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漆包線制作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退火機構及漆包線生產系統。
背景技術:
漆包線是電子線材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由導體和絕緣層兩部組成,裸線經退火軟化后,再經過多次涂漆、烘焙而成。但要生產出既符合標準要求,又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并不容易,它受原材料質量,工藝參數,生產設備,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由于生產工藝的不同,漆包線的機械性能、化學性能、電性能、熱性能等也有明顯差異。
目前,在漆包線的生產中,特別是在對拉絲后的線體進行退火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線體被退火裝置磕碰而造成線體表面出現損傷,影響了線體的涂漆質量,導致無法保證漆包線性能的穩定。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退火機構及漆包線生產系統,能夠防止退火過程中對線體表面造成損傷,進而保證線體的涂漆質量。
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退火機構,用于對拉絲后的線體進行退火處理,該退火機構包括退火管;
所述退火管的兩端分別為進線口和出線口,所述退火管的底部內壁為向下凹陷的弧形;
所述線體從所述進線口進入所述退火管,經所述退火機構加熱后從所述出線口排出。
較優地,所述進線口和所述出線口均為沿所述退火管端部到中心方向漸縮的喇叭形。
較優地,還包括防護板,所述防護板包括擋板和允許所述線體穿過的過線環,所述擋板上設置有安裝孔,所述過線環設置在所述安裝孔上;
所述防護板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防護板分別安裝在所述進線口和所述出線口上,用以遮擋所述進線口和所述出線口;
和/或,
所述過線環的材質為陶瓷。
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漆包線生產系統,用于對拉絲后的線體進行涂漆,該漆包線生產系統包括:涂漆機構、烘烤機構和以上任意一項所述的退火機構;
所述線體依次通過所述退火機構、所述涂漆機構和所述烘烤機構;
所述線體通過所述退火機構進行退火之后,通過所述涂漆機構將漆液涂覆到所述線體的表面,然后再通過所述烘烤機構對所述線體進行烘烤。
較優地,還包括放線機構;
所述放線機構包括:立柱、放線蓋和防護蓋;
所述立柱固定連接在所述放線蓋的底面上,所述防護蓋連接在所述放線蓋的頂面上;
所述防護蓋沿周向設置有環形的導向部,所述導向部的截面為與所述放線蓋的底面相切的圓弧形;
拉絲后的所述線體能夠纏繞在所述立柱上,并從放線蓋經所述導向部進入所述退火機構進行退火。
較優地,在所述防護蓋上設置有毛刷板;
在所述毛刷板上沿周向設置有毛刷,所述線體繞經所述毛刷,并通過所述毛刷的張力作用張緊。
較優地,所述涂漆機構包括底漆槽和面漆槽;
所述底漆槽內設置有底漆輥,所述面漆槽內設置有面漆輥;
所述線體能夠從所述底漆槽和所述面漆槽的上方通過,用以依次通過所述底漆輥和所述面漆輥分別對所述線體進行底漆和面漆的涂覆;
在所述面漆槽的上方,所述線體的行進路徑上與所述底漆輥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遮擋板,所述線體從所述遮擋板的上方通過后,行進至所述底漆槽的上方并通過所述底漆輥對所述線體進行底漆涂覆。
較優地,所述遮擋板的截面形狀為向上開口的U形。
較優地,包括水箱和熱源管;
所述熱源管穿設在所述烘烤機構中,并與所述水箱連通,所述烘烤機構能夠對所述熱源管內的空氣進行加熱,所述熱源管將加熱后的空氣注入到所述水箱中,用以對所述水箱中的水進行加熱;
所述水箱與所述退火機構中的所述退火管連通,用以將蒸汽注入到所述退火管中。
