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汽車座椅和反光鏡調節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根據2016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占比達92.5%。思考當前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不難發現,互聯網使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質的飛越,人類社會的發展將越來越倚重于互聯網,并將互聯網作為其它事物發展的基礎。隨著4g通信網絡的開啟以及移動終端設備的成熟,移動互聯網為智能汽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車聯網的概念也越來越多的被提及。車聯網是指由車輛位置、速度和路線等信息構成的巨大的交互網絡。根據通信交互對象的不同,車聯網中的通信場景大致可分為v2v、v2i、v2p、v2c、v2h五種,但根據市場調查以及現有技術發展,五種車聯網場景的互聯互通的應用以及發展尚未成熟。就查閱的文獻資料和市場調研來看,在車聯網人車互通方面較為成熟的技術中,汽車空調遠程遙控技術較受歡迎,即駕駛員通過遠程終端技術,實現對駕駛室內溫度的調節,從而達到一個較為適宜的溫度。國內的汽車企業起步比較晚,基本沒有開展可控式汽車座椅和反光鏡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走訪調查,對比分析得到,目前市場上配備有可以手機端支持的遠程智能調節裝置的車型十分稀少。在下表1中所列舉的幾款常見車型的對比,即使配備有記憶功能的帕薩特領馭車內的智能調節座椅也只有不超過3個的記憶位置,無法實現任意人數的使用,更別說手機端遠程的調節,車載存儲裝置的容量不足;造價高;4g通信模塊的不成熟。因此,如何在車聯網的大環境下,實現“互聯網+技術+車載的應用”,進一步推動智能汽車的發展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研究價值。
表1-1各種車型座椅反光鏡功能對比
現市場上的座椅記憶功能,僅僅實現對兩個人的信息進行存儲記憶,且都是在上車后完成,極大的增加了駕駛員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本技術可以通過在存儲用戶信息后,實現遠程的座椅位置調控,不受距離的限制,一鍵完成,縮短了駕駛員的等待時間。另一方面,充分考慮了座椅位置和反光鏡角度之間的對應匹配關系,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駕駛隱患。現有技術:一種遠程控制的汽車空調系統裝置,實現對駕駛室內溫度的調節,從而達到一個較為適宜的溫度環境。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目前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存在服務的人數有限,且必須在車內完成設置存儲;沒有考慮反光鏡和座椅位置的對應;無人性化體驗;座椅和反光鏡的恢復需要較長的等待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通過電機脈沖傳感器采集座椅和反光鏡的位置數據,實現位置采集功能;當手機終端發送不同用戶的個人信息,通信模塊接收到信息后通過串口向單片機發送指定的字符串,單片機通過接收到的設定值與采集到的位置數據進行邏輯判斷,并做出正確的動作;座椅或反光鏡調節模塊,用戶首先在車內指定的按鈕處,操控按鈕,實現座椅六個自由度的調整,達到個人最滿意的狀態,記錄此時的位置信息所對應的脈沖信號,并存儲至存儲器中;當用戶需要再次調整設定的位置時,只需要通過手機終端的信息調用系統調用個人信息,實現快而準的位置調整。