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食用菌栽培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
背景技術: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用菌,又是我國傳統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它因長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目前黑木耳的栽培方式主要有人工木段種植及人工袋料種植兩種方式。木段種植需要消耗大量的椴木、樺木等木材原料,其樹木的砍伐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人工袋料種植操作技術繁瑣要求高,掌握的難度大,污染率高,質量低,而且需要搭建菇棚、覆蓋薄膜,大大增加了栽培成本和管理難度,制約了生產發展。
由于傳統的栽培方式缺點多,收益低。因此,近年來,林下食用菌的仿野生栽培技術成為栽培食用菌的趨勢,林間空氣濕度大,光照強度低,富含氧氣,正好符合食用菌生長,食用菌生長所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又能使樹木加強光合作用,促進樹木的生長,食用菌菌渣同時成為有機肥施進果園,有效改善果園土壤結構,在干旱季節食用菌管理過程中多余的水又可以使樹木再利用,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生產發展,增加經濟收入。
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食用菌仿野生栽培雖有還多優點,但是仿野生栽培土壤不同程度的被化學物質、重金屬等污染,所栽培出的食用菌,或多或少的含有污染物質,導致食用菌的營養價值下降,降低了食用菌的保健功效。專利申請號為2013103839803公開了“一種提高多糖含量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及栽培出的黑木耳”該發明方法栽培出的黑木耳克服了重金屬的污染,營養豐富,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還具有潤肺保健功效,但是從根本上說,該栽培方法依然沿用的為人工袋料栽培方法,還是不能擺脫操作過程中污染率高、操作繁瑣、品相不佳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或缺陷,提供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解決黑木耳人工袋料栽培出現的污染率高、操作繁瑣以及仿野生栽培時營養價值低的問題。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本發明。
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配制培養基
按重量份數,取15-20份核桃葉粉、5-10份薄荷葉粉、3-9份冬青葉粉、3-5份含羞草粉和26-50份的苦蒜提取液混合均勻殺菌20-30分鐘,然后加入其混合重量0.05倍的富硒酵母,置于發酵罐中,發酵溫度控制為20-30℃,發酵時間為10-15小時,發酵后加入3-5份固體酸奶攪拌均勻,得到栽培料,栽培料的含水量保持在為60%-65%;
②培養基裝袋、滅菌
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將步驟①制備得到的培養基轉入食用菌袋,每袋重2-2.5kg,80℃-100℃微波殺菌100-150s;
③接種:滅菌結束后,當料棒溫度降低至28℃-30℃,迅速移入接種箱內接種黑木耳;
④菌絲培養:接種后的菌袋置于溫度為20-25℃,控制室內濕度為40-50%,避光進行菌絲培養,并且每天用氮氣泵對菌袋連續通氣1-2小時,通氣后紫外燈照射20-30min;
⑤刺孔:待菌絲白、粗、健壯時,在菌袋上高密度打孔,打孔深度0.3-0.5cm;
⑥建園及林下移栽:選擇新老更替的核桃園,將園中已不能結核桃的老樹砍去,移栽5-8年的幼核桃樹至核桃園,移栽株行距3m×3m,3月上旬,將孔雀草種子經25℃溫水浸泡1-2小時,在栽培園進行均勻撒播,每畝播種量為1.5-2.0kg,待孔雀草長至10cm以上,并且待菌袋耳基形成后,選擇白天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將菌袋底部扎小孔后移入核桃林間空地,按袋間距12-15厘米擺放,進行管理;所述的扎孔深度為0.4-0.6cm;
⑦出耳管理:耳基形成至小耳時,按重量份數,將15-20份枸杞葉、5-9份胡桃葉、3-8份金橘葉、5-8份大青葉、6-11份黃花混合搗碎,然后加入20-30份蘆葦醋液和混合均勻,在50-60℃環境中預煮5-10min,再加入2-4份硒銻礦粉攪拌均勻,100℃蒸汽滅菌制成營養液,每天對耳片進行噴水,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至成耳期,成耳期時將營養液與濃度為1.5mol/L黃芪多糖按照重量比50:1混合后每天對成耳進行噴灑,每次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水至耳片不再生長或生長緩慢,停止噴水;
