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軸承箱的翻轉機構。
背景技術:
軋輥在軋制板材時,軋輥是裝配在軸承箱中進行工作的,當軋制的板材表面有缺陷出現時通常要磨削軋輥的輥面。通常的作法是將軋輥連同軸承箱在軋機上拆卸下來,再將軋輥兩頭的軸承箱拆卸后吊裝至軋輥磨床進行磨削。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在不影響生產質量的情況下,通常可以將軋輥連同軸承箱一起吊裝至軋輥磨床進行磨削加工。
現有技術中,如專利號為CN200920044874.1,申請日為2009.05.21《軋輥磨床魚叉式軋輥軸承箱翻轉機構》,該實用新型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控制簡單,實用可靠。但是該實用新型結構復雜,控制精度較差,生產效率低,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生產效率高、翻轉靈活、定位精準的軸承箱的翻轉機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軸承箱的翻轉機構,包括可移動底座、配重塊、支座、第三連桿、拉桿、第二連桿、第一連桿、第一拔桿、第二拔桿、第一活塞桿、油缸、位置檢測開關和輔助支撐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動底座上設置有支座和輔助支撐機構,所述支座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拔桿和第二拔桿,所述支座的下方連接有第三連桿和拉桿,所述第三連桿和拉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相連;所述第二連桿與第一連桿相連,所述第一連桿上連接有第一活塞桿,所述第一活塞桿設置在油缸內部;所述第一連桿上還設置有位置檢測開關;所述可移動底座上還設置有配重塊。
進一步地,所述輔助支撐機構包括頂桿、第二活塞桿、支撐油缸、 支架、回轉軸和復位油缸;所述頂桿的下方固定有第二活塞桿,所述第二活塞桿嵌入在支撐油缸中,所述支撐油缸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的底部嵌入有回轉軸。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上還連接有復位油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生產效率高、翻轉靈活、定位精準,適合大面積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輔助支撐機構的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輔助支撐機構的側面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4所示,一種軸承箱的翻轉機構,包括可移動底座5、配重塊2、支座8、第三連桿9、拉桿10、第二連桿11、第一連桿12、第一拔桿19、第二拔桿20、第一活塞桿21、油缸6、位置檢測開關13和輔助支撐機構;可移動底座5上設置有支座8和輔助支撐機構,支座8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拔桿19和第二拔桿20,支座8的下方連接有第三連桿9和拉桿10,第三連桿9和拉桿10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11相連,第二連桿11與第一連桿12相連,第一連桿12上連接有第一活塞桿21,第一活塞桿21設置在油缸6內部;第一連桿12上還設置有位置檢測開關13;輔助支撐機構包括頂桿17、第二活塞桿16、支撐油缸15、支架14、回轉軸7和復位油缸18;頂桿17的下方固定有第二活塞桿16,第二活塞桿16嵌入在支撐油缸15中,支撐油缸15固定在支架14上,支架14的底部嵌入有回轉軸7;支架14上還連接有復位油缸18;可移動底座5上還設置有配重塊2。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 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