛坯,另一種是普通帶輪/盤無槽鑄造法,槽口部位為實心體。
[0003]現有的未規模使用的多槽帶輪/盤毛坯泥芯鑄槽法有兩種:
[0004]第一種:對開式(兩片)泥芯鑄槽法(含四片、六片拼湊),由對開式模具制作的中空的兩個半圓的獨立泥芯,填進型腔前必須組合成整體式泥芯,兩個半圓槽口接頭必須修補,并校正好圓柱度和槽口的平行度才能填入型腔等待澆鑄成型。
[0005]第二種:層疊式泥芯鑄槽法,由單槽模具制作單槽片狀整體式中空泥芯。按外型模具設計槽數,將片狀泥芯一層一層地填入型腔。填入前必須檢查、修正每片泥芯的厚度,填入時需要調整每片泥芯的平行度和圓柱度,才能有效澆鑄成型。
[0006]以上兩種多槽帶輪/盤的泥芯鑄槽法未規模使用的原因,是因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泥芯的修補、整合、調整等操作,用來解決泥芯的槽口變形、堆芯歪斜等現象。鑄件的直徑越大泥芯在型腔中的圓柱度、同軸度和平行度越難解決。
[0007]由于使用以上兩種泥芯鑄槽方法來生產的鑄件無法滿足金加工的技術要求,目前又無更好的方式來解決此項技術難點,因此在實際生產制造過程中絕大部分帶輪/盤毛坯制造廠家均采用無槽毛坯的鑄造方式來滿足金加工的技術要求。但這種制造方法浪費驚人。
【發明內容】
[0008]針對以上多槽泥芯鑄槽法制作上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成型模具,該成型模具制作出的泥芯為整體式泥芯,它解決了多槽泥芯成型極其復雜的難題,能有效控制泥芯槽口的垂直度和同軸度及槽間平行度,它先將制芯盤放置在集模架上,然后在制芯盤內放置多槽模型活塊,活塊中心放上壓模蓋,通過螺桿、螺帽與集模架中心垂直連接,再填入芯沙,放上整形蓋,即可制成整體式泥芯。
[0009]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包括集模架、制芯盤、多槽模型活塊、整形蓋、把手,所述制芯盤座設在集模架上,集模架突起的外徑與制芯盤底盤的內徑相卡合,所述多槽模型活塊為若干塊,組合成圓環形,卡設在制芯盤的內腔里,多槽模型活塊內徑的楞上設有壓模蓋,制芯前壓模蓋通過螺桿、螺帽與集模架連接(取芯時分開),所述制芯盤底面上設有臺階,與集模架突起的外徑形成溝槽,多槽模型活塊內圓腰部與外圓底邊分別與集模架的突起的外徑和制芯盤底面上的溝槽相吻合,制芯盤內壁上垂直設有凸起的半圓柱體,頂部設有整形蓋,整形蓋頂面設有把手。[0010]本實用新型所述多槽模型活塊為4塊,分為兩組,一組包括相對的短弦塊,另一組包括相對的長弦塊,所述短弦塊由外至內呈梯形,外圓弦長短于內圓弦長;所述長弦塊內壁呈內凹狀;所述把手對稱設置在整形蓋頂面的徑直處;本實用新型還設有凸臺退模板,所述凸臺退模板的高度與制芯盤底面上的臺階相持平。
[0011]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所制作的整體式泥芯,用它去生產有槽帶輪不僅工序簡單,同時還具備槽口平行度好、外型圓柱度好、同軸度好、無拔模斜度、整體變形量小的優點,完全達到金加工的技術要求,同時免去對泥芯的修理和調整。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俯視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拆裝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凸臺退模板示意圖。
[0016]圖5為本實用新型制成的泥芯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集模架 2、制芯盤 3、多槽模型活塊 4、整型蓋 5、把手
6、凸臺退模板7、壓模蓋
[0018]本實用新型各部件的具體作用:
[0019]1.集模架:用于整合泥芯盒所有器件。既是制芯盤定心所在,又起合、離導向作用,以及對多槽模型活塊的環形腰部圓周定位作用。
[0020]2.制芯盤:
[0021]在泥芯成型時,控制制作多槽模型活塊與集模架的同軸度、圓柱度、平行度(決定泥芯形狀)。
[0022]泥芯制成后,制芯盤在脫離集模架、退模、取芯的作用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專職作用。
[0023]3.多槽模型活塊:
[0024]兩對兩兩相同的活塊,其中一對弦長分大小頭,大頭在中間,小頭在圓邊。四活塊弦長均小于泥芯內圓的最小直徑。使用方面起著制作凹凸型槽的成型作用,實際使用中須編號,安拼接縫完整編號順號入裝。入裝時在集模架與制芯盤的組合體上無起裝角度要求,任意起點入裝即可。
[0025]4.整形蓋:起刮平泥芯上部和去除多余部分芯砂的作用,以確保泥芯厚度達到預設值。
[0026]5.把手:蓋上整形蓋后,旋轉把手,將泥芯修正平復。
