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的制作方法
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嬰兒承載裝置,特別是關于一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背景技術:
嬰兒車為一種普遍的嬰兒承載裝置,而嬰兒車主要包括一支撐架、一座椅組件、一背靠組件、及一車手。當大人帶著嬰兒出門時,有二種情形是沒有辦法使用嬰兒車的,第一種情形是在開車的時候,此時嬰兒車通常都放置到后車廂中,第二種情形是爬樓梯,常常都是大人一手抱著嬰兒而另一手提著嬰兒車。為了讓嬰兒車更容易收藏及攜帶,現在廠商陸續推出許多可折疊式的傘式嬰兒車,透過支撐架上裝設的收合機構,大人得以將嬰兒車加以收合而使得嬰兒車的體積可以垂直向以及橫向地縮小,如此一來將使得嬰兒車比較容易收藏及攜帶。然而,目前可折疊式之傘式嬰兒車,都無法單手將嬰兒車加以收合及展開,所以在操作便利性上仍有待改善之空間。有鑒于此,目前的需求為一種能改善上述缺失,提供更容易收合及展開的嬰兒承載裝置。
發明內容本發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可由單手收合及展開嬰兒承載裝置,操作上十分的方便。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包括一支撐架、一推桿、一座椅架及一驅動機構。該支撐架包括一前腳架與一后腳架,其中該前腳架與該后腳架分別具有相對應的第一側端與第二側端。該推桿具有一頂端部及至少一側端部,其中該側端部與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樞接,使該推桿可繞一樞軸相對于該前腳架樞轉。該座椅架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該驅動機構包括一座椅連接件與一腳架連接組件,其中該座椅連接件與該座椅架樞接,該腳架連接組件則分別連接至該推桿的該側端部及該前腳架、該后腳架的該第二側端。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推桿相對于該前腳架沿一收合方向樞轉時,可透過該腳架連接組件與該座椅連接件的帶動使該前腳架及該后腳架同時靠攏并橫向位移。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推桿相對于該前腳架沿該收合方向樞轉時,該腳架連接組件可透過該座椅連接件帶動該座椅架相對于該前腳架轉動。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架具有一前側端與一后側端, 其中該座椅架的該前側端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該座椅架的該后側端則與該座椅連接件樞接。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架的該前側端設有一背靠定位件,該座椅架的該后側端設有一座椅支撐管,其中該背靠定位件與該座椅支撐管相固定, 該背靠定位件的一外側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上,該座椅支撐管則與該座椅連接件樞接。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扶手,其中該扶手的一前端部樞接于該后腳架的該第一側。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腳架連接組件包括一第一連接件, 其中該第一連接件與該扶手的一后端部固定。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連接件活動地設置于該第一連接件與該座椅架之間。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扶手的該后端部凸設有一凸緣,該座椅連接件的一頂端部與該凸緣樞接,該座椅連接件的一底端部則與該座椅架的后側端樞接。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件包括一頂端部與一底端部,其中該第一連接件的該頂端部與該推桿的該側端部樞接。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推桿的該側端部上固設有一第一耦合件,而該第一連接件的該頂端部樞接于該第一耦合件所凸設的一接合部。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上固設有一第二耦合件,且該第一耦合件與該第二耦合件的相樞接,其中當該支撐架處于展開狀態時, 該第一耦合件與該第二耦合件可互相鎖定。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腳架連接組件還包括一第二連接件與一第三連接件,其中該第二連接件分別樞接于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與該前腳架的該第二側端,該第三連接件則分別樞接于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與該后腳架的該第二側端。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件與該第一連接件之間的樞軸不同于該第三連接件與該第一連接件之間的樞軸。