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應用于智慧城市中電動車的防盜充電樁;屬于節能領域。
背景技術:
由于電動車的充電樁通常設置在固定位置,不具有防盜效果,在充電過程中,需要實時進行觀察,避免被盜,同時,由于現有的充電樁通常固定在具體高度,不能調整位置,也不能調整高度,造成使用不便,并且,采用市電進行供電,非常耗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應用于智慧城市中電動車的防盜充電樁及其控制方法,能夠改善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通過采用激光測距儀,能夠對充電的電動車進行測距,能夠通過檢測距離的變化實現防盜,通過設置萬向輪,實現整體結構的移動。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應用于智慧城市中電動車的防盜充電樁,包括蓋體及設置在所述的蓋體內側的充電站,在所述的充電站下方設置有支撐桿,在所述的支撐桿下方設置有橫截面呈矩形的底座,在所述的底座下方設置有萬向輪,在所述的萬向輪上設置有鎖緊裝置,在所述的萬向輪上方分別設置有連接板,在所述的底座下端面上等間隔設置有4個定位孔,在所述的蓋體上設置有激光測距儀,在所述的充電站上設置有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通過第一繼電器與所述的激光測距儀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外壁上設置有讀卡器,所述的讀卡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充電站上設置有顯示器,所述的顯示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顯示器上設置有電致變色玻璃,所述的控制器通過第二繼電器與所述的電致變色玻璃的電源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上設置有觀察孔,在所述的觀察孔內側設置有操作門,在所述的觀察孔兩側分別設置有滑槽,所述的操作門兩側分別卡接在所述的滑槽內,在所述的操作門上端設置有第三推動裝置,所述的第三推動裝置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底座上設置有第一推動裝置,所述的支撐桿包括外層桿體和設置在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側的內層桿體,所述的第一推動裝置位于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側,所述的第一推動裝置上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內層桿體下端面上并能夠推動所述的內層桿體上下移動,所述的充電站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內層桿體上端面上,在所述的定位孔內分別設置有第二推動裝置,所述的連接板分別通過第二推動裝置與所述的底座相連接,所述的第一推動裝置和所述的第二推動裝置分別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第二推動裝置帶動所述的連接板上移時所述的萬向輪能夠卡接在所述的定位孔內,在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壁上設置有數個定位凸緣,所述的定位凸緣沿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壁軸向排布,在所述的內層桿體外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的定位凸緣等間距的支撐卡扣,所述的支撐卡扣為金屬片制成,所述的支撐卡扣中部向所述的外層桿體方向拱起,所述的支撐卡扣中部設置有預留孔,所述的內層桿體上下移動時所述的定位凸緣能夠卡接在所述的預留孔內,在所述的蓋體上設置有報警器,所述的報警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外側設置有亮度傳感器,所述的亮度傳感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頂部一側設置有固定凸緣,在所述的蓋體上方設置有光伏板,所述的光伏板通過轉化電路與設置在所述的充電站內的蓄電池相連接,所述的蓄電池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上方設置有保護板,所述的保護板一端通過轉軸鉸接在所述的固定凸緣上,所述的光伏板位于所述的保護板與所述的蓋體上端面之間,在所述的充電站上設置有驅動電機,所述的驅動電機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所述的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驅動齒輪,在所述的轉軸一端設置有從動齒輪,所述的驅動齒輪與所述的從動齒輪相嚙合。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光伏板邊緣設置有保護框體,所述的保護框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蓋體上端面上。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在所述的觀察孔內側設置有用于鎖閉所述的操作門的電子鎖,在所述的控制器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的電子鎖啟閉的第三繼電器。
進一步的,為更好地實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定位凸緣為等間隔設置在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壁上的至少2排,所述的支撐卡扣與所述的定位凸緣的位置和數量相對應。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充電站設置在蓋體內側,能夠對充電站起到保護作用,使得充電站不容易損壞,同時設置操作門,能夠將顯示器設置在操作門內側,在需要時,利用控制器驅動第三推動裝置推動操作門啟閉,本實用新型中可以對操作門設置鎖閉結構,進一步提高其安全性,本實用新型中,可以將充電插孔設置在蓋體下方,在使用時,充電站不容易損壞,本實用新型中,可以采用液壓裝置作為第一推動裝置、第二推動裝置和第三推動裝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形式;
