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內壁修磨技術領域,是一種磨桿機構及管壁高速內磨裝置。
背景技術:
水泥涂襯后的鑄鐵管內壁,容易形成厚度不均、有高點、附著水泥殘渣物的雜質,需要內壁修磨光滑均勻,而現(xiàn)有的內壁修磨設備因轉速低導致修磨效果差,以及修磨過程中由于轉軸較長,兩端重量不一致,從而造成轉軸上的砂輪進入鑄鐵管內壁后由于轉軸容易上下浮動,平衡穩(wěn)定性差,而達不到良好的修磨效果。沒有良好的修磨設備,大部分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只能靠人力在管壁口或者人能接觸的到位置用手砂輪修磨,不僅工作效率極低,且飛塵大影響工人身體健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磨桿機構及管壁高速內磨裝置,克服了上述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xiàn)有的內壁修磨設備因轉速低導致修磨效果差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解決了修磨過程中因平衡穩(wěn)定性差而導致達不到良好修磨效果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之一:一種磨桿機構,包括至少兩段的套筒、轉軸、高速調心軸承、柔性定位套、高速支撐軸承和支撐筒,相鄰套筒固定安裝在一起,在套筒內設有至少兩段依序固定連接在一起的轉軸,在最左側套筒外側的轉軸上固定安裝有砂輪1,至少四個高速調心軸承的內圈與轉軸固定在一起,至少四個高速調心軸承的外圈與套筒固定在一起,最右側套筒的右端固定安裝有支撐筒,轉軸的右端穿過支撐筒并位于支撐筒外側,在支撐筒的兩端內側分別設有外圈與支撐筒固定在一起而內圈與轉軸固定在一起的高速調心軸承,在每段套筒與轉軸之間均通過高速支撐軸承安裝有柔性定位套。
下述方案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之一的優(yōu)選方案:
上述柔性定位套包括內柔性定位套和外柔性定位套,轉軸固定安裝在支撐軸承的內圈內,支撐軸承的外圈與套筒之間安裝有外柔性定位套,在支撐軸承兩側均安裝有能對高速支撐軸承限位的內柔性定位套。
上述套筒包括左套筒、連接套筒和右套筒;轉軸包括左段轉軸、中段轉軸和右段轉軸;支撐軸承包括第一支撐軸承和第二支撐軸承,連接套筒的左端外側和左套筒的右端內側通過螺紋固定安裝在一起,連接套筒的右端外側和右套筒的左端內側通過螺紋固定安裝在一起,在左套筒的左端內側安裝有外圈與左套筒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一高速調心軸承,在連接套筒內安裝有第一聯(lián)軸器,在第一聯(lián)軸器左右兩側的連接套筒內分別安裝有外圈與連接套筒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二高速調心軸承和第三高速調心軸承,在右套筒的右部和支撐筒的左部內安裝有第二聯(lián)軸器,在第二聯(lián)軸器左側的右套筒內安裝有外圈與右套筒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四高速調心軸承,在第二聯(lián)軸器右側的支撐筒的左端和右端分別安裝有外圈與支撐筒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五高速調心軸承和第六高速調心軸承,在第一聯(lián)軸器內固定安裝有左端伸出左套筒的左段轉軸,左段轉軸的左端固定安裝有砂輪,在第一聯(lián)軸器和第二聯(lián)軸器之間固定安裝有中段轉軸,在第二聯(lián)軸器內固定有右端伸出支撐筒的右段轉軸,第一高速調心軸承與連接套筒左端之間的左段轉軸固定安裝在第一支撐軸承的內圈里,第一支撐軸承的外圈與連接套筒之間安裝有外柔性套,在第一支撐軸承與第一高速調心軸承和連接套筒之間分別安裝有能將第一支撐軸承限位的內柔性定位套,中段轉軸固定安裝在第二支撐軸承的內圈里,第二支撐軸承的外圈與右套筒之間安裝有外柔性套,在第二支撐軸承與第一聯(lián)軸器和第二聯(lián)軸器之間分別安裝有能將第二支撐軸承限位的內柔性定位套。
