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動高壓氣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輪胎應急補充氣用的手動工具, 一種手動高壓氣泵。
技術背景汽車輪胎補充氣一般皆用電動氣泵進行,在行車路上發現輪胎氣壓不足時,需尋找 充^l艮務地點。有一種12伏直流電動充氣泵,可以利用汽車的蓄電池作電源,對輪胎進 行充氣,但一般都需用千斤頂撤去輪胎上面的負荷后,才能把空氣充入輪胎內。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手動高壓氣泵的結構,不需電源,由人工手動^^作即能對 汽車輪胎補充氣。這種手動高壓氣泵包括手柄、活塞桿、加壓管、活塞、貯氣室、充氣軟管和壓力表。 手柄固定在活塞桿的上端,活塞固定在活塞桿的下端,活塞插入加壓管內,加壓管的下 端與貯氣室的上部相密封連接。貯氣室的中心肴一個圓筒狀的向下開口的內腔,上述內 腔的下口上有螺紋,上述內腔的上端有一個圓管形孔與加壓管的內腔相連通,此圓管形 孔的下部成上小下大的圓錐面。充氣軟管固定在貯氣室的側壁上,充氣軟管與貯氣室的 內腔相連通。壓力表也固定在貯氣室的側壁上,壓力表也與貯氣室的內腔相連通,這種 手動高壓氣泵還包括閥芯、調壓彈簧、彈簧托盤、微調螺栓和密封螺栓。閥芯的上部為 一個小圓柱,閥芯的中部成上小下大的圓臺,此圓臺的下面有一個柱形凸起。彈簧托盤 的中部為一圓盤,此圓盤的上面有一個柱形凸起,圓盤的下面有一個半圓形的凸起.獨t 調螺栓的頂部有一個半圓形的下凹部。密封螺栓的中心有一個與孩i調螺栓相配合的向上 開口的螺孔,密封螺栓旋合在貯氣室內腔的下口上,將貯氣室下口密封。閥芯、調壓彈 簧、彈簧托盤、微調螺^i殳置在貯氣室內腔里,閥芯的上部的小圓柱插入貯氣室內腔上 端的圓管形孔中,調壓彈簧的上端套在閥芯下郜的柱形凸起上,調壓彈簧的下端套在彈 簧托盤的柱形凸起上,彈簧托盤下部的半風形凸起卡入微調螺栓頂部的半圓形下凹部中, 微調螺栓旋入密封螺栓上的螺孔中。這種手動高壓氣泵依靠貯氣室的增壓作用,用人力手動操作即能將空氣壓縮到足夠 高的壓力,對汽車輪胎進行補充氣。
圖1為這種手動高壓氣泵的整體結構困;3圖2為貯氣室組合件的結構;圖3為貯氣室的結構;圖4為閥芯的結構;困5為彈簧托盤的結構;圖6為微調螺栓的結構;圖7為密封螺栓的結構;圖8為應急擊碎^t垂的結構;圖9為應急擊碎錘的應用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這種手動高壓氣泵包括手柄i、活塞桿3、加壓管4、活塞5、貯氣室6、 充氣軟管14和壓力表15。手柄固定在活塞桿的上端,活塞固定在活塞桿的下端,活塞插 入加壓管內,加壓管的下端與貯氣室的上部相密封連接。如圖3所示,貯氣室6的中心 有一個圓筒狀的向下開口的內腔IO,上述內腔的下口上有螺鄉丈19,上述內腔的頂部有一 個圓管形孔17與加壓管的內腔相連通,此圓管形孔的下部成上小下大的圓錐面18.。如圖 1所示,充氣^l管14固定在貯氣室的側壁上,充氣4欠管與貯氣室的內腔IO相連通。壓力 表15也固定在貯氣室的側壁上,壓力表也與貯氣室的內腔IO相連通。如圖1和圖2所 示,這種手動高壓氣泵還包括閥芯7、調壓彈簧8、彈簧托盤9、微調螺栓ll和密封螺栓 12。