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用的前大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摩托車用的前大燈,它是相對于一個光源設置多個透鏡的。
背景技術:
以前,能小型化·輕量化、又能使光量增多的車輛用的前大燈有所謂的聚光燈式的。這種聚光燈式的前大燈是在燈體內的后部設有反射鏡和燈泡(光源)、而且在燈體的前端部設有透鏡、由上述透鏡將光會聚后進行照射的。最近幾年,實際上已將一種相對于一個燈泡、設置多個上述透鏡而由此使其效率進一步提高的聚光燈式前大燈應用到汽車上。
本發明人考慮過如下所述的方案,即、將如上所說的相對于一個光源、具有多個透鏡的前大燈安裝在摩托車上。但是,由于摩托車的結構是在車身前部設有前叉,因而會產生如下所述的問題,即、為了避免燈泡和前叉發生干涉,無論怎樣排列燈泡設置的位置和多個透鏡的位置,都會使車身前端部的體積增大;由前大燈的設置而使車身前面的投影面積增大,由此使空氣動力學方面的阻力增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能使相對于一個光源設置多個透鏡的前大燈避免與前叉發生干涉、同時能緊湊地安裝在摩托車上的摩托車用前大燈。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發明摩托車用的前大燈是如下所述的結構,即、具有與一個光源相對應的多個透鏡的燈體設置在前叉的前方、而且成對地設置在車寬方向的兩側;光源配設在比連接上述各個燈體的多個透鏡的假想線的中點還偏外的車身外側上。
前大燈的燈體是光源的周邊部分向后方突出。本發明的前大燈的燈體做成上述后方突出部位于車身外側地,隨著從這后方突出部向車身內側而逐漸朝前方延伸。這樣,由于能將上述燈體的后部沿著前叉的大致回旋軌跡而形成,因而本發明的前大燈能將燈體后部、從前方接近前叉地安裝在車身上。
本發明摩托車用前大燈的另一個實施例是在上述摩托車用前大燈中,各個燈體的光源是設置在比前叉的最外側車身部位還偏外的車身外側位置上。
如果采用本實施例的摩托車用前大燈,則在燈體后部形成的后方突出部將位于前叉的側方,能使燈體后部進一步接近前叉。
本發明摩托車用前大燈的再一個實施例是在上述摩托車用前大燈中,各個燈體的多個透鏡是并排在車身的左右方向上,這些透鏡中的車身外側的透鏡設置在比車身內側透鏡還上側的位置上、而且光源配設在比車身內側透鏡還上側的位置上。
為了將前叉形成使其具有主銷后傾角而向后上方傾斜,在前叉前方形成的空間就越高越朝后方延伸。由于本發明前大燈的位于光源后方的后方突出部處于比車身內側透鏡還上側的位置,因而能使這個后方突出部靠近上述空間地與前叉接近。
本發明摩托車用前大燈的再一個實施例是在上述摩托車用前大燈中,各個燈體的多個透鏡是并排在車身的左右方向上,這些透鏡中的車身外側透鏡設置在比車身內側透鏡還后方的車身后方上。
如果采用本實施例的摩托車用前大燈,則由于能將燈體的前部做成隨著向側方而逐漸處于后方位置的式樣,因而能將前大燈形成空氣阻力較小的式樣。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發明摩托車用的前大燈還可以是如下所述的結構,即、具有與一個光源相對應的多個透鏡的燈體設置在前叉的前方、上述透鏡是配設在高度相互不同的位置上,而且,光源配設在比連接上述燈體的多個透鏡的假想線的中點還上側的位置上。
為了將前叉形成使其具有主銷后傾角而向后上方傾斜,在前叉前方形成的空間就越高越朝后方延伸。由于本發明前大燈的與光源相對應的部位上形成的后方突出部是相對地位于上側,因而能使這個后方突出部靠近上述空間而與前叉接近。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是裝有本發明的前大燈的摩托車側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前大燈3的側視圖。
