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可安裝兒童座椅的車用座椅。
背景技術:
在車輛的后部座椅具備用于與兒童座椅嚙合并固定的嚙合部的車用座椅眾所周知。在這樣的車用座椅中,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具備與iso規格的兒童座椅嚙合并固定的嚙合部的后部座椅。
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在覆蓋部件與座椅的表皮材料分別設置有尼龍搭扣。并且,在沒有安裝兒童座椅的狀態下使尼龍搭扣相互嚙合,并通過覆蓋部件覆蓋嚙合部。另外,在安裝兒童座椅的狀態下,揭下嚙合的尼龍搭扣使嚙合部露出。
專利文獻1:特開2008-7101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然而,在上述的現有技術中,在安裝兒童座椅時需要將嚙合的尼龍搭扣揭下后使覆蓋部件露出。另外,通過覆蓋部件覆蓋嚙合部時,也需要嚙合尼龍搭扣。因此,在現有技術中存在通過覆蓋部件切換嚙合部的覆蓋與露出時花費工夫這一問題。另外,也存在構成覆蓋嚙合部的機構的配件數量變多這一問題。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與兒童座椅的安裝機構嚙合的嚙合部通過覆蓋部件可以在覆蓋狀態與露出狀態之間方便切換的車用座椅。
所述課題通過如下方式解決。根據本發明涉及的車用座椅,是一種車用座椅,具備座椅靠背、座椅襯墊、嚙合部及覆蓋部件,該嚙合部具有與兒童座椅的安裝機構嚙合的端部,該覆蓋部件覆蓋所述嚙合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嚙合部配置于所述座椅靠背與所述座椅襯墊之間,所述覆蓋部件具有基底材料及突出部,該基底材料具備固定于所述車用座椅的表皮材料的固定端以及不固定于所述表皮材料的自由端,該突出部設置于所述基底材料的上面或下面,且當所述自由端插入所述座椅靠背與所述嚙合部之間或插入所述座椅襯墊與所述嚙合部之間時,向所述嚙合部的所述端部的內側突出。
根據上述車用座椅,與兒童座椅的安裝機構嚙合的嚙合部通過覆蓋部件能夠在覆蓋狀態與露出狀態之間方便切換。
即,在不安裝兒童座椅時,通過覆蓋部件能夠簡單地覆蓋嚙合部,在安裝兒童座椅時能夠簡單地使覆蓋部件露出。
另外,能夠減少構成用于覆蓋嚙合部的機構的配件數量。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從與所述基底材料的連接部向所述固定端側延伸。
這樣,向嚙合部的端部的內側突出的突出部不容易從與兒童座椅的安裝機構嚙合的嚙合部的端部的內側脫落。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鉤住于所述嚙合部的前端部。
這樣,通過在嚙合部與座椅靠背或座椅襯墊之間塞入覆蓋部件的基底材料,能夠容易地將覆蓋部件的突出部鉤住于嚙合部的前端部。
據此,使覆蓋部件覆蓋于嚙合部的操作變得容易。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設置于所述基底材料的下面,當所述自由端插入所述座椅靠背與所述嚙合部之間時,所述突出部從所述嚙合部的所述端部的上面鉤住于所述前端部。
這樣,當把覆蓋部件的基底材料塞入嚙合部與座椅靠背之間時,能夠容易地從上側將覆蓋部件的突出部鉤住于嚙合部的端部。覆蓋部件的基底材料通過覆蓋嚙合部的上部,能夠抑制嚙合部露出。據此,能夠提高車用座椅的外觀設計。另外,能夠通過覆蓋部件適宜地保護嚙合部。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設置于所述基底材料的上面,當所述自由端插入所述座椅襯墊與所述嚙合部之間時,所述突出部從所述嚙合部的所述端部的下面鉤住于所述前端部。
這樣,當將覆蓋部件的基底材料塞入嚙合部與座椅襯墊之間時,能夠容易地從下側將覆蓋部件的突出部鉤住于嚙合部的端部。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具有彈性。
這樣,能夠容易地維持覆蓋部件鉤住于嚙合部的狀態。據此,即使座椅靠背的傾倒發生變化,覆蓋部件也不容易從嚙合部脫落。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為將所述基底材料的所述自由端側的緣部以折回的狀態縫合的部位。
這樣,能夠減少覆蓋部件的構成配件數量。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基底材料與所述突出部分別由不同的部件構成,將所述突出部縫在所述基底材料上。
這樣,能夠在覆蓋部件中設置突出部的位置保持自由度。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突出部具有環形部。
這樣,能夠通過簡易的構造使突出部保持彈性。據此,能夠容易地維持覆蓋部件鉤住于嚙合部的狀態。
在上述車用座椅中,可以是所述基底材料的寬度比所述嚙合部的所述端部的寬度更寬,所述突出部的寬度比所述嚙合部的所述端部的寬度更窄。
這樣,覆蓋部件的基底材料能夠廣泛地覆蓋嚙合部,同時覆蓋部件的突出部容易鉤住于嚙合部。