⑧采收:耳片邊緣明顯變薄、耳根發紅,耳片成熟,應及時采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的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新老更替的核桃園中的空地,不占用耕地,利用老核桃樹核樹枝葉茂盛,能為黑木耳遮蔭,減少了強烈紫外線對黑木耳菌絲的長時間照射,同時可保持林間的空氣相對濕度,為黑木耳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長環境;另一方面利用核桃樹落葉配制菌袋培養料,不僅為黑木耳生長提供了營養元素,節約了資源,同時也促進新移栽核桃樹的生長。
2、本發明的栽培方法在制作菌袋時利用富硒酵母進行袋料發酵,在培養黑木耳的過程中能夠使硒有效的在木耳中富集,并且在出耳管理時充分的對木耳進行富硒加強,使得栽培的木耳硒含量顯著增加,進一步提升了木耳的營養價值。
3、在建園方面,利用綠色環保的方法,種植孔雀草防治園內多種雜草及雜菌的生長,大大的降低了核桃以及木耳蟲害率的發生,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了木耳及核桃的產量,而且核桃樹生長過程中,同樣需要充足的水,因此將移栽至核桃園中的菌袋底部進行扎孔,使菌料與栽培土壤相連,使得木耳和核桃共同利用了水資源,大大的節約了生產成本和自然資源。
4、本發明栽培方法簡單、栽培過程污染率低,栽培的黑木耳,外觀質地優、一級品率高,其所含的木耳多糖的含量優于田間栽培產品,品質佳,商品性能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應該理解的是,這些實施例僅用于例證的目的,絕不限于本發明。
實施例1
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配制培養基
按重量份數,取15份核桃葉粉、5份薄荷葉粉、3份冬青葉粉、3份含羞草粉和26份的苦蒜提取液混合均勻殺菌20分鐘,然后加入其混合重量0.05倍的富硒酵母,置于發酵罐中,發酵溫度控制為20℃,發酵時間為10小時,發酵后加入3份固體酸奶攪拌均勻,得到栽培料,栽培料的含水量保持在為60%-65%;
②培養基裝袋、滅菌
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將步驟①制備得到的培養基轉入食用菌袋,每袋重2kg,80℃微波殺菌100s;
③接種:滅菌結束后,當料棒溫度降低至28℃-30℃,迅速移入接種箱內接種黑木耳;
④菌絲培養:接種后的菌袋置于溫度為20-25℃,控制室內濕度為40-50%,避光進行菌絲培養,并且每天用氮氣泵對菌袋連續通氣1小時,通氣后紫外燈照射20min;
⑤刺孔:待菌絲白、粗、健壯時,在菌袋上高密度打孔,打孔深度0.3cm;
⑥選擇新老更替的核桃園,將園中已不能結核桃的老樹砍去,移栽5-8年的幼核桃樹至核桃園,移栽株行距3m×3m,3月上旬,將孔雀草種子經25℃溫水浸泡1小時,在栽培園進行均勻撒播,每畝播種量為1.5kg,待孔雀草長至10cm以上,并且待菌袋耳基形成后,選擇白天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將菌袋底部扎小孔后移入核桃林間空地,按袋間距12厘米擺放,進行管理;所述的扎孔深度為0.4cm;
⑦出耳管理:耳基形成至小耳時,按重量份數,將15份枸杞葉、5份胡桃葉、3份金橘葉、5份大青葉、6份黃花混合搗碎,然后加入20份蘆葦醋液和混合均勻,在50℃環境中預煮5min,再加入2份硒銻礦粉攪拌均勻,100℃蒸汽滅菌制成營養液,每天對耳片進行噴水,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至成耳期,成耳期時將營養液與濃度為1.5mol/L黃芪多糖按照重量比50:1混合后每天對成耳進行噴灑,每次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水至耳片不再生長或生長緩慢,停止噴水;
⑧采收:耳片邊緣明顯變薄、耳根發紅,耳片成熟,應及時采收。
實施例2
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配制培養基
按重量份數,取20份核桃葉粉、10份薄荷葉粉、9份冬青葉粉、5份含羞草粉和50份的苦蒜提取液混合均勻殺菌30分鐘,然后加入其混合重量0.05倍的富硒酵母,置于發酵罐中,發酵溫度控制為30℃,發酵時間為15小時,發酵后加入5份固體酸奶攪拌均勻,得到栽培料,栽培料的含水量保持在為60%-65%;
②培養基裝袋、滅菌
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將步驟①制備得到的培養基轉入食用菌袋,每袋重2.5kg,100℃微波殺菌150s;
③接種:滅菌結束后,當料棒溫度降低至28℃-30℃,迅速移入接種箱內接種黑木耳;
④菌絲培養:接種后的菌袋置于溫度為20-25℃,控制室內濕度為40-50%,避光進行菌絲培養,并且每天用氮氣泵對菌袋連續通氣2小時,通氣后紫外燈照射30min;
⑤刺孔:待菌絲白、粗、健壯時,在菌袋上高密度打孔,打孔深度0.5cm;
⑥選擇新老更替的核桃園,將園中已不能結核桃的老樹砍去,移栽5-8年的幼核桃樹至核桃園,移栽株行距3m×3m,3月上旬,將孔雀草種子經25℃溫水浸泡1-2小時,在栽培園進行均勻撒播,每畝播種量為2.0kg,待孔雀草長至10cm以上,并且待菌袋耳基形成后,選擇白天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將菌袋底部扎小孔后移入核桃林間空地,按袋間距15厘米擺放,進行管理;所述的扎孔深度為0.6cm;
