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切割元件所用裝置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裁切機刀刃養護裝置及其應用的裁切機。
背景技術:
在汽車內常用的飾品中,常見的有鋪設在汽車車廂內的地墊,這些地墊在生產中,首先制成整塊的大片半成品,再將半成品送入裁切機處,將其切割成若干小片的地墊。在裁切過程中,通常有兩組刀具,其中一組將地墊從豎直方向上進行切割,另一組對地墊從水平方向上進行切割。
目前,公開號為CN201169714Y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針刺毛氈裁切機,它包括裁切臺、裁切機構和曳引機構,裁切臺上開設滾刀槽,裁切機構包括滾刀電機、滾刀電機座和滾刀,滾刀固定在滾刀電機的動力輸出軸上,并且與所述的滾刀槽對應。
這種針刺毛氈裁切機的滾刀槽設置為一道完全挖空的槽,當刀片長期切割產品后,刀片變鈍,在后續的生產過程中易造成所切割的產品邊緣不夠平滑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裁切機刀刃養護裝置,其具有能夠盡量保持刀片的鋒利程度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裁切機刀刃養護裝置,包括機架、位于機體上的第一刀具和第二刀具、帶動第一刀具和第二刀具的活塞推動裝置,所述第一刀具面向地面一側設有連接于機架上的刀刃養護機構,所述刀刃養護機構包括連接于機架上的槽輥,所述槽輥上設有若干與第一刀具相適配的刀尖槽,所述刀尖槽內通過可拆卸組件連接有磨削組件,所述磨削組件設置為砂巖片,所述可拆卸組件包括貫穿砂巖片的螺釘。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一刀具向下運動切割地墊時,第一刀具破開地墊后若下壓深度能夠使其蹭到砂巖片,則第一刀具與砂巖片相互摩擦,對第一刀具起到磨削使其變鋒利的作用,減小第一刀具由于長期使用后變鈍、切割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進一步設置:所述砂巖片貼設在刀尖槽的兩側,所述螺釘穿設于砂巖片相互對立的面上,所述砂巖片穿設螺釘處還開設有直徑大于螺釘的沉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螺釘完全安裝完成后,螺釘能夠完全落于沉孔中,減小第一刀具與螺釘之間產生的剛性沖擊。
進一步設置:所述砂巖片包括貼設在刀尖槽兩側的磨削段、位于磨削段靠近地面一側的緩沖段,所述緩沖段向背離刀尖槽側壁的方向傾斜延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磨削段用于與與第一刀具相互摩擦時對第一刀具起到磨削使其保持鋒利的作用;緩沖段之間的距離小于磨削段之間的距離,能夠限制第一刀具無限向下壓的運動路程,減小第一刀具無限下壓的可能性。
進一步設置:所述刀尖槽兩側的砂巖片的緩沖段之間預留有一段間隙。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一刀具不小心下壓至緩沖段處時,間隙使第一刀具的刀鋒面向地面處不易與砂巖片直接抵觸,使刀鋒盡量保持兩側能夠與砂巖片相抵觸,與地墊的切割處則減小與砂巖片的摩擦,以便保持第一刀具的鋒利程度。
進一步設置:所述槽輥包括固定連接于機架上的傳動軸、套設于傳動軸上的輥體,所述輥體與傳動軸之間采用滾子軸承連接,所述刀尖槽位于輥體表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一刀具轉動切割地墊時,第一刀具與輥體相互抵觸、帶動輥體摩擦轉動時,輥體與傳動軸之間能夠相對轉動,減小摩擦力的同時,還能夠便于帶動地墊進料。
進一步設置:所述第一刀具設置為圓片狀,其外圓輪廓處設置刀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圓片狀的第一刀具能夠在轉動過程中對地墊進行裁切。
