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包括:機架,機架上一側設有進給裝置,機架上另一側設有回轉固定裝置,進給裝置由水平進給裝置和垂直進給裝置組成,垂直進給裝置上連接磨頭總成,磨頭總成包括:刀座,刀座內設刀軸,刀軸的一端連接刀盤,刀軸的另一端連接刀頭驅動電機,其極大的提高了磨削的精度,有效避免了人工誤差的出現,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質量。
【專利說明】 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剎車蹄鐵生產的磨床,尤其是一種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
【背景技術】
[0002]現有車輛的制動裝置多采用鼓式制動器或盤式制動器,而鼓式制動器的旋轉元件是制動鼓,固定元件是制動蹄。制動時制動蹄在促動裝置作用下向外旋轉,制動蹄外表面的摩擦片壓靠到制動鼓的內圓柱面上,對鼓產生制動摩擦力矩。目前制動蹄主體在加工成型后,需要在制動蹄主體上鉚接或粘接摩擦片,在制動蹄主體和摩擦片連接好后需要對外側的摩擦片進行磨削修形,而現有對于制動鼓外摩擦片的磨削多由操作員采用手持式磨光機,對制動蹄表面進行打磨,這種人工打磨方式對操作員的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其極易造成產品質量的不穩定。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針對上述缺陷提高了制動蹄的磨削質量。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結構實現的,其包括:機架,機架上一側設有進給裝置,機架上另一側設有回轉固定裝置,進給裝置由水平進給裝置和垂直進給裝置組成,垂直進給裝置上連接磨頭總成,所述回轉固定裝置包括:工件軸,工件軸的一端連接夾具,工件軸的另一端連接旋轉驅動電機,水平進給裝置包括機架上連接的水平導軌,水平導軌上連接水平滑臺,水平滑臺上連接水平滑臺驅動裝置,垂直進給裝置包括:支架,支架上連接垂直導軌,垂直導軌上連接垂直滑臺,垂直滑臺連接垂直滑臺驅動裝置,垂直進給裝置的支架連接在水平進給裝置的水平滑臺上,磨頭總成包括:刀座,刀座內設刀軸,刀軸的一端連接刀盤,刀軸的另一端連接刀頭驅動電機。
[0005]所述磨頭總成軸向與機架的頂面呈90度。
[0006]所述工件軸包括:立軸,立軸連接在立軸套內,立軸為空心軸,立軸的通孔內設夾緊桿,夾具分為固定夾具和活動夾具,固定夾具連接立軸的頂端,活動夾具連接在夾緊桿的頂端,夾緊桿的底端連接連接器,連接器的下部連接夾緊液壓缸。
[0007]所述水平滑臺的后部連接調節絲桿,調節絲桿前方的機架上部連接限位板。
[0008]所述刀頭驅動電機和旋轉驅動電機分別連接PLC控制器。
[0009]所述水平滑臺驅動裝置為控制水平運動的液壓缸,垂直滑臺驅動裝置為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控制水平運動的液壓缸和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分別通過各自連接的控制閥連接在液壓站上。
[0010]所述連接器包括:連接體,連接體上部設有開口,連接體內為空腔,空腔與開口聯通,開口處連接軸承,軸承的內圈連接夾緊桿的下部,夾緊桿的底端伸入連接體的空腔內,連接體的下部設有連接孔。[0011 ] 所述夾緊裝置為加緊油缸。
[0012]所述連接器上連接限位銷,限位銷位于限位片的限位孔內。
[0013]本實用新型通過回轉固定裝置帶動其上放置的制動蹄旋轉,與此同時在水平位置上旋轉的刀盤沿制動蹄外緣對制動蹄進行磨削,極大的提高了磨削的精度,有效避免了人工誤差的出現,從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質量。同時將刀頭驅動電機和胎具驅動電機分別連接PLC控制器,使整個設備在PLC的控制下進行工作,極大的減少了人工干預,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圖1中A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機架1,機架I上一側設有進給裝置,機架I上另一側設有回轉固定裝置,進給裝置由水平進給裝置和垂直進給裝置組成,垂直進給裝置上連接磨頭總成。
[0017]所述回轉固定裝置包括:工件軸,工件軸的一端連接夾具,工件軸的另一端連接旋轉驅動電機11,所述工件軸包括:立軸3,立軸3連接在立軸套4內,立軸3為空心軸,立軸3的通孔內設夾緊桿12,夾具分為固定夾具5和活動夾具20,固定夾具5連接在立軸12的頂端,活動夾具20連接在夾緊桿12的頂端,夾緊桿12的底端連接連接器7,連接器7的下部連接夾緊油缸2。所述連接器7包括:連接體,連接體上部設有開口,連接體內為空腔,而空腔與開口聯通,開口處連接有軸承,軸承的內圈連接夾緊桿12的下部,夾緊桿12的底端伸入連接體的空腔內,連接體的下部設有連接孔,連接孔內放置夾緊油缸2的推桿,然后通過連接銷穿過連接孔和夾緊油缸2的推桿,將連接器和夾緊油缸2連接起來。當夾緊液壓缸2的活塞下行時通過位于立軸3內的夾緊桿12拉動活動夾具20,在活動夾具20和固定夾具5的配合下壓緊制動蹄22。所述連接器7上連接限位銷,限位銷位于限位片的限位孔內,限位片連接在夾緊液壓缸2上,限位片和限位銷配合從而既限制連接器7的旋轉,又限制夾緊油缸2的頂升高度。加緊油缸也采用其他運動控制裝置替代,如:氣缸或電動絲桿。
[0018]水平進給裝置包括:機架I上連接的水平導軌14,水平導軌14上連接水平滑臺9,水平滑臺9上連接水平滑臺驅動裝置。垂直進給裝置包括:支架15,支架15上連接垂直導軌13,垂直導軌13上連接垂直滑臺16,垂直滑臺16連接垂直滑臺驅動裝置,支架15連接在水平滑臺9上。
