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以3d石墨烯為原料制備石墨烯量子點的方法,屬于納米材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半導體量子點已經在生物醫學成像、疾病診斷、生物傳感等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其含有的重金屬成分毒性較大,從而限制了半導體量子點由動物實驗向臨床應用的轉化。作為石墨烯家族的新成員,石墨烯量子點(graphenequantumdots,gqds),除了具有石墨烯的優異性能,還因量子限制效應和邊界效應而展現出一系列新的特性,獲得了化學、物理、材料和生物等各領域科學家的廣泛關注。
gqds的研究始于最近幾年,人們發現將二維的石墨烯通過一些物理、化學的手段剪裁成零維結構時,呈現出很多二維結構所不具備的特殊性能,這也再一次激起了國內外科學家對于零維納米材料的研究熱情。與傳統的半導體量子點和有機染料相比,gqds具有高水溶性、強化學穩定性、易于功能化、抗光漂白性以及優異的生物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醫學(生物成像、生物傳感、藥物傳輸等)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目前,以3d石墨烯為原料制備石墨烯量子點的報道還很少。ananthanarayanan等人(“facilesynthesisofgraphenequantumdotsfrom3dgrapheneandtheirapplicationforfe3+sensing”adv.funct.mater.2014,24,3021-3026)首次報道了以cvd法制備的3d石墨烯作為原料制備石墨烯量子點。他們通過電化學剝離法,在離子液體的作用,成功獲得熒光石墨烯量子點,并應用于fe3+的特異性檢測。zhu等(“one-stepsynthesisofgraphenequantumdotsfromdefectivecvdgrapheneandtheirapplicationinigzouvthinfilmphototransistor”carbon.2016,100,20-207)利用cvd法制備石墨烯(非3d石墨烯)為原料,采用超聲法制備出石墨烯量子點。通過以上方法可以成功制備出具有熒光性能的石墨烯量子點,但是依然存在反應時間長、實驗過程繁瑣、反應條件苛刻和反應試劑昂貴等缺點。現有報道所制備石墨烯量子點的產率和熒光效率仍然較低,也極大地限制了其工業化生產和應用。因此,開發出一種簡單、環保且能夠應用于大規模生產石墨烯量子點的方法仍然是一個挑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方法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簡單快捷、環保安全、高產率的石墨烯量子點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以3d石墨烯為原料制備石墨烯量子點的方法,以3d石墨烯為原料、利用溶劑熱法制備石墨烯量子點,包括以下步驟:
(1)3d石墨烯的制備:
首先將泡沫鎳基底裁剪為50×50mm2方塊,并分別在無水乙醇及去離子水中各超聲清洗30min,以去除泡沫鎳表面的油污;將清洗完畢的泡沫鎳置于真空管式爐恒溫區在500sccm氬氣、200sccm氫氣氛圍中加熱至1000℃,保持氣體流量及溫度不變10min,以去除泡沫鎳表面的氧化層;之后保持溫度及氫氣氬氣流量不變,通入甲烷氣體保持10min后停止通入甲烷,再以100-200℃/min的冷卻速率冷卻至室溫,關閉所有氣體,即可得3d石墨烯/泡沫鎳的復合材料。最后將3d石墨烯/泡沫鎳復合材料在4m硝酸溶液中兩小時,取出后用去離子水清洗干凈,得到清洗掉泡沫鎳的3d石墨烯;
(2)石墨烯量子點的制備:
a.將步驟(1)得到的3d石墨烯粉末分散在醇類溶劑中,制得分散液,所配置得到的分散液中3d石墨烯的濃度為10~30mg/l;再向該分散液中加入100~500mg/l氫氧化鈉,超聲混勻制得混合液;
b.將步驟a得到的混合液通過量筒均勻地轉移到反應釜中,密封;放置在溫度為100~200℃的烘箱內反應6~24h,待冷卻至室溫,真空抽濾后收集得到淡黃色的濾液;
c.步驟b得到的濾液在截留分子量為8000~14000da的透析袋中透析至中性,除去多余的堿離子,得到石墨烯量子點分散液,干燥后得到石墨烯量子點粉末。
本發明步驟(2)的a中所述醇類溶劑可以為無水乙醇,能更好地分散3d石墨烯粉末;氫氧化鈉飽和水溶液作為飽和堿液,其離子尺寸小于石墨烯層間間距,能夠有效地進行插層和剝離。
本發明步驟(2)的b中所述的反應釜為聚四氟乙烯內襯反應釜;所述真空抽濾所用的濾膜為有機濾膜,孔徑為0.45um,能夠除去未反應完全的殘留物。
本發明步驟(2)的c中透析時間為3~4天,直至中性,有效地除去多余的堿離子。
本發明步驟(2)的c中所述的干燥方法是在溫度為-40℃,氣壓為20pa的條件下冷凍干燥,得到固態的石墨烯量子點粉末。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采用溶劑熱法制備石墨烯量子點,所需乙醇和氫氧化鈉皆為市場上方便易得的原料,并且能夠有效地分散和剝離3d石墨烯粉末,所獲得的石墨烯量子點純度和產率都比較高,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水溶解性和穩定的熒光性能。