進一步設置:所述第一刀具外包設有防護殼,所述防護殼與第一刀具之間通過銷軸轉動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刀具與防護殼之間能夠發生相對轉動,相較于直接抵觸地墊上,邊轉動邊裁切能夠更有效地裁切地墊。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裁切機,其具有能夠保持刀刃鋒利、所裁切出地墊邊緣整齊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裁切機,帶有如上述的裁切機刀刃養護裝置。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當刀具下壓至與槽輥接觸時,能夠被砂巖片在刀鋒兩側進行磨削,同時避開對刀鋒與地墊相抵觸處造成的損壞,以起到使地墊的邊緣盡可能光滑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用于體現設備整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用于體現設備整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中用于體現第一刀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1中B部放大圖用于體現第一刀具的結構;
圖5是實施例1中C部放大圖用于體現滑移環的結構;
圖6是實施例1中D部放大圖用于體現刀刃養護機構;
圖7是實施例1中A部放大圖用于體現推料組件的結構。
圖中,1、機架;2、第一刀具;2-1、第一刀片;3、第二刀具;4、防護殼;5、第一活塞驅動裝置;6、刀具桿;7、滑移環;8、調距裝置;81、傳動帶;82、卷收輪;9、第一旋轉驅動裝置;10、側壁;11、頂壁;12、定滑輪;13、轉軸;14、轉動套;15、銷軸;16、鉸接叉;17、銷釘;18、傳動面;19、齒輪;20、電動機;21、刀刃養護機構;211、槽輥;22、刀尖槽;23、可拆卸組件;231、螺釘;232、沉孔;24、磨削組件;241、砂巖片;242、磨削段;243、緩沖段;244、間隙;25、傳動軸;26、輥體;27、滾子軸承;28、推料組件;281、刀片槽;282、第二刀片;29、固定桿;30、分支桿;301、彈簧;302、限位片;303、第一桿段;304、第二桿段;31、配重塊;32、活動孔;33、氣缸;34、傳動臺;35、切割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一種裁切機刀刃養護裝置,如圖1所示,包括機架1,機架1包括兩側的側壁10,側壁10豎直于地面上,在兩個側壁10的頂部設有頂壁11,頂壁11上設有油缸,油缸的活塞桿用于推動第二刀具3。在兩個側壁10之間還設有傳動臺34,傳動臺34上設置傳動面18,如圖1和2所示,采用電動機20帶動齒輪19、齒輪19帶動傳動面18實現進料。齒輪19的齒卡嵌在傳動面18上的間隙中,帶動傳動面18運動。傳動臺34共設有三個部分。分別為位于第一刀具2背離第二刀具3一側的第一臺面36、位于第一刀具2和第二刀具3之間的第二臺面37、位于第二臺面37背離第一臺面36一側的第三臺面38,第一臺面36、第二臺面37和第三臺面38上均設有傳動面18及帶動傳動面18的電動機20、齒輪19。
如圖1所示,在機架1上設有第一刀具2和第二刀具3,進料時,物料首先經過第一刀具2,受第一刀具2裁切,在縱向方向上被裁切;再經過第二刀具3,被第二刀具3在橫向方向上裁切。
如圖3和4所示,第一刀具2包括圓形的第一刀片2-1,在第一刀片2-1上包設有扇形的防護殼4,防護殼4的中心穿設銷軸15,銷軸15貫穿防護殼4與第一刀片2-1的中心。防護殼4與機架1上的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相連。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采用氣缸33,所述氣缸33的活塞桿在面向地面的一端設有鉸接叉16,鉸接叉16固定連接于活塞桿上,鉸接叉16的兩個側邊罩設在防護殼4邊上,并且兩側邊與防護殼4之間通過銷釘17實現鉸接。
如圖3和5所示,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與機架1之間通過刀具桿6相連。刀具桿6的兩端抵觸于兩側壁10上,刀具桿6與頂壁11平行并且靠近頂壁11,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的主體部分設置為立體矩形,其兩側設置有相對對立的滑移環7,滑移環7即套設在刀具桿6上。在滑移環7的兩側固定連接有傳動帶81,傳動帶81為調距裝置8中的部件,調距裝置8還包括位于兩側壁10上的第一旋轉驅動裝置9,第一旋轉驅動裝置9采用電機,其輸出軸上同心設置有卷收輪82,傳動帶81背離滑移環7的一端即與卷收輪82固定連接。為了減小傳動帶81在拉動滑移環7的過程中與設備纏繞,在頂壁11與側壁10的轉折處還設有定滑輪12,定滑輪12共有兩個,在兩個側壁10頂端以頂壁11為對稱中心對稱設置。傳動帶81從滑移環7向兩側引出后,分別繞經兩側壁10頂部的兩個定滑輪12,與兩側壁10上的兩個卷收輪82相連。
