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對象表層抗菌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象表層結構,更具體來說,涉及一種針對對象表面使具有抗菌功能、能極佳發揮抗菌性能、具有使用安全性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
背景技術:
由于現代物業科技發達及生活質量提升,許多物品的使用、接觸已成為日常生活緊密的一部份,就如常見的電子裝置如手機、耳機、PDA、筆記本電腦、鍵盤、鼠標、電話機、 MP3隨身聽等,或如居家、辦公用品如冰箱(把手)、遙控器、電源開關、桌面、筆具等等,這些對象的表面微孔中極易滋生病菌(例如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感染。同時,由于現代人接觸較為頻繁,通過前述生活對象的媒介接觸,很難有效斷除傳染路徑的媒介源,因此先前就有數種全球性的嚴重病毒傳染展開,造成人類空前的危害與驚恐。故如何在常用對象上使產生一種抑菌及殺菌的功能,用以阻絕病菌、病毒的接觸傳染路徑,遂成為當今一項重要的課題。使對象表面具有抑菌及殺菌功能的相關技術,如公開第200924606號專利申請案,該技術于電子裝置的殼體表面覆設有抗菌材料層,所述抗菌材料層材料選用銳鈦礦相 (Anatase)光觸媒二氧化鈦和奈米銀。所述已知技術雖可達到電子裝置殼體的抑菌、殺菌效果,但仍有其缺陷存在,例如其所使用的光觸媒二氧化鈦必須在紫外線照射且反應表面積需夠大的情況下,其效能與效益才能發揮作用,另外,不良制造技術所制成的光觸媒產品對人體肺部會有傷害性。再者,有關奈米銀產品的使用可能會破壞自然環境,并且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由于銀對魚類和水生有機體是有毒性的,而將銀奈米化后,其毒性會更強,一旦奈米銀滲入環境當中會對魚類、其他水生物種和有益微生物(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產生毒性反應,因此不管是使用中、丟棄后都將產生危害。前述已知技術由于其選用銳鈦礦相(Anatase)光觸媒二氧化鈦和奈米銀,將導致有抑菌、殺菌的效益問題及對人體、環境有安全性的嚴重顧慮,顯非理想的設計。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已知技術其抑菌、殺菌所產生的缺陷問題,進而積極提升其使用上的效率性及安全性,應為業界應努力加以研發、突破的重要課題。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對象表層抑菌、殺菌技術使用上的缺陷及其結構設計上不夠理想的事實,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能普遍應用于對象表面而使其具有抑菌、殺菌的功能,以避免病菌的感染及傳染,且其使用上并具有極佳的效益性及安全性以服務社會大眾及促進此業的發展。本發明為達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一對象,所述對象具有一外表面; 一層抗菌材料層,所述抗菌材料層設于所述外表面上并相緊固連結,所述抗菌材料層包括季銨鹽及漆料的混合物。在本發明所述的對象層抗菌結構中,所述對象具有從所述外表面向內延伸形成的微細孔,所述抗菌材料層的一部分滲入所述微細孔中。在本發明所述的對象層抗菌結構中,所述對象上進一步具有一粗糙面,所述粗糙面與所述抗菌材料層相緊固連結。在本發明所述的對象層抗菌結構中,所述漆料為PU漆或UV漆。在本發明所述的對象層抗菌結構中,所述PU漆為橡膠PU漆,包含PU樹脂、甲苯、 助劑及粉中的至少一種非醇類PU漆。 在本發明所述的對象層抗菌結構中,所述PU漆為塑料PU漆,包含樹脂及醋酸丁脂中的至少一種含醇類PU漆。在本發明所述的對象層抗菌結構中,所述UV漆為塑料UV漆,包含聚氨基甲酸酯-丙稀酸樹脂單體、醇類、苯類、酯類及聚脂丙稀酸脂中的至少一種含醇類UV漆。采用本發明的對象層抗菌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使對象表面具有抑菌、殺菌的功能,如除去大腸桿菌、黃葡萄球菌、白癬菌、霉菌、化膿菌、綠膿菌等細菌,抑制如腸病毒、流行性感冒、濾過性病毒等病原,以避免所述病菌的感染及傳染。這種對象層抗菌結構具有極佳的效益性及使用上的安全性,可以解決上述銳鈦礦相(Anatase)光觸媒二氧化鈦和奈米銀的使用缺陷問題,而具有能普遍推廣、利用的極佳實用性。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對象的剖視圖;圖I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對象的剖視圖;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對象涂布后的剖視圖;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對象涂布后的剖視圖。附圖中,各標號對應的名稱為物件10,外表面12,微細孔14,粗糙面16,抗菌材料層20。