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車輛構造。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如下車輛構造:將在腔室(chamber)向車寬方向內側移動了規定量時相互卡合的止動卡合部分別設置于車輛底板下和腔室,由此抑制腔室的過度的移動。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74812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另外,作為現有的車輛構造而已知如下車輛構造:蓄電池、燃料箱等能量存儲器配置于車寬方向中央,且相對于能量存儲器在車寬方向外側配置腔室。
在將專利文獻1的止動卡合部應用于該車輛構造的情況下,若在側面碰撞時腔室向車寬方向內側移動規定量,則車輛底板下與腔室的止動卡合部相互卡合,從而腔室的進一步的移動得到抑制,但腔室會朝向能量存儲器位移直至卡合為止。
本發明是鑒于所述問題點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側面碰撞時的腔室與能量存儲器的干涉的車輛構造。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構造具備:能量存儲器;腔室,其相對于上述能量存儲器配置于車寬方向外側,并設置于將來自車輛的原動機的廢氣向車外排出的排氣管的中途;以及側車架,其在車寬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能量存儲器與上述腔室之間,并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在上述腔室與上述側車架之間配置有滑觸部件,該滑觸部件以越趨向下方則越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方式傾斜,該滑觸部件的下端部與上述能量存儲器的下端部相比位于下方。
根據本發明,由于在腔室與側車架之間配置有滑觸部件,因此若腔室在側面碰撞時向車寬方向內側移動,則與側車架及能量存儲器相比先與滑觸部件碰觸。此時,由于滑觸部件以越趨向下方則越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方式傾斜、且滑觸部件的下端部與能量存儲器的下端部相比位于下方,因此,腔室沿滑觸部件被引導而與能量存儲器相比向下方下落。因此,能夠抑制側面碰撞時的腔室與能量存儲器的干涉。
另外,優選上述腔室具有與所述側車架的下壁連結的連結部,在上述連結部,沿上下方向貫通有穿插部,該穿插部供將上述腔室與上述側車架緊固的緊固部件穿插。在該情況下,上述穿插部可以向車寬方向外側開口。
這樣,通常時能夠利用緊固部件將腔室與側車架連結。另一方面,在側面碰撞時若腔室相對于側車架向車寬方向內側進行相對移動,則因緊固部件從穿插部通過車寬方向外側的開口脫落而容易將腔室與側車架的緊固解除。因此,能夠適當地對腔室的下落進行引導。
另外,優選上述滑觸部件固定于上述側車架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側壁和下壁。
這樣,由于固定于側車架的滑觸部件的強度提高,因此能夠適當地對沿著滑觸部件的腔室的下落進行引導。
另外,優選具備將上述能量存儲器從下方覆蓋的罩部件。在該情況下,上述罩部件可以配置于與上述滑觸部件的下側部位在車寬方向上相對的位置。
這樣,當腔室沿滑觸部件下落時,能夠利用罩部件從車寬方向內側適當地對滑觸部件的下側部位進行支承。因此,能夠適當地對腔室的下落進行引導。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所涉及的車輛構造,能夠抑制側面碰撞時的腔室與能量存儲器的干涉。
附圖說明
圖1是具備本實施方式的車輛構造的汽車的仰視圖。
圖2是圖1的II-II剖視圖。
圖3是將圖1的腔室附近放大示出的仰視圖。
圖4是從左斜后方仰視圖1中的滑觸部件附近的立體圖。
圖5是圖4的V-V剖視圖。
圖6是表示側面碰撞時的車輛構造的狀態的剖視圖,圖6的(a)表示碰撞前的狀態,圖6的(b)表示碰撞后腔室與滑觸部件接觸的狀態,圖6的(c)表示碰撞后腔室下落的狀態。
附圖標記說明
V 汽車(車輛)
1 車輛構造
10 蓄電池(能量存儲器)
10A 下端部
30 罩部件
40 側車架
41 下壁
42 左側壁
43 右側壁
45 連結部
46 穿插部
60 排氣管
70 腔室
80 滑觸部件
80A 下端部
80B 下側部位
81 凸部
83 安裝部
B 螺栓(緊固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適當地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對相同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將本發明的車輛構造應用于燃料蓄電池汽車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其主旨并不在于限定本發明的車輛構造的用途。當對方向進行說明時,基于從駕駛員觀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而進行說明。另外,“車寬方向”與“左右方向”為同義。