較優地,還包括潤滑涂覆機構,當所述烘烤機構對所述線體烘烤結束后,通過所述潤滑涂覆機構將潤滑油涂覆到所述線體的表面;
所述潤滑涂覆機構包括油箱和涂油部件;
所述油箱能夠將潤滑油噴灑到所述涂油部件上,在所述涂油部件上設置有涂油孔,所述線體穿過所述涂油孔,用以使所述涂油部件將潤滑油涂覆到所述線體的表面。
較優地,所述潤滑涂覆機構還包括卡板、調節螺栓和上端具有開口的接油槽;
所述卡板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卡板均設置在所述接油槽的開口處,并與所述接油槽可活動連接;
所述涂油部件設置在兩個所述卡板之間,兩個所述卡板通過所述調節螺栓連接,并通過所述調節螺栓的調節作用將所述涂油部件夾緊或松開。
較優地,所述油箱的底部具有噴淋口,所述油箱設置在所述涂油部件的上方,并且所述噴淋口對應所述涂油部件,用以使所述油箱內的潤滑油能夠通過所述噴淋口噴灑到所述涂油部件上。
較優地,所述油箱具有入料口,固態潤滑油能夠通過所述入料口進入所述油箱內;
所述油箱內還設置有加熱裝置,用以對所述油箱內的固態潤滑油加熱,并使其液化。
本發明的提供的退火機構,采用所述退火管的底部的內壁為向下凹陷的弧形的技術方案,能夠避免所述線體受熱時下垂而與所述退火管的底部的內壁出現磕碰,防止退火過程中對線體表面造成損傷,進而保證線體的涂漆質量。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實施例一中退火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防護板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二中的漆包線生產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的放線機構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放線機構的主視圖;
圖6是3中的涂漆機構示意圖;
圖7是3中的烘烤機構工作示意圖;
圖8是3中的潤滑涂覆機構示意圖;
圖中:1線體;2退火機構;21退火管;211進線口;212出線口;213底部內壁;22防護板;221擋板;222過線環;3放線機構;31立柱;32放線蓋;33防護蓋;331導向部;34毛刷板;341毛刷;4涂漆機構;41底漆槽;42面漆槽;43底漆輥;44面漆輥;45遮擋板;46引線帶;5烘烤機構;51烘烤通道;52排氣通道;6潤滑涂覆機構;61油箱;611噴淋口;612入料口;613加熱裝置;62涂油部件;621涂油孔;63卡板;64調節螺栓;65接油槽;7水箱;8熱源管;9烘干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一種退火機構,用于對拉絲后的線體1進行退火處理,該退火機構包括退火管21。退火管21的兩端分別為進線口211和出線口212,退火管21的底部內壁213為向下凹陷的弧形。線體1從進線口211進入退火管21,經該退火機構加熱后從出線口212排出。在實際使用中是通過對線體1的牽拉來實現線體1從進線口211進如退火管21并從出線口212排出,使線體1保持張緊狀態。但是由于線體1進入退火管21會受熱,此時由于熱脹冷縮,線體1在退火管21內的部分會下垂,通過采用退火管21的底部內壁213為向下凹陷的弧形的技術方案,能夠避免線體1下垂時觸碰到退火管21的底部內壁213,從而防止退火過程中對線體表面造成損傷,進而保證線體的涂漆質量。
進一步地,進線口211和出線口212均為沿退火管21端部到中心方向漸縮的喇叭形。這樣能夠避免線體1再穿過進線口211或出線口212時與進線口211或出線口212之間出現觸碰。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還包括防護板22。如圖2所示,防護板22包括擋板221和允許線體穿過的過線環222,擋板221上設置有安裝孔(圖為示出),過線環222設置在安裝孔上;防護板2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防護板22分別安裝在進線口211和出線口212上,用以遮擋進線口211和出線口212。這樣能夠在不影響線體1運動的前提下遮擋進線口211和出線口212,既能減小退火管21內熱量的流失量,保證加熱效果,同時還能夠避免退火管21內的熱氣從進線口211或出線口212噴出損傷進線口211和出線口212外的線體1。其中,過線環222的材質可以為陶瓷,由于陶瓷的表面比較光滑,因此在線體1穿過過線環222時能夠減小對線體1表面的損害,進一步保證了線體的涂漆質量。