⑦出耳管理:耳基形成至小耳時,按重量份數,將20份枸杞葉、9份胡桃葉、8份金橘葉、8份大青葉、11份黃花混合搗碎,然后加入30份蘆葦醋液和混合均勻,在60℃環境中預煮10min,再加入4份硒銻礦粉攪拌均勻,100℃蒸汽滅菌制成營養液,每天對耳片進行噴水,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至成耳期,成耳期時將營養液與濃度為1.5mol/L黃芪多糖按照重量比50:1混合后每天對成耳進行噴灑,每次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水至耳片不再生長或生長緩慢,停止噴水;
⑧采收:耳片邊緣明顯變薄、耳根發紅,耳片成熟,應及時采收。
實施例3
利用核桃林間仿野生栽培黑木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①配制培養基
按重量份數,取17.5份核桃葉粉、7.5份薄荷葉粉、6份冬青葉粉、4份含羞草粉和33份的苦蒜提取液混合均勻殺菌25分鐘,然后加入其混合重量0.05倍的富硒酵母,置于發酵罐中,發酵溫度控制為25℃,發酵時間為13小時,發酵后加入4份固體酸奶攪拌均勻,得到栽培料,栽培料的含水量保持在為60%-65%;
②培養基裝袋、滅菌
在12月底至翌年1月上旬,將步驟①制備得到的培養基轉入食用菌袋,每袋重2-2.5kg,80℃-100℃微波殺菌100-150s;
③接種:滅菌結束后,當料棒溫度降低至28℃-30℃,迅速移入接種箱內接種黑木耳;
④菌絲培養:接種后的菌袋置于溫度為20-25℃,控制室內濕度為40-50%,避光進行菌絲培養,并且每天用氮氣泵對菌袋連續通氣1.5小時,通氣后紫外燈照射25min;
⑤刺孔:待菌絲白、粗、健壯時,在菌袋上高密度打孔,打孔深度0.4cm;
⑥選擇新老更替的核桃園,將園中已不能結核桃的老樹砍去,移栽5-8年的幼核桃樹至核桃園,移栽株行距3m×3m,3月上旬,將孔雀草種子經25℃溫水浸泡1.5小時,在栽培園進行均勻撒播,每畝播種量為1.8kg,待孔雀草長至10cm以上,并且待菌袋耳基形成后,選擇白天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將菌袋底部扎小孔后移入核桃林間空地,按袋間距13厘米擺放,進行管理;所述的扎孔深度為0.5cm;
⑦出耳管理:耳基形成至小耳時,按重量份數,將17.5份枸杞葉、7份胡桃葉、5.5份金橘葉、6.5份大青葉、8.5份黃花混合搗碎,然后加入25份蘆葦醋液和混合均勻,在55℃環境中預煮8min,再加入3份硒銻礦粉攪拌均勻,100℃蒸汽滅菌制成營養液,每天對耳片進行噴水,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至成耳期,成耳期時將營養液與濃度為1.5mol/L黃芪多糖按照重量比50:1混合后每天對成耳進行噴灑,每次以各個耳片都濕透為準,噴水至耳片不再生長或生長緩慢,停止噴水;
⑧采收:耳片邊緣明顯變薄、耳根發紅,耳片成熟,應及時采收。
試驗例
兩種栽培環境生產黑木耳對比試驗
試驗組:采用實施例3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制作1000個菌袋,
試驗用地面積1畝;
對照組:單一大田栽培,平地做耳床,采用常規地栽黑木耳方法。制作1000個菌袋,試驗用地面積1畝;
1、生物發育對比
試驗組:菌絲體潔白粗壯,鉆力強,扭結快、邊緣整齊,現蕾早;子實體耳片呈碗狀、黝黑、背灰、肉實厚、無拳耳、流耳,相形野生耳,產量穩定。管理期后天雜菌率為1%,蟲害率為1%,外觀質地優。一級品率90%。
對照組:菌絲體潔白粗壯,鉆透力強,菌絲扭結緩慢,邊緣不整其齊,現蕾時間不規律,子實體朵大成片,碗狀個體少,肉實薄,管理期后天雜菌率為10%,多為木霉菌和綠霉菌,外觀質地良。一級品率50%。
2、木耳多糖含量的對比
試驗組:100g木耳含有的木耳多糖含量為8.67g;對照組:100g木耳含有的木耳多糖含量為7.15g;所述的木耳多糖含量的測定方法為苯酚-硫酸法。該測定方法應當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技術。
3、木耳中硒元素的含量
試驗組:木耳含有的硒元素的含量為5.15mg/kg;對照組:木耳含有的硒元素的含量為2.11mg/kg;所述的木耳硒元素的含量測定方法采用熒光分光光度計測定,該測定方法應當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技術。
4、產量對比
試驗組:1000個菌袋×48.5克(每菌袋平均產出干木耳)=48500g;對照組:1000個菌袋×40.3克(每菌袋平均產出干木耳)=40300g。
5、木耳中營養物質含量的對比
經檢測,試驗組:每100克黑木耳約含蛋白質8.18克,脂肪1.21克,碳水化合物69克,粗纖維6.5克,鈣379毫克,鐵196毫克,胡蘿卜素0.11毫克,維生素B20.69毫克,尼克酸3.8毫克。植物血凝素相對分子量24500,蛋白多糖相對分子量135000;
對照組:每100克黑木耳約含蛋白質7.93克,脂肪1.24克,碳水化合物52克,粗纖維3.87克,鈣315毫克,鐵176毫克,胡蘿卜素0.02毫克,維生素B20.37毫克,尼克酸1.7毫克,植物血凝素相對分子21000蛋白多糖相對分子量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