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是移動手機終端發送指定用戶的個人信息給通信模塊,并把信息值發送給單片機;單片機根據位置數據進行對比,對采集到的位置與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比較;以設定的基準點為0位置點,當第一個用戶把位置調整到a位置點后,第二個用戶即在信息系統中的位置信息相對a位置進行比較,實現加或減,從而達到指定位置。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用通信模塊實現車載端與移動端的互聯互通,定義單位坐標對應步進電機的n個脈沖,當步進電機在n個脈沖的控制下旋轉一定的角度θ時,坐標加一或減一,取決于電機正反轉。而步進電機又通過螺桿來控制座椅相關形式的移動,因此螺桿旋轉一定的角度θ則會使活動螺母行進一定的距離,與之相連的座椅即發生一定距離的運動。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首先令各步進電機處于初始位置(x0,y0),此時記下其坐標為復位坐標;
然后在用戶控制之下使座椅及后視鏡進行調整,即使步進電機進行正向或反向的旋轉,定義一個數組(s1,s2,s3….sn)用來實時儲存各電機位置坐標,當用戶調整時坐標實時變化;定義多個空數組,用來儲存用戶習慣位置坐標,當用戶調整完成時可按下保存按鈕進行坐標傳遞,多個用戶操作亦是如此;
當某用戶從未知位置調整至自己習慣位置時,可按下對應用戶按鈕,程序對此用戶先前保存的坐標與實時坐標進行對比,進而進行正反方向的調整,直至實時坐標數組與用戶坐標相同時停止移動。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的手機端利用手機現有信息識別模塊存儲駕駛員個人信息,并采用dsa數字簽名算法對車主信息進行加密傳輸;dsp通過spi接口讀取來自傳感器的圖像,并將圖像存儲到sdram中;dsp運用信息識別核心算法對數據進行運算,將運算出來的特征碼和存儲在信息庫中的特征點進行比對,在通過信息識別模塊將對比結果輸出并顯示對比結果。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的車載終端基于單片機平臺,通過其通信模塊接收手機端信號,對數據進行解密匹配,將車載終端數據庫中存儲的車主信息調用至stc12c5a60s2單片機。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的控制終端基于stc12c5a60s2單片機,c語言編程在sci通信控制寄存器定義sci的字符格式,以及無線通信協議,通過sci接收數據緩沖寄存器接收數據入數據存儲模塊,sci發送數據緩沖寄存器調用數據存儲模塊的數據,并通過移位寄存器轉化為脈沖信號每次1位送scitxd引腳實現對脈沖電機的控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的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包括:車載機械控制模塊和遠程通訊控制模塊;
車載機械控制模塊,用于實現座椅的上下、前后運動,靠背的轉動以及反光鏡的轉動,包括:靠背調節模塊、后視鏡調節模塊;
遠程通訊控制模塊,通過脈沖信號的采集,記錄位置信息后,存儲至存儲器中,經處理器處理后,利用遠程通訊裝置實現遠程調節;采用stc12c5a60s2單片機作為控制器實現控制和數據處理功能,用24c02存儲芯片對數據進行存儲,用通信模塊實現車載端與移動端的互聯互通。
進一步,靠背調節模塊包括:第一連接螺釘、第二步進電機、軸承、第一定位銷、靠背面、座椅面;
第二步進電機通過第一連接螺釘固定在靠背面和座椅面上,第二步進電機安裝在座椅的側面凸緣上,其輸出軸與靠背面兩端的轉動軸用第一定位銷相連,而靠背面兩端的轉動軸由一對軸承支承,以實現座椅面和靠背面的相對轉動;當第二步進電機接收到脈沖信號時,其輸出軸開始轉動一定角度,帶動靠背轉動軸旋轉相同角度;
后視鏡調節模塊包括:反光鏡、第一轉動軸、第三步進電機、第二定位銷、第二連接螺釘、第二轉動軸、機架、第四步進電機;
