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鋁型材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堿蝕槽智能控溫系統及其控溫方法。
背景技術:
堿蝕是鋁型材預處理中的重要工序,是獲得均勻色調和表面光澤的重要因素之一。無論是擠壓型材、板材,在擠壓或軋制成型、搬運時,都會出現缺陷,通過拋光研磨雖可除去這些缺陷,但較好的方法是采取堿蝕來腐蝕表面。堿蝕是鋁型材表面處理的關鍵步驟,堿蝕的目的是去除鋁型材表面的自然氧化膜,活化表面以利于陽極氧化。堿蝕不但能除去表面擠壓粗紋等缺陷,獲得平整光滑的表面,還能進一步除油凈化表面。
要達到較好的堿蝕效果,必須在一定的溫度下鋁與堿才能迅速反應,原有的控溫方式為人工控制,需要加溫時,人工打開蒸汽閥門;需要降溫時則是向槽液注水。生產中堿蝕槽內的溫度需要維持在52℃至56℃,在如此小的溫度變化區間采用這種人工控溫方式很容易人為的造成溫度過高并引起大量返工,或是加水導致槽液內藥品濃度發生不可控的改變。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的維持槽液溫度穩定,降低返工率從而降低成本的堿蝕槽智能控溫系統及其控溫方法。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堿蝕槽智能控溫系統,包括堿蝕槽體,所述堿蝕槽體內壁從上至下設置有盤管,所述盤管兩端均穿過所述堿蝕槽體設置于堿蝕槽體外,所述盤管上端分別連接冷卻水入口和蒸汽入口,所述盤管下端分別連接排氣口和排水口,所述冷卻水入口和蒸汽入口均通過第一電磁閥連接盤管上端,所述排氣口和所述排水口均通過第二電磁閥連接盤管下端,所述堿蝕槽體上端還設置有溫控表,所述槽體內液面下方還設有溫度測量儀,所述溫控表分別與所述第一電磁閥、所述第二電磁閥以及所述溫度測量儀連接。
優選的,所述系統還包括一鍋爐,所述鍋爐包括蒸汽出口和循環入口,所述循環入口分別與所述排氣口、所述排水口連接,所述蒸汽出口與所述蒸汽入口連接。
優選的,所述循環入口和所述排氣口之間還設置有蒸汽過濾器。
優選的,所述循環入口和所述排水口之間還設置有液體過濾器。
優選的,所述溫度測量儀為熱電阻。
優選的,所述冷卻水為自來水。
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堿蝕槽智能控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設置第一電磁閥常開蒸汽入口,常閉冷卻水入口,設置第二電磁閥常開排氣口,常閉排水口,設定溫控表的溫控范圍為K1-K2;
S2、溫度測量儀探測的槽液溫度高于K2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溫控表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第一電磁閥關閉蒸汽入口,打開冷卻水入口,第二電磁閥關閉排氣口,打開排水口;
S3、溫度測量儀探測的槽液溫度低于K1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溫控表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第一電磁閥關閉冷卻水入口,打開蒸汽入口,第二電磁閥關閉排水口,打開排氣口。
優選的,所述方法還包括:
排出的冷卻水通過循環入口進入鍋爐,鍋爐生產蒸汽待加熱槽液用;
排出的蒸汽通過循環入口進入鍋爐,鍋爐生產出的蒸汽通過蒸汽入口進入盤管。
優選的,所述方法還包括:
排出的蒸汽經過蒸汽過濾器過濾后進入鍋爐;
排出的冷卻水經過液體過濾器過濾后進入鍋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將加熱管道與降溫管道通過電磁閥進行共用,節省堿蝕槽空間,提高熱轉換效率,降低成本;
(2)本發明通過溫控表與電磁閥的共同作用,通過自來水的降溫、和蒸汽的加熱能夠有效的維持槽液溫度穩定;
(3)本發明將加熱用蒸汽與降溫用自來水進行回收利用,充分進行回收利用,減少能源損耗,減少成本;
(4)本實施例將加熱用蒸汽與降溫用自來水進行回收利用,回收過程中將雜質過濾掉,使進入鍋爐中的回收氣體或液體無雜質,延長鍋爐的使用周期,減少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溫控表連接關系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堿蝕槽體;2、盤管;3、冷卻水入口;4、蒸汽入口;5、排氣口;6、排水口;7、第一電磁閥;8、第二電磁閥;9、溫控表;10、溫度測量儀;11、鍋爐;12、蒸汽出口;13、循環入口;14、蒸汽過濾器;15、液體過濾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和2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堿蝕槽智能控溫系統,包括堿蝕槽體1,堿蝕槽體1內壁從上至下設置有盤管2,盤管2兩端均穿過堿蝕槽體1設置于堿蝕槽體1外,盤管2上端分別連接冷卻水入口3和蒸汽入口4,盤管2下端分別連接排氣口5和排水口6,冷卻水入口3和蒸汽入口4均通過第一電磁閥7連接盤管2上端,排氣口5和排水口6均通過第二電磁閥8連接盤管2下端,堿蝕槽體1上端還設置有溫控表9,堿蝕槽體1內液面下方還設有溫度測量儀10,溫控表9分別與第一電磁閥7、第二電磁閥8以及溫度測量儀10連接;溫度測量儀為熱電阻;冷卻水為自來水。