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架為透過一托架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上,其中當該支撐架處于展開狀態時,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位于鄰近該托架的位置;當該推桿相對于該前腳架沿一收合方向樞轉時,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為沿離開該托架的方向位移。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推桿的該頂端部由數個可折疊的管端組成,使該頂端部的寬度可隨該前腳架及該后腳架的橫向位移而改變。此外,依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前腳架,于該前腳架下方設有前輪;一后腳架,于該后腳架下方設有后輪;一推桿, 具有分別與該前腳架連接的二側端部;一前叉件,該前叉件的上端為透過二連接件活動地與該推桿的該二側端部連接,該前叉件的下端連接于該前腳架;以及一后叉件,該后叉件的上端為透過該二連接件活動地與該推桿的該二側端部連接,該后叉件的下端則連接于該后腳架。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背靠定位件,樞接于該前腳架高于該前叉件和后叉件的上端;及一背靠件,樞接于該背靠定位件,使該背靠件相對于該嬰兒承載裝置的角度可以調整并固定于該背靠定位件上。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背靠件可以調整至大致平行于地面的角度。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叉件的下端為樞接于該前腳架所設有可橫向地位移的左、右側端,該后叉件的下端則樞接于該后腳架所設有可橫向地位移的左、右側端。由于大人只需單手將推桿往前側轉動,便可帶動驅動機構樞轉,進而使得支撐架朝向收合方向作旋動。反之,單手將推桿往后側轉動,便可將嬰兒承載裝置回復展開狀態, 操作上十分的方便。
圖1為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承載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繪示嬰兒承載裝置的收合動作示意圖。
圖3為繪示本發明的鎖定機構的分解圖。
圖4為繪示鎖定機構的部分組接示意圖。
圖5為繪示鎖定機構中第一耦接件的內部示意圖。
圖6為繪示鎖定機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7則繪示鎖定機構處于釋鎖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繪示操作機構的側剖面示意圖。
圖9則為繪示操作機構的動作示意圖。
圖10為分別繪示各管端與推桿的側端部相組接的分解圖。
圖11為分別繪示各管端與推桿的側端部相組接的側剖面示意圖。
嬰兒承載裝置100支撐架102
座椅架104推桿106
側端部106A頂端部106B
扶手108前端部108A
后端部108B前腳架112
前腳架側端112LU12R后腳架114
后腳架側端114LU14R車輪120
鎖定機構122第一耦合件124
接合部124A套接筒1MB
殼體部124C第二耦合件126
套接筒126A殼體部U6B
管端127操作機構128
座椅件130背靠件132
座椅支撐管134背靠定位件136
托架137卡合件138
定位槽139驅動機構140
腳架連接組件142座椅連接件144
第一連接件145第二連接件146
第三連接件147樞接件 150、152、154
凸緣156卡合件160
驅動件161彈簧件162、179
軸心件163、166齒槽 164A、167A
索引槽164BU67B突起165
凸緣168旋轉止擋部168A、168B
孔洞 169、175、192凸肋170
斜面 171、174凸齒172A
索引凸臺172B滑動槽172
牽引件173緊固件 159、198A、198B
基座176中央部位176A
側端176B操作件177
操作部177A連接部177B
滑動件178第一端部178A
第二端部178B開口 180
穿孔181套接件182
樞接件183斜向導槽184
插銷185長形開槽186
固定套188內插管190
限位件194突起194A
套接件195導槽196
前叉件199后叉件200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繪示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嬰兒承載裝置100,圖2則為繪示嬰兒承載裝置100的收合動作示意圖,其中嬰兒承載裝置100例如為嬰兒車。如圖1及圖2所示, 嬰兒承載裝置100包括一支撐架102、二座椅架104、推桿106、及二扶手108。支撐架102包括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分別具有位于相對側的第一側端及第二側端,例如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及后腳架114的左、右側端114L、114R, 其中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及后腳架114的左、右側端114L、114R可分別相對彼此橫向地位移。依據此實施例,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與后腳架114的左、右側端114L、114R可分別由管件組成。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的頂端部分別與推桿106樞接,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U12R的底端部則設有車輪120。