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
背景技術:
摩托車前減震器安裝在前輪轂的兩側,在摩托車行駛的過程中起減震的作
用。通用的摩托車前減震器如圖6所示,由前叉管組合1和底筒2構成,前叉 管組合1的下端伸入底筒2內,在底筒2下端的外壁上一體形成有支耳3,支耳 3上開設過孔3a。裝配時,如圖7所示,前輪軸4依次穿過一個前減震器支耳3 上的過孔3a、外襯套6、前輪轂5內孔中的內襯套7、計速器8和另一個前減震 器9支耳上的過孔,由螺母10鎖緊。前減震器采用過孔與前輪軸配合,通過螺 母固定的方式,只控制了前輪軸軸向的自由度,對于前輪軸周向的自由度沒法 加以限制。由于前輪軸與前減震器支耳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在摩托車行駛時, 前輪轂隨地面的起伏會產生跳動,前輪轂將跳動傳遞給前輪軸,使前輪軸相對 于前減震器支耳也發生跳動,前輪軸受前輪轂長期跳動的影響,容易發生損壞, 使用性能及使用壽命均沒有保障;若前輪軸的損壞發生在摩托車行駛的過程中, 還易引起嚴重的安全事故。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控制前輪軸周向自由度 的摩托車前減震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包括前叉管組合和底筒, 其中前叉管組合的下端伸入底筒內,在底筒下端的外壁上具有支耳,支耳上開 設過孔,其關鍵在于所述過孔的孔壁沿過孔中心線設有一條開口,該開口將 支耳分成上、下懸空的兩部分,在支耳其中的一個懸空部分上開有通孔,另一 個懸空部分上開設有螺紋盲孔,所述通孔和螺紋盲孔位于過孔的外側,并且兩 者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本發明通過開口將支耳分成上、下懸空的兩部分,并在懸空的兩部分上分 別設置相配合的通孔和螺紋盲孔,這樣在與前輪軸進行裝配時,前輪軸從前減 震器支耳上的過孔中穿過,將螺釘插入支耳一懸空部分上的通孔中,使螺釘穿 過通孔并伸入到另一懸空部分的螺紋盲孔內,在螺釘的作用下,支耳的兩懸空 部分收緊,使支耳過孔的孔壁將前輪軸抱緊,從而消除了支耳過孔的孔壁與前 輪軸之間的間隙,使前輪軸的周向自由度得到有效控制。在摩托車行駛時,前 輪軸相對于前減震器支耳不再發生跳動,前輪軸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壽命均有保 障,同時避免了因前輪軸損壞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優選的方案是,上述通孔的數目為兩個,位于支耳的上懸空部分,并相對 于底筒的軸心線傾斜設置;螺紋盲孔位于支耳的下懸空部分,數目也為兩個。 通孔和對應的螺紋盲孔各設置兩個,這樣通過兩顆螺釘將支耳的兩個懸空部分 收緊,使支耳過孔的孔壁對前輪軸有足夠的抱緊力,前輪軸周向自由度的控制 效果更佳;通孔在上、螺紋盲孔在下,可以方便螺釘安裝,并避免螺釘在摩托 車行駛的過程中因振動而發生脫落。
為進一步方便螺釘安裝,上述通孔的上端口所在的面為斜面,該斜面與通 孔的中心線相垂直。
有益效果本發明能消除前減震器支耳過孔的孔壁與前輪軸之間的間隙, 使前輪軸的周向自由度得到有效控制,防止了前輪軸發生損壞,在保障其使用 性能、延長使用壽命的同時,消除了安全隱患。
圖l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中支耳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左視圖。