上述第一支撐軸承和第二支撐軸承均為至少兩個,且相鄰第一支撐軸承和第二支撐軸承之間均安裝有內柔性定位套。
上述連接套筒包括一對分別具有內螺紋和外螺紋的接頭,兩個接頭固定安裝在一起。
上述相鄰套筒通過螺紋固定安裝在一起。
上述套筒上設有與套筒內腔相通的油杯。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之二:一種管壁高速內磨裝置,包括磨桿機構、機架、小車、鉸接支座和加壓氣缸,在機架上安裝有能沿機架左右水平移動的小車,在小車上固定安裝有鉸接支座,套筒鉸接安裝在鉸接支座上并能沿鉸接支座左右轉動,在套筒的左端頂部固定有配重塊,在小車上固定有位于套筒下方并與配重塊相對應的加壓氣缸,在套筒上固定安裝有能帶動轉軸轉動的動力傳動裝置。
下述方案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之二的優(yōu)選方案:
上述小車上固定安裝有能頂起磨桿機構的頂升機構。
上述機架左側設有絲杠升降機,該絲杠升降機的絲杠上固定安裝有支撐桿,套筒座在支撐桿上。
上述還設有噴淋裝置,噴淋裝置包括噴淋管和電磁閥,在噴淋管上固定安裝有電磁閥,在噴淋管上設有與套筒相對應的噴水孔。
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使用方便,通過在轉軸的不同部位設置高速調心軸承,能有效提高轉軸的轉速,通過設置柔性定位套,能減緩剛性震動,保護套筒和高速調心軸承,不僅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轉速也比現(xiàn)有內壁修磨設備修磨轉速提高了2至3倍。通過配重塊和加壓氣缸的配合而使磨桿處于一個固定的位置,進行工作,加壓氣缸便于調節(jié)壓力,使轉軸能快速方便的到達指定位置并定位,從而提高磨削效果。通過設置絲杠升降機支撐套筒,降低了上下浮動的狀況,提高了磨削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主視放大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磨桿機構與鉸接支座的配合原理示意圖。
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砂輪,2為油杯,3為內柔性定位套,4為外柔性定位套,5為左套筒,6為連接套筒,7為右套筒,8為右套筒,9為機架,10為第一高速調心軸承,11為第一聯(lián)軸器,12為第二高速調心軸承,13為第三高速調心軸承,14為第二聯(lián)軸器,15為四高速調心軸承,16為第五高速調心軸承,17為第六高速調心軸承,18為左段轉軸,19為中段轉軸,20為右段轉軸,21為第一支撐軸承,22為第二支撐軸承,23為小車,24為鉸接支座,25為加壓氣缸,26為絲杠升降機,27為配重塊,28為動力傳動裝置,29為頂升機構,30為噴淋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附圖1所示,該磨桿機構包括至少兩段的套筒、轉軸、高速調心軸承、柔性定位套、高速支撐軸承和支撐筒8,相鄰套筒固定安裝在一起,在套筒內設有至少兩段依序固定連接在一起的轉軸,在最左側套筒外側的轉軸上固定安裝有砂輪1,至少四個高速調心軸承的內圈與轉軸固定在一起,至少四個高速調心軸承的外圈與套筒固定在一起,最右側套筒的右端固定安裝有支撐筒8,轉軸的右端穿過支撐筒8并位于支撐筒8外側,在支撐筒8的兩端內側分別設有外圈與支撐筒固定在一起而內圈與轉軸固定在一起的高速調心軸承,在每段套筒與轉軸之間均通過高速支撐軸承安裝有柔性定位套。通過在轉軸的不同部位設置高速調心軸承,能有效提高轉軸的轉速,通過設置柔性定位套,能減緩剛性震動,保護套筒和高速調心軸承,不僅提高了軸承的使用壽命,轉速也比現(xiàn)有內壁修磨設備修磨轉速提高了2至3倍。
如附圖1所示,柔性定位套包括內柔性定位套3和外柔性定位套4,轉軸固定安裝在支撐軸承的內圈內,支撐軸承的外圈與套筒之間安裝有外柔性定位套4,在支撐軸承兩側均安裝有能對高速支撐軸承限位的內柔性定位套3。這樣能進一步提高減緩剛性震動和保護套筒和高速調心軸承的功效。