本實施例的工作方式:
設置第一電磁閥7常開蒸汽入口4,常閉冷卻水入口3,設置第二電磁閥8常開排氣口5,常閉排水口6,設定溫控表9的溫控范圍為52℃-56℃;
溫度測量儀10探測的槽液溫度高于56℃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9,溫控表9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8,第一電磁閥7關閉蒸汽入口4,打開冷卻水入口3,第二電磁閥8關閉排氣口5,打開排水口6,自來水通過冷卻水入口3進入盤管2對槽液進行冷卻,同時打開排水閥,使換熱后的自來水排出槽外。
溫度測量儀10探測的槽液溫度低于52℃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9,溫控表9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8,第一電磁閥7關閉冷卻水入口3,打開蒸汽入口4,第二電磁閥8關閉排水口6,打開排氣口5,加熱蒸汽通過蒸汽入口4進入盤管2,對槽液進行加熱,同時打開排氣閥,使換熱后蒸汽排出槽外。
本實施例將加熱管道與降溫管道通過電磁閥進行共用,節省堿蝕槽空間,提高熱轉換效率,降低成本。
實施例2:
如圖2和3所示,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該系統還包括一鍋爐11,所述鍋爐11包括蒸汽出口12和循環入口13,所述循環入口13分別與所述排氣口5、所述排水口6連接,所述蒸汽出口12與所述蒸汽入口4連接。
在實施例2的工作方式基礎上,本實施例的工作方式還包括:
溫度測量儀10探測的槽液溫度高于56℃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9,溫控表9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8,第一電磁閥7關閉蒸汽入口4,打開冷卻水入口3,第二電磁閥8關閉排氣口5,打開排水口6,自來水通過冷卻水入口3進入盤管2對槽液進行冷卻,排出的換熱后自來水通過循環入口13進入鍋爐11。
溫度測量儀10探測的槽液溫度低于52℃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9,溫控表9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8,第一電磁閥7關閉冷卻水入口3,打開蒸汽入口4,第二電磁閥8關閉排水口6,打開排氣口5,加熱蒸汽通過蒸汽入口4進入盤管2對槽液進行加熱,排出的換熱后蒸汽通過循環入口13進入鍋爐11,鍋爐11生產出的蒸汽通過蒸汽入口4進入盤管2。
本實施例將加熱用蒸汽與降溫用自來水進行回收利用,充分進行回收利用,減少能源損耗,減少成本。
實施例3:
如圖2和4所示,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所述循環入口13和所述排氣口5之間還設置有蒸汽過濾器14;所述循環入口13和所述排水口6之間還設置有液體過濾器15。
溫度測量儀10探測的槽液溫度高于56℃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9,溫控表9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8,第一電磁閥7關閉蒸汽入口4,打開冷卻水入口3,第二電磁閥8關閉排氣口5,打開排水口6,自來水通過冷卻水入口3進入盤管2對槽液進行冷卻,排出的換熱后自來水經過液體過濾器15過濾后通過循環入口13進入鍋爐11。
溫度測量儀10探測的槽液溫度低于52℃時,信號傳送至溫控表9,溫控表9發送切換命令至第一電磁閥7和第二電磁閥8,第一電磁閥7關閉冷卻水入口3,打開蒸汽入口4,第二電磁閥8關閉排水口6,打開排氣口5,加熱蒸汽通過蒸汽入口4進入盤管2對槽液進行加熱,排出的換熱后蒸汽經過蒸汽過濾器14過濾后通過循環入口13進入鍋爐11,鍋爐11生產出的蒸汽通過蒸汽入口4進入盤管2。
本實施例將加熱用蒸汽與降溫用自來水進行回收利用,回收過程中將雜質過濾掉,使進入鍋爐中的回收氣體或液體無雜質,延長鍋爐的使用周期,減少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