圖3是本發明的前大燈的平面圖。
圖4是前大燈的正面圖。
圖5是前大燈的橫斷面圖。
圖6是表示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圖6所示實施方式的正面圖。
發明的實施方式下面,參照著圖1~圖5、對本發明摩托車用的前大燈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1是裝有本發明的前大燈的摩托車側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前大燈的側視圖、圖3是上述前大燈的平面圖、圖4上述前大燈的正面圖、該圖是表示將燈體和透鏡罩卸下之后的狀態。圖5是前大燈的橫斷面圖。
在這些圖中,符號1表示的是本實施方式的摩托車。這個摩托車1是所謂道路型,即、車身前部由車身前方的罩子2覆蓋,在上述車身前方的罩子2的內部設置著本發明的前大燈3。符號4表示這個摩托車1的前輪,5表示前叉、6表示用于操縱方向的手柄、7表示車架、8表示發動機、9表示燃料箱、10表示座位、11表示后輪。
如以前公知的那樣,上述前叉5的結構是將內管5b嵌合地插入在左右一對外管5a下端部里的望遠鏡式結構,如圖4所示,在由上部撐架12和下部撐架13將上述左右一對外管5a連接的狀態下、借助轉向軸15、使上述前叉5能自由回轉地支持在前管14(參照圖1、圖2和圖4)上。而且使這個前叉5具有主銷后傾角地向后上方傾斜。
前大燈3是聚光燈式結構,如圖2~圖5所示、它是由如下所述的構件構成,即、具有向車身前方開口形狀的燈體21、設置在這個燈體21內部的反射鏡22和透鏡座23、支持在上述透鏡座23上的兩個透鏡24、25、用于將上述燈體21的前側開口部封閉的由透明材料構成的透鏡罩26和安裝在上述燈體21上的作為光源的燈泡27等。前大燈3處在前叉5的前方、成對地設置在車寬方向的兩側。這個前大燈3的支持結構是做成借助撐桿(圖中沒有表示)而將上述燈體21安裝在車架7的上述前管14上的。
上述燈體21是做成隨著從前端部的開口向后方延伸、它的橫向幅度逐漸地變窄,在上述燈體21的后端部設有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21a。即、如圖3所示,燈體21的后部是做成從上述后方突出部21a開始、隨著向車身內側而逐漸地向前方延伸的。
上述燈泡27是設置在上述后方突出部21a內。而且在上述后方突出部21a上、能自由卸下地安裝著帽蓋21b,用于對替換燈泡的替換口(圖中沒有表示)進行開關。
上述反射鏡22做成向車身前方開口的吊鐘狀、而且在內表面形成反射面,由安裝在開口部的透鏡座23和前大燈方向調節用的3根螺栓28將其支持在上述燈體21上。上述反射面做成能將燈泡27的光反射到兩個透鏡24、25方向上。
如圖3所示,在封閉反射鏡22的開口部的部分上、上述透鏡座23設有兩個筒狀的透鏡安裝座29、30;它們是設置成沿著車身的左右方向并列而且向車身前方突出的狀態。在這兩個透鏡安裝座29、30的前端部安裝著透鏡24、25。如圖5所示,先從前側、將透鏡座板31裝在透鏡24、25外周部的凸緣24a、25a上,然后用固定用螺栓32(參照圖4)、將上述透鏡座板31安緊在透鏡座23上,由此就能將上述透鏡24、25固定在透鏡安裝座29、30上。
將上述兩個透鏡安裝座29、30中的靠車身內側的透鏡安裝座30做成比另一個透鏡安裝座29更向前方突出。因此在兩個透鏡24、25中、車身外側的透鏡24與車身內側的透鏡25相比、處在車身的較后方位置上。由于如上所述地形成透鏡座23,因而收容透鏡座23的燈體21的前部也就如圖3所示地形成向側方而逐漸處于后方的樣子。
而且,如圖4所示地、將車身外側的透鏡安裝座29做成位于車身內側的透鏡安裝座30的上方。因此,兩個透鏡24、25中、車身外側的透鏡24處在比車身內側透鏡25上側的位置。在圖4中、設在車身外側的透鏡24側方的符號33表示的是指示燈。