后腳架114 的左、右側端114L、114R的頂端部分別與扶手108的前端部108A樞接,后腳架114的左、右側端114L、114R的底端部則設有車輪120。推桿106可由數個管件相接而構成具有U字形狀的管件結構,其具有左右側端部 106A、及連接于兩側端部106A之間的頂端部106B。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分別與前腳架112的頂端部樞接,使推桿106可繞樞軸Xl相對于前腳架112旋轉,以便嬰兒承載裝置100的收合及展開。此外,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與前腳架112的頂端部之間亦分別設有一鎖定機構122,當推桿106相對于前腳架112位移至展開狀態時(如圖1所示),
7可借由鎖定機構122將推桿106與前腳架112相互鎖定,借以維持展開狀態。依據此實施例,各鎖定機構122可包括一第一耦合件IM及一第二耦合件126,其中第一耦合件IM可固設于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第二耦合件126則可固設于前腳架112側端112L、112R的頂端部上。透過第一耦合件124與第二耦合件1 之間的鎖定,可鎖定推桿106與前腳架 112的相對位置。當鎖定機構122釋鎖后,隨推桿106相對于前腳架112的旋轉,第一耦合件IM可同步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轉動。繼續參照圖1及圖2,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由數個管端127組成,且管端127之間樞接有一操作機構128,用以操控鎖定機構122。尤其,各管端127的一端部可分別樞接于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各管端127的另一端部則與操作機構1 樞接。因此,當嬰兒承載裝置100隨推桿106的轉動而收合或展開時,管端127可相對于操作機構1 折疊, 以便改變頂端部106B的寬度。有關操作機構128的結構及操作,請參照以下搭配圖8至圖 11的詳述說明。繼續參照圖1,各座椅架104分別設置于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上,用于支撐一座椅件130(以虛線繪示)并組接背靠件132,其中座椅件130可由軟性材質(例如織物、布料等等)組成,以便嬰兒承載裝置100的收合及展開操作。各座椅架104可分別包括一座椅支撐管134及一背靠定位件136。座椅支撐管134的前側端部與背靠定位件136 固定,座椅支撐管134的后側端部則向支撐架102的后側延伸。為裝設座椅架104的前側端于前腳架112上,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可分別對稱地固設有一托架137,其位于前腳架112的頂端部與底端部之間。背靠定位件136的外側與托架137相樞接,使各座椅架104的前側端組接于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上,且座椅架104可繞托架 137所界定的樞軸X2旋轉。背靠件132為樞接于背靠定位件136的內側,使背靠件132可相對于背靠定位件 136旋轉,從而調整背靠件132相對于座椅架104的傾斜角度(圖1為繪示背靠件132處于后向平躺的狀態)。此外,背靠件132亦滑動地設有一卡合件138,當背靠件132調整至欲設的傾斜角度后,卡合件138 —側所形成的突起可與背靠定位件136上的定位槽139卡合, 進而鎖定背靠件132在其傾斜位置。除背靠件132的調整動作外,座椅架104亦可隨推桿 106及支撐架102的展開或收合而介于一展開位置與一收合位置之間位移。為同時帶動座椅架104、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的收合及展開動作,嬰兒承載裝置100設有一驅動機構 140,其活動地組接于座椅架104、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之間。如圖1及圖2所示,驅動機構140包括數個腳架連接組件142與座椅連接件144。 依據此實施例,各腳架連接組件142可包括一第一連接件145、第二連接件146及第三連接件147,其中各連接件可由一或數個管件構成。于此實施例,各第一連接件145可由一管件組成,分別設置于座椅件130的左右側并與位于同側的扶手108的后端部108B固定。第一連接件145的頂端部145A樞接于第一耦合件IM上所凸設的接合部124A,使第一連接件 145與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相樞接。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上則設有一樞接件 150,用以提供第二連接件146與第三連接件147樞接。各第二連接件146亦可分別由一管件組成。各第二連接件146的第一末端可分別透過一樞接件152與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其中一個樞接,第二連接件146的第二末端則透過樞接件150與橫向地位于相對側的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樞接。