實施例二
一方面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漆包線生產系統,用于對拉絲后的線體1進行涂漆,如圖3所示,該漆包線生產系統包括:實施例一中的退火機構2,以及涂漆機構4和烘烤機構5。線體1依次通過退火機構2、涂漆機構4和烘烤機構5,線體1通過退火機構2進行退火之后,通過涂漆機構4將漆液涂覆到線體1的表面,然后再通過烘烤機構5對線體1進行烘烤。
需要說明的是當線體1通過退火機構2進行退火之后,可以先對線體1的表面進行清潔處理(例如用毛氈清潔線體1的表面),然后再通過涂漆機構4將漆液涂覆到線體1的表面。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還包括放線機構3。如圖4、5所示,放線機構3包括:立柱31、放線蓋32和防護蓋33。立柱31固定連接在放線蓋32的底面上,防護蓋33連接在放線蓋32的頂面上。防護蓋33沿周向設置有環形的導向部331,導向部331的截面為與放線蓋32的底面相切的圓弧形。拉絲后的線體1能夠纏繞在立柱31上,并從放線蓋32經導向部331通過防護蓋33放開后進入退火機構2進行退火。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能夠使線體1通過從放線蓋32通過導向部331向防護蓋33平滑過渡,防止在對線體1的放開過程中,放線蓋32的邊緣對線體1的表面造成磨損,為最終的漆包線的制作質量提供了保證。
進一步地,在防護蓋33上設置有毛刷板34;在毛刷板34上沿周向設置有毛刷341,線體1繞經毛刷341后放開,用以通過毛刷341的張力作用,使線體1張緊。具體地,毛刷341的數量可以為18至40個并沿毛刷板34的周向均勻設置,為保證設置均勻可在毛刷板34上設置角度刻度盤。毛刷341的直徑可以是0.4~0.9mm。線體1行進過程中經毛刷341的柔性遮擋能使線體1保持張緊狀態,且通過對毛刷341直徑大小和排布密度的合理配合,能夠有效保障線體1張力的穩定性,防止在漆包線生產中出現斷線、松線的問題,保障漆包線的連續性高效生產。
在實際工作中毛刷板34上方還設置有固定蓋(圖未示出),鎖緊件將毛刷板34緊固在防護蓋33和固定蓋之間,保證毛刷板34的安裝穩定性,防止在線體1行進過程中毛刷板34出現移動或錯位,提高線體1行進的安全平穩性。需要說明的是當線體1放開后,可以先對線體1的表面進行清潔處理(例如用毛氈清潔線體1的表面),然后再將其送入退火機構2中進行退火。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如圖6所示,涂漆機構4包括底漆槽41和面漆槽42,底漆槽41內設置有底漆輥43,面漆槽42內設置有面漆輥44。線體1能夠從底漆槽41和面漆槽42的上方通過,用以依次通過底漆輥43和面漆輥44分別對線體1進行底漆和面漆的涂覆。
在實際使用中,對線體1進行底漆的涂覆需要進行幾次才能保證涂覆質量,因此需要將線體1反復從底漆槽41和面漆槽42的上方通過,因此,可在面漆槽42的上方,線體1的行進路徑上與底漆輥43對應的位置設置有遮擋板45,線體1從遮擋板45的上方通過后,行進至底漆槽41的上方并通過底漆輥43對線體1進行底漆涂覆。這樣能夠避免線體1在涂覆底漆的過程中與面漆槽42內的面漆輥44或漆液接觸,進而保證底漆的涂覆質量。具體地,遮擋板45的截面形狀為向上開口的U形,這樣能夠防止線體1從遮擋板45的側面脫出而粘上面漆漆液。