(2)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在充電站底部設置底座結構,并通過設置萬向輪,能夠方便移動增體結構,可以方便的將充電站置于電動車放置的位置,方便移動,由于本實用新型中在底座下方設置有定位孔,使得在將本實用新型置于制定位置時,可以通過第二推動裝置推動萬向輪,使萬向輪置于定位孔內,從而使的底座下端面接觸地面,使底座不會發生移動,同時,通過采用定位孔結構,能夠對第二推動裝置進行支撐,避免在通過萬向輪移動本實用新型時使第二推動裝置受到過大的徑向力,能夠有效延長其使用壽命;
(3)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激光測距儀,可以將電動車置于激光測距儀測距范圍內,用于監控電動車的位置,當電動車被移動時,可以通過連接在控制器上的報警器進行報警,從而使得電動車出現被盜時,能夠及時提醒;
(4)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可升降的支撐桿體,在需要時,通過第一推動裝置推動內層桿體上升,從而使得充電站的高度可以方便的調節,從而在用于給不同高度的電動車進行充電時,能夠方便的調整激光測距儀的高度,適用于不同高度的電動車的監控,同時本實用新型為了避免充電站重量較重時,第一推動裝置發生下移導致監控失效,采用了定位凸緣與支撐卡扣相配合的方式,實現對內層桿體的固定,從而使內層桿體與外層桿體的相對位置得以固定;
(5)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在顯示器上設置電致變色玻璃,通過控制電致變色玻璃通電變色,使充電時,采用讀卡器讀取信息之后,才使電致變色玻璃呈透明狀態,此時才能夠顯示器顯示數據,使得使用過程中,僅有使用相應卡片時才能夠觀察數據和充電進度,從而使得非工作人員或使用人員不能了解充電信息;
(6)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光伏板,能夠利用設置在充電站上的亮度傳感器檢測亮度,在達到亮度范圍時啟動光伏板發電,從而能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由于光伏板容易損壞,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了保護板,使亮度達到設定范圍時才開啟保護板,從而在不使用光伏發電時,能夠利用保護板保護光伏板,由于采用驅動電機進行驅動,使得可以通過控制器集中控制保護板的啟閉,使整體結構聯動性更好,智能性更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控制系統示意框圖。
其中:101.充電站,102.萬向輪,103.底座,104.內層桿體,105.外層桿體,106.第一推動裝置,107.鎖緊裝置,108.第二推動裝置,109.定位凸緣,110.支撐卡扣,111.固定凸緣,112.光伏板,113.保護板,114.轉軸,115.驅動齒輪,116.從動齒輪,117.保護框體,118.連接板,119.定位孔,120.操作門,121.滑槽,122.蓋體,123.第三推動裝置,124.電子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介紹,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一種應用于智慧城市中電動車的防盜充電樁,包括蓋體及設置在所述的蓋體內側的充電站,在所述的充電站下方設置有支撐桿,在所述的支撐桿下方設置有橫截面呈矩形的底座,在所述的底座下方設置有萬向輪,在所述的萬向輪上設置有鎖緊裝置,在所述的萬向輪上方分別設置有連接板,在所述的底座下端面上等間隔設置有4個定位孔,在所述的蓋體上設置有激光測距儀,在所述的充電站上設置有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通過第一繼電器與所述的激光測距儀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外壁上設置有讀卡器,所述的讀卡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充電站上設置有顯示器,所述的顯示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顯示器上設置有電致變色玻璃,所述的控制器通過第二繼電器與所述的電致變色玻璃的電源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上設置有觀察孔,在所述的觀察孔內側設置有操作門,在所述的觀察孔兩側分別設置有滑槽,所述的操作門兩側分別卡接在所述的滑槽內,在所述的操作門上端設置有第三推動裝置,所述的第三推動裝置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底座上設置有第一推動裝置,所述的支撐桿包括外層桿體和設置在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側的內層桿體,所述的第一推動裝置位于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側,所述的第一推動裝置上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內層桿體下端面上并能夠推動所述的內層桿體上下移動,所述的充電站固定連接在所述的內層桿體上端面上,在所述的定位孔內分別設置有第二推動裝置,所述的連接板分別通過第二推動裝置與所述的底座相連接,所述的第一推動裝置和所述的第二推動裝置分別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第二推動裝置帶動所述的連接板上移時所述的萬向輪能夠卡接在所述的定位孔內,在