上述燈泡27是使用以前公知的那些具有燈絲的燈泡或者由放電而發光的燈泡,由圖中沒有表示的燈座將其保持在上述反射鏡22上。如圖2~圖5所示、設置燈泡27的位置是在比連接兩個透鏡24、25之間的假想線L的中點C還偏車身外側和上側的位置上,在圖4所示的正視圖中,設定在上述假想線L的上方位置。而且,在前大燈3安裝在車身上的狀態下,如圖3所示、燈泡27被配設在比前叉5的車身最外側部位5c還外側的位置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燈泡27是在車身外側的透鏡24的后方,從前方看、是設置在與車身外側的透鏡24的中心重合的位置上。
保持上述燈泡27的燈泡座是安裝在燈體21的上述后方突出部21a內側,借助將上述帽蓋21b從燈體21卸下就能使其露出。從前方看、上述后方突出部21a是形成圓筒狀,燈泡27位于這圓筒的中央。
借助上述透鏡罩26從前方覆蓋兩個透鏡24、25而形成前大燈3的前面,這個透鏡罩26的前面26a是隨著向側方而逐漸處于后方傾斜地、沿著車身前方的罩子2的表面而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鏡罩26的前端部鄰近罩子2的前大燈用開口2a(參照圖1)內,將透鏡罩26的前面26a做成與罩子2平滑地連接。
具有上述結構的前大燈3,由于成對地在車寬方向的兩側設置燈體21、而燈泡27設置在比連接上述燈體21上的兩個透鏡24、25假想線L的中點C還偏車身外側上,因而上述燈體21被做成如下所述的樣子,即、與燈泡27相對應的后部所形成的后方突出部21a位于車身外側,是隨著從這個后方突出部21a向車身內側而逐漸向前方延伸。這樣,這個前大燈3能大致沿著圖3中的雙點劃線R所示的前叉5的回旋軌跡而形成燈體21的后部,能使燈體21的后部從前方接近前叉5而安裝在車身上。
如圖3所示、由于這個前大燈3是將燈泡27設置在比前叉5的車身最外側部位5c還外側的位置上,因而燈體21的后方突出部21a就能位于前叉5的側方、使燈體21的后部能進一步接近前叉5。
為了將前叉5形成有主銷后傾角而使其向后上方傾斜,在前叉5前方形成的空間S就增高地向后方延伸。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前大燈3是將各個燈體21的兩個透鏡24、25排列在車身的左右方向,將這兩個透鏡24、25中的車身外側的透鏡24設置在車身內側的透鏡25的上方,而且從正面看、將燈泡27配設在上述假想線L的上方,因而燈泡27后方的后方突出部21a處于比車身內側的透鏡25還上側的位置。其結果、能使上述后方突出部21a鄰近上述空間S而接近前叉5。
又因為這個前大燈3的結構是各個燈體21的兩個透鏡24、25并排地設置在車身左右兩側,而且這兩個透鏡24、25中、車身外側的透鏡24設置在比車身內側的透鏡25還靠車身后方,所以能將燈體21的前部形成隨著向側方而逐漸地位于后方的式樣,能將前大燈3的前面做成空氣阻力較小的式樣。
(第2實施方式)
上述第1實施方式是表示將燈體設置在車身左右兩側的例子,而本發明的前大燈還可以如圖6和圖7所示、在車寬方向的中央部設置一個。
圖6是表示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圖6所示實施方式的正面圖。在這些圖中,與上述參照著圖1~圖5進行過說明的實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構件、都標上相同的符號,并適當省略對它們的詳細說明。
圖6和圖7所示的前大燈3是配設在前叉5的前方、在車身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而且,這個前大燈3做成上下方向較長的式樣,兩個透鏡24、25設置在相互高度不同的位置上,同時將燈泡27設置在上側透鏡24的后方。