根據本發明,與兒童座椅的安裝機構嚙合的嚙合部通過覆蓋部件可以在覆蓋狀態與露出狀態之間方便切換。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向與兒童座椅的安裝機構嚙合的端部的內側突出的突出部,不容易從嚙合部的端部的內側脫落。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使覆蓋部件覆蓋嚙合部的操作變得容易。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能夠抑制嚙合部的露出。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能夠容易地從下側將覆蓋部件的突出部鉤住于嚙合部的端部。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能夠容易地維持覆蓋部件鉤住于嚙合部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能夠減少覆蓋部件的構成配件數量。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能夠在覆蓋部件中設置突出部的位置保持自由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能夠容易地維持覆蓋部件鉤住于嚙合部的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覆蓋部件的基底材料能夠廣泛地覆蓋嚙合部,同時覆蓋部件的突出部容易鉤住于嚙合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后部座椅的外觀圖。
圖2為向車用座椅安裝兒童座椅的安裝構造的說明圖。
圖3為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安裝部分的擴大圖。
圖4為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構成圖。
圖5為說明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鉤住于具有u字型部的嚙合部的狀態的圖。
圖6為具備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車用座椅的vi-vi截面圖。
圖7為說明覆蓋部件與嚙合部的嚙合狀態的圖。
圖8為說明覆蓋部件與嚙合部的嚙合狀態的圖。
圖9為說明覆蓋部件與嚙合部的嚙合狀態的圖。
圖10為說明覆蓋部件與嚙合部的嚙合狀態的圖。
圖11為說明覆蓋部件與嚙合部的嚙合狀態的圖。
圖12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安裝部分的擴大圖。
圖13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構成圖。
圖14為具備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車用座椅的vi-vi截面圖。
圖15為具備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的車用座椅的vi-vi截面圖。
圖16為說明向具有l字型部的嚙合部的覆蓋部件的鉤住狀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至圖16就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以下,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用座椅s進行說明。
圖1為具備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車用座椅s的后部座椅rs的外觀圖。后部座椅rs為設置有中央后部座椅及分別設置于中央后部座椅側方的側部后部座椅的、可乘坐3人的構成。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側部后部座椅為車用座椅s。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前后方向”為從車用座椅s的就座者看時的前后方位,是與車輛的行駛方向一致的方向。“座椅寬度方向”為車用座椅s的橫寬方向,與從車用座椅s的就座者看時的左右方向一致。另外,以下“左”指的是從就座者看時的左,同樣“右”指的是從就座者看時的右。另外,“高度方向”為車用座椅s的高度方向,與從正面看車用座椅s時的上下方向一致。
如圖1所示,車用座椅s具有座椅靠背s1、座椅襯墊s2及頭枕s3。
座椅靠背s1構成支持車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背部及腰部的靠背面。座椅襯墊s2構成支持車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臀部及大腿部的就座面。頭枕s3構成支持車用座椅s的就座者的頭部的頭部支持面。
如圖2所示,兒童座椅c形成為可以安裝于車用座椅s以及其他車用座椅,并且具備用于將其固定于車用座椅s的安裝機構c1。
