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肥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針對提子種植使用生物肥料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人口數量多耕地面積少,而化肥在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研究表明,施入土壤的氮、磷、鉀等養分會發生各種物理化學變化,其中氮素會通過揮發、淋溶、反硝化等損失,而磷素很容易被土壤中的al3+、fe3+及ca2+、mg2+等各種離子固定,形成穩定的沉淀物或與鐵、鋁氧化物等形成閉蓄態磷而逐步喪失其有效性。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化肥施用的利用率降低。化肥的使用同時也會帶來環境的污染,如溫室效應、水體的富營養化等。因此優化肥料結構,推廣緩釋與控釋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有效方法。肥料,是提供一種或一種以上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類物質。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之一。中國早在西周時就已知道田間雜草在腐爛以后,有促進黍稷生長的作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種植綠肥的方法以及豆科作物同禾本科作物輪作的方法等;還提到了用作物莖稈與牛糞尿混合,經過踐踏和堆制而成肥料的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針對提子種植使用生物肥料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針對提子種植使用生物肥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油頁巖灰3-3.1、仲鉬酸銨0.85-0.9、液體石蠟2.1-2.2、季戊四醇3.5-3.6、硝基苯酚鈉0.2-0.4、碳酸氫銨5-6、海藻酸纖維3.4-3.5、檸檬酸鐵2.1-2.2、羥甲基纖維素鈉0.6-0.7、檸檬酸2.5-2.7、紅薯秸稈17-20、胡蘿卜干18-20、水煮黃豆18-20、蚯蚓土5-7、楓糖漿5-6、玉米芯粒14-15、黃腐酸10-12、三聚磷酸鈉1.6-1.8、蕓苔素內酯0.2-0.3、微生物發酵菌20-24、土壤調理劑6~9、適量的弱堿性小分子團活化水和水;
所述的土壤調理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麥麩2-3、山茶油渣4-5、豆粕粉6-7、礦化小分子水8-9、腐植酸鐵1.2-1.5、泥炭土10-11、蘑菇土8-9、檸檬酸2.5-2.7、乙二胺四乙酸鐵鈉1.4-1.6、羥甲基淀粉2.4-2.9;其制備方法為:1、將麥麩、山茶油渣、豆粕粉置于高溫爐中,在180-220℃且密閉條件下煅燒3-4小時,得植物炭,再將植物炭與礦化小分子水、腐植酸鐵混合放入超聲波儀器中,采用100w的超聲波超聲處理27-28min的混合漿液;2、再將泥炭土、蘑菇土加入檸檬酸、乙二胺四乙酸鐵鈉混合并加熱至70-75℃,保溫40-45分鐘,之后降至室溫得混合液;3、在將步驟1、2所得物料混合羥甲基淀粉放入高壓均質機處理20-30min,取出烘干制成粉即得。
所述針對提子種植使用生物肥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仲鉬酸銨在200℃加熱攪拌10-12min至溶解,之后停止加熱但維持攪拌,在攪拌過程中加入液體石蠟攪拌均勻得復合物,待復合物溫度降低至60℃,快速加入季戊四醇攪拌均勻,在快速加入油頁巖灰攪拌均勻,靜置12-13min,之后球磨,過5000目,得粉料備用;
(2)將紅薯秸稈、胡蘿卜干、水煮黃豆、蚯蚓土、楓糖漿、玉米芯粒以及總重量2-3倍的弱堿性小分子團活化水,混合攪拌均勻,用納米化機器納米處理0.3-0.4h,離心分離得小分子化復合液和沉淀物備用;將小分子化復合液與沉淀物放入高壓均質機均質攪拌處理25-30min,得復合物備用;將復合物與微生物發酵菌以及總重量0.5-0.6倍的水混合攪拌均勻,在26-27℃堆肥發酵9-10d,得發酵料,在將發酵料與土壤調理劑混合并采用圓盤造粒機制造直徑3-4mm的顆粒肥料備用;