如附圖1所示,作為優(yōu)選方案,套筒包括左套筒5、連接套筒6和右套筒7;轉軸包括左段轉軸18、中段轉軸19和右段轉軸20;支撐軸承包括第一支撐軸承21和第二支撐軸承22,連接套筒6的左端外側和左套筒5的右端內側通過螺紋固定安裝在一起,連接套筒6的右端外側和右套筒7的左端內側通過螺紋固定安裝在一起,在左套筒5的左端內側安裝有外圈與左套筒5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一高速調心軸承10,在連接套筒6內安裝有第一聯(lián)軸器11,在第一聯(lián)軸器11左右兩側的連接套筒6內分別安裝有外圈與連接套筒6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二高速調心軸承12和第三高速調心軸承13,在右套筒7的右部和支撐筒8的左部內安裝有第二聯(lián)軸器14,在第二聯(lián)軸器14左側的右套筒7內安裝有外圈與右套筒7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四高速調心軸承15,在第二聯(lián)軸器14右側的支撐筒8的左端和右端分別安裝有外圈與支撐筒8內壁固定在一起的第五高速調心軸承16和第六高速調心軸承17,在第一聯(lián)軸器11內固定安裝有左端伸出左套筒5的左段轉軸18,左段轉軸的左端固定安裝有砂輪1,在第一聯(lián)軸器11和第二聯(lián)軸器14之間固定安裝有中段轉軸19,在第二聯(lián)軸器14內固定有右端伸出支撐筒8的右段轉軸20,第一高速調心軸承10與連接套筒6左端之間的左段轉軸18固定安裝在第一支撐軸承21的內圈里,第一支撐軸承21的外圈與連接套筒6之間安裝有外柔性套4,在第一支撐軸承21與第一高速調心軸承10和連接套筒6之間分別安裝有能將第一支撐軸承21限位的內柔性定位套3,中段轉軸19固定安裝在第二支撐軸承22的內圈里,第二支撐軸承22的外圈與右套筒7之間安裝有外柔性套4,在第二支撐軸承22與第一聯(lián)軸器11和第二聯(lián)軸器14之間分別安裝有能將第二支撐軸承22限位的內柔性定位套3。這樣的結構合理緊湊,能更進一步提高減緩剛性震動和保護套筒和高速調心軸承的功效,連接套筒6可采用現(xiàn)有公知的雙接頭技術,雙接頭為兩端通過螺紋連接的內絲構成,這樣便于安裝和拆卸。
如附圖1所示,為了便于安裝和拆卸,連接套筒6包括一對分別具有內螺紋和外螺紋的接頭,兩個接頭固定安裝在一起。
如附圖1所示,第一支撐軸承21和第二支撐軸承22均為至少兩個,且相鄰第一支撐軸承21和第二支撐軸承22之間均安裝有內柔性定位套3。
如附圖1所示,相鄰套筒之間通過螺紋固定安裝在一起,這樣便于拆卸和安裝維護。
如附圖1所示,套筒上設有與套筒內腔相通的油杯2。通過設置油杯2可定期對高速調心軸承和轉軸進行潤滑,提高其使用壽命。
實施例2:如附圖2、3所示,一種管壁高速內磨裝置,包括磨桿機構、機架9、小車23、鉸接支座24和加壓氣缸25,在機架9上安裝有能沿機架9左右水平移動的小車23,在小車23上固定安裝有鉸接支座24,套筒鉸接安裝在鉸接支座24上并能沿鉸接支座24左右轉動,在套筒的左端頂部固定有配重塊27,在小車23上固定有位于套筒下方并與配重塊27相對應的加壓氣缸25,在套筒上固定安裝有能帶動轉軸轉動的動力傳動裝置28。
小車23左右水平移動的方式可采用現(xiàn)有齒輪齒條傳動方式,當靜止時,配重塊27由于重力作用,使磨桿的左右兩側處于水平狀態(tài),當工作時,將砂輪1放入管件中,調節(jié)加壓氣缸的壓力,使其頂起磨桿,并與配重塊配合而使磨桿處于一個固定的位置,進行工作,加壓氣缸便于調節(jié)壓力,使轉軸能快速方便的到達指定位置并定位,從而提高磨削效果。動力傳動裝置28采用現(xiàn)有公知技術,如高速電機帶動皮帶輪傳動。
如附圖2、3所示,小車23上固定安裝有能頂起磨桿機構的頂升機構29。頂升機構29采用現(xiàn)有公知技術,例如液壓缸等設備。
如附圖2、3所示,機架9左側設有絲杠升降機26,該絲杠升降機26的絲杠上固定安裝有支撐桿,套筒座在支撐桿上。由于轉軸較長,工作時容易出現(xiàn)上下浮動的狀況,導致磨削效果降低,而絲杠升降機26主要是起支撐和調整磨桿機構中心高度和緩沖作用,從而降低了上下浮動的狀況,提高了磨削質量。
如附圖2、3所示,還設有噴淋裝置30,噴淋裝置包括噴淋管和電磁閥,在噴淋管上固定安裝有電磁閥,在噴淋管上設有與套筒相對應的噴水孔。通過噴淋裝置30的配合使用,解決了高速修磨出現(xiàn)的大量粉塵,同時也解決了磨桿機構高速運行過程中的發(fā)熱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