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術:
由ep2607016a2已知一種工具機系統,該工具機系統包括便攜式工具機,該便攜式工具機具有用于布置加工工具的工具接收部和接收部接口。所述工具機系統還包括蓄能裝置,該蓄能裝置可以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接收部接口上,尤其可取下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接收部接口上。所述蓄能裝置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至少大部分布置在工具接收部的邊界區域外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涉及一種工具機系統,該工具機系統具有至少一個便攜式工具機,該便攜式工具機包括至少一個用于布置加工工具的工具接收部和至少一個接收部接口,該工具機系統還具有至少一個蓄能裝置,該蓄能裝置可以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接收部接口上,尤其可取下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接收部接口上。
提出,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至少大部分布置在工具接收部的邊界區域內部。在這里,“工具接收部的邊界區域”尤其應理解為一個區域、尤其是空間區域,該區域在尤其假想的平行移動中掃過工具接收部的至少一個工具接收面。在這里,術語“工具接收面”尤其應限定工具接收部的一個面、尤其是最大面,加工工具在布置在工具接收部上的狀態中貼靠在該面上和/或該面尤其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延伸。在這里,表述“基本上垂直”尤其應限定一方向相對于基準方向的取向,其中,所述方向與所述基準方向尤其在一個平面中觀察圍成90°的角度并且所述角度具有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別有利地小于2°的最大偏差。在這里,表述“至少大部分在邊界區域內部”尤其應限定元件、尤其是蓄能裝置的布置,其中,所述元件、尤其是蓄能裝置的總體積的尤其80%以上、優選85%以上并且特別優選95%以上布置在邊界區域內部。特別優選地,所述蓄能裝置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完全布置在邊界區域內部,其中,蓄能裝置尤其100%的總體積完全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工具接收部的邊界區域內部。
在這里,“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應理解為用于加工工件的工具機,所述工具機可以由操作者無輸運機器地輸運。便攜式工具機尤其具有小于40kg、優選小于10kg并且特別優選小于5kg的質量。工具機可以構造為便攜式角磨機、手持圓鋸、鉆機、沖擊鉆、刺鋸、多功能機、刨機、立銑機或者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工具機、尤其是電驅動的便攜式工具機。特別優選地,便攜式工具機構造為磨削機,例如偏心磨削機、振動磨削機等類似設備。便攜式工具機的工具接收部優選構造為磨削盤或者振動板,在其上可拆卸地布置加工工具、尤其是磨削片。便攜式工具機優選包括至少一個固定單元,該固定單元設置用于,將加工工具固定在工具接收部上,尤其借助于形狀鎖合的和/或力鎖合的連接件可拆卸地固定在工具接收部上。固定單元可以構造為夾緊單元、搭扣單元、粘接單元、卡鎖單元或者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固定單元。“設置”尤其應理解為專門地設計和/或專門地配備。“元件和/或單元設置用于確定的功能”尤其應理解為,所述元件和/或所述單元在至少一個應用狀態和/或運行狀態中滿足和/或實施該確定的功能。
在這里,“接收部接口”尤其應理解為一個接口,該接口至少設置用于形狀鎖合和/或力鎖合地接收元件和/或單元、尤其是蓄能裝置。優選地,便攜式工具機的至少一個電接觸元件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該電接觸元件設置用于與蓄能裝置的對應接觸元件電連接。蓄能裝置優選構造為蓄電池裝置。優選地,蓄能裝置包括多個可重復充電的、相互電連接的蓄能電池。特別優選地,蓄能裝置構造為可取下的蓄電池組。
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有利地實現將蓄能裝置靠近中心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上。可以有利地實現關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的優化重心布置。因此,尤其在便攜式工具機構造為磨削機的情況下,可以特別有利地使便攜式工具機在加工工件時的傾斜保持較小。因此,能夠有利地實現工件的精確加工。此外,由于蓄能裝置略微地超出邊界區域、尤其超出工具接收部,可以有利地實現便攜式工具機的大的使用范圍。可以實現在便攜式工具機的盡量所有圍繞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的取向位置中有利的角部可接觸性。
此外提出,工具接收部具有經過工具接收部的工具接收面的面積重心延伸的軸線,該軸線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面延伸并且該軸線與蓄能裝置相交。工具接收部的工具接收面優選布置在工具接收部的背離便攜式工具機的驅動單元和/或殼體單元的一側上。工具接收面可以具有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任何構型。優選地,工具接收面圓形或多邊形、尤其矩形或三角形地構造。經過工具接收部的工具接收面的面積重心延伸的軸線優選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尤其與其同軸地延伸。在這里,“基本上平行于”尤其應理解為尤其在一個平面中一方向相對于基準方向的取向,其中,所述方向與所述基準方向具有尤其小于8°、有利地小于5°并且特別有利地小于2°的偏差。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特別有利地實現蓄能裝置靠近工具接收部中心的布置。可以有利地實現便攜式工具機的小的傾斜。
