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在車座側部下方附近配置了排氣管消聲器的摩托車。
背景技術:
例如在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以往這種類型的摩托車。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摩托車在車座側部下方附近配置了排氣管的消聲器,并在該消聲器側面設置了同乘者用腳踏板。所述消聲器被配置在側罩下邊緣的下方并呈現在車體外觀上,其中側罩覆蓋著支承車座的后車架。
所述腳踏板由臂部和放腳部構成,其中所述臂部的一端被安裝在所述后車架上,并在該臂部的另一端安裝了放腳部。所述臂部從側罩下邊緣向下延伸,并且沿著消聲器的外表面向消聲器的側面附近延伸。
專利文獻2中所述的摩托車的同乘者用腳踏板由臂部和放腳部構成,其中,所述臂部以車輛寬度方向為軸線方向而擺動自如地被支承在后車架上,所述放腳部被安裝在所述臂部的擺動端部上,并能夠以大致平行于臂部縱向的方向為軸線方向而自由轉動。該同乘者用腳踏板如下構成即,可在從側面觀看時從側罩向下突出的使用位置,和相對于該使用位置向車后方轉動并與側罩的下邊緣平行的收納位置之間擺動。所述放腳部在收納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間轉動,即,在臂部位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該放腳部位于隱藏到側罩內側的收納位置,在臂部位于使用位置的狀態下該放腳部位于向車體側面延伸的使用位置。
此外,除了本說明書中記載的在在先技術文獻信息中指出的在先技術文獻以外,本申請人到進行申請的時刻為止還沒有發現與本發明密切相關的在先技術文獻。
這里,專利文獻1是指日本專利申請實公平4-42227號公報(第2-3頁、圖1);專利文獻2是指日本專利申請實公平7-38064號公報(第2-3頁、圖1)。
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同乘者用腳踏板由于沒有可動機構,所以臂部的下部和放腳部總是暴露在消聲器的側面。這種摩托車在多數情況下故意將消聲器醒目地配置在車座側部的下方附近。因此,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摩托車中,由于同乘者用腳踏板處于醒目設置的消聲器的附近,從而存在因為該同乘者用腳踏板而有損外觀的問題。
專利文獻2中所述的同乘者用腳踏板隨著臂部與側罩平行可將放腳部收納到側罩內并隱藏起來,因此與專利文獻1中所述的同乘者用腳踏板相比,能夠在不使用時使該同乘者用腳踏板難以引起注意。但是,專利文獻2中所述的同乘者用腳踏板有兩處軸支部,從而取出到使用位置或收入到收納位置的操作要分兩步進行,因此存在操作煩瑣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將同乘者用腳踏板構成為在不使用時能夠將該同乘者用腳踏板以難以引起注意地收納起來,并可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在使用位置和收納位置之間進行取出或收入。
為了達到所述目的,本發明第一方案的摩托車在車座的側部下方附近設置排氣管的消聲器,并配有同乘者用腳踏板,其中,所述同乘者用腳踏板包括從車體內側向側面延伸的臂部和設置于該臂部的頂端部分的放腳部,并設置腳踏板用支軸,以使其露出到所述消聲器之下的車體側面,將所述臂部支承在所述支軸上,使得所述臂部可從側面視角來看與消聲器的下邊緣平行的收納位置和朝向車體側面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間自由擺動。
本發明第二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支軸在側面視角上向后側傾斜向下,并且在平面視角上大致指向前后方向。
本發明第三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位于收納位置上的臂部在平面視角上幾乎整個部分被隱藏在消聲器的下部。
本發明第四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至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消聲器形成為圓筒狀,并將支軸配置在從平面視角上來看在與該消聲器的中心線大致重疊的位置上。