第三步進電機水平安裝在第二轉動軸上,其輸出軸通過第二定位銷與水平安置的第一轉動軸相連接,而第一轉動軸與反光鏡相固連;當第三步進電機接收到脈沖信號后,其輸出軸開始轉動一定角度,帶動反光鏡前后轉動相同角度;第四步進電機豎直安裝在機架上,而第四步進電機的輸出軸通過第二定位銷與第二轉動軸相固連,同時第二轉動軸與機架相鉸接。當第四步進電機接收到控制信號后轉動帶動第二轉動軸上所有部件一起左右轉動,使得反光鏡左右轉動。
進一步,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還包括與車載機械控制模塊有線連接的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
所述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為平行四邊形機構;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的座椅平面分別與豎桿ⅰ、豎桿ⅱ、豎桿ⅲ、豎桿ⅳ活動連接;豎桿ⅰ、豎桿ⅱ、豎桿ⅲ、豎桿ⅳ與機架活動連接;
橫桿與豎桿ⅲ、豎桿ⅳ活動連接;鉸接點位于豎桿ⅲ,ⅳ距下端x距離處;橫桿上固定的絲桿螺母座與電機傳動軸螺旋配合;
電機傳動軸為梯形螺紋桿,通過聯軸器與電機輸出軸相連接;
步進電機安裝架的安裝軸與機架活動連接;步進電機仰角隨著座椅調節角度的變化而自動變化。
本發明的優點及積極效果為:即同一輛汽車不同人員駕駛需要重復調整座椅及后視鏡,綜合利用了互聯網技術、車聯網技術、指紋識別技術、單片機和數據庫的數據處理等技術,實現人車交互和遠程調控,進一步推動了車聯網技術應用于人們實際的生產和生活的進程。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車輛座椅和反光鏡及駕駛員個性化裝置的智能化是車載裝置的人性化發展方向。本發明集中運用了計算機、現代傳感、信息融合、通訊、人工智能及遠程控制等技術;從以人為本出發,通過開放的android系統和的單片機編程,實現記憶駕駛位置狀態,移動終端遠程調節等功能。本發明設計秉承“互聯交通”的宗旨,項目成果大大增強了座椅和反光鏡系統的智能化,對于提高國內智能座椅和反光鏡控制系統的研發具有積極的意義,并具有一定的工業應用價值。
本發明的造價低,功能全面,比單一的座椅調控裝置便宜70%;移植能力強,避免改變車體的內部電路,保護汽車原始壽命;符合國家提倡的智能交通服務;為用戶提供一種便捷式,可遠程控制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系統裝置。擴大了服務用戶的數量,充分考慮了座椅和反光鏡之間的對應匹配關系,簡化了機械電路設計,采用電機脈沖波作為記憶信息;市場未有與此類似的技術,該項技術填補了市場一大空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靠背調節模塊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后視鏡調節模塊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控制方法流程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通信工作控制結構框圖。
圖中:1、車載機械控制模塊;1-1、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1-2、靠背調節模塊;1-2-1、第一連接螺釘;1-2-2、第二步進電機;1-2-3、軸承;1-2-4、第一定位銷;1-2-5、靠背面;1-2-6、座椅面;1-3、后視鏡調節模塊;1-3-1、反光鏡;1-3-2、第一轉動軸;1-3-3、第三步進電機;1-3-4、第二定位銷;1-3-5、第二連接螺釘;1-3-6、第二轉動軸;1-3-7、機架;1-3-8、第四步進電機;2、遠程通訊控制模塊;3、豎桿ⅰ;4、豎桿ⅱ;5、豎桿ⅲ;6、豎桿ⅳ;7、橫桿;8、絲桿螺母座;9、電機傳動軸;10、步進電機;11、座椅面;12、聯軸器;13、步進電機安裝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本發明單片機通過電機脈沖傳感器采集座椅和反光鏡的位置數據,實現位置采集功能。