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胎防刺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非機動車、機動車車輛輪胎內胎防刺扎保護技術用品,尤其適用于自行車、電動車、小型機動車輛輪胎的內胎保護。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日常使用的自行車、電動車、小型機動車等絕大部分民用車輛輪胎的內胎幾乎沒有什么保護措施,很容易被刺扎泄氣,解決的辦法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粘補內胎或者頻繁地更換內、外輪胎。不僅嚴重影響人們對車輛的日常使用,增添了不少麻煩,還大大縮短了輪胎(包括內、外胎)的使用壽命,無形中加大了使用成本,增加了支出,不利于全社會節能降耗。
發明內容
為了方便人們日常使用車輛,減少麻煩,本發明提供一種在輪胎的內、外胎之間增加一個防刺扎墊層。這個防刺扎墊層能有效降低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內胎經常被刺扎泄氣現象的發生,不僅會減少生活支出,而且能大大提高內、外輪胎胎的使用壽命,從而會有效提高全社會的節能降耗指標。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內胎防刺墊是由一種既具柔韌性能又具一定硬度的材料制成的保護內胎的技術產品,置于內、外輪胎之間,或與外輪胎內襯形成一體作為內胎保護襯。內胎防刺墊的形狀是一個與外輪胎內緣完全平滑配合或形成一體的閉合的環形;其任一截面均勻且近似于月牙形,因此可稱為“月牙墊”。內胎防刺墊的頂部(相對車輪軸心最大半徑部分),也就是輪胎容易被刺扎的著地部分材質較厚,兩側材質漸薄且邊緣處薄而平滑,以免損傷內、外輪胎。當輪胎充滿氣體的情況下,內胎防刺墊與內、 外輪胎之間完全平滑吻合。由于內胎防刺墊是由具有較好柔韌性能的材質制成的,它在內、 外輪胎之間不會成為“第三者”起破壞作用;再由于其材質具有一定的硬度,輕易不會被刺穿,從而對內胎起到保護作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輪胎氣壓經常保持飽滿狀態,一旦氣壓降低要及時補滿, 以免內胎防刺墊受到損壞,進而破壞內、外輪胎。一旦輪胎完全泄氣,要立即停止使用,檢修充滿氣之后再行使用。由于輪胎加裝了內胎防刺墊,不僅有效保護了內胎,而且當外胎破損時,也不至于立即更換,還可以繼續使用一段時間,從而延長了內、外輪胎的使用壽命。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內、外胎之間加裝了防刺墊層,不僅能有效降低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內胎被刺扎泄氣現象的發生,而且能有效延長內、外輪胎的使用周期,提高了輪胎的有效使用率,符合全社會節能降耗要求。該內胎防刺墊其結構簡單,便于制作,成本低廉,安裝簡便,具有方便、安全、適用的特性;具有廣泛的社會應用前景,存在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圖1是內胎防刺墊的主視圖。圖2是內胎防刺墊的剖視圖。圖中1是內胎防刺墊的頂部;2是內胎防刺墊兩側的邊緣。A-A為內胎防刺墊的任一剖面呈近似“月牙形”,中間段(頂部)較厚,兩側面漸薄,邊緣處平滑。
具體實施例方式通過主視圖可以看出,內胎防刺墊是一個閉合的環狀形態,防刺墊的外部形態與所應用的外輪胎的內部形狀完全吻合或者形成一體。為有效防止內胎被刺扎,剖視圖A-A 剖面表明,內胎防刺墊頂部(1)制作材料較厚些;為避免損傷內、外輪胎,內胎防刺墊的兩側制作材料漸薄且邊緣( 處平滑。生產制作重在選材,選材既要考慮內胎防刺墊不易被刺穿所具有一定的硬度,又要考慮不能損壞內、外輪胎所應具備良好的柔韌性能。初步設想尼龍塑料就有可能滿足需要。為防止斷裂適當加些纖維材料以增加其強度而降低其脆性。本發明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制作。應用材料比較廣泛,可選取金屬、塑料、纖維或合成、復合材料等各種材料,只要具備其柔韌性能和一定的硬度,均可作為其生產制作材料。內胎防刺墊可根據輪胎大小不等、車輛不同的實際情況制成各種規格型號。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輪胎的內胎防刺墊,其特征是置于內、外輪胎之間與外輪胎內緣完全平滑吻合或與外輪胎內襯形成一體的一個閉合的環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胎防刺墊,其特征是內胎防刺墊的頂部(1)材質較厚,兩側漸薄,邊緣( 薄而平滑,任一截面均勻且近似于月牙形,因此可稱為“月牙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胎防刺墊,其特征是內胎防刺墊對內胎的保護范圍(內胎徑向)可實行大包圍,即大于二分之一包圍;半包圍,即二分之一包圍;或小包圍,即小于二分之一包圍。
全文摘要
內胎防刺墊是置于車輛內、外輪胎之間,或與外輪胎內緣形成一體的一種對內胎起保護作用的墊層。這個墊層的形狀是一個與外輪胎內緣完全配合或形成一體的閉合的環形。其任一截面均勻且近似于月牙形,因此可稱為“月牙墊”。內胎防刺墊的頂部(1),也就是輪胎容易被刺扎的著地部分,制作材質較厚,兩側材質漸薄,邊緣(2)處薄而平滑,整體與內、外輪胎完全平滑吻合。由于內胎防刺墊是由具有較好柔韌性能的材質制成的,它在內、外輪胎之間不會成為“第三者”起破壞作用;再由于其材質具有一定的硬度,輕易不會被刺穿,從而對內胎起到保護作用,外輪胎因此也會延長其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60C19/12GK102336124SQ20111025893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7日
發明者閻甡 申請人:閻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