舉例而言,各第二連接件146其中一個的第一末端可透過樞接件152與前腳架112的右側端 112R樞接,其第二末端則透過樞接件150與橫向地位于鄰近前腳架112的左側端112L的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樞接;至于另一第二連接件146,其第一末端可透過樞接件 152與前腳架112的左側端112L樞接,其第二末端則透過樞接件150與橫向地位于鄰近前腳架112的右側端112R的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樞接。同樣,各第三連接件147 可分別由一管件組成。各第三連接件147的第一末端可分別透過樞接件154與后腳架114 的左右側端114L、114R其中一個樞接,第三連接件147的第二末端則透過樞接件150與橫向地位于相對側的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樞接,其中第一連接件145與第二連接件 146之間透過樞接件150所形成的樞軸不同于第一連接件145與第三連接件147之間透過樞接件150所形成的樞軸。借由上述的連接方式,可組成交叉式并呈橫斜的腳架連接組件 142。尤其,該二第二連接件146相互交叉形成一前叉件199,前叉件199的上端透過各第一連接件145活動地與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連接,前叉件199的下端則分別樞接于前腳架112。至于該二第三連接件147則相互交叉形成一后叉件200,后叉件200的上端透過各第一連接件145活動地與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連接,后叉件200的下端則分別樞接于后腳架114。背靠定位件136與前腳架112的樞接點高于前叉件199和后叉件200的上端,而背靠件132樞接于背靠定位件136上,使背靠件132相對于嬰兒承載裝置100的角度可以調整并固定于背靠定位件136上,其中背靠件132可以調整至大致平行于地面的角度。因此,各腳架連接組件142可分別樞接于推桿106的一側端部106A、及橫向地位于其相對側的前腳架112、后腳架114的側端,借以帶動嬰兒承載裝置100的橫向收合及展開位移,從而改變嬰兒承載裝置100的寬度W。繼續參照圖1及圖2,座椅連接件144可由管件構成,并在支撐架102的同一側分別連接于座椅架104與腳架連接組件142之間。如圖所示,座椅連接件144的頂端部可透過扶手108的后端部108B所凸設的凸緣156樞接于第一連接件145。座椅連接件144的底端部則樞接于座椅架104的后側端(即座椅支撐管134)。因此,當腳架連接組件142位移時可透過座椅連接件144的連接而帶動座椅架104及扶手108移動。如圖1所示,當嬰兒承載裝置100于使用狀態時,前腳架112與后腳架114為相對張開,推桿106大約沿前腳架112的方向延伸,且各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145B位于鄰近同側的托架137。此時,座椅架104大約沿水平方向設置,以供乘坐功能。如圖2所示,當嬰兒承載裝置100不使用時,使用者可透過操作機構1 操控鎖定機構122釋鎖,并帶動推桿106繞樞軸Xl向前側旋轉,以收合嬰兒承載裝置100。隨推桿106 沿收合的方向轉動,第一連接件145將向后、上方位移,使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沿離開托架137的方向位移。第一連接件145的移動將帶動各扶手108的后端部108B相對于后腳架114向上轉動傾斜,使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向彼此靠攏,從而縮短前腳架112 與后腳架114的底端部之間的距離。同時,第一連接件145的移動亦透過第二連接件146、 第三連接件147拉動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及后腳架114的左、右側端114L、 114R向彼此橫向地位移,并同時促使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折疊,從而縮短嬰兒承載裝置 100的橫向寬度W。另外,第一連接件145在收合過程中亦可透過座椅連接件144拉動座椅架104的后側端朝上位移,使座椅架104同步繞樞軸X2相對于前腳架112轉動。因此,當嬰兒承載裝置100到達收合狀態后,前腳架112、后腳架114、座椅架104及推桿106為縱向地收合至大約沿同一方向重疊的狀態,且嬰兒承載裝置100由其左側至右側的橫向寬度W 亦被縮短,可有效地降低嬰兒承載裝置100的體積。如欲使用嬰兒承載裝置100時,使用者可帶動推桿106繞樞軸Xl向后側旋轉,以展開嬰兒承載裝置100。隨推桿106沿展開的方向轉動,第一連接件145將向前、下方位移, 使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往托架137的方向位移。第一連接件145的移動將帶動各扶手108的后端部108B相對于后腳架114往下轉動,使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張開, 從而增加前腳架112與后腳架114的底端部之間的距離。同時,第一連接件145的移動亦可透過第二連接件146、第三連接件147推動前腳架112的左、右側端112L、112R及后腳架 114的左、右側端114L、114R橫向地張開,并同時拉動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展開為直線狀,從而增加嬰兒承載裝置100的橫向寬度W。另外,第一連接件145在展開過程中亦透過座椅連接件144推動座椅架104的后側端往下位移,使座椅架104同步繞樞軸X2相對于前腳架112轉動。借由前述的操作動作,可恢復圖1所示的展開狀態。依據一實施例,第一連接件145的底端部145B在達到展開狀態時亦可與托架137抵觸,以阻止過度移動。