如圖4所示,閥芯7的上部為一個小圓柱20,閥芯的中部為一個上小下大的圓臺21, 此圓臺的下面有一個柱形凸起22。如圖5所示,彈簧托盤9的中部為一圓盤24,此圓盤 的上面有一個柱形凸起23,圓盤的下面有一個半圓形的凸起25。如圖6所示,微調螺栓 11的頂部有一個半圓形的下凹部26。如圖7所示,密封螺栓12的中心有一個與微調螺 栓相配合的向上開口的螺孔27。如圖1和圖2所示,密封螺栓12旋^^在貯氣室6內腔的 下口上,將貯氣室下口密封。閥芯、調壓彈簧、彈簧托jt、孩i調螺栓放置在貯氣室的內 腔里,閥芯的上部的小圓柱20插入貯氣室內腔上端的風管形孔17中,調壓彈簧8的上 端套在閥芯下部的柱形凸起22上,調壓彈簧的下端套在彈簧托盤9上的柱形凸起23上, 彈簧托盤9下部的半圓形凸起25卡入微調螺檢頂部的半圓形下凹部26中,微調螺栓旋 入密封螺栓上的螺孔27中。這種手動高壓氣泵^f吏用時,操作者向下推動手柄1,活塞桿3推動活塞5在加壓管4 內向下移動,將加壓管內的空氣壓縮,當加壓管內的空氣壓縮到有足夠高的壓力時,閥 芯被頂開,壓鑰空氣進入貯氣玄內。手柄回拉時,閥芯7依靠調壓彈簧8的彈性將貯氣 室6頂部的圓管形孔17封住,使貯氣室內的空氣不會反流。由于貯氣室的內腔10的容 積較小,經幾次推、拉手柄h P&氣室內的氣壓即可增加到足夠高,可對汽車輪胎進行補 充氣。這種手動高壓氣泵中的微調螺栓11是用來調節調壓彈簧8對閥芯7的壓力的。彈簧 托盤9下部的半圓形凸起25卡入微調螺栓頂部的半圓形下凹部26中是用來給調壓彈簧定位的。圖1中2為蝶形螺母,用來緊固手柄l與活塞桿3的連接的。13為底座,16為 5奢腳。圖2中33為密封圈。經試驗,當加壓管采用直徑28mm的管子時,這種手動高壓氣泵的工作壓力可以達 到1.6Mpa (16公斤/屋來2)以上。用這種手動高壓氣泵給自重4.5噸(核定可起重3噸) 的叉車輪胎補氣時,不必用千斤頂將叉車的車體頂起使輪胎懸空就能完成操作,也就是 叉車輪胎可在車體自重壓力狀態下進行充氣。叉車輪胎壓力核定為0.7Mpa。這種手動高壓氣泵可用于家庭摩托車、電動車、自行車、人力車及球類、氣墊的補充氣,特別適用于轎車、面包車、商務車、三卡、小貨車、拖扭K等機動車在室內或戶 外的補氣。這種手動高壓氣泉還可用于驗測輪胎氣壓。測試輪胎的氣壓時,只要將這種 手動高壓氣泵的充氣軟管14端部的氣帶夾子與汽車輪胎的氣門嘴相連接,輪胎內的空氣 即通過貯氣室6ii7vS力表15內,壓力表即指示出輪胎內的現有氣體壓力,由于貯氣室 的容積甚小,測試過程不會影響輪胎內的氣壓。這種手動高壓氣泵還可以包括一個圖8所示的應急擊碎睡,此應急擊碎綞包括錘頭 29、錘桿30、筒形連接器31和塑料保護套28。塑料保護套套在錘頭外,錘頭與錘桿的 上端通過螺紋成可拆式連接。筒形連接器內有一個螺紋孔32,錘桿的下端與筒形連接器 的上端通過螺紋相連接。手動高壓氣泵的手柄1和活塞桿3的上端也通過螺纟丈成可拆式 連接,應急擊碎錘錘桿30兩端的螺紋和活塞桿3上端的螺紋相同。上述應急擊降睡平時可放置在駕駛室內,在發生事故時,取下塑料保護套28即可用 來擊破車窗逃生。如圖9所示,在用手動高壓氣泵打氣時,可以將應急擊碎綞上的^4f 30和筒形連接器31拆下,接到手柄1和活塞桿3之間,起到將活塞桿加長的作用,使操 作者能站直身子輕松進行輪胎充氣操作,使用更加方便。圖8中34為蝶形螺母,用來緊 固錘頭29與錘桿30的連接的。應急擊碎錘的錘桿、筒形連接器與手柄、活塞桿之間的 拆、裝均不需任何工具,徒手操作即可完成。有了這種應急擊碎錘,這種手動高壓氣泵 的加壓筒4和活敘干3都可以做得短一些,從而可減小手動高壓氣泵的體積,方便隨車 攜帶。