本發明第五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至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支軸通過安裝托架而與車架連接,其中所述安裝托架被配置成從平面視角來看比消聲器的車寬度方向的外側邊緣靠向車體內側。
本發明第六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至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在將臂部置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放腳部在平面視角上與消聲器的下端部分重疊并暴露在車體側面。
本發明第七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六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在臂部位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放腳部相對臂部向后側傾斜向上。
本發明第八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腳踏板用支軸指向車體的大致前后方向,同乘者用腳踏板的臂部在使用位置形成為從車體內側向車體外側延伸,并從車體前側向車體后側延伸。
本發明第九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八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消聲器形成為指向車體的前后方向并向后側傾斜向上。
本發明第十方案的摩托車在本發明第一方案的摩托車的基礎上,還具有如下特點腳踏板用軸指向車體的大致前后方向,同乘者用腳踏板的臂部從使用位置朝著收納位置向上方擺動。
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第一方案,通過進行使臂部相對后車架擺動的一次操作就能夠從收納狀態轉為使用狀態,或者從使用狀態轉為收納狀態。所述臂部通過被移動到收納位置而變得難以引起注意。因此,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安裝有同乘者用腳踏板的摩托車,其中所述同乘者用腳踏板在使用時和不使用時的操作容易,并且在不使用時(收納時)難以引起注意。
根據本發明第二方案,由于支軸也不會從消聲器很明顯地突出,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外觀上的美觀。
根據本發明第三方案,同乘者用腳踏板的臂部不會從消聲器向車體外側突出。因此,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使得駕駛員上下車時不受同乘者用腳踏板4的妨礙,從而上下車容易的摩托車。
根據本發明第四方案,由于支軸處于比消聲器的車寬度方向外邊緣靠向車體內側的位置上,從而在側面的斜上方觀看車體時,支軸被隱藏在消聲器之下。此外,由于在消聲器的車體外側下方沒有形成角部分等,所以盡管將軸配置在車體外側的下面使得難以引起注意,但仍能夠提高同乘者用腳踏板的取出或收入操作的操作性能。
由此可提供一種摩托車,該摩托車具有支軸難以引起注意并且取出收入操作容易的同乘者用腳踏板。
根據本發明第五方案,由于用于將支軸安裝到車架上的安裝托架處于車寬度方向的內側,所以從車體外側很難看到。
根據本發明第六方案,在將臂部置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能夠通過控制放腳部來將臂部擺到使用位置上,因此可提供一種同乘者用腳踏板的操作性能很好的摩托車。
根據本發明第七方案,能夠在臂部位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容易控制放腳部,因此可提供一種同乘者用腳踏板的操作變得更加容易的摩托車。
圖1是本發明中的摩托車的側視圖;圖2是本發明中的摩托車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中的摩托車的后視圖;圖4是放大示出本發明中的摩托車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5是消聲器罩和同乘者用腳踏板的俯視圖;圖6是車架的俯視圖;圖7是車架的側視圖;圖8是后車架的示意圖;圖9是圖4中的IX-IX線剖面圖;