此外提出,沿著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觀察,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殼體單元的把手區域與工具接收部之間。優選地,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構造為旋轉軸線。工具接收部優選圍繞旋轉軸線、尤其偏心地圍繞旋轉軸線旋轉,和/或工具接收部圍繞旋轉軸線、尤其偏心地圍繞旋轉軸線振動。便攜式工具機可以包括可換擋的傳動單元,它設置用于,改變工具接收部的轉速和/或振動數。在這里,“把手區域”尤其應理解為殼體單元的一個區域,操作者在符合規定地操作便攜式工具機時將至少一只手布置在該區域上。優選地,把手區域設置用于布置手掌面。把手區域優選在殼體單元的背離工具接收部的一側上布置在殼體單元上。優選地,在把手區域上布置便攜式工具機的抓握面、尤其是橡膠抓握面。殼體單元可以具有殼結構方式和/或缽結構方式。借助于根據本發明構型,蓄能裝置的重力可以有利地用于支持使用者將便攜式工具機按壓到要加工的工件上。蓄能裝置的重力可以有利地作為附加的中心按壓力使用。
還提出,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至少部分地在至少兩個側面上被便攜式工具機的殼體單元遮蓋。優選地,沿著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觀察,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在至少兩個側面上被便攜式工具機的殼體單元遮蓋。在這里,“遮蓋”尤其應理解為多個元件相對彼此的布置,其中,假想軸線與所有元件相交、尤其至少分別在各個元件的一個點中相交。優選地,經過工具接收部的工具接收面的面積重心延伸的軸線與殼體單元和蓄能裝置相交。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有利地實現蓄能裝置在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附近區域中的結構上簡單的布置。可以實現便攜式工具機的重心布置的有利優化,該優化能夠實現高度的操作者舒適性和/或加工舒適性。此外,能夠有利地實現蓄能裝置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的可靠保護、尤其是撞擊保護。
此外提出,沿著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觀察,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殼體單元的把手區域與便攜式工具機的驅動單元之間。驅動單元優選構造為電動機單元。但是也可以設想,驅動單元具有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構型,例如氣動馬達單元、內燃機單元、混合式馬達單元等類似單元。優選地,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這樣布置在把手區域與驅動單元之間,使得把手區域布置在蓄能裝置的背離工具接收部的一側上,并且驅動單元布置在蓄能裝置的面向工具接收部的一側上。但是也可以設想,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這樣布置在把手區域與驅動單元之間,使得把手區域布置在蓄能裝置的面向工具接收部的一側上,并且驅動單元布置在蓄能裝置的背離工具接收部的一側上。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有利地實現驅動單元和蓄能裝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重心布置方面的優化布置。
此外提出,尤其在便攜式工具機和/或工具機系統的替代構型中,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尤其關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而言相對于便攜式工具機的驅動單元在側面錯開地布置。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延伸的軸線優選與驅動單元和蓄能裝置相交,尤其在蓄能裝置布置在接收部接口上的狀態中。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能夠有利地補償和/或抵消由于驅動單元的重力和由于蓄能裝置的重力引起的杠桿力,所述杠桿力可能導致工具接收部傾斜。
還提出,便攜式工具機的驅動單元相對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在側面錯開地布置。優選地,驅動單元的驅動軸線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延伸。優選地,驅動單元的驅動軸線相對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間隔開地布置。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有利地實現重心在工具接收部運動軸線的區域中的布置,其中,由于蓄能裝置在便攜式工具機的接收部接口上的布置可以實現驅動單元的偏心作用的力的補償。
此外提出,接收部接口具有至少一個導向元件,該導向元件具有至少基本上橫交于工具接收部運動軸線延伸的縱軸線。在這里,“基本上橫交于”尤其應理解為一方向和/或一軸線相對于基準方向和/或基準軸線的取向,其中,所述方向和/或所述軸線的取向至少不同于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基準方向和/或基準軸線的取向,并且尤其偏斜或垂直于基準方向和/或基準軸線。特別優選地,尤其在工具接收部的縱軸線和運動軸線投影到一個平面中時,工具接收部的縱軸線和運動軸線圍成90°的角度。但是在工具機系統的替代構型中也可以設想,接收部接口具有至少一個導向元件,該導向元件具有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運動軸線延伸的縱軸線。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有利地實現蓄能裝置的緊湊布置,該布置能夠實現重心在工具接收部運動軸線的附近區域中的布置的有利優化。