接著請參照圖3至圖7說明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鎖定機構122。其中, 圖3為繪示鎖定機構122的分解圖,圖4為繪示鎖定機構122的部分組接示意圖,圖5為繪示鎖定機構122中第一耦接件IM的內部示意圖,圖6為繪示鎖定機構122的剖面示意圖, 圖7則繪示鎖定機構122處于釋鎖狀態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3至圖6,鎖定機構 122包含第一耦接件124、第二耦接件126、及設置于第一耦接件IM與第二耦接件1 之間的卡合件160、驅動件161、及彈簧件162。如圖5所示,第一耦合件124的一側端部設有供第一連接件145樞接的接合部124A,第一耦合件IM在接合部124A的相對側設置有一供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固定的套接筒124B。此外,第一耦合件IM在其接合部124A與套接筒124B之間還設有一殼體部1MC,殼體部124C的內側突設有一中空軸心件163,且殼體部124C在其圍繞軸心件163的一圓筒狀內側壁形成有數個齒槽164A及索引槽164B,其中索引槽164B的寬度大于各齒槽164A的寬度。齒槽164A繞軸心件163徑向地排放,且齒槽 164A在其面向殼體部124C開口的一側斷面亦凸設有一突起165。如圖3所示,第二耦接件1 設有一供前腳架112固定的套接筒U6A、及與套接筒 126A連接的殼體部126B。殼體部126B的內側亦突設有一中空軸心件166,且殼體部126B 在其圍繞軸心件166的一圓筒狀內側壁形成有數個齒槽167A及索引槽167B,其中索引槽 167B的寬度大于齒槽167A的寬度。齒槽167A繞軸心件166徑向地排放,且齒槽167A在其面向殼體部126B開口的一側表面H亦凸設有一凸緣168,其中凸緣168的二相對側端部分別形成二旋轉止擋部168A、168B。借由第一耦合件124的突起165與第二耦接件126的旋轉止擋部168A、168B的抵觸,可限制第一耦接件IM相對于第二耦接件126的旋轉范圍。卡合件160中開設有一孔洞169,其由卡合件160的第一側表面160A延伸至其相對側的第二側表面160B。卡合件160在其第一側表面160A上突設有二凸肋170,分別對稱地設置于孔洞169的相對側,且各凸肋170分別設有一斜面171。此外,卡合件160的一圓形外緣亦設有數個凸齒172A及索引凸臺172B,其中索引凸臺172B的寬度大于各凸齒172A 及各齒槽164A、167A的寬度。卡合件160的凸齒172A可分別與第一耦合件124、第二耦合件126的齒槽164A、167A卡合,卡合件160的索引凸臺172B則可分別插入至第一耦合件 124、第二耦合件126的索引槽164B、167B。
驅動件161中開設有一滑動槽172,用以界定驅動件161相對于樞軸Xl的徑向移動。驅動件161在滑動槽172的一側形成有一接合部161A供牽引件173的第一末端173A固定,其中牽引件173例如為鋼索,其沿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設置并連接至操作機構128。 驅動件161在其面向卡合件160的一側亦設有一斜面174,其中斜面174為配合卡合件160 上各斜面171的形狀。請同時參照圖3及圖6,當鎖定機構122組裝時,卡合件160、驅動件161及彈簧件 162分別設置于第一耦合件124的殼體部124C與第二耦合件1 的殼體部126B內。其中, 第二耦合件126的軸心件166穿設于卡合件160的孔洞169,彈簧件162組接于第二耦合件 126與卡合件160的第二側表面160B上所開設的凹槽之間。驅動件161則夾于卡合件160 的第一側表面160A與殼體部124C的內側壁之間,使驅動件161的斜面174接觸卡合件160 的斜面171,且驅動件161的接合部161A位于凸肋170之間。至于第一耦合件124的軸心件163則分別穿過驅動件161的滑動槽172與第二耦合件126的軸心件166上所開設的孔洞175,并透過一緊固件159 (例如鉚釘)穿過軸心件163、166將第一耦合件IM與第二耦合件1 相組接,借以形成樞軸XI。當第一耦合件124與第二耦合件1 相組接后,第一耦合件124的齒槽164A及索引槽164B分別與第二耦合件126的齒槽167A及索引槽167B 對齊。借此,第一耦合件1 及推桿106可繞樞軸Xl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及前腳架112 轉動,卡合件160可沿樞軸Xl的方向于第一耦合件1 及第二耦合件1 之間位移,使卡合件160同時與第一耦合件IM及第二耦合件1 卡合、或往第二耦合件1 位移以脫離第一耦合件124的卡合。至于驅動件161則可沿其滑動槽172所定義的方向Y相對于第一耦合件124、第二耦合件1 位移,以促使卡合件160沿離開第一耦合件IM的方向位移。如圖6所示,當鎖定機構122處于鎖定狀態時,借由彈簧件162的作用,卡合件160 的凸齒172A同時與第一耦合件124的齒槽164A及第二耦合件126的齒槽167A卡合,且卡合件160的索引凸臺172B分別卡合于第一耦合件IM及第二耦合件126的索引槽164B、 167B內,從而阻止第一耦合件IM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轉動并鎖定第一耦合件IM及推桿106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及前腳架112的位置。因此,推桿106可穩定地維持其相對于前腳架112的展開狀態,如圖1所示。接著參照圖,當使用者欲折疊推桿106時,可透過操作機構1 拉動牽引件173并促使驅動件161沿方向Y(即垂直于圖6及圖7平面的方向)往推桿106的側端位移。