圖10是內側罩的俯視圖;圖11是同乘者用腳踏板的支承部件的示意圖;圖12是同乘者用腳踏板的主體部分的示意圖;圖13是保護器的示意圖;圖14是示出消聲器罩和同乘者用腳踏板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利用圖1至圖14詳細說明本發明中的摩托車的一個實施方式。
圖1是本發明摩托車的側視圖,圖2是對應的俯視圖,圖3是對應的后視圖,圖4是放大示出本發明摩托車的主要部分的側視圖。圖5是消聲器罩和同乘者用腳踏板的俯視圖,圖6是車架俯視圖,圖7是車架側視圖。
圖8是后車架的示意圖,其中(a)是俯視圖,(b)是側視圖。圖9是圖4中的IX-IX線剖面圖,圖10是內側罩俯視圖,圖11是同乘者用腳踏板的支承部件的示意圖,其中(a)是側視圖,(b)是(a)圖中軸承部沿B-B線的剖面圖,(c)是仰視圖。圖12是同乘者用腳踏板的主體部分的示意圖,其中(a)是側視圖,(b)是主視圖,(c)是俯視圖。圖13是保護器的示意圖,其中(a)是俯視圖,(b)是側視圖。圖14是示出消聲器罩和同乘者用腳踏板的立體圖。
在這些圖中,標號1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摩托車。該摩托車1在車座2的側部下方附近的較高位置上配置了消聲器罩3,從而使得在側面觀看時該消聲器罩3很明顯。該摩托車1在所述消聲器罩3前部的下方配置了同乘者用腳踏板4。
5表示該摩托車1的前輪,6表示前叉,7表示頭燈,8表示方向手把,9表示車架,10表示油箱,11表示發動機,12表示后輪,13表示后車架,14表示排氣管,15表示駕駛員用腳踏板。該摩托車1的發動機11是空冷式V型雙氣缸發動機,并如圖1所示,從曲軸箱16的上端開始,車體前側的氣缸17和車體后側的氣缸18被構成為從側面觀看時呈V字形延伸。
該發動機11的排氣管14分別從所述兩個氣缸17、18向車體右側延伸。如圖3所示,車體前側的氣缸17的排氣管14和車體后側的氣缸18的排氣管14形成為在發動機右側向下延伸,并在曲軸箱16的后側被連接在一根集合管19(參見圖1)上。該集合管19穿過后臂13前端部分的左右方向上的中間部分而向上延伸。該集合管19的上端部分分岔為丫形狀,并與所述消聲器罩3內部收納的左右一對的消聲器20,20(參見圖9)相連接。
如圖1、圖6及圖7所示,該摩托車1的車架9包括左右一對主車架部件21,其通過鑄造成型為預定形狀;下管23,通過耦合用螺栓22與上述的主車架部件21耦合;后車架25,通過耦合用螺栓24(參見圖6)被耦合在上述的主車架部件21的后端部分;以及橫跨在所述主車架部件21的中間部彼此之間的橫梁26等。所述主車架部件21和后車架25是使用鋁合金作為材料并通過壓鑄法而成形為預定形狀的。
如圖6及圖7所示,所述車體左側的主車架部件21和車體右側的主車架部件21分別一體地形成有頭管的一半部分28,用于旋轉自如地支承前叉6的轉向軸(圖中未示出);主車架29,從所述的頭管的一半部分28向車體后方延伸;后臂托架30,從所述主車架29向下延伸從而支承后臂13;并且所述兩個主車架部件21通過多個結合用的螺栓而彼此結合在一起。所述的頭管的一半部分28的下端和后臂托架30的下端通過下管23而相連。
如圖7所示,所述后臂托架30的上端部分的后側突出設置有用于支承后車架的托架31、32。所述托架31、32被設置在上下方向上隔開的兩個位置上,以車體左側的主車架部件21與車體右側的主車架部件21來進行合計,總共被設置在四個位置上。如圖1所示,具有所述托架31、32的后臂托架30的上端部分在將消聲器罩3的前端向前方延長的形狀下向車體側面膨出,其中所述消聲器罩3是沿著所述后車架25向車體后方延伸的。所述膨出部分30a的形狀呈朝著車體側面凸起并朝著消聲器罩3一側開放的半圓錐形狀。
如圖8所示,安裝在所述托架31、32上的后車架25呈朝著上方和車體前方開放并在車體前后方向上形成為長箱體形狀,以向后側傾斜向上的狀態被配置在后輪11的上方。該后車架25被后述的消聲器罩3從兩個側面、后面和下面所覆蓋,并被車座2從上方覆蓋,從而不暴露在車體外。33表示該后車架25的側壁,34表示該后車架25的底壁。
該后車架25上形成有窄幅部分25a,以使左右方向的兩個側表面33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側偏移。形成為丫形狀的所述排氣管14的兩個管體和與所述管體的后端連接的消聲器20從車體外側面向該窄幅部分25a。
該后車架25的側壁33的高度被形成為使得安裝在主車架部件21上的前端部分的高度最高。該側壁33的上端部分形成為向下開放并且截面呈“コ”字形的形狀。所述車座2在被支承在所述側壁33上端部分的上表面的狀態下被支承在所述后車架25上。所述同乘者用腳踏板4被安裝在所述后車架25的底壁34的前端部分上。