此外提出,導向元件的縱軸線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的工具接收面地延伸。可以有利地實現便攜式工具機重心的優化布置,尤其能夠實現便攜式工具機在加工工件期間微小的傾斜。
此外,提出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的便攜式工具機、尤其是磨削機。借助于根據本發明的構型,可以有利地實現蓄能裝置在便攜式工具機上靠近中心的布置。可以有利地實現重心關于工具接收部的運動軸線的優化布置。因此,尤其在便攜式工具機構型為磨削機的情況下,可以特別有利地使便攜式工具機在加工工件時的傾斜保持較小。因此,能夠有利地實現工件的精確加工。此外,由于蓄能裝置略微地超出邊界區域、尤其超出工具接收部,可以有利地實現便攜式工具機的大的使用范圍。可以實現在便攜式工具機在盡量所有取向位置中有利的角部可接觸性。
在這里,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和/或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不應局限于上述的應用和實施方式。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和/或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為了滿足在此描述的功能尤其可以具有與在此列舉的各個元件、結構部件和單元的數量不同的數量。此外,在該公開文獻中給出值域的情況下位于所列舉的邊界內部的值應該也被認為已公開并且被認為可任意地使用。
附圖說明
由下面的附圖描述中給出其他優點。附圖示出本發明的兩個實施例。附圖、說明書和權利要求包含大量特征組合。本領域人員適宜地單獨考慮所述特征并且概括成有意義的其他組合。
圖1以示意性視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其具有至少一個根據本發明的便攜式工具機并且具有至少一個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上的蓄能裝置,
圖2以示意性視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的俯視圖,其中,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的殼體單元的至少一個殼體元件被取下,
圖3以示意性視圖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的側視圖,其中,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的殼體單元的至少一個殼體元件被取下,
圖4以示意性視圖示出替代的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其具有至少一個替代的便攜式工具機并且具有至少一個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上的蓄能裝置,和
圖5以示意性視圖示出替代的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系統的俯視圖,其中,替代的根據本發明的工具機的殼體單元的至少一個殼體元件被取下。
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3示出工具機系統10a,該工具機系統具有至少一個便攜式工具機12a,該便攜式工具機包括個用于布置加工工具(這里未詳細示出)的至少一工具接收部14a并包括至少一個接收部接口16a。便攜式工具機12a在圖1至3中所示的實施例中構造為磨削機、尤其構造為偏心磨削機。但是也可以設想,便攜式工具機12a具有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構型,例如構造為振動磨削機等類似機器。便攜式工具機12a具有至少一個驅動單元30a,該驅動單元設置用于驅動便攜式工具機12a的工具接收部14a。便攜式工具機12a還包括至少一個從動單元36a。從動單元36a構造為傳動帶從動單元、尤其是齒帶從動單元。但是也可以設想,從動單元36a構造為齒輪從動單元。驅動單元30a和從動單元36a設置用于,以本領域人員公知的方式驅動、尤其旋轉地驅動工具接收部14a。借助于驅動單元30a與從動單元36a的共同作用,能夠以本領域人員已知的方式圍繞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尤其是旋轉軸線偏心旋轉地驅動工具接收部14a,其中,除了工具接收部14a圍繞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的總旋轉之外附加地,可以偏心地圍繞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旋轉地驅動工具接收部14a的中心。但是也可以設想,便攜式工具機12a與從動單元36a脫耦地構造,并且驅動單元30a直接與工具接收部14a連接。
工具接收部14a構造為磨削器件接收部、尤其構造為磨削盤,可以借助于便攜式工具機12a的固定單元(在這里未詳細示出)以本領域人員已知的方式將加工工具固定在該磨削盤上。固定單元可以構造為搭扣單元、夾緊單元、自粘接單元等類似單元。加工工具構造為磨削片。但是也可以設想,加工工具具有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構型,例如構型為拋光片等。加工工具在布置在工具接收部14a上的狀態中、尤其在固定在工具接收部14a上的狀態中貼靠在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上。工具接收面22a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地延伸。工具接收面22a布置在工具接收部14a的背離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的一側上。
