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采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RNA酶解液經脫色預處理后,采用三區式兩步驟的連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四種5’-核苷酸UMP、GMP、CMP和AMP。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NA酶解液為RNA經過核酸酶P1酶解得到的溶液。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解液脫色預處理采用脫色樹脂柱進行脫色處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脫色樹脂為吸附型樹脂SX-1。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采用三區式兩步驟的連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四種5’-核苷酸為利用7~25根裝有凝膠型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柱的連續分離裝置分離四種5’-核苷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膠型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以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為骨架,磺酸基為功能基團。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當連續分離裝置中樹脂柱數量為7根時,采用三區式兩步驟的連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四種5’-核苷酸的方法包括循環操作的兩個步驟:
步驟1:
7根樹脂柱分為吸附區、解吸區和再生區三個區,其中,吸附區為1根樹脂柱,解吸區為2根樹脂柱,再生區為4根樹脂柱;
吸附區:按0.02~0.05g 5’-核苷酸/g濕樹脂的上樣量吸附預處理后的酶解液,大部分UMP未被樹脂柱吸附而流出,吸附完成后,用水洗脫樹脂柱,水洗脫初期剩余UMP被快速洗出,隨后部分GMP也被洗出同時與UMP完全分離,水洗脫過程持續到CMP即將流出為止;
解析區:兩根樹脂柱獨立設置,分別用稀堿洗脫兩根樹脂柱,分別得到AMP和CMP;
再生區:四根樹脂柱獨立設置,分別通入堿、水、酸、水進行再生;
步驟2:
7根樹脂柱分為解吸區和再生區兩個區,其中,解吸區為2根樹脂柱,再生區為5根樹脂柱;
步驟1中再生區的最后一根樹脂柱切換到步驟1中吸附區的樹脂柱之后與其串聯,形成步驟2中的解吸區;步驟1中解吸區的兩根樹脂柱同時切換到步驟1中的再生區,串聯后作為步驟2中再生區的第一根和第二根樹脂柱;
解吸區:兩根樹脂柱串聯,通入水洗脫,步驟1中未洗脫完全的剩余GMP完全洗出,通入水洗脫至兩根樹脂柱中的第一根樹脂柱內完全為AMP,第二根樹脂柱中完全是CMP;
再生區:串聯的兩個樹脂柱通入堿,其余樹脂柱依舊獨立,分別通入水、酸、水進行再生;
將步驟2中解吸區中的兩根串聯的樹脂柱分開,切換至步驟1中解析區;步驟2中再生區的最后一根樹脂柱切換到步驟1中的吸附區,同時將再生區串聯的樹脂柱分開;
循環進行步驟1和步驟2;
保證所有樹脂柱同步切換,同時再生區按照堿-水-酸-水的方向進行切換。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當連續分離裝置中樹脂柱數量為8~25根時,采用三區式兩步驟的連續離子交換色譜分離四種5’-核苷酸的方法包括循環操作的兩個步驟:
步驟1:
樹脂柱分為吸附區、解吸區和再生區三個區,其中,吸附區為1根樹脂柱,解吸區為3根以上的樹脂柱,再生區為4根以上的樹脂柱;
吸附區:按0.02~0.05g 5’-核苷酸/g濕樹脂的上樣量吸附預處理后的酶解液,大部分UMP未被樹脂柱吸附而流出,吸附完成后,用水洗脫樹脂柱,水洗脫初期剩余UMP被快速洗出,隨后部分GMP也被洗出同時與UMP完全分離,水洗脫過程持續到CMP即將流出為止;
解析區:3根以上的樹脂柱串聯,用稀堿洗脫,在倒數第二根樹脂柱出口處安裝三通閥,使得倒數第二根樹脂柱流出液中一半流出收集AMP,另外一半流入最后一根樹脂柱,最后一根樹脂柱出口收集CMP;
再生區:4根樹脂柱獨立設置,分別通入堿、水、酸、水進行再生;超過4根的樹脂柱則并入堿、水、酸再生的任一環節與該環節中的其他樹脂柱串聯;
步驟2:
樹脂柱分為解吸區和再生區兩個區,其中,再生區中樹脂柱數量不變;其余樹脂柱為解吸區;
步驟1中再生區的最后一根樹脂柱切換到步驟1中吸附區的樹脂柱之后與其串聯,形成步驟2中的解吸區的第一部分;步驟1中解吸區的第一根樹脂柱同時切換到步驟1中的再生區,作為步驟2中再生區的第一根樹脂柱;步驟1中解析區的第二根及與其串聯的之后的樹脂柱依舊保持串聯,作為步驟2中解吸區的第二部分;步驟2中解析區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獨立處理;
解吸區:
第一部分,通入水洗脫,將步驟1中未洗脫完全的剩余GMP完全洗出,通入水洗脫至兩根樹脂柱中的第一根樹脂柱內完全為AMP,第二根樹脂柱中完全是CMP;
第二部分,通入稀堿洗脫至最后一根樹脂柱中無AMP流出,并且在最后一根樹脂柱出口收集AMP;
再生區:4根樹脂柱獨立設置,分別通入堿、水、酸、水進行再生;超過4根的樹脂柱則并入堿、水、酸再生的任一環節與該環節中的其他樹脂柱串聯;
將步驟2中解吸區第二部分第一根樹脂柱切換至步驟2中的再生區作為步驟1中再生區的第一根樹脂柱;步驟2中再生區的最后一根樹脂柱切換到步驟1中的吸附區;步驟2中解吸區第二部分的第二根樹脂柱與解吸區第一部分的樹脂柱串聯,作為步驟1中的解吸區;
循環進行步驟1和步驟2;
保證所有樹脂柱同步切換,同時再生區按照堿-水-酸-水的方向進行切換。
9.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解吸區中所述的稀堿為濃度為0.05~0.50mol/L的氫氧化鈉水溶液。
10.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再生區中所述的酸為濃度為0.80~1.50mol/L的鹽酸水溶液;所述的堿為濃度為0.80~1.50mol/L的氫氧化鈉水溶液。
11.根據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連續離子交換色譜技術分離核苷酸的工藝,其特征在于,吸附區,吸附流速為0.2~2.5BV/h;解吸區,解吸流速為1.5~5.5BV/h;再生區,再生流速為0.3~3.5B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