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便于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更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謹佐以較佳的實施例圖及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包括有一對象10,所述對象10可為電子裝置如手機、耳機、PDA、筆記本電腦、鍵盤、鼠標、電話機、MP3隨身聽、冰箱把手、遙控器、電源開關等的殼體或其他對象如柜體、桌面、筆具等辦公、生活物件。所述對象10具有一外表面12,所述對象10上具有從所述外表面12向內延伸自然形成的微細孔14,如圖1所示;或者如圖IA所示,所述對象10上可具有一粗糙面16。所述對象10上的外表面12 (或粗糙面16)上覆設有一層抗菌材料層20,所述抗菌材料層20的一部分滲入所述微細孔14 中,如圖2所示;或所述抗菌材料層20與所述粗糙面16相緊固連結(如圖2A所示)。
本發明對象表層抗菌結構,所述抗菌材料層20為季銨鹽(quaternaryammonium salts)及漆料的混合物,并涂布于所述對象10上的外表面12 (或粗糙面16)上所干燥堅結形成。其中,所述漆料可為PU漆或UV漆,所述PU漆可為橡膠PU漆(Rubber for PU 漆),如包含PU樹脂、甲苯、助劑及粉等非醇類PU漆的混合劑,或所述PU漆可為塑料PU漆 (Plastic for PU漆),如包含樹脂(RESIN)及醋酸丁脂(Butyl Acetate)等含醇類PU漆的混合劑。所述UV漆可為塑料UV漆(Plastic foUV漆),其屬于一種紫外光硬化涂料,如包含聚氨基甲酸酯-丙稀酸樹脂單體(Urethane Acrylate Oligomers)、醇類(Alcohol)、 苯類(Toluene)、酯類(Acetate)及聚脂丙稀酸脂等的含醇類UV漆的混合劑。本發明對象表層抗菌結構的制造包括步驟(1)制備抗菌層涂料即將季銨鹽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及漆料混合均勻以成抗菌層涂料;(2)噴涂抗菌層涂料 (Coating)即將所述抗菌層涂料以噴、淋、蘸、刷、滾印或其他方式涂布于所述對象10上的外表面12 (或粗糙面16)上;(3)干燥處理將涂布所述抗菌層涂料的對象10進行干燥硬化,如自然干燥、風力干燥、烘干或紫外線照射等方式,使所述涂料中的溶劑揮發,繼而使所述季銨鹽與對象10上的外表面12緊密結合并形成一個連續性的抗菌材料結構層。因此,本發明所提供的抗菌結構層,能使對象表面具有抑菌、殺菌的功能,如除去大腸桿菌、黃葡萄球菌、白癬菌、霉菌、化膿菌、綠膿菌等細菌,抑制如腸病毒、流行性感冒、 濾過性病毒等病原,使得以避免所述病菌的感染及傳染。且此抗菌結構層具有極佳的效益性及使用上的安全性,使得以解決前述銳鈦礦相(Anatase)光觸媒二氧化鈦和奈米銀的使用缺陷問題,而具有能普遍推廣、利用的極佳實用性。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故凡是依據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述的形狀、構造、特征及精神所為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包括于本發明的申請專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對象,所述對象具有一外表面;一層抗菌材料層,所述抗菌材料層設于所述外表面上并相緊固連結,所述抗菌材料層包括季銨鹽及漆料的混合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對象具有從所述外表面向內延伸形成的微細孔,所述抗菌材料層的一部分滲入所述微細孔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對象上進一步具有一粗糙面,所述粗糙面與所述抗菌材料層相緊固連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漆料為PU漆或UV漆。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PU漆為橡膠PU漆,包含PU樹脂、甲苯、助劑及粉中的至少一種非醇類PU漆。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PU漆為塑料PU漆,包含樹脂及醋酸丁脂中的至少一種含醇類PU漆。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UV漆為塑料UV漆,包含聚氨基甲酸酯_丙稀酸樹脂單體、醇類、苯類、酯類及聚脂丙稀酸脂中的至少一種含醇類 UV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對象表層抗菌結構,其包括一對象,所述對象具有一外表面;一層抗菌材料層,所述抗菌材料層設于所述外表面上并相緊固連結,所述抗菌材料層包括季銨鹽及漆料的混合物;借此,所述對象表層抗菌結構能普遍應用于對象表面而使具有抑菌、殺菌的功能,以避免病菌感染及傳染,且其使用上還具有極佳的效益性及安全性。
文檔編號C09D175/14GK102399458SQ20111005690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9日
發明者劉序璋, 葉明志, 葉明松, 唐建國, 李瑋倫 申請人:駿熠電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