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壁上設置有數個定位凸緣,所述的定位凸緣沿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壁軸向排布,在所述的內層桿體外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的定位凸緣等間距的支撐卡扣,所述的支撐卡扣為金屬片制成,所述的支撐卡扣中部向所述的外層桿體方向拱起,所述的支撐卡扣中部設置有預留孔,所述的內層桿體上下移動時所述的定位凸緣能夠卡接在所述的預留孔內,在所述的蓋體上設置有報警器,所述的報警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外側設置有亮度傳感器,所述的亮度傳感器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頂部一側設置有固定凸緣,在所述的蓋體上方設置有光伏板,所述的光伏板通過轉化電路與設置在所述的充電站內的蓄電池相連接,所述的蓄電池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在所述的蓋體上方設置有保護板,所述的保護板一端通過轉軸鉸接在所述的固定凸緣上,所述的光伏板位于所述的保護板與所述的蓋體上端面之間,在所述的充電站上設置有驅動電機,所述的驅動電機通過線路與所述的控制器相連接,所述的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驅動齒輪,在所述的轉軸一端設置有從動齒輪,所述的驅動齒輪與所述的從動齒輪相嚙合。
在使用時,利用萬向輪結構,將整體結構移動到適當范圍,利用鎖緊裝置將萬向輪鎖緊,使電動車位于激光測距儀能夠測量的范圍內,啟動第一推動裝置,推動內層桿體上下移動,使激光測距儀與電動車可測量部位位于等高度,此時啟動第二推動裝置,使第二推動裝置帶動設置在萬向輪上方的連接板上移,直到萬向輪的下端面與底座的下端面等高,使底座貼合在地面上,連接電動車和充電站,進行充電。在亮度傳感器檢測到亮度達到設定值范圍時,啟動驅動電機,推動保護板轉動,使光伏板上方無遮擋,由光伏板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通過轉化電路轉化之后,由蓄電池存儲電量。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充電站設置在蓋體內側,能夠對充電站起到保護作用,使得充電站不容易損壞,同時設置操作門,能夠將顯示器設置在操作門內側,在需要時,利用控制器驅動第三推動裝置推動操作門啟閉,本實用新型中可以對操作門設置鎖閉結構,進一步提高其安全性,本實用新型中,可以將充電插孔設置在蓋體下方,在使用時,充電站不容易損壞,本實用新型中,可以采用液壓裝置作為第一推動裝置、第二推動裝置和第三推動裝置,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形式;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在充電站底部設置底座結構,并通過設置萬向輪,能夠方便移動增體結構,可以方便的將充電站置于電動車放置的位置,方便移動,由于本實用新型中在底座下方設置有定位孔,使得在將本實用新型置于制定位置時,可以通過第二推動裝置推動萬向輪,使萬向輪置于定位孔內,從而使的底座下端面接觸地面,使底座不會發生移動,同時,通過采用定位孔結構,能夠對第二推動裝置進行支撐,避免在通過萬向輪移動本實用新型時使第二推動裝置受到過大的徑向力,能夠有效延長其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激光測距儀,可以將電動車置于激光測距儀測距范圍內,用于監控電動車的位置,當電動車被移動時,可以通過連接在控制器上的報警器進行報警,從而使得電動車出現被盜時,能夠及時提醒;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可升降的支撐桿體,在需要時,通過第一推動裝置推動內層桿體上升,從而使得充電站的高度可以方便的調節,從而在用于給不同高度的電動車進行充電時,能夠方便的調整激光測距儀的高度,適用于不同高度的電動車的監控,同時本實用新型為了避免充電站重量較重時,第一推動裝置發生下移導致監控失效,采用了定位凸緣與支撐卡扣相配合的方式,實現對內層桿體的固定,從而使內層桿體與外層桿體的相對位置得以固定;本實用新型通過采用在顯示器上設置電致變色玻璃,通過控制電致變色玻璃通電變色,使充電時,采用讀卡器讀取信息之后,才使電致變色玻璃呈透明狀態,此時才能夠顯示器顯示數據,使得使用過程中,僅有使用相應卡片時才能夠觀察數據和充電進度,從而使得非工作人員或使用人員不能了解充電信息;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光伏板,能夠利用設置在充電站上的亮度傳感器檢測亮度,在達到亮度范圍時啟動光伏板發電,從而能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由于光伏板容易損壞,本實用新型中采用了保護板,使亮度達到設定范圍時才開啟保護板,從而在不使用光伏發電時,能夠利用保護板保護光伏板,由于采用驅動電機進行驅動,使得可以通過控制器集中控制保護板的啟閉,使整體結構聯動性更好,智能性更高。
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光伏板的固定,優選地,在所述的光伏板邊緣設置有保護框體117,所述的保護框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所述的蓋體上端面上。
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在所述的觀察孔內側設置有用于鎖閉所述的操作門的電子鎖,在所述的控制器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的電子鎖啟閉的第三繼電器。在需要時,可以通過電子鎖使操作門封閉,使得顯示器完全位于操作門內側,使其更加安全。
為了使內層桿體和外層桿體連接更加穩固,本實施例中,優選地,所述的定位凸緣為等間隔設置在所述的外層桿體內壁上的至少2排,所述的支撐卡扣與所述的定位凸緣的位置和數量相對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