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鍍膜蒸發源及應用該蒸發源的真空鍍膜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鍍膜蒸發源,所述蒸發源包括電發熱導體和鍍膜顆粒,所述導體兩端為可分別連接直流電正負電極的電極連接端,所述導體兩側設有可固定所述鍍膜顆粒的卡槽,所述導體兩側分別通過卡槽裝載有鍍膜顆粒,依借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鍍膜蒸發源通過結構上的改進,致使鍍膜顆粒中的藥劑經過所述導體加熱后向兩側散發,減少了向上及向下方散發的數量,使藥劑能夠充分被利用,減少了浪費同時提高了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鍍膜蒸發源及應用該蒸發源的真空鍍膜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鍍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電子設備觸摸屏鍍膜技術設備。
【背景技術】
[0002]手持電子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的大屏幕在使用過程中會粘連很多手印及汗液灰塵,形成污潰,現有技術中有一種鍍膜顆粒,通過加熱揮發后吸附在玻璃上后形成防污膜,解決防污的問題,通常做法是將被鍍膜的大屏幕通過支架呈傘形擺放,然后將鍍膜顆粒置于其下方加熱進行鍍膜,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能夠均勻鍍膜,充分利用鍍膜顆粒中的藥劑,但是由于空間限制,一次鍍膜數量很少,無法提高生產效率,另外現有技術中還有一種鍍膜設備,采用滾筒掛架式,將待鍍膜的玻璃掛在豎直置放的滾筒掛架上,然后在滾筒與滾筒之間設置發熱絲,發熱絲連接電極,發熱絲上置放鍍膜顆粒,這樣的設計能夠加大生產效率,但其中發熱絲及鍍膜顆粒的設置只是簡單的將鍍膜顆粒加熱釋放藥劑,而釋放出的藥劑霧向四周發散,尤其是會向上方空間散發,導致一定量的浪費,而且致使玻璃的鍍膜不勻。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鍍膜蒸發源及應用該蒸發源的真空鍍膜機,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鍍膜不均勻及浪費藥劑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鍍膜蒸發源,所述蒸發源包括電發熱導體和鍍膜顆粒,所述導體兩端為可分別連接直流電正負電極的電極連接端,所述導體兩側設有可固定所述鍍膜顆粒的卡槽,所述導體兩側分別通過卡槽裝載有鍍膜顆粒。
[0005]優選地,所述導體呈垂直于水平面的片狀并且與被鍍膜產品的鍍膜面平行。
[0006]優選地,所述導體上下邊沿向任意一側折疊90度形成加強筋。
[0007]優選地,所述鍍膜顆粒置入平底開口金屬腔體內,所述金屬腔體底部緊貼所述導體側表面,所述金屬腔體固定所述卡槽內。
[0008]優選地,所述卡槽呈單片半圓形或者多片焊接在所述導體兩側,所述鍍膜顆粒置入金屬腔體插入所述卡槽之中并致使所述金屬腔體底部緊貼所述導體側表面。
[0009]依借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鍍膜蒸發源通過結構上的改進,致使鍍膜顆粒中的藥劑經過所述導體加熱后向兩側散發,減少了向上及向前后方散發的數量,使藥劑能夠充分被利用,減少了浪費同時提高了效率。
[0010]本實用新型另外還提供一種真空鍍膜機,所述真空鍍膜機包括上述的鍍膜蒸發源,以及真空腔體,所述真空腔體內設置鍍膜玻璃懸掛裝置,所述懸掛裝置上所懸掛的需鍍膜玻璃的鍍膜面朝向直流正負電極之間連接的所述鍍膜蒸發源,所述真空腔體內還設有與抽真空裝置連接的抽真空管道。
[0011]優選地,所述懸掛裝置呈縱向安放的滾筒狀,所述懸掛裝置的橫截面呈多邊形,所述懸掛裝置下方設置可去驅動所述懸掛裝置旋轉的驅動電機,所述懸掛裝置至少設有兩個,所述鍍膜蒸發源垂直于兩個所述懸掛裝置中心點的連線,所述蒸發源的鍍膜顆粒呈背靠背狀態分別面對所述懸掛裝置上所懸掛的待鍍膜玻璃。
[0012]優選地,所述蒸發源具有多層布置在所述正負電極之間,以并聯方式與所述正負電極連接,所述蒸發源在下端布置密度大于上端布置密度。
[0013]依借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真空鍍膜機內的所述懸掛裝置呈筒形并且可以攜帶所掛的玻璃屏幕進行旋轉,將所述鍍膜蒸發源安裝在所述懸掛裝置之間,通電之后在真空環境下所述鍍膜顆粒向兩側散發藥劑,所述懸掛裝置旋轉均勻接受藥劑鍍膜,而所述蒸發源的鍍膜顆粒背靠背設置在所述導體上,導體發熱后鍍膜顆粒的藥劑散發方向向兩側,減少了向上和向前后散發的浪費。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蒸發源局部分解立體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蒸發源分解示意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蒸發源正面視圖;
[0017]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蒸發源俯視圖;
[0018]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真空鍍膜機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0]參照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鍍膜蒸發源,所述蒸發源40包括電發熱導體41和鍍膜顆粒42,所述導體41兩端為可分別連接直流電正負電極的電極連接端,所述導體41兩側設有可固定所述鍍膜顆粒42的卡槽43,所述卡槽43呈半圓形,可以設置單個或者多個所述卡槽43在所述導體41上,且邊緣具有一向內凸起的臺階,用以對所述鍍膜顆粒42進行固定,所述導體41兩側分別通過卡槽43裝載有鍍膜顆粒42,所述導體41呈垂直于水平面的片狀,并且與被鍍膜產品的鍍膜面平行,所述導體41上下邊沿向任意一側折疊90度形成加強筋44,通電后,所述導體41發熱會促進所述鍍膜顆粒42中的藥劑散發,這個時候散發方向雖然不會大部分向上散發,但仍然會致使其上表面的藥劑散發向上運行,故此,有必要將所述鍍膜顆粒42置入平底開口金屬腔體45內,用所述金屬腔體45的邊緣固定所述鍍膜顆粒42的藥劑只能朝開口方向進行散發,所述金屬腔體45底部緊貼所述導體