如圖1所示,具備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構造1的汽車V,在底面板2的下方具備蓄電池10、前后兩個氫氣箱20、20、罩部件30、左右一對側車架40、40、左右一對下縱梁50、50、排氣管60、腔室70以及滑觸部件80。此外,圖1中,由點狀陰影線表示滑觸部件80。
蓄電池10以及氫氣箱20、20均配置于車寬方向中央,并從車輛前方按照上述順序而設置。蓄電池10以及車輛前方的氫氣箱20配置于前輪輪胎3與后輪輪胎4之間。車輛后方的氫氣箱20設置于與后輪輪胎4在車寬方向上對應的位置。
蓄電池10是對搭載于在汽車V的前部設置的動力源裝置室5的、未圖示的驅動馬達供給電力的設備。蓄電池10相當于權利要求書中的“能量存儲器”。
氫氣箱20、20是對氫氣(燃料氣體)進行貯存的中空容器。氫氣箱20、20以使長度方向指向車寬方向的狀態設置。
如圖2所示,罩部件30是將蓄電池10從下方覆蓋的金屬制部件。罩部件30通過對折彎形成為規定形狀的多個金屬板進行組合而形成。罩部件30沿前后方向及車寬方向延伸。罩部件30的車寬方向外側的端部31與蓄電池10相比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并到達側車架40的下方。罩部件30的車寬方向外側的端部31借助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固定件32而固定于側車架40的下壁41。罩部件30的車寬方向外側的端部31設置于與滑觸部件80的下側部位80B在車寬方向上相對的位置。下側部位80B是指包含下端部80A在內的滑觸部件80的規定范圍的區域。罩部件30的車寬方向外側的端部31只要設置于與蓄電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靠下方、且與滑觸部件80的下端部80A相比靠上方或者與下端部80A相同高度的位置即可。
側車架4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屬制部件。側車架40相對于蓄電池10配置于車寬方向外側。側車架40在觀察鉛垂截面時形成為向上方開口且凸向下方的槽形狀(帽狀)。側車架40具有:下壁41,其沿車寬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左側壁42及右側壁43,它們分別從下壁41的左右端部朝向上方且朝向外側延伸;以及凸緣44、44,它們分別從左側壁42及右側壁43的上端部朝向外側且大致水平地延伸。凸緣44、44通過焊接而固定于底面板2的下表面。
此外,底面板2架設于左右的下縱梁50、50彼此之間。圖2所示的底面板2底面板下構件2a和底面板上構件2b構成,其中底面板上構件2b配置為相對于底面板下構件2a向上方分離。
下縱梁5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屬制部件。下縱梁50相對于側車架40配置于車寬方向外側。下縱梁50呈中空形狀(實施方式中為大致四邊形筒狀)。下縱梁50由車內側的下縱梁內板51、和車外側的下縱梁外板52構成。下縱梁內板51在觀察鉛垂截面時形成為向車外側開口、且凸向車內側的槽形狀(帽狀)。下縱梁外板52在觀察鉛垂截面時形成為向車內側開口、且凸向車外側的槽形狀(帽狀)。
排氣管60是將從未圖示的燃料電池系統排出的尾氣(陽極尾氣及陰極尾氣)向車外排出的金屬制部件。燃料電池系統相當于權利要求書中的“車輛的原動機”。排氣管60由圓筒狀的管材構成。圖1所示的排氣管60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從動力源裝置室5內延伸至汽車V的后端。排氣管60的從前端部至中間部的部位在從蓄電池10的前方橫穿之后從蓄電池10的左側方通過并向車輛后方延伸。排氣管60在蓄電池10的左側方配置于側車架40與下縱梁50之間。此外,排氣管60可以配置于蓄電池10的右側方。在該情況下,腔室70和滑觸部件80也配置于蓄電池10的右側方。
腔室70在排氣管60的前后方向的中途設置為包圍排氣管60的外周。腔室70具有降低排氣噪聲的功能。如圖2所示,腔室70相對于蓄電池10及側車架40配置于車寬方向外側。腔室70相對于下縱梁50配置于車寬方向內側。即,腔室70配置于側車架40與下縱梁50之間。圖2所示的腔室70的外形形狀在觀察鉛垂截面時呈角部帶有弧度的三角形。
如圖3所示,腔室70具有用于與側車架40連結的連結部71。連結部71在從腔室70的后端部朝向車內側突出之后向車輛前方突出。即,連結部71由仰視L字狀的突出片構成。連結部71從滑觸部件80的下端部80A的下方通過并到達側車架40的下壁41。連結部71從下方與側車架40的下壁41抵接并借助螺栓B而被固定。穿插部72相對于滑觸部件80的安裝部83向車輛后方分離地配置。
在連結部71上形成有供螺栓B穿插的穿插部72。穿插部72是向上下兩側及車寬方向外側開口的貫通孔。換言之,穿插部72通過使仰視圓形狀的貫通孔的車寬方向外側開口而形成。因此,在側面碰撞時若腔室70相對于側車架40向車寬方向內側相對移動,則連結部71也向車寬方向內側相對移動(參照圖3中的雙點劃線)。由此,螺栓B從穿插部72通過車寬方向外側的開口而脫落,從而成為腔室70與側車架40的緊固解除的狀態。
