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化反應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產反應器。
背景技術:
生化制劑系指蛋白質、酶類、多肽類、核酸、脂類、酸性粘多糖等生物體內的基本物質及其它臟器制劑等。都來自生物體,能直接參加人體新成代謝,補充、調整、增強、抑制、替代或糾正人體的代謝失調,在制備生化制劑使過程復雜,要求嚴格,對人而言是繁重的工作,而智能的反應裝置能夠解放人力,對反應過程嚴密控制,實時反映反應物料的溫度值、酸度值、粘度值(扭矩)、攪拌轉速值及段落編程控制,還可對加料泵進行速度和時間控制,與電腦相連還可以實現遠程實時數據采集、控制、記錄及曲線繪制等功能,既提高實驗效率和實驗質量,又能使操作人員脫離惡略的實驗環境現場,實行遠程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生產反應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生產反應器,包括反應器、開關、反應控制器、料液瓶和反應皿,所述反應器上方安裝有手柄,且手柄一端設有保護殼,所述反應器上表面設有反應顯示屏,且反應顯示屏下方安裝有開關,所述開關下方安裝有反應控制器,所述反應控制器表面安裝有螺母,且螺母下方安裝有調節旋鈕,所述反應控制器左右兩側并列設有四個引流管,所述反應控制器下方設有散熱孔,所述反應器下方安裝有底盤,所述反應器內部安裝有反應皿,所述反應皿上方安裝有料液瓶,所述料液瓶通過注射管與反應皿連接,所述反應皿上表面安裝有密封塞,所述反應皿一端垂直方向從上向下安裝有生物皿、通道和加料管,所述反應皿下方設置有出料口。
優選的,所述反應控制器設置了反應自動控制系統。
優選的,所述注射管采用的可旋轉裝置。
優選的,所述反應皿外表面安裝有加熱管。
優選的,所述生物皿內置pH檢測指示棒。
本發明中,通過反應控制器設置了反應自動控制系統,總體可遠程控制攪拌、系統、pH值系統,軟件含設置與控制界面、曲線表格、數據表格三大部分,可以打印保存,溫度、轉速、酸度窗口可根據需要自行設定參數值和時間段,通過注射管采用的可旋轉裝置,具備了一定的攪拌功能,有利于提高生物反應的成型質量,通過反應皿外表面安裝有加熱管,能夠對溫度進行有效的控制作用,減少了反應的可變性,通過生物皿具備檢測pH的功能,減少了應用設備數量,從而隨時檢測反應pH值,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生產反應器的表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生產反應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手柄、2,反應器、3,保護殼、4,引流管、5,底盤、6,反應顯示屏、7,開關、8,螺母、9,調節旋鈕、10,反應控制器、11,散熱孔、12,料液瓶、13,注射管、14,反應皿、15,加熱管、16,生物皿、17,密封塞、18,通道、19,加料管、20,出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生產反應器,包括反應器2、開關7、反應控制器10、料液瓶12和反應皿14,反應器2上方安裝有手柄1,且手柄1一端設有保護殼3,反應器2上表面設有反應顯示屏6,且反應顯示屏6下方安裝有開關7,開關7下方安裝有反應控制器10,其采用內置導線與各個導電零部件連接,用來控制裝置,反應控制器10表面安裝有螺母8,且螺母8下方安裝有調節旋鈕9,反應控制器10左右兩側并列設有四個引流管4,反應控制器10下方設有散熱孔11,反應器2下方安裝有底盤5,反應器2內部安裝有反應皿14,反應皿14上方安裝有料液瓶12,料液瓶12通過注射管13與反應皿14連接,反應皿14上表面安裝有密封塞17,反應皿14一端垂直方向從上向下安裝有生物皿16、通道18和加料管19,反應皿14下方設置有出料口20,反應控制器10設置了反應自動控制系統,從而能夠更加快速準確的進行系統的操作和控制作用,注射管13采用的可旋轉裝置,反應皿14外表面安裝有加熱管15,生物皿16內置pH檢測指示棒。
工作原理:當使用該用于制備小劑量生物制劑的生化反應裝置時,在制備生化制劑使過程復雜,要求嚴格,對人而言是繁重的工作,而智能的反應裝置能夠解放人力,對反應過程嚴密控制,首先需要將各設備來進行消毒,避免對生物制劑的原始污染,然后將需要的生物原料加入生物皿16中,在料液瓶12中加入反應料液,打開反應器2的開關7,反應控制器10根據自行設定參數值和時間段,實時反映反應物料的溫度值、酸度值、粘度值(扭矩)、攪拌轉速值及段落編程控制,對反應皿14進行速度和時間控制,反應料液和生物原料通過通道18和加料管19進入反應皿14反應,需要時自動開啟加熱管15,也可手動調節調節旋鈕9控制反應過程,并在反應顯示屏6上實時顯示反應狀態,反應結束后,得到的生物制劑從出料口20流出,經反應控制器兩端的引流管4導入小試管中保存,并且在使用后必須及時清洗反應器,避免污染。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