隨驅動件161的移動,驅動件161的斜面174將與卡合件160的斜面171產生頂推作用,從而推動卡合件160沿樞軸Xl的方向往第二耦合件1 位移,使卡合件160的凸齒172A及索引凸臺172B分別脫離第一耦合件124的齒槽164A及索引槽164B的卡合。隨后,釋鎖的第一耦合件IM及推桿106可繞樞軸Xl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及前腳架112往收合的方向轉動。在第一耦合件1 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卡合件160的索引凸臺172B大于第一耦合件124中各齒槽164A的寬度,可產生抵觸作用,阻止卡合件160因彈簧件162的作用而往第一耦合件124位移,從而避免卡合件160的凸齒172A與第一耦合件 124的齒槽164A相互卡合。當推桿106到達收合狀態時,第一耦合件124的突起165抵觸第二耦合件126的旋轉止擋部168B,從而阻止推桿106進一步的轉動,而鎖定機構122可維持其釋鎖狀態。如使用者欲將嬰兒承載裝置100由收合狀態切換為圖1所示的展開狀態時,可帶動推桿106及第一耦合件IM繞樞軸Xl沿相反的方向轉動。在第一耦合件IM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轉動的過程中,由于卡合件160的索引凸臺172B大于其相對齒槽164A的寬度,可阻止卡合件160因彈簧件162的作用而往第一耦合件IM位移,從而避免卡合件160 的凸齒172A與第一耦合件126的齒槽164A的卡合。當推桿106到達展開狀態時,第一耦合件124的突起165抵觸第二耦合件126的旋轉止擋部168A,從而阻止推桿106進一步的轉動,而且卡合件160的索引凸臺172B同時與第一耦合件126的索引槽164B及第二耦合件126的索引槽167B呈對齊。因此,借由彈簧件162的彈力作用,卡合件160可往第一耦合件IM位移,使卡合件160的凸齒172A、索引凸臺172B分別與第一耦合件124及第二耦合件126的齒槽164A、167A、及索引槽164B、167B同時卡合,從而鎖定第一耦合件IM及推桿106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 及前腳架112的位置。借此,可穩定地鎖定嬰兒承載裝置100 的展開狀態。接著請參照圖1、圖8及圖9說明操作機構128的結構及操作方法,其中圖8為繪示操作機構128的側剖面示意圖,圖9則為繪示操作機構128的動作示意圖。操作機構1 設置于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上。如圖8所示的實施例,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可包括數個管端127(例如二管端),其中管端127分別樞接于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操作機構1 則裝設于管端127之間。操作機構1 可包括一基座176、操作件177、二個滑動件178、及一彈簧件179。基座176為一由上蓋及下蓋所組成之中空殼體,其中央部位176A開設有一開口 180,中央部位176A的左右相對側端176B內分別對稱地形成有穿孔181。基座176的左右相對側端176B分別插入至管端127上所固設的套接件182。樞接件183 (例如鉚釘)分別穿過基座176的左右相對側端176B及套接件182,使基座176與管端127樞接。因此,各管端127可分別繞其對應的樞接件183所形成的樞軸相對于基座176及操作機構1 旋轉。操作件177例如為按鈕,具有一操作部177A及連接部177B。操作件177為透過開口 180滑動地穿設于基座176,使操作件177可沿方向Z位移,其中連接部177B位于基座 176內,操作部177A則伸出于基座176的開口 180。此外,連接部177B上亦開設有二相對于操作件177的位移方向Z呈對稱傾斜的斜向導槽184,以供滑動件178的一端部與操作件 177滑動地組接。繼續參照圖8,各滑動件178分別滑動地穿設于基座176的相對側穿孔181內,且滑動件178之間由彈簧件179相接。滑動件178的第一端部178A與各牽引件173的第二末端17 固定,滑動件178的第二端部178B凸設有一穿設于斜向導槽184的插銷185。透過滑動件178與斜向導槽184的導引連接,操作件177可驅動各牽引件173位移,透過各牽引件173分別拉動各鎖定機構122的驅動件161,從而切換各鎖定機構122由鎖定狀態至釋鎖狀態。為限制滑動件178的位移范圍,各樞接件183亦可分別穿設于各滑動件178上所開設的長形開槽186。隨后請參照圖10及圖11,為分別繪示各管端127與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相組接的分解圖及剖面示意圖。各管端127內分別固設有一固定套188及內插管190。其中,固定套188套接于管端127與內插管190之間,可借由緊固件198A加以固定于管端127內, 且內插管190伸出于管端127的端部上開設有一孔洞192。另外,內插管190的內側亦固設有一限位件194。依據此實施例,限位件194例如為折彎成二端部的彈簧片,其中一端部具有一突起194A穿設于孔洞192。至于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內則可借由緊固件198B固設一套接件195,且套接件195上開設有一導槽196。當管端127與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 相組接時,內插管190插入至套接件195內,突起194A則穿設于內插管190的孔洞192及套接件195的導槽196,從而阻止管端127縱向地脫離推桿106的側端部106A并限制管端 127相對于側端部106A繞其縱向軸旋轉的范圍。