如圖2所示,滑觸部件80是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金屬制部件。滑觸部件80通過將一片金屬板折彎為規定形狀而形成。滑觸部件80配置于腔室70與側車架40及罩部件30之間。滑觸部件80以越趨向下方則越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方式傾斜。滑觸部件80的下端部80A與蓄電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位于下方。
此處,參照圖4及圖5對滑觸部件80與側車架40的固定構造進行說明。在圖4中,為了便于說明而省略對排氣管60及腔室70的描繪。如圖4所示,在滑觸部件80上,沿前后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多個凸部81和凹部82。凸部81和凹部82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處于滑觸部件80的前端部及中間部附近的2個凸部81、81經由托架BK、BK(參照圖5)并借助螺栓B、B而分別固定于側車架40的左側壁42。此外,可以適當地對滑觸部件80的螺栓B的緊固位置進行變更,也可以直接利用螺栓B將滑觸部件80緊固于側車架40。
如圖5所示,凸部81的車內側的面形成為凸狀、且車外側的面形成為凹狀。凹部82的車內側的面形成為凹狀、且車外側的面形成為凸狀。凸部81從車外側與側車架40的左側壁42抵接。凹部82相對于側車架40的左側壁42向車外側分離。此外,也可以是凸部81相對于側車架40的左側壁42接近(向車外側略微分離)的狀態。
如圖4及圖5所示,在滑觸部件80的下端部80A的中間部附近,安裝部83朝向側車架40且向車寬方向內側延伸。安裝部83由外形形狀形成為U字狀的舌狀突出片構成。安裝部83從下方與側車架40的下壁41抵接并借助螺栓B而被固定。
接下來,參照圖6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構造1的側面碰撞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在圖6中,為了便于說明而省略對托架BK及螺栓B的描繪。
如圖6的(a)所示,在側面碰撞前的狀態下,腔室70相對于滑觸部件80向車寬方向外側分離地配置。
如圖6的(b)所示,若汽車V發生側面碰撞,則腔室70隨著下縱梁50的變形而向車寬方向內側移動。此時,由于在腔室70與側車架40之間配置有滑觸部件80,因此腔室70與側車架40以及蓄電池10相比先與滑觸部件80碰觸。
若碰撞載荷因腔室70的移動而作用于滑觸部件80,則滑觸部件80發生變形,使得下側部位80B與罩部件30的車寬方向外側的端部31碰撞。
另外,如圖6的(c)所示,由于滑觸部件80以越趨向下方則越位于車寬方向內側的方式傾斜,因此腔室70被沿滑觸部件80向斜下方引導。
而且,由于滑觸部件80的下端部80A與蓄電池10的下端部10A相比位于下方,因此,腔室70最終與蓄電池10相比向下方下落。
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構造1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
根據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構造1,由于腔室70沿滑觸部件80被引導而與蓄電池10相比向下方下落,因此,能夠抑制側面碰撞時的腔室70與蓄電池10的干涉。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通常時能夠利用螺栓B將腔室70與側車架40連結。
另一方面,在側面碰撞時,由于腔室70的穿插部72向車寬方向外側開口,因此,若腔室70相對于側車架40向車寬方向內側進行相對移動,則因螺栓B從穿插部72通過車寬方向外側的開口脫落而容易將腔室70與側車架40的緊固解除。因此,能夠適當地對腔室70的下落進行引導。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滑觸部件80固定于側車架40的左側壁42和下壁41,因此固定于側車架40的滑觸部件80的強度提高。因此,能夠適當地對腔室70的沿著滑觸部件80的腔室下落進行引導。
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罩部件30配置于與滑觸部件80的下側部位80B在車寬方向上相對的位置,因此,當腔室70沿滑觸部件80下落時,能夠利用罩部件30從車寬方向內側適當地對滑觸部件80的下側部位80B進行支承。因此,能夠適當地引導腔室70的下落。
以上雖然參照附圖對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構造1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適當地變更。
雖然在本實施方式中舉例示出了應用于燃料電池汽車的情況,但例如在汽油發動機車等的情況下也能夠應用本發明。在應用于汽油發動機車的情況下,內燃機構(發動機)相當于權利要求書中的“車輛的原動機”,排氣管60將來自內燃機構的廢氣向車外排出。另外,燃料箱相當于權利要求書中的“能量存儲器”,在腔室70與燃料箱之間配置滑觸部件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