其次是模塊的通訊功能。當手機終端發送不同用戶的個人信息(指紋信息,數字信息),模塊接收到信息后通過串口向單片機發送指定的字符串,單片機通過接收到的設定值與采集到的位置數據進行邏輯判斷,并做出正確的動作;座椅(反光鏡)調節模塊,用戶首先在車內指定的按鈕處,操控按鈕,實現座椅六個自由度(兩個自由度)的調整,達到個人最滿意的狀態,記錄此時的位置信息所對應的脈沖信號,并存儲至存儲器中。當該用戶需要再次調整設定的位置時,只需要通過手機終端的指紋識別系統調用個人信息,實現快而準的位置調整,當用戶尚沒有打開車門時,座椅(反光鏡)位置已經調整到起初設定的位置,上車即行;最終實現的功能是移動手機終端發送指定用戶的個人信息(指紋信息,數字信息)給通信模塊,并把信息值發送給單片機。單片機根據位置數據進行對比,對采集到的位置與接收到的數據進行比較。以設定的基準點為0位置點,當第一個用戶把位置調整到a位置點后,第二個用戶即在信息系統中的位置信息相對a位置進行比較,實現加或減,從而達到指定位置。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包括:車載機械控制模塊1和遠程通訊控制模塊2。
車載機械控制模塊1,用于實現座椅的上下、前后運動,靠背的轉動以及反光鏡的轉動,包括:靠背調節模塊1-2、后視鏡調節模塊1-3。
遠程通訊控制模塊2,通過脈沖信號的采集,記錄位置信息后,存儲至存儲器中,經處理器處理后,利用遠程通訊裝置實現遠程調節。
車載機械控制模塊1由7個步進電機控制,其中座椅的水平和豎直運動通過絲桿機構在每個自由度上分別由一個步進電機驅動,絲桿機構的采用,極大的提高了作品控制的精確度;而座椅和靠背的調節由另外一個電機單獨控制,實現座椅和靠背的相對轉動控制。而每一個后視鏡由兩個小型步進電機控制,分別控制前后轉動和左右轉動,有效的把反光鏡前后、左右的調節結合起來,機械結構簡單、有效。
如圖2所示,所述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座椅和反光鏡智能調節系統還包括與車載機械控制模塊有線連接的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
所述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1-1為平行四邊形機構;座椅水平豎直調節機構1-1的座椅平面分別與豎桿ⅰ3、豎桿ⅱ4、豎桿ⅲ5、豎桿ⅳ6活動連接;豎桿ⅰ、豎桿ⅱ、豎桿ⅲ、豎桿ⅳ與機架活動連接;
橫桿7與豎桿ⅲ、豎桿ⅳ活動連接;鉸接點位于豎桿ⅲ,ⅳ距下端x距離處;橫桿7上固定的絲桿螺母座8與電機傳動軸螺9旋配合;電機傳動軸9為梯形螺紋桿,通過聯軸器12與電機輸出軸相連接;
步進電機安裝架13的安裝軸與機架活動連接;步進電機10仰角隨著座椅面11調節角度的變化而自動變化。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步進電機接收到控制信號后,轉動n轉,座椅平面從b點運動到c點,對應的豎桿軌跡圓的圓心角為θ(θ最大值為ψ),記座椅面處于b位置時豎桿的傾斜角度為φ。電機傳動軸伸長距離δl=n·t,t為傳動桿螺距。為使計算簡便,考慮到座椅調整范圍不大,有
在
在δobd及oce中,
l水平前進=od-oe=d[cosφ-cos(θ+φ)]
l豎直上升=ce-bd=d[sin(θ+φ)-sinφ]
綜上所述: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座椅機械結構結合現代人體工程學的內容,按照人體上下身比例關系設計。當步進電機正向轉動時,座椅同時實現向上和向前的運動,符合不同種族的人體構造(與亞洲人相比,歐洲人上半身比下半身更短),和開車習慣;當步進電機反向轉動時,座椅同時實現向下和向后的運動,因此,此座椅的設計機械結構簡單,極大節約調整的時間。設計結構滿足85%的人體比例,能使用更多的人,適用性強,可靠性高,結構也非常簡單。