消聲器罩3包括內側罩41(參見圖3、圖9和圖10)和左右一對外側罩42(參見圖10),所述內側罩41從下方覆蓋后車架25,所述左右一對的外側罩42被安裝在所述內側罩41的車體外側的端部上。所述內側罩41和外側罩42是以高耐熱性的合成樹脂為材料而形成的。如圖9所示,所述內側罩41的兩個側部和外側罩42通過結合而構成截面呈圓形的圓筒3a。所述消聲器20被插入所述圓筒3a內。如圖1、圖4以及圖5所示,消聲器罩3被設置成指向車體的前后方向,并向后側傾斜向上。因此,插入消聲器罩3內部的消聲器20也與消聲器罩3一樣指向車體的前后方向,并向后側傾斜向上。此外,如圖1~圖3所示,在圓筒3a的后端部分安裝了環形帽43和從該帽43的內部向后突出的排氣尾管44。
如圖10所示,所述內側罩41由與后車架25的下表面相對的擋泥板部45,和與該擋泥板部45的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形成為一體的消聲器罩部46構成。所述擋泥板部45的后端部分上形成有開口和后壁48,所述后壁48用于從后方覆蓋后車架25。所述后壁48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在后車架25的后端邊緣的上方向前延伸的凸緣48a。該凸緣48a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固定用螺栓被固定在形成于后車架25后端部分的支持用托架49(參見圖8)上。在圖5和圖10中,用標號48b表示插入所述固定用螺栓的凸緣48a的螺孔。
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消聲器罩部46由下部50和上部51構成,其中,該下部50被形成為從所述擋泥板部45的兩側部分向側面及下方延伸,該上部51被形成為從所述擋泥板部45的后端向側面及上方延伸。這些下部50和上部51的截面形狀呈朝著車體側面打開的半圓形。如圖10所示,所述上部51的前部被形成為與所述擋泥板部45分離。所述上部51的前端通過固定用螺栓被固定在后車架25的中間側部52(參見圖8)上所設置的、圖中未示出的支承用托架上。在圖5和圖10中,用標號51a表示插入所述固定用螺栓的上部51的螺孔。
如圖9所示,所述外側罩42的截面呈半圓形,將所述內側罩41的截面呈半圓形的兩個側部從側面塞入所述外側罩42內。所述外側罩42在其前端部分與所述后臂托架30的所述膨出部分30a連接的狀態下被后車架25和后臂托架30及內側罩41所支承。所述外側罩42的前端部分被形成為可從上方和后方以及側面覆蓋用于支承所述后車架的托架31、32,所述兩個托架31、32中位于上側的托架31通過安裝用螺栓54(參見圖4和圖14)被安裝在與后車架25緊固的鎖緊片(圖中未示出)上。
由內側罩41和外側罩42形成的圓筒3a的中心部分插有所述消聲器20。如圖9所示,在所述消聲器20和圓筒3a之間填充有絕熱材料52。絕熱材料52例如使用的是玻璃纖維。
如圖4、圖5及圖14所示,所述同乘者用腳踏板4由安裝板61和腳踏板主體63構成,其中所述安裝板61被固定在所述后車架25的底壁34上,所述腳踏板主體63通過支軸62(參見圖5和圖14)轉動自如地被支承在所述安裝板61上。
如圖5和圖11的(c)所示,所述安裝板61被形成為在平面視角上呈三角形,其中一個頂端部分61a以指向車體側面的狀態被安裝在所述底壁34的下面。即,如圖4所示,該安裝板61在安裝于后車架25的狀態下向車體側面露出。此外,從平面視角觀看時,該安裝板61被配置在從消聲器罩3的車寬度方向的外邊緣靠向車體內側的地方。由該安裝板61構成了本發明中所述的安裝托架。
如圖11中的(a)、(b)所示,在所述安裝板61的厚度方向的中間部分形成凹入部64,由此所述安裝板61的所述頂端部分61a被形成為具有上側支承片65和下側支承片66的截面呈“コ”形的形狀。所述支承片65、66通過所述支軸62而擺動自如地被支承在腳踏板主體63上。此外,支承用托架突出設置在所述安裝板61中的一部分上,該部分在安裝板61被安裝到后車架25上的狀態下成為車體后側的端部。在托架67上安裝了后述的保護器68(參見圖4、圖5、圖13以及圖14)。
所述支軸62例如通過壓入而被固定到貫穿設置于所述支承片65、66上的軸孔9中。在圖5的平面視角上,所述支軸62被定位在與所述消聲器罩3的圓筒3a的中心線C大致重合的位置,如圖4和圖5所示安裝了安裝板61,從而使所述支軸62的軸線在側面視角上向后側傾斜向下并且在平面視角上大致指向前后方向。