(3)將季戊四醇、硝基苯酚鈉、碳酸氫銨、海藻酸纖維、檸檬酸鐵、羥甲基纖維素鈉、檸檬酸以及總重量3-4倍的水混合攪拌均勻,得營養液,噴涂在步驟2所得顆粒肥料表面后烘干;
(4)將黃腐酸、三聚磷酸鈉、蕓苔素內酯、步驟1所得粉料以及總重量2-3倍的水混合,采用磁力攪拌器攪拌0.8-1h至均勻穩定,得復合包膜液,將包膜液采用霧化噴涂在步驟3所得肥料顆粒表面烘干即得。
本發明添加了季戊四醇、硝基苯酚鈉、碳酸氫銨、海藻酸纖維等多種無機營養物質,有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采用弱堿性小分子團活化水和有機肥料原料經納米化得到的功能性小分子復合液參與沉淀物,具有營養豐富、可被快速吸收利用,可以提高農作物活性,提高新陳代謝,增加有益功能性物質含量,同時將小分子復合液和有機沉淀進行復合發酵,進一步采用復合包膜液對功能性復合物的混合物進行包膜,保證其內速釋外緩釋的穩定以及外界環境對功能性物質造成的破壞,實現了功能性物質的營養釋放過程的控制,且可以提高提子種植效率,以及肥料加工過程中的保護。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針對提子種植使用生物肥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油頁巖灰3-3.1、仲鉬酸銨0.85-0.9、液體石蠟2.1-2.2、季戊四醇3.5-3.6、硝基苯酚鈉0.2-0.4、碳酸氫銨5-6、海藻酸纖維3.4-3.5、檸檬酸鐵2.1-2.2、羥甲基纖維素鈉0.6-0.7、檸檬酸2.5-2.7、紅薯秸稈17-20、胡蘿卜干18-20、水煮黃豆18-20、蚯蚓土5-7、楓糖漿5-6、玉米芯粒14-15、黃腐酸10-12、三聚磷酸鈉1.6-1.8、蕓苔素內酯0.2-0.3、微生物發酵菌20-24、土壤調理劑6~9、適量的弱堿性小分子團活化水和水;
所述的土壤調理劑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麥麩2-3、山茶油渣4-5、豆粕粉6-7、礦化小分子水8-9、腐植酸鐵1.2-1.5、泥炭土10-11、蘑菇土8-9、檸檬酸2.5-2.7、乙二胺四乙酸鐵鈉1.4-1.6、羥甲基淀粉2.4-2.9;其制備方法為:1、將麥麩、山茶油渣、豆粕粉置于高溫爐中,在180-220℃且密閉條件下煅燒3-4小時,得植物炭,再將植物炭與礦化小分子水、腐植酸鐵混合放入超聲波儀器中,采用100w的超聲波超聲處理27-28min的混合漿液;2、再將泥炭土、蘑菇土加入檸檬酸、乙二胺四乙酸鐵鈉混合并加熱至70-75℃,保溫40-45分鐘,之后降至室溫得混合液;3、在將步驟1、2所得物料混合羥甲基淀粉放入高壓均質機處理20-30min,取出烘干制成粉即得。
所述針對提子種植使用生物肥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仲鉬酸銨在200℃加熱攪拌10-12min至溶解,之后停止加熱但維持攪拌,在攪拌過程中加入液體石蠟攪拌均勻得復合物,待復合物溫度降低至60℃,快速加入季戊四醇攪拌均勻,在快速加入油頁巖灰攪拌均勻,靜置12-13min,之后球磨,過5000目,得粉料備用;
(2)將紅薯秸稈、胡蘿卜干、水煮黃豆、蚯蚓土、楓糖漿、玉米芯粒以及總重量2-3倍的弱堿性小分子團活化水,混合攪拌均勻,用納米化機器納米處理0.3-0.4h,離心分離得小分子化復合液和沉淀物備用;將小分子化復合液與沉淀物放入高壓均質機均質攪拌處理25-30min,得復合物備用;將復合物與微生物發酵菌以及總重量0.5-0.6倍的水混合攪拌均勻,在26-27℃堆肥發酵9-10d,得發酵料,在將發酵料與土壤調理劑混合并采用圓盤造粒機制造直徑3-4mm的顆粒肥料備用;
(3)將季戊四醇、硝基苯酚鈉、碳酸氫銨、海藻酸纖維、檸檬酸鐵、羥甲基纖維素鈉、檸檬酸以及總重量3-4倍的水混合攪拌均勻,得營養液,噴涂在步驟2所得顆粒肥料表面后烘干;
(4)將黃腐酸、三聚磷酸鈉、蕓苔素內酯、步驟1所得粉料以及總重量2-3倍的水混合,采用磁力攪拌器攪拌0.8-1h至均勻穩定,得復合包膜液,將包膜液采用霧化噴涂在步驟3所得肥料顆粒表面烘干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