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茶葉土壤修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及其冶煉排放、長期對土壤進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為活動引起的大氣沉降、化肥和農藥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嚴重。土壤本來是各類廢棄物的天然收容所和凈化處理場所,土壤接納污染物,并不表示土壤即受到污染,只有當土壤中收容的各類污染物過多,影響和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從而在衛生學上和流行病學上產生了有害的影響,才表明土壤受到了污染。因此,在茶葉種植土壤不能夠及時的自我修復時,需要茶葉種植土壤修復材料提高土壤的分解能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提供了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
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其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鈉基膨潤土50-55份、熟石灰6-8份、聚氯乙烯3-11份、碳酸鎂5-8份、枯草芽孢桿菌8-13份、光合細菌7-9份、氯化鈣7-10份、酒石酸9-13份、四氫呋喃8-10份、硼酸鈉1-5份、氯化鉀180-250份、氨基酸50-100份、硝基腐植酸銨50-150份、羥基磷酸鈣18-22份、磷酸銨32-40份、氨基酸硼5-10份、土壤調理劑30-50份、有機肥復合劑30-50份。
所述土壤調理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水溶性納米二氧化硅8-16份、生物質炭14-17份、松土精6-10份、螯合鐵4-6份、羧甲基纖維素10-18份。
所述有機肥復合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雞糞40-42份、豬糞40-50份、羊糞30-35份、廢茶葉24-30份、花生粕15-18份。
所述鈉基膨潤土為堿性系數大于1、粒徑小于2mm的固體粉末。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修復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土壤修復劑以4.5-6.5%的質量分數添加到待修復的茶葉種植地土壤中,加水至茶葉種植地土壤飽和持水量的25-40%,用薄膜覆蓋防止水分散失,并在薄膜上開設若干通氣口,每3-5天向土壤中注入空氣,并及時補充散失的水分,30-45天后得修復后的茶葉種植地土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土壤修復劑,能夠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改善了茶葉種植地土壤,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同時生物炭和硅藻土因其結構的特殊性添加到土壤中后,還可明顯增加土壤孔隙,有利于茶葉根系的生長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調節土壤微生態組成、增加有益微生物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優化土壤營養成分、減少土壤營養成分的流失、降低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對提高茶葉產品質量有明顯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其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鈉基膨潤土50份、熟石灰6份、聚氯乙烯3份、碳酸鎂5份、枯草芽孢桿菌8份、光合細菌7份、氯化鈣7份、酒石酸9份、四氫呋喃8份、硼酸鈉1份、氯化鉀18份、氨基酸50份、硝基腐植酸銨50份、羥基磷酸鈣18份、磷酸銨32份、氨基酸硼5份、土壤調理劑30份、有機肥復合劑30份。
所述土壤調理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水溶性納米二氧化硅8-16份、生物質炭14-17份、松土精6-10份、螯合鐵4-6份、羧甲基纖維素10-18份。
所述有機肥復合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雞糞40-42份、豬糞40-50份、羊糞30-35份、廢茶葉24-30份、花生粕15-18份。
所述鈉基膨潤土為堿性系數大于1、粒徑小于2mm的固體粉末。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修復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土壤修復劑以4.5-6.5%的質量分數添加到待修復的茶葉種植地土壤中,加水至茶葉種植地土壤飽和持水量的25-40%,用薄膜覆蓋防止水分散失,并在薄膜上開設若干通氣口,每3-5天向土壤中注入空氣,并及時補充散失的水分,30-45天后得修復后的茶葉種植地土壤。
實施例2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其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鈉基膨潤土55份、熟石灰8份、聚氯乙烯11份、碳酸鎂8份、枯草芽孢桿菌13份、光合細菌9份、氯化鈣10份、酒石酸13份、四氫呋喃10份、硼酸鈉5份、氯化鉀25份、氨基酸100份、硝基腐植酸銨150份、羥基磷酸鈣22份、磷酸銨40份、氨基酸硼10份、土壤調理劑50份、有機肥復合劑50份。
所述土壤調理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水溶性納米二氧化硅8-16份、生物質炭14-17份、松土精6-10份、螯合鐵4-6份、羧甲基纖維素10-18份。
所述有機肥復合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雞糞40-42份、豬糞40-50份、羊糞30-35份、廢茶葉24-30份、花生粕15-18份。
所述鈉基膨潤土為堿性系數大于1、粒徑小于2mm的固體粉末。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修復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土壤修復劑以4.5-6.5%的質量分數添加到待修復的茶葉種植地土壤中,加水至茶葉種植地土壤飽和持水量的25-40%,用薄膜覆蓋防止水分散失,并在薄膜上開設若干通氣口,每3-5天向土壤中注入空氣,并及時補充散失的水分,30-45天后得修復后的茶葉種植地土壤。
實施例3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其是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鈉基膨潤土52份、熟石灰7份、聚氯乙烯6份、碳酸鎂7份、枯草芽孢桿菌10份、光合細菌8份、氯化鈣9份、酒石酸11份、四氫呋喃9份、硼酸鈉4份、氯化鉀20份、氨基酸70份、硝基腐植酸銨120份、羥基磷酸鈣20份、磷酸銨36份、氨基酸硼8份、土壤調理劑40份、有機肥復合劑40份。
所述土壤調理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水溶性納米二氧化硅8-16份、生物質炭14-17份、松土精6-10份、螯合鐵4-6份、羧甲基纖維素10-18份。
所述有機肥復合劑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組成:雞糞40-42份、豬糞40-50份、羊糞30-35份、廢茶葉24-30份、花生粕15-18份。
所述鈉基膨潤土為堿性系數大于1、粒徑小于2mm的固體粉末。
一種茶葉種植地土壤修復劑修復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土壤修復劑以4.5-6.5%的質量分數添加到待修復的茶葉種植地土壤中,加水至茶葉種植地土壤飽和持水量的25-40%,用薄膜覆蓋防止水分散失,并在薄膜上開設若干通氣口,每3-5天向土壤中注入空氣,并及時補充散失的水分,30-45天后得修復后的茶葉種植地土壤。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所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所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