如圖12所示,腳踏板主體63由臂部71和放腳部72構成,其中所述支軸62滑動自如地嵌在所述臂部71的一個端部,所述放腳部72與所述臂部71的頂端部分形成為一體。所述臂部71的一個端部上貫穿設置有軸支用的軸孔73,支軸62滑動自如地嵌在所述軸孔73內,從而所述臂部71通過支軸62擺動自如地被支承在安裝板61上。本實施方式的臂部71具有可在使用位置和收納位置之間擺動的結構,在該使用位置,所述臂部71如圖4和圖5中的實線所示從消聲器罩3大致水平地向車體側面延伸,在該收納位置,所述臂部71如這些圖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在消聲器罩3的下邊緣74的下方附近與所述下邊緣74平大致行地延伸。如圖4和圖5中的實線所示,所述臂部71在處于所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從車體內側向車體外側延伸并從車體前側朝著車體后側延伸。此外,所述臂部從所述使用位置朝著所述收納位置向上方擺動。而且,從圖2和圖5所示的平面視角來看,所述臂部71被配置成在處于所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其大致整個部分被隱藏在消聲器罩3的下部。
所述放腳部72形成在臂部71的前端部分并與所述支軸62相隔預定長度。所述放腳部72如下形成即,在圖4所示的側視圖中,在臂部71位于所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該放腳部72相對臂部71向后側傾斜向上延伸。此外,放腳部72如下構成即,從側面觀看時,在將臂部71置于所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該放腳部72其一部分與消聲器罩3的下端重疊地暴露在車體側面上。
所述保護器68用于在同乘者將腳放到同乘者用腳踏板4上的時候防止腳后跟接觸到消聲器罩3的外表面。如圖13所示,所述保護器68由支承板75和保護器主體76構成,所述支承板75被安裝在所述安裝板61的托架67上,所述保護器主體76由焊接在所述支承板75上的桿構成。所述保護器主體76通過將一根桿彎曲而形成預定的形狀。如圖14所示,所述保護器主體76呈從消聲器罩3的下方向側面延伸,并且其延伸側的端部沿著消聲器罩3的圓筒3a的圓周方向向上彎曲的形狀。如圖14所示,所述彎曲部分77如下形成即,當在所述臂部71處于所述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從側面觀看放腳部72時,所述彎曲部分77從前后方向和上方圍住所述放腳部72。
在如上述那樣構成的摩托車1中,有同乘者乘車時,將同乘者用腳踏板4的臂部71從收納位置擺到使用位置上,從而使其向車體側面突出。在沒有同乘者乘車而不使用的時候,將所述同乘者用腳踏板4的臂部71向與上述相反方向擺動,從而收納到位于消聲器罩3的下邊緣74附近的收納位置。
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同乘者用腳踏板4中,通過進行使臂部71相對后車架25擺動的一次操作,就可以使其從收納狀態轉向使用狀態,或者從使用狀態轉向收納狀態。所述臂部71通過移動到收納位置,在消聲器罩3的向后側傾斜向上的下邊緣74的附近與該下邊緣74大致平行,從而難以引起注意。
所述臂部71在處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從平面視角來看大致整個部分被隱藏在消聲器罩3的下部。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摩托車1中,臂部71由于不從消聲器罩3向車體外側突出,所以在駕駛員上下車時不會受到同乘者用腳踏板4的妨礙,從而駕駛員能夠容易地上下車。
本實施方式的摩托車1將收納消聲器20的消聲器罩3形成為圓筒形,并將支軸62配置在從平面視角觀看時與該消聲器罩3的中心線C大致重合的位置,由此,所述支軸62處于比消聲器罩3的車寬度方向外端邊緣靠向車體內側的位置上,從而在從側面的斜上方觀看車體的狀態下,支軸62被隱藏在消聲器罩3之下。此外,由于在消聲器罩3的車體外側下方沒有形成角部分等,所以,盡管將支軸62配置在車體外側的下面使得難以引起注意,但也能夠容易地取出或收入同乘者用腳踏板4。
由于本實施方式的摩托車1的同乘者用腳踏板用的支軸62是通過安裝板61而與后車架25連接的,其中所述安裝板61被配置成在平面視角上看比消聲器罩3的車寬度方向的外側邊緣靠向車體內側,因而所述安裝板61位于車寬度方向的內側,從而從車體外側很難看到。由此,可進一步提高外觀上的美感。