權利要求1、一種手動高壓氣泵,包括手柄(1)、活塞桿(3)、加壓管(4)、活塞(5)、貯氣室(6)、充氣軟管(14)和壓力表(15),手柄固定在活塞桿的上端,活塞固定在活塞桿的下端,活塞插入加壓管內,加壓管的下端與貯氣室的上部相密封連接;貯氣室(6)的中心有一個圓筒狀的向下開口的內腔(10),上述內腔的下口上有螺紋(19),上述內腔的頂部有一個圓管形孔(17)與加壓管的內腔相連通,此圓管形孔的下部成上小下大的圓錐面(18);充氣軟管固定在貯氣室的側壁上,充氣軟管與貯氣室的內腔(10)相連通;壓力表也固定在貯氣室的側壁上,壓力表也與貯氣室的內腔(10)相連通;其特征是這種手動高壓氣泵還包括閥芯(7)、調壓彈簧(8)、彈簧托盤(9)、微調螺栓(11)和密封螺栓(12);閥芯的上部為一個小圓柱(20),閥芯的中部為一個上小下大的圓臺(21),此圓臺的下面有一個柱形凸起(22);彈簧托盤的中部為一圓盤(24),此圓盤的上面有一個柱形凸起(23),圓盤的下面有一個半圓形的凸起(25);微調螺栓的頂部有一個半圓形的下凹部(26);密封螺栓的中心有一個與微調螺栓相配合的向上開口的螺孔(27),密封螺栓旋合在貯氣室內腔的下口上,將貯氣室下口密封;閥芯、調壓彈簧、彈簧托盤、微調螺栓設置在貯氣室內腔里,閥芯的上部的小圓柱(20)插入貯氣室內腔上端的圓管形孔(17)中,調壓彈簧的上端套在閥芯下部的柱形凸起(22)上,調壓彈簧的下端套在彈簧托盤的柱形凸起(23)上,彈簧托盤下部的半圓形凸起(25)卡入微調螺栓頂部的半圓形下凹部(26)中,微調螺栓旋入密封螺栓上的螺孔(27)中。
2、 如權利要求1所迷的手動高壓氣泵,其特征是它還包括一個應急擊碎錘,此應急 擊碎錘包括錘頭(29)、錘桿(30)、筒形連接器(31)和塑料保護套(28),塑料保護套 套在錘頭外,錘頭與錘桿的上端通過螺紋成可拆式連接,筒形連接器內有一個螺紋孔(32 )i錘桿的下端與筒形連接器的上端通過螺紋相連接,所述的手動高壓氣泵的手柄(1) 和活塞桿(3 )的上端也通過螺紋成可拆式連接,錘桿兩端的螺紋和活塞桿上端的螺紋相 同。
專利摘要一種手動高壓氣泵,包括手柄(1)、活塞桿(3)、加壓管(4)、活塞(5)、貯氣室(6)、充氣軟管(14)、壓力表(15)、閥芯(7)、調壓彈簧(8)、彈簧托盤(9)、微調螺栓(11)和密封螺栓(12)。依靠貯氣室的增壓作用,由人工手動操作即能將空氣壓縮到足夠高的壓力,對汽車輪胎進行補充氣。也可以用來測試輪胎的氣壓。這種手動高壓氣泵還可以包括一個應急擊碎錘,既可以在發生事故時用來擊破車窗逃生,還可以用來將活塞桿加長,在為了方便攜帶而減短手動高壓氣泵的長度后,使操作者仍能站直身子輕松進行輪胎的補充氣操作。
文檔編號B60C23/00GK201344106SQ20082016994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8日
發明者林治平 申請人:林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