圖5為本發明與前輪軸及前輪轂的裝配示意圖。 圖6為背景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背景技術與前輪軸及前輪轂的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l、圖2、圖3和圖4所示,本發明由前叉管組合1和底筒2構成,其 中前叉管組合1的下端從上往下伸入底筒2內,在底筒2下端的外壁上具有支 耳3,支耳3上開設有供前輪軸通過的過孔3a。過孔3a的孔壁沿過孔中心線設 有一條開口 3b,該開口 3b位于過孔3a中心線的斜下方,并與底筒2的軸心線 形成40度左右的夾角。所述開口 3b將支耳3分成上、下懸空的兩部分,上、 下懸空部分的根部相連,并與底筒2的外壁成一體。在支耳3的上懸空部分上 并排開有兩個通孔3c,該通孔3c相對于底筒2的軸心線傾斜設置,通孔3c的 上端口所在的面為斜面,該斜面與通孔3c的中心線相垂直,通孔3c的下端口 與所述開口3b相通;支耳3的下懸空部分上并排開設有兩個螺紋盲孔3d,所述
兩個螺紋盲孔3d分別對應兩個通孔3c,通孔3c和與之配合的螺紋盲孔3d位于 過孔3a的外側,兩者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如圖5所示,本發明與前輪軸4及前輪轂5連接時,前輪軸4的螺紋端依 次穿過本發明中支耳3上的過孔3a、外襯套6、前輪轂5內孔中的內襯套7、計 速器8,伸入到另一個前減震器9支耳上的螺孔中。前輪軸4與前減震器9采用 螺紋配合,能有效控制前輪軸4的軸向自由度。將兩顆螺釘10分別插入支耳上 懸空部分上的通孔3c中,使螺釘10穿過通孔3c并伸入到下懸空部分的螺紋盲 孔3d內,在螺釘10的作用下,支耳3的兩懸空部分收緊,使支耳過孔3a的孔 壁將前輪軸4抱緊,從而消除了支耳過孔3a的孔壁與前輪軸4之間的間隙,使 前輪軸4的周向自由度得到有效控制。這樣在摩托車行駛時,前輪軸4相對于 前減震器支耳3a不再發生跳動,前輪軸4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壽命均有保障,同 時消除了因前輪軸4損壞而存在的安全隱患。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包括前叉管組合(1)和底筒(2),其中前叉管組合(1)的下端伸入底筒(2)內,在底筒(2)下端的外壁上具有支耳(3),支耳(3)上開設過孔(3a),其特征在于所述過孔(3a)的孔壁沿過孔中心線設有一條開口(3b),該開口(3b)將支耳(3)分成上、下懸空的兩部分,在支耳(3)其中的一個懸空部分上開有通孔(3c),另一個懸空部分上開設有螺紋盲孔(3d),所述通孔(3c)和螺紋盲孔(3d)位于過孔(3a)的外側,并且兩者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c) 的數目為兩個,位于支耳(3)的上懸空部分,并相對于底筒(2)的軸心線傾 斜設置;螺紋盲孔(3d)位于支耳(3)的下懸空部分,數目也為兩個。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c) 的上端口所在的面為斜面,該斜面與通孔(3c)的中心線相垂直。
全文摘要
一種摩托車前減震器,包括前叉管組合(1)和底筒(2),其中前叉管組合(1)的下端伸入底筒(2)內,在底筒(2)下端的外壁上具有支耳(3),支耳(3)上開設過孔(3a),所述過孔(3a)的孔壁沿過孔中心線設有一條開口(3b),該開口(3b)將支耳(3)分成上、下懸空的兩部分,在支耳(3)其中的一個懸空部分上開有通孔(3c),另一個懸空部分上開設有螺紋盲孔(3d),所述通孔(3c)和螺紋盲孔(3d)位于過孔(3a)的外側,并且兩者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本發明能消除前減震器支耳過孔的孔壁與前輪軸之間的間隙,使前輪軸的周向自由度得到有效控制,防止了前輪軸發生損壞,在保障其使用性能、延長使用壽命的同時,消除了安全隱患。
文檔編號B62K25/04GK101357664SQ20071009249
公開日2009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30日
發明者麗 肖, 茍孝貴 申請人: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