車用座椅s設置有與兒童座椅c的安裝機構c1嚙合并固定兒童座椅c的嚙合部20。嚙合部20配置于座椅靠背s1與座椅襯墊s2之間。并且,由于嚙合部20與安裝機構c1嚙合并被鎖定,因此不需要安全帶即可在車用座椅s安裝兒童座椅c。例如,安裝機構c1可以為基于iso規格形成的鎖定機構。
如圖5所示,與安裝機構c1嚙合的嚙合部20由以前端構成為u字型部20a(嚙合部20的端部的一個例子)的方式形成的線纜構成。并且,在安裝兒童座椅c時安裝機構c1被鎖定于前端部20b。
另外,如圖1至圖3所示,在座椅襯墊s2設置有覆蓋部件10。并且,在兒童座椅c處于非安裝狀態時,覆蓋部件10以覆蓋嚙合部2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鉤住于嚙合部20。
如圖3所示,覆蓋部件10的第1端部(固定端13a)為被固定于座椅襯墊s2的固定端,第2端部(自由端13b)為不固定于座椅襯墊s2的自由端。如圖6所示,固定端13a被縫合于覆蓋座椅襯墊s2的緩沖墊30的表皮材料32與第2縫合部33,且固定于座椅襯墊s2。
另外,如圖3所示,覆蓋部件10具有襟翼12(覆蓋部件10的基底材料)、設置于襟翼12的上面的端翼14(突出部)。此外,以下,在使襟翼12的自由端13b面向嚙合部20的狀態時的上側的面為上面,下側的面為下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端翼14為從與襟翼12的連接部向固定端13a側延伸的打褶形狀的部位。
如圖4所示,縫制前的覆蓋部件10a將具備襟翼形成區域12a、從襟翼形成區域12a的前端呈凸狀延伸的端翼形成區域14a的一片表皮材料作為主要構成要素。并且,如圖4及圖6所示,在將端翼形成區域14a折疊為環狀的狀態下,將端翼14與配置于襟翼12的里面的緩沖材料15及內襯布16一同縫合于第1縫合部17。據此構成圖3所示的覆蓋部件10。這樣,覆蓋部件10成為縫制了表皮材料、緩沖材料、內襯布的部件。這樣,能夠提高覆蓋部件10與車用座椅s的整體感,能夠使覆蓋部件10不那么顯眼。據此,能夠提高車用座椅s的外觀設計,也能夠提高覆蓋部件10的強度及緩沖性能。
此外,使用例如布料、人造皮革、真皮等作為構成覆蓋部件10的表皮材料。另外,使用聚氨酯泡沫作為構成覆蓋部件10的緩沖材料15。另外,使用尼龍、無紡布作為構成覆蓋部件10的內襯布16。
在此,基于圖7至圖10就將覆蓋部件10向嚙合部20塞入或拉出時覆蓋部件10與嚙合部20的嚙合狀態進行說明。此外,圖7至圖10簡略化地表示vi-vi截面圖。
首先,如圖7所示,將覆蓋部件10的自由端13b塞入嚙合部20與座椅襯墊s2之間。于是,如圖8所示,端翼14被挾持于嚙合部20的前端部20b與座椅襯墊s2之間被壓倒,同時向塞入方向移動。
并且,如圖9所示,端翼14的固定端13a側的端部越過前端部20b被塞入。于是,施加于端翼14的由前端部20b與座椅襯墊s2引起的按壓被解放,端翼14在u字型部20a的內側向上部突出(展開)。
將覆蓋部件10從圖9所示的狀態向固定端13a方向拉回。于是,如圖10所示,端翼14的后端部與前端部20b抵接并被鉤住。
即,如圖5及圖6所示,將覆蓋部件10的自由端13b插入嚙合部20與座椅襯墊s2之間時,覆蓋部件10的端翼14被配置在嚙合部20的u字型部20a的內側,并鉤住于u字型部20a的前端部20b。據此,嚙合部20的前端部20b的一部分通過端翼14變為被覆蓋的狀態。這樣,通過將覆蓋部件10的自由端13b插入嚙合部20與座椅襯墊s2之間,能夠使覆蓋部件10容易地鉤住于嚙合部20。
在將覆蓋部件10向固定端13a側拉出時,向u字型部20a的內部突出的端翼14抵接于前端部20b。由于端翼14為環形構造并具有彈性,因此即使在座椅靠背s1的傾斜角度變化時,端翼14也不容易從前端部20b脫落。
接下來,將覆蓋部件10進一步向固定端13a側拉出時,如11所示,由于端翼14的上部被壓向前端部20b,因此,上下方向被壓倒,同時端翼14被拉出。并且,端翼14的端部(與襟翼12的連接部相反側的端部)穿過前端部20b時,前端部20b引起的按壓被解放,恢復至圖7所示的狀態。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端翼14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設置為比嚙合部20的u字型部20a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更短,端翼14更容易插通于u字型部20a的內側。據此將覆蓋部件10的自由端13b插入嚙合部20與座椅襯墊s2之間時,端翼14容易地鉤住于前端部20b。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襟翼12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設置為比嚙合部20的u字型部20a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更長。據此,能夠提高覆蓋部件10的襟翼12的強度。
另外,在將兒童座椅c安裝于嚙合部20時,通過將覆蓋部件10向座椅前方側拉出,端翼14容易地變形。因此,能夠解除端翼14與前端部20b的鉤住。
另外,在上述覆蓋部件10中,將襟翼12的一部分折疊為環狀來構成端翼14。因此,能夠減少構成用于將覆蓋部件10鉤住于嚙合部20的機構的配件數量。