41側表面,由于腔體45也是金屬材質,完全可以迅速將所述導體41的熱量傳導至所述鍍膜顆粒42中并使其進行藥劑散發,所述金屬腔體45固定所述卡槽43內,所述卡槽43呈半圓形焊接在所述導體41兩側,所述金屬腔體45插入所述卡槽43之中并致使所述金屬腔體45底部緊貼所述導體41側表面,依借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鍍膜蒸發源通過結構上的改進,致使鍍膜顆粒42中的藥劑經過所述導體41加熱后向兩側散發,減少了向上及向前后方散發的數量,使藥劑能夠充分被利用,減少了浪費同時提高了效率。
[0021]參照圖2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另外還提供一種真空鍍膜機,所述真空鍍膜機包括上述的鍍膜蒸發源40,以及真空腔體10,所述真空腔體10內設置鍍膜玻璃懸掛裝置20,所述懸掛裝置20上所懸掛的需鍍膜玻璃21的鍍膜面朝向直流正負電極30之間連接的所述鍍膜蒸發源40,所述真空腔體10內還設有與抽真空裝置連接的抽真空管道(未示出),所述懸掛裝置20呈縱向安放的滾筒狀,所述懸掛裝置20的橫截面呈多邊形,所述懸掛裝置20下方設置可去驅動所述懸掛裝置20旋轉的驅動電機(未示出),所述懸掛裝置20至少設有兩個,所述鍍膜蒸發源40垂直于兩個所述懸掛裝置20中心點的連線,所述蒸發源40的鍍膜顆粒42呈背靠背狀態分別面對所述懸掛裝置20上所懸掛的待鍍膜玻璃21,所述蒸發源40具有多層布置在所述正負電極30之間,以并聯方式與所述正負電極30連接,所述蒸發源40在下端布置密度大于上端布置密度。
[0022]依借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真空鍍膜機內的所述懸掛裝置20呈筒形并且可以攜帶所掛的玻璃21屏幕進行旋轉,將所述鍍膜蒸發源40安裝在所述懸掛裝置20之間,通電之后在真空環境下所述鍍膜顆粒42向兩側散發藥劑,所述懸掛裝置20旋轉均勻接受藥劑鍍膜,而所述蒸發源40的鍍膜顆粒42背靠背設置在所述導體41上,導體41發熱后鍍膜顆粒
42的藥劑散發方向向兩側,減少了向上和向前后散發的浪費。
[002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鍍膜蒸發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源包括電發熱導體和鍍膜顆粒,所述導體兩端為可分別連接直流電正負電極的電極連接端,所述導體兩側設有可固定所述鍍膜顆粒的卡槽,所述導體兩側分別通過卡槽裝載有鍍膜顆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鍍膜蒸發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體呈垂直于水平面的片狀并且與被鍍膜產品的鍍膜面平行。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鍍膜蒸發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體上下邊沿向任意一側折疊90度形成加強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鍍膜蒸發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鍍膜顆粒置入平底開口金屬腔體內,所述金屬腔體底部緊貼所述導體側表面,所述金屬腔體固定所述卡槽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鍍膜蒸發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呈單片半圓形或者多片焊接在所述導體兩側,所述鍍膜顆粒置入金屬腔體插入所述卡槽之中并致使所述金屬腔體底部緊貼所述導體側表面。
6.一種真空鍍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鍍膜機包括上述權利要求1到5任一項所述的鍍膜蒸發源,以及真空腔體,所述真空腔體內設置鍍膜玻璃懸掛裝置,所述懸掛裝置上所懸掛的需鍍膜玻璃的鍍膜面朝向直流正負電極之間連接的所述鍍膜蒸發源,所述真空腔體內還設有與抽真空裝置連接的抽真空管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真空鍍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懸掛裝置呈縱向安放的滾筒狀,所述懸掛裝置的橫截面呈多邊形,所述懸掛裝置下方設置可去驅動所述懸掛裝置旋轉的驅動電機,所述懸掛裝置至少設有兩個,所述鍍膜蒸發源垂直于兩個所述懸掛裝置中心點的連線,所述蒸發源的鍍膜顆粒呈背靠背狀態分別面對所述懸掛裝置上所懸掛的待鍍膜玻璃。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真空鍍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源具有多層布置在所述正負電極之間,以并聯方式與所述正負電極連接,所述蒸發源在下端布置密度大于上端布置密度。
【文檔編號】C23C14/24GK204080096SQ201420583845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0日
【發明者】張星, 孫昂 申請人:深圳德誠達光電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