接著請同時參照圖1、圖2、及圖8至圖11說明操作機構128的操作與推桿106頂端部106B的折疊動作。首先參照圖1及圖8所示,當嬰兒承載裝置100被展開且鎖定機構122處于鎖定狀態時,彈簧件179將促使各滑動件178沿離開彼此的方向偏移,使滑動件 178的插銷185位于斜向導槽184中相較遠的端部,且各滑動件178的第一端部178A伸出于基座176的穿孔182并分別延伸至各管端127內。因各滑動件178的第一端部178A延伸至管端127內時可與管端127的內側壁產生抵觸作用,可阻止各管端127繞樞接件183 相對于基座176及操作機構1 轉動,從而避免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在使用時的意外折疊。如圖9所示,當使用者按壓操作件177的操作部177A時,操作件177將往基座176 內位移并透過斜向導槽184的導引作用帶動各滑動件178向彼此位移,從而使滑動件178 的第一端部178A往基座176的穿孔182內縮進并拉動各牽引件173。被拉動的牽引件173 將拉動驅動件161位移,使驅動件161推動卡合件160脫離第一耦合件IM的卡合,從而將各鎖定機構122由鎖定狀態切換為釋鎖狀態(如圖7所示)。當各鎖定機構122處于釋鎖狀態時,因各滑動件178的第一端部178A皆為脫離各管端127的抵觸,故可允許管端127 繞樞接件183相對于基座176及操作機構1 轉動。如圖2所示,隨推桿106沿收合的方向轉動,可帶動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的左、 右側端112LU12RU14LU14R向彼此橫向地位移。為配合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的橫向移動,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亦向彼此橫向地位移,進而促使各管端127繞推桿106 側端部106A的縱向樞轉并同時相對于操作機構128的基座176進行折疊。借此,推桿106 的頂端部106B亦可進行折疊,以便縮短其橫向寬度。如使用者欲使用嬰兒承載裝置100時,可帶動推桿106繞樞軸Xl往后旋轉,以展開嬰兒承載裝置100。隨推桿106沿展開的方向轉動,可帶動前腳架112及后腳架114的左右側端112L、112R、114L、114R沿離開彼此的方向橫向地位移。為配合前腳架112及后腳架 114的橫向移動,推桿106的左右側端部106A亦沿離開彼此的方向橫向地位移,進而促使各管端127反轉并帶動操作機構128的基座176與各管端127的排列恢復成直線狀,其中因操作機構128的滑動件178仍位于穿孔181內,故不會與管端127產生抵觸,讓管端127 可相對于操作機構128的基座176轉動,從而恢復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在使用時的直線狀。當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恢復直線狀后,彈簧件179可促使各滑動件178沿離開彼此的方向偏移,使滑動件178的插銷185位于斜向導槽184中相較遠的端部,且各滑動件178 的第一端部178A再度伸出于基座176的穿孔182并分別延伸至各管端127內,從而鎖定推桿106頂端部106B于直線狀。因此,借由滑動件178的操作設計,可避免推桿106的頂端部106B意外折疊,增加嬰兒承載裝置100的使用安全。綜上所述,本發明所提供的嬰兒承載裝置能縱向及橫向收合,可有效地降低嬰兒承載裝置在收合時的體積,以方便其收藏。而且由于大人只需單手帶動推桿的轉動,便可透過驅動機構帶動嬰兒承載裝置的收合及展開,操作上十分的方便。此外,借由前腳架與推桿之間所設置的鎖定機構,可增加推桿在操作時的穩定性。另外,借由操作機構的結構設計, 可避免推桿的頂端部意外折疊,增加嬰兒承載裝置的使用安全。 以上敘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征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于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敘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撐架,包括一前腳架與一后腳架,其中該前腳架與該后腳架分別具有相對應的第一側端與第二側端;一推桿,具有一頂端部及至少一側端部,其中該側端部與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樞接, 使該推桿可繞一樞軸相對于該前腳架樞轉;一座椅架,其中該座椅架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及一驅動機構,包括一座椅連接件與一腳架連接組件,其中該座椅連接件與該座椅架樞接,該腳架連接組件則分別連接至該推桿的該側端部及該前腳架、該后腳架的該第二側端。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推桿相對于該前腳架沿一收合方向樞轉時,可透過該腳架連接組件與該座椅連接件的帶動使該前腳架及該后腳架同時靠攏并橫向位移。