2.本發明制作方法綠色環保,所需實驗設備操作簡便,生產成本低且周期短,在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器、生物成像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可望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制備的石墨烯量子點的高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圖片。
圖2為實施例1制備的石墨烯量子點的不同激發波長下熒光光譜圖。
圖3為實施例1制備的石墨烯量子點的拉曼光譜圖。
圖4為實施例1制備的石墨烯量子點的x射線衍射圖。
圖5為實施例1制備的石墨烯量子點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
圖6為實施例1制備的石墨烯量子點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所述技術方案作進一步闡明。值得一提的是下面所有實施例中所涉及到的3d石墨烯粉末皆為實施例1中3d石墨烯粉末的制備方法所制備。
實施例1:
(1)3d石墨烯粉末的制備
首先將泡沫鎳基底裁剪為50×50mm2方塊,并分別在無水乙醇及去離子水中各超聲清洗30min,以去除泡沫鎳表面的油污;將清洗完畢的泡沫鎳置于真空管式爐恒溫區在500sccm氬氣、200sccm氫氣氛圍中加熱至1000℃,保持氣體流量及溫度不變10min,以去除泡沫鎳表面的氧化層;之后保持溫度及氫氣氬氣流量不變,通入甲烷氣體保持10min后停止通入甲烷,再以100-200℃/min的冷卻速率冷卻至室溫,關閉所有氣體,即可得3d石墨烯/泡沫鎳的復合材料。最后將3d石墨烯/泡沫鎳復合材料在4m硝酸溶液中兩小時,取出后用去離子水清洗干凈,得到清洗掉泡沫鎳的3d石墨烯。
(2)石墨烯量子點的制備
將步驟(1)中的3d石墨烯粉末1mg分散到50ml無水乙醇溶液中,加入20mg氫氧化鈉,超聲混合5min。將混勻溶液轉移到反應釜中,密封,放入烘箱內,升溫至180℃,維持10h,自然冷卻至室溫。將處理后的分散液通過真空抽慮收集得到淡黃色濾液。將濾液裝入10000da的透析袋中透析,直至中性。將得到的透析液冷凍,之后在溫度為-40℃,氣壓為20pa的條件下冷凍干燥得石墨烯量子點粉末。
圖1為實施例1得到的石墨烯量子點的高分辨率透射電鏡圖片,從圖中可以看出得到的量子點尺寸主要分布在5~9nm,晶面間距為0.21nm。圖2為實施例1得到的石墨烯量子點的熒光光譜圖,可以看出隨著激發波長的變化,石墨烯量子點的發射波長也在變化,說明石墨烯量子點的熒光發射光譜具有波長依賴性。圖3為實施例1得到的石墨烯量子點的拉曼光譜圖,由圖可知id/ig比值為0.42,說明石墨烯量子點具有較高的石墨化程度。圖4為實施例1得到的石墨烯量子點的x射線衍射圖,可知石墨烯量子點在2θ=28.1°有一尖峰,根據布拉格方程2dsinθ=nλ可知片層的晶格間距為0.32nm。圖5為實施例1得到的石墨烯量子點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圖,圖中可以看出吸收峰出現在262和304nm。圖6為實施例1得到的石墨烯量子點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圖,由圖可以觀察到c-o-c(1145cm-1)、c-oh(1380cm-1)、-c=o(1628cm-1)伸縮振動峰,以及-oh(3410cm-1)伸縮振動峰,說明石墨烯量子點表面含有豐富的含氧官能團。
實施例2
將1.5mg實施例1的步驟(1)得到的3d石墨烯粉末分散到50ml無水乙醇溶液中,加入10mg氫氧化鈉,超聲混合5min。將混勻的溶液轉移至反應釜中,密封,放入烘箱內,升溫至200℃,維持9h,自然冷卻至室溫。將處理后的分散液通過真空抽濾收集得到淡黃色濾液。將濾液裝入10000da透析袋中透析,直至中性。將得到的透析液冷凍,之后在溫度為-40℃,氣壓為20pa的條件下冷凍干燥得到固態石墨烯量子點。
實施例3
將0.5mg實施例1的步驟(1)得到的3d石墨烯粉末分散于30ml無水乙醇溶液中,加入15mg氫氧化鈉,超聲混合5min。將混勻的分散液轉移至反應釜中,密封,放入烘箱內,升溫至120℃,維持12h,自然冷卻至室溫。將處理后的分散液通過真空抽濾收集得到淡黃色濾液。將濾液裝入10000da透析袋中,直至中性。將得到的透析液冷凍,之后在溫度為-40℃,氣壓為20pa的條件下冷凍干燥得到固態石墨烯量子點。
實施例4
將1mg實施例1的步驟(1)得到的3d石墨烯粉末分散于40ml無水乙醇溶液中,加入12mg氫氧化鈉,超聲混合5min。將混勻的溶液轉移至反應釜中,密封,放入烘箱內,升溫至100℃,維持20h,自然冷卻至室溫。將處理后的分散液通過真空抽濾收集得到淡黃色濾液。將濾液裝入10000da透析袋中透析,直至中性。將得到的透析液冷凍,之后在溫度為-40℃,氣壓為20pa的條件下冷凍干燥得到固態石墨烯量子點。
以上實施例僅僅說明了本發明的幾種方式,只用于進一步對該技術方案做了詳細的闡述,并非對發明作任何限制,應當指出的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做出的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均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