[0027]6.凸臺退模板:退模板上的凸臺用于退模時填補制芯盤的中孔空間,凸起部的高等于制芯盤中孔邊的厚度,剛好托在多槽模型活塊的底邊。保證活塊向泥芯中心平行、輕松退出。
[0028]7.壓模蓋:卡設在多槽模型活塊內徑的楞上,起到穩固多槽模型活塊的作用。【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0030]根據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包括集模架1、制芯盤2、多槽模型活塊3、整形蓋4、把手5,所述制芯盤2座設在集模架I上,集模架I突起的外徑與制芯盤2底盤的內徑相卡合,所述多槽模型活塊3為若干塊,組合成圓環形,卡設在制芯盤2的內腔里,多槽模型活塊3內徑的楞上設有壓模蓋7,操作前壓模蓋7通過螺螺桿、螺帽與集模架I連接在一起,起到穩定多槽模型活塊3的作用,所述制芯盤2底面上設有臺階,與集模架I突起的外徑形成溝槽,多槽模型活塊3內圓腰部與外圓底邊分別與集模架I的突起的外徑和制芯盤2底面上的溝槽相吻合,制芯盤2內壁上垂直設有凸起的半圓柱體,頂部設有整形蓋4,整形蓋4頂面設有把手5,所述把手5對稱設置在整形蓋4頂面的徑直處。
[0031]根據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多槽模型活塊3為4塊,分為兩組,一組包括相對的短弦塊,另一組包括相對的長弦塊,所述短弦塊由外至內呈梯形,外圓弦長短于內圓弦長;所述長弦塊內壁呈內凹狀;多槽模型活塊3起著制作泥芯凹凸型槽的成型作用,實際使用中須編號,按拼接縫完整編號順號入裝,退出時,先將相對的短弦塊退出,再退出相對的長弦塊。
[0032]根據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還設有凸臺退模板6,所述凸臺退模板6的凸臺高度與制芯盤2底面上的臺階相持平,退模時將制芯盤2置于凸臺退模板6上,將多槽模型活塊3向制芯盤2中心平行退出,避免懸空操,達到平穩退模減少泥芯的破損率的目的,從而提高成品泥芯的合格率。
[0033]根據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制成的泥芯外壁上垂直形成內凹的半圓凹槽,作為半個直澆口,再與外型腔組合后形成整圓澆口。
[0034]本實用新型當制芯盤2與集模架I組合后,能同時解決垂直軸向與平面軸向的相對位置的有效控制,多槽模型活塊3按拼縫編號插入盤腔內的底部溝槽,制芯盤2與集模架I組合后形成的盤腔內內圓壁及底部溝槽對多槽模型活塊3起到環形定位及多槽模型活塊3按編號順序正確組合就位的作用。
[0035]本實用新型當制芯盤2離開集模架I后,集模架I凸起的外徑與多槽模型活塊3內徑脫離接觸,制芯盤2腔內的底部溝槽消失,多槽模型活塊3被制芯盤2內圓壁的束縛也隨之消失,便于多槽模型活塊3向中心橫向退出,從而順利完成泥芯10的制作過程。
[0036]本實用新型多槽模型活塊3的形狀決定泥芯的形狀,再通過泥芯的形狀最終決定鑄件外圓溝槽的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其特征是包括集模架(I)、制芯盤(2)、多槽模型活塊(3)、整形蓋(4)、把手(5),所述制芯盤(2)座設在集模架(I)上,集模架(I)突起的外徑與制芯盤(2)底盤的中心內徑相卡合,所述多槽模型活塊(3)為若干塊,組合成圓環形,卡設在制芯盤(2)的內腔里,多槽模型活塊(3)內徑的楞上設有壓模蓋(7),壓模蓋(7)操作時通過螺桿、螺帽與集模架連接于集模架(I)上,所述制芯盤(2)底面上設有臺階,與集模架(I)突起的外徑形成溝槽,多槽模型活塊(3)內圓腰部與外圓底邊分別與集模架(I)的突起的外徑和制芯盤(2)底面上的溝槽相吻合,制芯盤(2)內壁上垂直設有凸起的半圓柱體,頂部設有整形蓋(4),整形蓋(4)頂面設有把手(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其特征是所述多槽模型活塊(3)為4塊,分為兩組,一組包括相對的短弦塊,另一組包括相對的長弦塊,所述短弦塊由外至內呈梯形,外圓弦長短于內圓弦長;所述長弦塊內壁呈內凹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其特征是所述把手(5)對稱設置在整形蓋(4)頂面的徑直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作多槽帶輪鑄槽用泥芯的制芯模具,其特征是還設有凸臺退模板(6),所述凸臺退模板(6)的高度與制芯盤(2)底面上的臺階相持平。
【文檔編號】B22C9/28GK203541451SQ201320703732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1日
【發明者】周爾馨, 周根晴, 周鵬飛 申請人:周爾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