殼體單元28a設置用于,至少接收驅動單元30a和從動單元36a。殼體單元28a具有殼結構方式。但是也可以設想,殼體單元28a具有缽結構方式或者由殼結構方式和缽結構方式組成的組合。殼體單元28a包括至少兩個可以相互固定的殼體殼元件38a、40a。殼體殼元件38a、40a在相互固定的狀態中在連接平面中相互貼靠,該連接平面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面22a地延伸。此外,殼體殼元件38a、40a在相互固定的狀態中在其中相互貼靠的該連接平面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地延伸。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優選在殼體殼元件38a、40a在相互固定的狀態中在其中相互貼靠的該連接平面中延伸。此外,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至少基本上平行于驅動單元30a的驅動軸線42a(圖1至3)地延伸。但是也可以設想,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至少基本上橫交于驅動單元30a的驅動軸線42a延伸。驅動單元30a構造為電動機單元。驅動單元30a的驅動軸線42a由驅動單元30a的電樞軸的旋轉軸線形成。從動單元36a還設置用于,使工具接收部14a相對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可偏心運動地支承。可以設想,從動單元36a可換擋地構造,以便例如影響和/或改變工具接收部14a的轉速。
此外,工具機系統10a具有至少一個蓄能裝置18a,該蓄能裝置可以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接收部接口16a上,尤其可取下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接收部接口16a上。蓄能裝置18a構造為蓄電池裝置。蓄能裝置18a包括多個可重復充電的蓄電池單元(在這里未詳細示出)。蓄能裝置18a的蓄電池單元以本領域人員已知的方式布置在蓄能裝置18a的殼體中并且彼此電連接。蓄能裝置18a構造為蓄電池組,該蓄電池組可取下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接收部接口16a上。但是也可以設想,蓄能裝置18a具有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構型。
蓄能裝置18a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至少大部分地布置在工具接收部14a的邊界區域20a內部。邊界區域20a是一空間區域,該空間區域通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部平面22a沿著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的假想平行移動形成,尤其由于掃過從工具接收部14a出發直到殼體單元28a外棱邊的區域,該外棱邊布置在殼體單元28a的背離工具接收部14a的一側上。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在圖1至3中所示的實施例中具有圓形的構型。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構造為圓面。但是也可以設想,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在工具機系統10a、尤其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替代構型中具有本領域人員看來有意義的其他構型,例如多邊形構型、尤其是矩形或者三角形構型等類似構型。工具接收部14a的邊界區域20a形成為圓柱形空間區域,該空間區域的周面尤其由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環形外輪廓沿著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的假想平行移動形成。
此外,工具接收部14a具有經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面積重心延伸的軸線,該軸線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面22a延伸,并且該軸線與蓄能裝置18a相交(圖2)。經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面積重心延伸的軸線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地延伸。尤其在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圓形構型的情況下,面積重心構造為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圓心點。經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面積重心延伸的軸線至少在蓄能裝置18a的接觸和/或連接區域50a中與蓄能裝置18a相交。接觸和/或連接區域50a設置用于使蓄能裝置18a與接收部接口16a形狀鎖合和/或力鎖合地連接和/或電連接。
蓄能裝置18a優選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完全布置在工具接收部14a的邊界區域20a內部。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蓄能裝置18a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具有最大伸展長度,該最大伸展長度小于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時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最大伸展長度。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蓄能裝置18a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不超出工具接收部14a、尤其不超出工具接收面22a地延伸。蓄能裝置18a至少大部分、尤其完全布置在工具接收部14a的邊界區域20a的周面內部,其中,所述周面尤其由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的環形外輪廓沿著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的假想平行移動形成。
