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柴油機缸體領域,具體是一種柴油機缸體的清理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和汽車生產數量的迅猛增長,大量的舊發動機面臨大修或更換的情況,對汽車維修業而言,對發動機的清理采用單件清理、效率低、成本高,而且對處理過的發動機損傷較大,只能將清理后的發動機維持在一般的使用狀態,維修后的發動機使用時間將大大縮短。
清理回收發動機過程中,缸體外表面通常完全被油污、銹蝕覆蓋,內腔又嚴重積炭,一般的刷洗方法,外觀上做不到和新的一樣。傳統的清理車間由單機設備組成,自動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揚塵點最多,粉塵污染最嚴重,同時還存在鑄件清理質量可控性差、清理質量不穩定等問題。一般的工藝方法很難去除,專用清洗劑或清洗裝置,成本高,花費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柴油機缸體的清理工藝。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柴油機缸體的清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清除待處理柴油機缸體的出氣針,出氣針殘根小于10mm,擊芯去除柴油機缸體內腔粘砂,擊芯時間為35-50s;
(2)將柴油機缸體放置在拋丸機內進行一次拋丸,一次拋丸后進行磨削;磨削后的柴油機缸體放置拋丸機內進行二次拋丸;二次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進行手工拋丸,每個油道孔拋丸10-15s;
(3)手工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用氣體吹砂,去除表面殘留粉粒,每個出砂孔吹砂5-8s;
(4)對吹砂后的柴油機缸體表面噴涂高溫防銹漆,檢驗入庫。
所述步驟(2)一次拋丸次數為2-4次,拋丸電流為20-40A;所述二次拋丸電流為20-40A,拋丸時間為60-80s。
所述步驟(3)所用氣體為壓縮空氣,壓縮空氣壓力0.4-0.6MPa。
所述步驟(4)防銹漆的厚度為75-150um,噴涂溫度為330-360℃。
所述步驟(4)噴涂高溫防銹漆后,將柴油機缸體加熱至140℃,保溫3h,隨爐冷卻2h。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柴油機缸體清理工藝在拋丸機二次拋丸后進行手工拋丸,提高了缸體的拋丸質量和清理效率,確保了缸體內腔的拋丸質量;本發明手工拋丸后吹砂,后噴涂高溫防銹漆,缸體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耐酸、堿、熱油等化學腐蝕性優異;本發明清理工藝降低粉塵污染,改善工作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柴油機缸體的清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清除待處理柴油機缸體的出氣針,出氣針殘根小于10mm,擊芯去除柴油機缸體內腔粘砂,擊芯時間為35s;
(2)將柴油機缸體放置在拋丸機內進行一次拋丸,一次拋丸次數為2次,拋丸電流為25A,一次拋丸后進行磨削;磨削后的柴油機缸體放置拋丸機內進行二次拋丸,二次拋丸電流為25A,拋丸時間為80s;二次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進行手工拋丸,每個油道孔拋丸15s;
(3)手工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用壓縮空氣吹砂,壓縮空氣壓力0.4MPa,去除表面殘留粉粒,每個出砂孔吹砂8s;
(4)對吹砂后的柴油機缸體表面噴涂高溫防銹漆,防銹漆的厚度為75um,噴涂溫度為330℃,將柴油機缸體加熱至140℃,保溫3h,隨爐冷卻2h,檢驗入庫。
實施例2
一種柴油機缸體的清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清除待處理柴油機缸體的出氣針,出氣針殘根小于10mm,擊芯去除柴油機缸體內腔粘砂,擊芯時間為50s;
(2)將柴油機缸體放置在拋丸機內進行一次拋丸,一次拋丸次數為4次,拋丸電流為40A,一次拋丸后進行磨削;磨削后的柴油機缸體放置拋丸機內進行二次拋丸,二次拋丸電流為40A,拋丸時間為60s;二次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進行手工拋丸,每個油道孔拋丸10s;
(3)手工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用壓縮空氣吹砂,壓縮空氣壓力0.5MPa,去除表面殘留粉粒,每個出砂孔吹砂5s;
(4)對吹砂后的柴油機缸體表面噴涂高溫防銹漆,防銹漆的厚度為150um,噴涂溫度為360℃,將柴油機缸體加熱至140℃,保溫3h,隨爐冷卻2h,檢驗入庫。
實施例3
一種柴油機缸體的清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清除待處理柴油機缸體的出氣針,出氣針殘根小于10mm,擊芯去除柴油機缸體內腔粘砂,擊芯時間為42s;
(2)將柴油機缸體放置在拋丸機內進行一次拋丸,一次拋丸次數為3次,拋丸電流為30A,一次拋丸后進行磨削;磨削后的柴油機缸體放置拋丸機內進行二次拋丸,二次拋丸電流為30A,拋丸時間為70s;二次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進行手工拋丸,每個油道孔拋丸12s;
(3)手工拋丸后的柴油機缸體用壓縮空氣吹砂,壓縮空氣壓力0.6MPa,去除表面殘留粉粒,每個出砂孔吹砂6s;
(4)對吹砂后的柴油機缸體表面噴涂高溫防銹漆,防銹漆的厚度為100um,噴涂溫度為345℃,將柴油機缸體加熱至140℃,保溫3h,隨爐冷卻2h,檢驗入庫。
以上內容僅僅是對本發明結構所作的舉例和說明,所屬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離發明的結構或者超越本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