本實施方式的摩托車1由于在將同乘者用腳踏板4的臂部71置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從側面觀看時放腳部72與消聲器罩3的下端部重疊并暴露在車體外側,所以在該狀態下,乘員能夠控制放腳部72來將臂部71擺到使用位置上。由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盡管在收納狀態下臂部71處于消聲器罩3的下邊緣74附近,但也能夠容易地進行將臂部71拉出到側面的操作。
本實施方式的摩托車1的同乘者用腳踏板4由于在臂部71處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放腳部72相對臂部71向后側傾斜向上,因此乘員能夠在臂部71處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容易控制放腳部72。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托車,其在車座的側部下方附近設置排氣管的消聲器,并配有同乘者用腳踏板,所述摩托車的特征在于,所述同乘者用腳踏板包括從車體內側向側面延伸的臂部和設置于該臂部的頂端部分的放腳部,并將腳踏板用支軸暴露在所述消聲器之下的車體側面地進行設置,將所述臂部支承在所述支軸上,使得所述臂部可在從側面視角來看與消聲器下邊緣平行的收納位置和朝向車體側面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間自由擺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支軸在側面視角上向后側傾斜向下,并且在平面視角上大致指向前后方向。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位于收納位置上的臂部在平面視角上幾乎整個部分臂隱藏在消聲器的下部。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消聲器形成為圓筒狀,并在從平面視角上看與該消聲器的中心線大致重疊的位置上配置支軸。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支軸通過安裝托架而與車架連接,其中所述安裝托架被配置成從平面視角上來看比消聲器的車寬度方向的外側邊緣靠向車體內側。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托車,其中,在將臂部置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放腳部在平面視角上與消聲器的下端部分重疊并暴露在車體側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車,其中,在臂部位于收納位置的狀態下,放腳部相對臂部向后側傾斜向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腳踏板用支軸指向車體的大致前后方向,同乘者用腳踏板的臂部在使用位置形成為從車體內側向車體外側延伸,并從車體前側向車體后側延伸。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消聲器形成為指向車體的前后方向并向后側傾斜向上。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腳踏板用支軸指向車體的大致前后方向,同乘者用腳踏板的臂部從使用位置朝著收納位置向上方擺動。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摩托車,該摩托車在不使用時收納同乘者用腳踏板以使其難以引起注意,并且通過簡單的操作就能夠在使用位置和收納位置之間進行取出放入。該摩托車在車座(2)的側面下方附近設置消聲器(20),并配有同乘者用腳踏板(4),該同乘者用腳踏板(4)包括從支承車座(2)的后車架(25)向車體側面延伸的臂部(71)和設置于該臂部(71)的頂端部分的放腳部(72)。將所述腳踏板用支軸(62)暴露在消聲器罩(3)下的車體側面地進行設置。在該支軸(62)上支承所述臂部(71),以使其可在側面視角上與消聲器罩(3)平行的收納位置和朝著車體側面延伸的使用位置之間自由擺動。
文檔編號B60K13/04GK1715129SQ20051008050
公開日2006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30日
發明者川瀨正雄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