沿著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觀察,蓄能裝置18a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的把手區域26a與工具接收部14a之間。沿著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觀察,接收部接口16a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的把手區域26a與工具接收部14a之間。把手區域26a在殼體單元28a的背離工具接收部14a的一側上布置在殼體單元28a上。把手區域26a設置為用于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操作者的手的手掌面的放置面。操作者的手的手掌面優選可以布置在把手區域26a上,用于在加工工件時產生按壓力。把手區域26a由殼體元件38a、40a形成。把手區域26a具有凸形的構型。把手區域26a截球形地構造。把手區域26a至少大部分布置在工具接收部14a的邊界區域20a內部。
此外,把手區域26a與殼體單元28a的手柄形把手44a一件式地構造。在手柄形把手44a上布置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操作單元46a。操作單元46a至少設置用于激活或斷開供電和/或用于影響驅動單元30a的轉速。操作單元46a包括至少一個操作元件48a,該操作元件布置在手柄形把手44a的面向工具接收部14a的一側上。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手柄形把手44a超出工具接收部14a的邊界區域20a延伸。
此外,蓄能裝置18a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至少部分地在至少兩側被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遮蓋。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接收部接口16a至少部分地、尤其完全地在至少兩側被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遮蓋。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蓄能裝置18a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至少部分地在至少兩側被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遮蓋。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接收部接口16a至少部分地、尤其完全地在至少兩側被便攜式工具機12a的殼體單元28a遮蓋。
接收部接口16a包括至少一個導向元件32a(圖2和3),該導向元件具有至少基本上橫交于、尤其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縱軸線34a。導向元件32a的縱軸線34a至少基本上平行于工具接收部14a的工具接收面22a地延伸。導向元件32a構造為插入導向槽,該插入導向槽為了接收蓄能裝置18a的對應于導向元件32a構造的接觸和/或連接區域50a而以本領域人員已知的方式共同作用于蓄能裝置18a的布置和/或電觸點接通。接收部接口16a尤其具有至少兩個導向元件32a、52a(圖3)。但是也可以設想,接收部接口16a具有數量不同于兩個的導向元件32a、52a。導向元件32a、52a具有至少基本上類似的構型。導向元件32a、52a尤其鏡像對稱地布置和/或構造。
此外,蓄能裝置18a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相對于便攜式工具機12a的驅動單元30a在側面錯開地布置(圖3)。接收部接口16a相對于便攜式工具機12a的驅動單元30a在側面錯開地布置。沿著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延伸的方向觀察,驅動單元30a至少在蓄能裝置18a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a上的狀態中具有相對于蓄能裝置18a的距離。便攜式工具機12a的驅動單元30a相對于工具接收部14a的運動軸線24a在側面錯開地布置。
在圖4和5中示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下面的說明和附圖主要局限于實施例之間的差別,其中,關于相同標記的構件、尤其關于具有相同附圖標記的構件基本上也可以參照圖1至3的另一實施例的附圖和/或說明。為了區分實施例,將字母a置于在圖1至3中的實施例的附圖標記后面。在圖4和5的實施例中通過字母b替換字母a。
圖4和5示出替代的工具機系統10b,該工具機系統具有至少一個替代的便攜式工具機12a,該便攜式工具機包括用于布置加工工具(在這里未詳細示出)的至少一個工具接收部14b并包括至少一個接收部接口16b。工具機系統10b還包括至少一個蓄能裝置18b,該蓄能裝置可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b的接收部接口16b上,尤其可取下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b的接收部接口16b上。在圖4和5中示出的工具機系統10b具有至少基本上與在圖1至3中所示的工具機系統10a類似的構型。與在圖1至3中所示的工具機系統10a不同的是,在圖4和5中示出的工具機系統10b包括蓄能裝置18b,沿著工具接收部14b的運動軸線24b觀察,該蓄能裝置至少在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b上的狀態中至少部分地布置在便攜式工具機12b的殼體單元28b的把手區域26b與便攜式工具機12b的驅動單元30b之間(圖4)。在蓄能裝置18b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上的狀態中,驅動單元30b在蓄能裝置18b的面向工具接收部14b的一側上布置在殼體單元28b中。驅動單元30b的驅動軸線42b與工具接收部14b的運動軸線24b同軸地延伸。把手區域26b在蓄能裝置18b布置在接收部接口16b上的狀態中在蓄能裝置18b的背離工具接收部14b的一側上布置在殼體單元28b上。關于在圖4和5中所示的工具機系統10b的其他特征和功能請參照對圖1至3中所示的工具機系統10a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