接下來,基于圖12至圖14就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10a除了端翼14a設置于覆蓋部件10a的下面這一點及端翼14a并非與襟翼12為一個整體這一點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之外,其他相同。以下主要就與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10的不同點進行說明。
如圖12所示,在覆蓋部件10a中,在襟翼12的下面側設置有端翼14a。
如圖13所示,表示覆蓋部件10a縫制前的覆蓋部件10b為將分別作為其他部件構成的襟翼形成區域12b、端翼形成區域14b作為構成要素。并且,如圖13及圖14所示,通過把端翼形成區域14b折疊為環狀而構成的端翼14a配置于襟翼12的里面(下面)側。并且,端翼14a與配置于襟翼12的里面的緩沖部件15及內襯布16一同被縫合于第1縫合部17。據此構成圖12所示的覆蓋部件10a。
并且,如圖14所示,當將覆蓋部件10a的自由端13b插入嚙合部20與座椅靠背s1之間時,覆蓋部件10a的端翼14a從嚙合部20的上面被配置于u字型部20a的內側,并鉤住于u字型部20a的前端部20b。據此,u字型部20a變為被覆蓋部件10覆蓋的狀態。這樣,通過將覆蓋部件10a的自由端13b插入嚙合部20與座椅靠背s1之間,能夠容易地將覆蓋部件10a鉤住于嚙合部20。
由于端翼14a形成為環狀并且具有彈性,因此即使在座椅靠背s1的傾斜角度變化時,端翼14a也不容易從前端部20b脫落。
另外,通過將端翼14a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設置為比嚙合部20的u字型部20a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更短,端翼14a變得容易插通u字型部20a的內側。據此在將覆蓋部件10a的自由端13b插入嚙合部20與座椅靠背s1之間時,端翼14a容易鉤住于前端部20b。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襟翼12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設置為比嚙合部20的u字型部20a的寬度(座椅寬度方向的寬度)更長。據此,覆蓋部件10a的襟翼12能夠廣泛地覆蓋嚙合部20。另外,由于覆蓋部件10a覆蓋嚙合部20的上部,因此不必使嚙合部20露出,能夠提高外觀設計。
另外,在將兒童座椅c安裝于嚙合部20時,通過把覆蓋部件10a向座椅前方側拉伸,端翼14容易地變形。因此,能夠容易地使端翼14a與前端部20b的鉤住脫落。
另外,圖15表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10b的vi-vi截面圖。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10b除了設置有不是環狀而是舌狀的端翼14b這一點和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覆蓋部件10a不同之外,其他相同。
在此,可以是使用聚氨酯泡沫、合成樹脂、pvc等具有柔軟性的塑料材料等作為端翼14b。
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第1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把覆蓋部件10的端翼形成區域14a折疊為環狀的端翼14設置于覆蓋部件10的下面側。這時,覆蓋部件10的自由端13b被塞入嚙合部20與座椅靠背s1之間時,覆蓋部件10的端翼14從嚙合部20的上側穿過u字型部20a的內側,并鉤住于前端部20b。
另外,在上述第2、第3實施方式中,端翼14a、端翼14b也可以安裝于襟翼12的上面側。并且,端翼14a、端翼14b也可以安裝于襟翼12的自由端13b的緣部之外。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就覆蓋具有u字型部20a的嚙合部20的覆蓋部件10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嚙合部20的端部形狀并不限定于u字型。例如,覆蓋部件10同樣可以適用不具有u字型部20a,而是具有如圖16所示的l字形狀的l字型部20c(嚙合部20的端部的一個例子)的嚙合部20。在這種情況下,將自由端13b插入座椅襯墊s2與嚙合部20之間時,端翼14比l字型部20c的內側,即l字型部20c的前端部20b更向座椅后面側突出,并鉤住于前端部20b。
符號說明
rs后部座椅
c兒童座椅
c1安裝機構
s車用座椅
s1座椅靠背
s2座椅襯墊
s3頭枕
10覆蓋部件
10a覆蓋部件(縫合前)
10b覆蓋部件(縫合前)
10a覆蓋部件
10b覆蓋部件
12襟翼(基底材料)
12a襟翼形成區域
12b襟翼形成區域
13a固定端
13b自由端
14端翼(突出部)
14a端翼形成區域
14b端翼形成區域
14a端翼(突出部)
14b端翼(突出部)
15緩沖材料
16內襯布
17第1縫合部
20嚙合部
20au字型部
20b前端部
20cl字型部
30緩沖墊
32表皮材料
33第2縫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