3.如權利要求2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當該推桿相對于該前腳架沿該收合方向樞轉時,該腳架連接組件可透過該座椅連接件帶動該座椅架相對于該前腳架轉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架具有一前側端與一后側端,其中該座椅架的該前側端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該座椅架的該后側端則與該座椅連接件樞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架的該前側端設有一背靠定位件,該座椅架的該后側端設有一座椅支撐管,其中該背靠定位件與該座椅支撐管相固定,該背靠定位件的一外側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上,該座椅支撐管則與該座椅連接件樞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扶手,其中該扶手的一前端部樞接于該后腳架的該第一側。
7.如權利要求6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腳架連接組件包括一第一連接件,其中該第一連接件與該扶手的一后端部固定。
8.如權利要求7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連接件活動地設置于該第一連接件與該座椅架之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扶手的該后端部凸設有一凸緣,該座椅連接件的一頂端部與該凸緣樞接,該座椅連接件的一底端部則與該座椅架的后側端樞接。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件包括一頂端部與一底端部,其中該第一連接件的該頂端部與該推桿的該側端部樞接。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推桿的該側端部上固設有一第一耦合件,而該第一連接件的該頂端部樞接于該第一耦合件所凸設的一接合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上固設有一第二耦合件,且該第一耦合件與該第二耦合件的相樞接,其中當該支撐架處于展開狀態時,該第一耦合件與該第二耦合件可互相鎖定。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腳架連接組件還包括一第二連接件與一第三連接件,其中該第二連接件分別樞接于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與該前腳架的該第二側端,該第三連接件則分別樞接于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與該后腳架的該第二側端。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件與該第一連接件之間的樞軸不同于該第三連接件與該第一連接件之間的樞軸。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座椅架為透過一托架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上,其中當該支撐架處于展開狀態時,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位于鄰近該托架的位置;當該推桿相對于該前腳架沿一收合方向樞轉時,該第一連接件的該底端部為沿離開該托架的方向位移。
16.如權利要求2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推桿的該頂端部由數個可折疊的管端組成,使該頂端部的寬度可隨該前腳架及該后腳架的橫向位移而改變。
17.—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前腳架,于該前腳架下方設有前輪;一后腳架,于該后腳架下方設有后輪;一推桿,具有分別與該前腳架連接的二側端部;一前叉件,該前叉件的上端為透過二連接件活動地與該推桿的該二側端部連接,該前叉件的下端連接于該前腳架;以及一后叉件,該后叉件的上端為透過該二連接件活動地與該推桿的該二側端部連接,該后叉件的下端則連接于該后腳架。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背靠定位件,樞接于該前腳架高于該前叉件和后叉件的上端;及一背靠件,樞接于該背靠定位件,使該背靠件相對于該嬰兒承載裝置的角度可以調整并固定于該背靠定位件上。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背靠件可以調整至大致平行于地面的角度。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前叉件的下端為樞接于該前腳架所設有可橫向地位移的左、右側端,該后叉件的下端則樞接于該后腳架所設有可橫向地位移的左、右側端。
全文摘要
一種可折疊式的嬰兒承載裝置包括一支撐架、一推桿、一座椅架及一驅動機構。該支撐架包括一前腳架與一后腳架,其中該前腳架與該后腳架分別具有相對應的第一側端與第二側端。該推桿具有一頂端部及至少一側端部,其中該側端部與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樞接,使該推桿可繞一樞軸相對于該前腳架樞轉。該座椅架樞接于該前腳架的該第一側端。該驅動機構包括一座椅連接件與一腳架連接組件,其中該座椅連接件與該座椅架樞接,該腳架連接組件則分別連接至該推桿的該側端部及該前腳架、該后腳架的該第二側端。
文檔編號B62B7/08GK102211605SQ20101016435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9日
發明者李建群 申請人:明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