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冶金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圓坯引錠頭。
背景技術:
連鑄機是冶金過程中的重要設備,引錠桿是連鑄機的重要部件,其中,大圓坯引錠桿在圓坯連鑄機生產中是其核心的部件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圓坯和大圓坯的需求不斷增長,圓坯連鑄機的數量在國內外市場中不斷增多,而且具有由小直徑圓坯向大直徑圓坯或特大直徑圓坯發展的趨勢。如沙鋼集團淮安鋼鐵公司的直徑600mm圓坯連鑄機和江蘇興澄特鋼直徑800mm的圓坯連鑄機項目都已順利開始生產,并已取得良好的市場效益。
引錠頭是引錠桿拉鋼設備的關鍵部位,是將澆注的鋼水通過引錠頭(連接桿身)來完成從鋼水到鋼坯的過程。但是由于圓坯徑值不斷加大,在實際生產應用時,基于常規結構的大圓坯引錠頭容易產生如下問題:1)使用周期較短(根據引錠桿拉鋼次數不同,一般在半年或更短時間);主要缺陷為拉裂;2)周期性曲率半徑變大,由于引錠頭重量增加、徑值增加導致耷頭現象嚴重(需經常修復、復位);3)引錠頭結構不合理,引錠桿身重量與引錠頭不匹配,造成頭重尾輕,主要后果是造成拉裂、拉脫;4)隨著圓坯徑值增大,引錠時前段重量大,二冷區前段上機受阻現象越發嚴重,結晶器對中率明顯下降,并容易造成結晶器損壞;5)火焰切割區與上機輥道跨度過大,由于引錠桿引錠段支撐力度不足,易形成垂頭現象,造成不能順利上拉矯輥道。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都直接關系到引錠桿能否現實現順利上機,對鋼廠連鑄設備提高生產效率、節能降耗、減少安全隱患具有關鍵作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大圓坯引錠頭,其引錠頭本體直徑可達600~800mm,結構形式能夠解決因拉鋼槽角度偏小而造成拉脫拉偏鋼的問題,另外耐高溫、耐磨損,抗拉性能顯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圓坯引錠頭的強度和使用壽命。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大圓坯引錠頭,包括引錠頭本體和連接節,所述引錠頭本體為圓柱體,其一端為迎鋼面,另一端設連接節用于通過銷軸與過渡件連接;迎鋼面由上部第一斜面和下部第二斜面組成,第一斜面及第二斜面均向引錠頭本體內下方傾斜;迎鋼面的中下部開設燕尾槽,燕尾槽的頂部向引錠頭體內下方傾斜,燕尾槽的3個側面分別向引錠頭本體內側傾斜,燕尾槽的底部貫通引錠頭本體;引錠頭本體中部與燕尾槽開設方向垂直地設有吊裝孔。
所述第二斜面的寬度大于燕尾槽的最大寬度。
所述燕尾槽的頂面與側面之間,以及側面之間全部采用圓弧過渡。
所述引錠頭本體的圓柱體表面與迎鋼面之間采用圓弧過渡。
所述連接節一側的引錠頭本體上部表面平行于第一斜面。
所述燕尾槽開口兩側邊自上向下分別向外側傾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大圓坯引錠頭燕尾槽部分全部由90°直角面改為傾斜面,避免因出鋼溫度高而造成裂紋;
2)大圓坯引錠頭的燕尾槽部分更深,可防止因槽淺造成拉脫拉漏;
3)耐高溫、耐磨損,抗拉性能顯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大圓坯引錠頭的強度和使用壽命,使其;
4)提高了大圓坯引錠頭的生產使用率,延長了使用周期,降低了維護成本,提升了操作的安全性,確保引錠過程順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大圓坯引錠頭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大圓坯引錠頭的仰視圖。
圖3是圖1的左視圖。
圖中:1.引錠頭本體 2.連接節 3.安裝孔 4.第一斜面 5.第二斜面 6.燕尾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大圓坯引錠頭,包括引錠頭本體1和連接節2,所述引錠頭本體1為圓柱體,其一端為迎鋼面,另一端設連接節2用于通過銷軸與過渡件連接;迎鋼面由上部第一斜面4和下部第二斜面5組成,第一斜面4及第二斜面5均向引錠頭本體1內下方傾斜;迎鋼面的中下部開設燕尾槽6,燕尾槽6的頂部向引錠頭體1內下方傾斜,燕尾槽6的3個側面分別向引錠頭本體1內側傾斜,燕尾槽6的底部貫通引錠頭本體1;引錠頭本體1中部與燕尾槽6開設方向垂直地設有吊裝孔3。
所述第二斜面5的寬度大于燕尾槽6的最大寬度。
所述燕尾槽6的頂面與側面之間,以及側面之間全部采用圓弧過渡。
所述引錠頭本體1的圓柱體表面與迎鋼面之間采用圓弧過渡。
所述連接節2一側的引錠頭本體1上部表面平行于第一斜面4。
所述燕尾槽6開口兩側邊自上向下分別向外側傾斜。
本實用新型對大圓坯引錠頭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優化,其中:加深的燕尾槽6可防止拉脫。第二斜面5的設置可使大圓坯引錠頭在進入結晶器時防止刮碰結晶器內壁,不會造成結晶器內壁的損壞。引錠頭本體1的圓柱體表面與迎鋼面之間采用圓弧過渡,不會刮傷結晶器內壁,而且減輕了引錠頭的重量,不會因引錠頭重量過大造成無法順利進、出結晶器。燕尾槽6的開口尺寸可保證含鋼水量適中,使大圓坯引錠頭不會因含鋼水量多或少而對引錠頭造成損壞。燕尾槽6側面全部采用圓弧過渡,不會因澆注時鋼水溫度過高,造成裂紋,對大圓坯引錠頭有保護作用。燕尾槽6開口兩側邊自上向下分別向外側傾斜,增加了抗拉強度,也可防止拉脫和拉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