[0019]磨頭總成包括:刀座17,刀座17內設刀軸18,刀軸18的一端連接刀盤6,刀軸18的另一端連接刀頭驅動電機19。所述磨頭總成軸向與機架的頂面呈90度,使刀盤在旋轉時與機架安裝地面平行。所述水平滑臺9的后部連接調節絲桿21,調節絲桿21前方的機架I上連接限位板,操作人員根據制動蹄的加工厚度旋擰調節絲桿21到適當位置,在水平滑臺9向前運動進行磨削作業,直到調節絲杠21的前端碰到限位板為止,從而避免加工厚度超差。
[0020]所述刀頭驅動電機19和旋轉驅動電機11分別連接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根據預設參數調整刀頭驅動電器19和旋轉驅動電機11的啟停,從而完成對制動蹄的磨削加工。所述水平滑臺驅動裝置為控制水平進給的液壓缸10,垂直滑臺驅動裝置為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8,控制水平進給的液壓缸10和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8分別通過各自連接的控制閥連接在液壓站上。在與控制水平進給的液壓缸10相連的控制閥的控制下,控制水平進給的液壓缸10帶動水平滑臺9的前進或后退。在與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8相連的控制閥的控制下,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8帶動垂直滑臺16的升起或下降。
[0021]本實用新型在磨削制動蹄時,通過啟動液壓站上的油泵,向夾緊油缸內注入液壓油使夾緊液油缸的活塞上行,使夾具處于待命狀態。當制動蹄放入回轉固定裝置上后,在PLC控制下夾緊油缸下行夾緊制動蹄22。在制動蹄22加緊后,PLC控制器控制水平進給的液壓缸進給,從而帶動水平滑臺前進,在水平滑臺前進過程中,PLC控制器同時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帶動垂直滑臺向下運動,從而使帶動磨頭總成向下運動,磨頭總成在向下運動的過程中,PLC控制器啟動刀頭驅動電機19和旋轉驅動電機11使刀盤6和夾具旋轉,通過刀盤6與制動蹄表面的摩擦對制動蹄整形,接著在完成制動蹄磨削后,PLC控制器控制垂直滑臺向上升起,水平滑臺向后移動,回轉固定裝置解脫,最后操作人員將加工好的制動蹄從回轉固定裝置上取下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包括:機架,機架上一側設有進給裝置,機架上另一側設有回轉固定裝置,進給裝置由水平進給裝置和垂直進給裝置組成,垂直進給裝置上連接磨頭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轉固定裝置包括:工件軸,工件軸的一端連接夾具,工件軸的另一端連接旋轉驅動電機,水平進給裝置包括機架上連接的水平導軌,水平導軌上連接水平滑臺,水平滑臺上連接水平滑臺驅動裝置,垂直進給裝置包括:支架,支架上連接垂直導軌,垂直導軌上連接垂直滑臺,垂直滑臺連接垂直滑臺驅動裝置,垂直進給裝置的支架連接在水平進給裝置的水平滑臺上,磨頭總成包括:刀座,刀座內設刀軸,刀軸的一端連接刀盤,刀軸的另一端連接刀頭驅動電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頭總成軸向與機架的頂面呈9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軸包括:立軸和立軸套,立軸連接在立軸套內,立軸為空心軸,立軸的通孔內設夾緊桿,夾具分為固定夾具和活動夾具,固定夾具連接立軸的頂端,活動夾具連接在夾緊桿的頂端,夾緊桿的底端連接連接器,連接器的下部連接夾緊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滑臺的后部連接調節絲桿,調節絲桿前方的機架上部連接限位板。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刀頭驅動電機和旋轉驅動電機分別連接PLC控制器。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滑臺驅動裝置為控制水平運動的液壓缸,垂直滑臺驅動裝置為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控制水平運動的液壓缸和控制垂直運動的液壓缸分別通過各自連接的控制閥連接在液壓站上。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包括:連接體,連接體上部設有開口,連接體內為空腔,空腔與開口聯通,開口處連接軸承,軸承的內圈連接夾緊桿的下部,夾緊桿的底端伸入連接體的空腔內,連接體的下部設有連接孔。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裝置為加緊油缸。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制動蹄外弧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上連接限位銷,限位銷位于限位片的限位孔內。
【文檔編號】B24B19/28GK203679983SQ201320762262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8日
【發明者】崔茂軒, 李森林, 張仁義 申請人:鄭州白云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