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鐵路機車裝置,具體說是一種機車限鳴電笛安裝底座。
背景技術:
由于鐵路機車風笛噪音擾民的反響強烈。政協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784號提案(交通郵電類031號)要求鐵道部解決機車鳴笛擾民問題,隨之各地的各類降噪措施也相繼出臺,例如降低鳴笛的聲壓,減少鳴笛次數等。目前,我公司針對該問題開發的機車限鳴系統已投入實際應用,其中的機車電笛系統需要在機車頂部安裝高指向性電笛取代傳統的風笛,電笛的安裝需要考慮穩固、防水、拆裝方便,且能夠與機車內部通過電纜傳遞信號,對于目前的系統來說還沒有可參考的現有技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機車限鳴電笛安裝底座,可以實現電纜穿過底板,且防水性能好,安裝穩固。
所述機車限鳴電笛安裝底座,包括底板和安裝板套,底板設有用于穿過電纜的底板通孔,所述安裝板套嵌入所述底板通孔內且與底板通孔密閉連接;所述安裝板套為帶中心通孔的筒狀,中心通孔外側的通孔內徑大于內側的通孔內徑,邊界處由內徑差形成一周臺階,在臺階的外側設有內螺紋;其特征是:
臺階的外側依次墊設有密封圈、墊圈和連接螺母,所述連接螺母中心設有與安裝板套同軸的通孔,連接螺母設有與安裝板套的內螺紋連接配套的外螺紋,連接螺母的外端面在安裝板套的外側,連接螺母的外端面和安裝板套的內側端面分別塞入橡膠的上電纜護套和下電纜護套,上電纜護套和下電纜護套的中心設有與安裝板套同軸的通孔;
所述臺階的上表面和墊圈的下表面均設有一圈凸出的擋水圈,臺階的擋水圈與臺階一體,墊圈的擋水圈與墊圈一體設置,在使用狀態下擋水圈嵌入密封圈。
進一步地,上電纜護套和下電纜護套的通孔內側壁均設有向內凸出的擠壓圈。
優選地,上電纜護套和下電纜護套的內側端面為前端面,上電纜護套的前端面設于連接螺母的通孔內,下電纜護套的前端面設于和安裝板套的通孔內,上電纜護套在連接螺母的外端面還設有次端面,下電纜護套在安裝板套的外端面設有次端面,上電纜護套和下電纜護套所設的擠壓圈的軸向位置設于各自的前端面和次端面之間。
本實用新型直接焊接在機車車頭的頂部,通過該裝置可以方便的安裝或拆卸機車電笛,并可以安全的穿過信號電纜,安裝穩固、拆裝電笛方便,尤其是防水性能好,電纜護套有利于保護電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剖面圖,
圖3是圖2中A出放大圖。
圖中:1—上電纜護套,2—連接螺母,3—墊圈,4—密封圈,5—安裝板套,6—下電纜護套,7—底板,8—安裝螺孔,9—臺階,10—擠壓圈,11—擋水圈,12—底板通孔,13—前端面,14—次端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如圖1中所示機車限鳴電笛安裝底座,包括底板7和安裝板套5,底板焊接在級車車頭頂部,電笛安裝時與底板螺釘連接,底板設有用于穿過電纜的底板通孔12,所述安裝板套嵌入所述底板通孔內且與底板通孔密閉連接。
所述安裝板套5為帶中心通孔的筒狀,電纜需要通過中心通孔穿過底板7。中心通孔外側的通孔內徑大于內側的通孔內徑,邊界處由內徑差形成一周臺階9,在臺階9的外側設有內螺紋;從圖2中可見,臺階9外側與臺階內側的兩段內徑不同的筒狀體,內部的通孔為兩段同 軸的柱狀通孔。
臺階9的外側依次墊設有密封圈4、墊圈3和連接螺母2,所述連接螺母2中心設有與安裝板套5同軸的通孔,連接螺母2設有與安裝板套5的內螺紋連接配套的外螺紋,密封圈、墊圈3和連接螺母2配合,起到防止水滲入的作用,密封圈的內徑通常小于連接螺母2的通孔內徑,由于密封圈具有彈性,擠壓到線纜后具有密封作用。
連接螺母2的外端面在安裝板套5的外側,連接螺母2的外端面和安裝板套5的內側端面分別塞入橡膠的上電纜護套1和下電纜護套6,上電纜護套1和下電纜護套6的中心設有與安裝板套5同軸的通孔。
上電纜護套1和下電纜護套6分別相對于連接螺母2和安裝板套5是配套的,也就是說橡膠的電纜護套與連接螺母2和安裝板套5的接觸緊密、無間隙,由于橡膠的電纜護套的彈性,在與電纜發生擠壓時,也能起到防水的作用。但是電纜線表面不平滑或形狀不規則、直徑較小都有可能使防水作用發揮不到位。
進一步地,密封圈的下述特點進一步加強了密封防水的作用。
結合圖2、3,所述臺階9的上表面和墊圈3的下表面均設有一圈凸出的擋水圈11,臺階9的擋水圈與臺階9一體,墊圈3的擋水圈與墊圈3一體設置,在使用狀態下擋水圈嵌入密封圈4。墊圈3和臺階9均為金屬制品,相對于橡膠的密封圈而言是剛性的,擋水圈11的設置對密封圈4起到了強制形變的作用,也大為加強了在擋水圈11局部的密封性,防水性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證和提高。
如圖2,上電纜護套1和下電纜護套6的通孔內側壁均設有向內凸出的擠壓圈10。由于橡膠的電纜護套的彈性作用,凸出的擠壓圈使得與電纜之間的間隙消除,一圈的擠壓圈隔絕了外界的水流入到底板內部。
如圖2,上電纜護套1和下電纜護套6的內側端面為前端面13,上電纜護套1的前端面13設于連接螺母2的通孔內,下電纜護套6的前端面13設于和安裝板套5的通孔內,上電纜護套1在連接螺母2的外端面還設有次端面14,下電纜護套6在安裝板套5的外端面設有次端面14,上電纜護套1和下電纜護套6所設的擠壓圈10的軸向位置設 于各自的前端面和次端面之間。這個位置決定了擠壓圈位于連接螺母2或安裝板套5的支撐范圍內,因此,擠壓圈的凸出作用可以可靠地消除與電纜之間的間隙,一圈的擠壓圈可以嚴密地隔離擠壓圈兩側,起到嚴密的防水作用。
經過這樣的改進后,安裝板套的防水作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