本發明創新性的提出了一種平行四邊形骨架結構,并實現在手動與自動兩種模式下對座椅前后,角度的控制,極大的減輕了傳統機械構造的復雜程度,降低了座椅的高度,有效增加了駕駛室內的可用空間,為未來汽車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如圖3所示,靠背調節模塊1-2包括:第一連接螺釘1-2-1、第二步進電機1-2-2、軸承1-2-3、第一定位銷1-2-4、靠背面1-2-5、座椅面1-2-6。
第二步進電機1-2-2通過第一連接螺釘1-2-1固定在靠背面1-2-5和座椅面1-2-6上,第二步進電機1-2-2安裝在座椅的側面凸緣上,其輸出軸與靠背面1-2-5兩端的轉動軸用第一定位銷1-2-4相連,而靠背面1-2-5兩端的轉動軸由一對軸承1-2-3支承,以實現座椅面1-2-6和靠背面1-2-5的相對轉動。當第二步進電機1-2-2接收到脈沖信號時,其輸出軸開始轉動一定角度,帶動靠背轉動軸旋轉相同角度,以滿足駕駛員對靠背角度的要求。
如圖4所示,后視鏡調節模塊1-3包括:反光鏡1-3-1、第一轉動軸1-3-2、第三步進電機1-3-3、第二定位銷1-3-4、第二連接螺釘1-3-5、第二轉動軸1-3-6、機架1-3-7、第四步進電機1-3-8。
此系統下后視鏡的控制由兩個小型步進電機組合完成。第三步進電機1-3-3水平安裝在第二轉動軸1-3-6上,其輸出軸通過第二定位銷1-3-4與水平安置的第一轉動軸1-3-2相連接,而第一轉動軸1-3-2與反光鏡1-3-1相固連。當第三步進電機1-3-3接收到脈沖信號后,其輸出軸開始轉動一定角度,帶動反光鏡1-3-1前后轉動相同角度。第四步進電機1-3-8豎直安裝在機架1-3-7上,而第四步進電機1-3-8的輸出軸通過第二定位銷1-3-4與第二轉動軸1-3-6相固連,同時第二轉動軸1-3-6與機架1-3-7相鉸接。當第五步進電機1-3-8接收到控制信號后轉動帶動第二轉動軸1-3-6上所有部件一起左右轉動,使得反光鏡1-3-1左右轉動。
遠程通訊控制模塊2采用c語言編程,在初始化階段,將所有寄存器、端口、堆棧等硬件系統初始化,以便控制器進行調節、存儲或恢復等操作,初始化完成后,進入調試記憶階段,通過車內的控制鍵,用電機驅動座椅和反光鏡的調整,并把調整后的位置信息存儲在eeprom存儲器(24c02)中,當駕駛員再通過遠程終端輸入個人信息(指紋信息),系統即自動調用eeprom存儲器中保存的信息并自動調整到制定位置。如已采集信息,則直接執行后者。采用fpc1011c電容式信息識別傳感器的嵌入式識別模塊,設計了雙電源系統,通過spi協議與采集頭fpc1011c進行通信,能夠方便地進行個人信息采集、注冊、匹配等功能,可實時顯示處理結果,并把數據及結果通過rs232傳送到終端。
遠程通訊控制模塊2采用stc12c5a60s2單片機作為控制器實現控制和數據處理功能,用24c02存儲芯片對數據進行存儲,用4g通信模塊實現車載端與移動端的互聯互通。
定義單位坐標對應步進電機的n個脈沖,當步進電機在n個脈沖的控制下旋轉一定的角度θ時,坐標加一或減一,取決于電機正反轉。而步進電機又通過螺桿來控制座椅相關形式的移動,因此螺桿旋轉一定的角度θ則會使活動螺母行進一定的距離,與之相連的座椅即發生一定距離的運動。
首先令各步進電機處于初始位置(x0,y0),此時記下其坐標為復位坐標。然后在用戶控制之下使座椅及后視鏡進行調整,即使步進電機進行正向或反向的旋轉,然后定義一個數組(s1,s2,s3….sn)用來實時儲存各電機位置坐標,當用戶調整時坐標實時變化。然后定義多個空數組,用來儲存用戶習慣位置坐標,當用戶調整完成時可按下保存按鈕進行坐標傳遞,多個用戶操作亦是如此。當某用戶從未知位置調整至自己習慣位置時,可按下對應用戶按鈕,程序對此用戶先前保存的坐標與實時坐標進行對比,進而進行正反方向的調整,直至實時坐標數組與用戶坐標相同時停止移動。系統控制圖如圖5所示:
遠程通訊控制模塊2基于android平臺,利用局域網進行4g無線通信控制,實現手機與車載系統的信息交互,從而實現座椅,反光鏡的遠程控制,見圖6所示。
手機端:手機端基于androidstudio平臺采用c語言編寫實現與車載端信息交互的相關的指令程序,利用手機現有信息識別模塊存儲駕駛員個人信息,并采用dsa(digitalsignaturealgorithm)數字簽名算法對車主信息進行加密傳輸;dsp通過spi接口讀取來自傳感器的圖像,并將圖像存儲到sdram中;dsp運用信息識別核心算法對數據進行運算,將運算出來的特征碼和存儲在信息庫中的特征點進行比對,在通過信息識別模塊將對比結果輸出并顯示對比結果。