燈泡27的位置設定在連接上述兩個透鏡24、25的假想線L的中點的上側。這樣,在這個前大燈3中,在燈體21的后部、與燈泡27相對應地形成的后方突出部21a就相對地處于上側位置。
因此,如果采用這樣結構的前大燈3,就能使上述后方突出部21a鄰近前叉5形成的越向上方越朝后方延伸的空間S、能使其接近前叉5。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發明,則能大致沿著前叉的回旋軌跡地形成燈體的后部。這樣,由于本發明的前大燈能使燈體后部從前方接近前叉地安裝在車身上,因而能避免與前叉發生干涉、同時能將其緊湊地安裝在摩托車上。
如果采用本發明所述的發明,則在燈體后部形成的后方突出部就位于前叉的側方,能使燈體后部進一步接近前叉。這樣,由于能將本發明前大燈的前后方向上的安裝空間縮小,因而能使其緊湊地安裝在摩托車上。
如果采用本發明所述的發明,則由于位于光源后方的后方突出部處在車身內側的透鏡的上側,因而能使上述后方突出部鄰近前叉的前方形成的越向上方越朝后方延伸的空間,能使其接近前叉。這樣,能使本發明的前大燈更進一步地接近前叉、能緊湊地安裝。
如果采用本發明所述的發明,則由于能將燈體前部的車身外側部位做成隨著向側方而逐漸位于后方,因而能將前大燈的前面做成空氣阻力較小的式樣。這樣,通過裝備這個前大燈,能使摩托車的車身前部小型化,而且能減少空氣阻力、減少燃料花費。
如果采用本發明所述的發明,則由于在與光源相對應的部位上形成的后方突出部相對地位于上側,因而能使上述后方突出部鄰近前叉的前方形成的越向上方越朝后方延伸的空間,能使其接近前叉。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前大燈能使燈體后部從前方接近前叉地安裝在車身上,能避免與前叉發生干涉,同時能緊湊地安裝在摩托車上。
權利要求
1.摩托車用的前大燈,其特征在于,具有與一個光源相對應的多個透鏡的燈體設置在前叉的前方、而且成對地設置在車寬方向的兩側;光源配設在比連接上述各個燈體的多個透鏡之間的假想線的中點還偏外的車身外側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用的前大燈,其特征在于,各個燈體的光源是設置在比前叉的最外側車身部位還偏外的車身外側。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車用的前大燈,其特征在于,各個燈體的多個透鏡是并排在車身的左右方向上,這些透鏡中的車身外側的透鏡設置在比車身內側透鏡還上側的位置上、而且光源配設在比車身內側透鏡還上側的位置上。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車用的前大燈,其特征在于,各個燈體的多個透鏡是并排在車身的左右方向上;這些透鏡中、車身外側的透鏡設置在比車身內側透鏡還后方的車身后方上。
5.摩托車用的前大燈,其特征在于,具有與一個光源相對應的多個透鏡的燈體設置在前叉的前方、上述透鏡是配設在高度相互不同的位置上,而且光源配設在比連接上述燈體的多個透鏡之間的假想線的中點還上側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使相對于一個光源設置多個透鏡的前大燈避免與前叉發生干涉、同時能緊湊地安裝在摩托車上的摩托車用前大燈。它是在燈體(21)上、與一個光源相對應地設置多個透鏡。這燈體(21)是設置在前叉(5)的前方、并成對地設置在車寬方向的兩側。上述各個燈體(21)中的燈泡(27)配設在比連接多個透鏡的假想線的中點還靠外的車身外側上。
文檔編號B62J6/02GK1426922SQ0215703
公開日2003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19日
發明者河合秀成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