進一步地,可在底漆槽41和面漆槽42的上方設置引線帶46,當涂漆過程中線體1部分斷線時,可將斷線部分系在引線帶46上,讓斷線隨著引線帶46繼續行進,直至運行至涂漆機構外進行后續加工處理,避免因部分斷線影響線體1的整體正常涂漆操作。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在底漆輥43和面漆輥44的后方設置毛氈,用以對涂漆后的線體1的表面進行清潔處理。也可以在底漆槽41和面漆槽42內設置加熱件、溫度傳感器和粘度傳感器,漆液的粘度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粘度容易受到溫度高低的影響,且粘度對于漆液的附著性影響重大。這樣可通過溫度傳感器和粘度傳感器共同配合,對漆液的性能狀態進行雙重監測,保障漆液粘度適宜,使得漆液附著性好,面漆與底漆之間也具有良好附著性,避免漆層脫落,能有效保障漆包線的漆膜穩定,使得電性能穩定,絕緣性好。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如圖7所示,包括水箱7和熱源管8,熱源管8穿設在烘烤機構5中,并與水箱7連通,烘烤機構5能夠對熱源管8內的空氣進行加熱,熱源管8將加熱后的空氣注入到水箱7中,用以對水箱7中的水進行加熱;水箱7與退火機構2中的退火管連通,用以將蒸汽注入到退火管中,作為退火機構2退火的高溫保護蒸汽,防止線體1退火過程中氧化。
具體地,烘烤機構5包括烘烤通道51和與其相連通的排氣通道52,熱源管8可以穿設在排氣通道52內。線體1能夠從烘烤通道51中穿過,并在烘烤通道51內對線體1進行烘烤,烘烤通道51內的剩余熱量進入排氣通道52內,并對穿設在排氣通道52內熱源管8進行加熱。
在實際工作中,可在退火機構2和涂漆機構4之間設置冷卻機構(圖為示出),線體1在退火機構2中加熱之后,可通過冷卻機構冷卻,其中冷卻機構并非是本發明的發明點,而是一種現有技術,本發明并不意圖對其進行改進,因此此處不再詳述。當冷卻機構采用水冷的方式時,可以如圖7中所示,增設烘干管9,并將熱源管8與烘干管9連通,已將加熱后的空氣輸送到烘干管9中。線體1在經過冷卻機構冷卻后從烘干管9中穿過,被熱空氣烘干。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還包括潤滑涂覆機構6,當烘烤機構5對線體1烘烤結束后,通過潤滑涂覆機構6將潤滑油涂覆到線體1的表面。如圖8所示,潤滑涂覆機構6包括油箱61和涂油部件62。油箱61能夠將潤滑油噴灑到涂油部件62上,在涂油部件62上設置有涂油孔621,線體1穿過涂油孔621,用以使涂油部件62將潤滑油涂覆到線體1的表面。其中,涂油部件62可以是毛氈或海綿等能夠吸收液態潤滑油的材料。
具體地,潤滑涂覆機構6還包括卡板63、調節螺栓64和上端具有開口的接油槽65。卡板63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卡板63均設置在接油槽65的開口處,并與接油槽65可活動連接。涂油部件62設置在兩個卡板63之間,兩個卡板63通過調節螺栓64連接,并通過調節螺栓64的調節作用將涂油部件62夾緊或松開,此時涂油部件62的位置也處于接油槽65的開口上,這樣接油槽65能夠接納涂油部件62上滴落的潤滑油,在油箱61向涂油部件62噴灑潤滑油時,散落的潤滑油也能被接油槽65接納,保護了工作環境。
較優地,油箱61的底部具有噴淋口611,油箱61設置在涂油部件62的上方,并且噴淋口611對應涂油部件62,用以使油箱61內的潤滑油能夠通過噴淋口611噴灑到涂油部件62上。其中可以在油箱61中設置氣泵,氣泵向油箱61內高速吹氣,加速液態潤滑油從噴淋孔611中噴出,潤滑油被均勻吸附至涂油部件62上。
更優地,油箱61具有入料口612,固態潤滑油能夠通過入料口612進入油箱61內。油箱61內還設置有加熱裝置613,用以對油箱61內的固態潤滑油加熱,并使其液化。
這樣直接將固態的潤滑油高溫熔化為液態潤滑油,與傳統的將固態的潤滑油溶于汽油溶劑中不同,無需使用汽油溶劑,且潤滑油的性能狀態穩定,易于控制;油箱61內還設置有溫度傳感器、粘度計和液位浮球閥。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潤滑油的溫度,既能控制加熱裝置613對固態潤滑油的加熱熔化,保障油箱61內液態潤滑油的時刻存在,又能與粘度計相配合,通過對溫度的調整控制液態潤滑油的粘度適宜并保持穩定,保障潤滑油的性能狀態穩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