車載終端:車載端基于單片機平臺,通過其通信模塊接收手機端信號,對數據進行解密匹配,將車載終端數據庫中存儲的車主信息調用至stc12c5a60s2單片機。
控制終端:控制終端基于stc12c5a60s2單片機,c語言編程在sci通信控制寄存器(sciccr)定義sci的字符格式,以及無線通信協議,通過sci接收數據緩沖寄存器(scirxbuf)接收數據入數據存儲模塊(rxshf),sci發送數據緩沖寄存器(scitxbuf)調用數據存儲模塊(rxshf)的數據,并通過移位寄存器(txsgf)轉化為脈沖信號每次1位送scitxd引腳實現對脈沖電機的控制,從而完成本發明功能的最終實現。控制終端基于stc12c5a60s2對步進電機進行控制,并進行數據保存。事先在程序里約定好接收到特定數據后進行相應操作,在程序里使用多個判斷語句,判斷接收數據寄存器sbuf與約定數據相等與否,等于哪個數據就執行相應操作。并在程序里使用數組實時存儲坐標,若用戶調整完成后按下保存按鈕即可保存至存儲器里,下次使用直接調用即可。
本發明通過開放的android系統和的單片機編程,實現車載終端與移動手機終端的互聯互通,并能實現座椅和反光鏡位置的記憶與恢復,以數據形式記憶儲存駕駛員個人最佳座椅位置,區分一車多人位置差異,提供更為人性化于個性化服務;綜合車載機械電氣設備,移動手機終端,利用信息通訊技術、車聯網技術等,實現人車交互,遠程控制座椅調節的功能,省時高效;充分考慮了座椅與反光鏡位置關系,最大程度開闊駕駛員視野,舒適合理的座椅與反光鏡位置一一對應,充分保證行車的安全性。
下面結合網上問卷調查和實地面對面訪問對本發明的應用前景作詳細的描述。
為了深入了解本發明的基于車聯網技術的汽車智能調節座椅及反光鏡在國內的市場的普及情況與未來前景,特進行了一次關于此的問卷調查,調查方法包括基于問卷星技術支持的網上問卷調查和實地面對面訪問,問卷共發出1000份,實際回收且有效份數共850份。
一、調查樣本
調查的人群主要面向各地區、各個年齡階段、具備駕駛能力的群體,從調查得到的數據中看來,接受調查的群體中年齡主要分布在20至35歲之間,男性比例占67%,他們中大部分收入集中于3000至5000,比例高達63.5%,其中月收入超過10000的占15%以上。
二、調研結果分析
1、數據分析
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通常都需要與家人共同分享一輛汽車。在擁有汽車的群體當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在開車時需要反復調節座椅以達到自己的駕駛要求。得到的數據也顯示出,有關于汽車座椅及后視鏡智能調節的裝置在市面上并不算真正普及,80%的人表示沒有或很少見到帶有智能調節的汽車,并表示買車時能夠自動調節的座椅與反光鏡是衡量汽車購買需求的一個重要指標。
從實際訪談中得到的情況與問卷調查的數據結合分析,人群中占據14%的認為汽車配備遠程座椅智能調整裝置沒有必要的人通常都是不需要與他人共享一輛車的人群,而70%的人更為青睞具備智能調節裝置的汽車,大于人群中58%的與家人共享汽車的群體,說明不僅以家庭為單位的用戶將會是該裝置的主要用戶群體,在個人使用汽車的車輛用戶中也具備一定市場潛力。
2、產品定位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來看,經過綜合分析,可以認為能夠收到該裝置系列吸引的人群應當屬于20-35歲左右,所駕駛的轎車一般為中低端車型的人群,同時也可作為高端豪華轎車的配置。從調查結果報告中來看,目前市場上配備有可以手機端支持的遠程智能調節裝置的車型十分稀少。在下表中常見的幾款車型的對比,即使配備有記憶功能的帕薩特領馭車內的智能調節座椅也只有不超過3個的記憶位置,無法實現任意人數的使用,更別說手機端遠程的調節。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