需要調節第一刀具2與設備的相對位置時,驅動兩側的電機,使其中一個電機正轉,另一臺電機反轉,此時兩臺電機帶動傳動帶81,傳動帶81拉動第一刀具2在刀具桿6上運動。需要在豎直方向上運動時,則有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推動防護殼4和第一刀片2-1下壓至物料上。
為了使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下壓第一刀片2-1時盡量達到穩定的效果,如圖3和4所示,在防護殼4背離進料方向的一端還設有轉動套14,轉動套14套在轉軸13上,轉軸13的兩端分別抵觸于兩側的側壁10上,并且轉軸13與傳動臺34平行。
在第一刀片2-1的下方還設有與第一刀片2-1相配合的刀刃養護機構21,如圖2和6所示,刀刃養護機構21包括槽輥211,槽輥211包括輥體26,輥體26為筒狀,輥體26與傳動臺34平行,并且套設在傳動軸25上,傳動軸25的兩端抵觸于兩側的側壁10上。為了減小輥體26與傳動軸25之間的晃動,在輥體26與傳動軸25之間設置滾子軸承27。槽輥211上設置有若干線性陣列在槽輥211的外圓表面上的刀尖槽22,刀尖槽22的寬度寬于第一刀片2-1的厚度。在刀尖槽22的兩側采用可拆卸組件23連接有磨削組件24。磨削組件24設置為若干片砂巖片241,可拆卸組件23即為將砂巖片241釘在刀尖槽22的內壁上的螺釘231。每個刀尖槽22的兩側內壁上均設有一片砂巖片241,砂巖片241背離刀尖槽22的內壁的一面設有沉孔232,沉孔232與螺釘231同軸設置,并且沉孔232的深度大于等于螺釘231的釘頭厚度,如此在安裝完成后,螺釘231位于沉孔232中,當第一刀片2-1下落時,不易抵觸在螺釘231上。
如圖2和6所示,砂巖片241整體設置為圓圈狀,其包括與刀尖槽22貼合的磨削段242、與磨削段242相連的緩沖段243,磨削段242與緩沖段243同心設置。緩沖段243與磨削段242面向砂巖片241中心軸線的一端連接,同一刀尖槽22內的兩個砂巖片241上的緩沖段243向相對的方向延伸,即兩個緩沖段243背離磨削段242的一端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磨削段242之間的距離。在兩個緩沖段243之間預留間隙244以減小對刀鋒的損耗,刀鋒在圓片形的第一刀片2-1的圓弧輪廓處。
如此當第一刀片2-1隨著第一活塞驅動裝置5的活塞桿運動而下壓至刀尖槽22處時,即便刀鋒抵觸到了刀尖槽22內,也不易將刀鋒磨損。
物料在受到第一刀具2的裁切后,繼續送料至第二刀具3處,使第二刀具3對其進行二次裁切。
如圖2和7所示,第二刀具3包括第二刀片282,在第二刀片282的上方包設有刀片槽281,在第二刀片282的正下方設有開設在傳動臺34上的切割槽35。
在刀片槽281面向第一刀具2的一側還連接有推料組件28,如圖2和7所示,推料組件28包括固定連接于刀片槽281靠近頂部的固定桿29,固定桿29上開設有活動孔32,活動孔32內穿設有分支桿30,分支桿30的兩端設有限位片302,限位片302的面積大于分支桿30的截面積。分支桿30包括兩端的第一桿段303和第二桿段304,第一桿段303和第二桿段304之間設有彈簧301,彈簧301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桿段303和第二桿段304背離限位片302的一端固定相連。
如圖2和7所示,在分支桿30上還設有配重塊31,配重塊31設置為與固定桿29等長的矩形塊,即固定桿29、配重塊31、刀片槽281的長度均相等。配重塊31上設有活動孔32,活動孔32的直徑大于分支桿30,以便達到分支桿30在活動孔32中能夠任意往復運動的目的。
如圖2和7所示,為了使配重塊31在下壓時能夠充分抵觸于物料上,在兩側的側壁10上還固定連接有氣缸33,氣缸33的活塞桿固連于配重塊31背離地面一側。
當第二刀具3被油缸帶動豎直運動時,當第二刀具3落下時,第二刀片282切入切割槽35中,氣缸33推動配重塊31和分支桿30抵觸于物料上,此時分支桿30中的彈簧301收縮,長度變短,配重塊31受重力作用和氣缸33壓力作用壓在物料上,當第二刀片282抬起后0.5s~1s內,氣缸33再縮回活塞桿,在這0.5s~1s內,第二刀片282上抬,配重塊31不動,此時彈簧301拉伸;當氣缸33縮回活塞桿后,將配重塊31帶起。由于停滯時間短,不易對物料的進料造成影響,還能減小物料粘附在第二刀片282上的可能性。
實施例2:一種裁切機,帶有如上述的裁切機刀刃養護裝置。
上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