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定位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汽車側圍鉸鏈板1主要用于安裝門鉸鏈,其鉸鏈安裝孔的定位要求直 接影響到后期汽車裝配調試中門的間隙控制以及車身的整體美觀感。汽車側圍鉸鏈板1一 般體積都較小,焊接空間狹窄,其主要定位的控制點在于鉸鏈安裝孔,這就要求定位裝置既 要小巧、易操作,又要通過可靠的定位機構來保證定位銷與定位孔的同軸,從而使零件的定 位更準確和可靠。目前,汽車側圍鉸鏈板1的定位裝置采用的定位機構多不可調整,定位兩定位孔 的定位銷只能在同一個方向同時調整,給后期工裝夾具的調整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另外,有些定位裝置設置了單軸導向機構,有些并沒有設置,導致定位機構的不穩 定性,長時間使用后,會使定位機構出現定位偏差等現象,影響產品的合格率。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以保證定位銷與 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孔的同軸,從而提高零件的定位準確性和可靠度。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包括底座、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滑塊 設置在底座上與所述滑塊相連的移動驅動裝置以及設置在所述滑塊上的汽車側圍鉸鏈板 定位部,所述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滑塊上的兩個“L”形銷座過渡座,其均包括一水平定位面和與該水平 定位面垂直的豎直定位面;分別設置在兩個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上的兩個定位銷座,該定位銷座上設有定 位銷,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的豎直定位面和所述定位銷座之間設有第一調整墊片,所述 “L”形銷座過渡座與所述滑塊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優選的,在上述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中,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通過至少一 個螺釘和兩個銷釘設置在所述滑塊上。優選的,在上述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中,所述定位銷座通過至少一個螺釘 和兩個銷釘設置在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上。優選的,在上述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中,還包括架設在所述底座上的兩個 導向軸,所述滑塊上設有與所述導向軸滑動配合的導向孔。優選的,在上述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中,所述導向孔內設有與所述導向軸 滑動配合的直線軸承。優選的,在上述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中,所述定位銷通過螺母鎖緊在所述 定位銷座上。[0015]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在定位銷座與滑塊之間設置“L”形銷座 過渡座,通過在“L”形銷座過渡座的豎直定位面和所述定位銷座之間設有第一調整墊片,在 “L”形銷座過渡座與所述滑塊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實現定位銷在豎直和水平方向的調 整,以保證定位銷與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孔的同軸,從而提高零件的定位準確性和可靠度。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 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汽車側圍鉸鏈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以保證定位銷與汽車側圍鉸 鏈板的定位孔的同軸,從而提高零件的定位準確性和可靠度。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 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2,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的結構 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側圍鉸鏈板1的定位裝置,包括底座9、可滑動的設置在所 述底座9上的滑塊5、設置在底座9上與所述滑塊5相連的移動驅動裝置8,以及設置在所 述滑塊5上的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通過該移動驅動裝置8驅動滑塊5在底座9上滑動。 移動驅動裝置8上設有一個驅動手柄和一個驅動軸7,該驅動軸7與滑塊5相連,驅動軸7 還與驅動手柄通過連接裝置相連,驅動軸7和驅動手柄均可轉動的連接在連接裝置上,驅 動手柄還與底座9可轉動連接。在轉動驅動手柄時,驅動手柄會通過連接裝置拉動驅動軸 7移動,從而帶動滑塊5移動。上述移動驅動裝置8僅為一種形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 解的是,能夠驅動滑塊5移動的方式在現有技術中很多,例如氣缸、液壓缸等,所以本實用 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移動驅動裝置8的具體形式。其中,所述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滑塊5上的兩個“L”形銷座過渡座2,其均包括一水平定位面和與該水 平定位面垂直的豎直定位面,通過設置兩個“L”形銷座過渡座2可以使得與汽車側圍鉸鏈 板1的定位孔配合的定位銷在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的調整;分別設置在兩個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2上的兩個定位銷座3,該定位銷座3上設 有定位銷4,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2的豎直定位面和所述定位銷座3之間設有第一調整墊 片,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2與所述滑塊5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其中,所述定位銷4可 通過螺母鎖緊在所述定位銷座3上,此安裝方式便于定位銷4的更換。[0025]本實用新型在定位銷座3與滑塊5之間設置“L”形銷座過渡座2,通過在“L”形銷 座過渡座2的豎直定位面和所述定位銷座3之間設有第一調整墊片,在“L”形銷座過渡座 2與所述滑塊5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通過改變第一調整墊片和第二調整墊片的厚度,實 現定位銷4在豎直和水平方向的調整,以保證定位銷4與汽車側圍鉸鏈板1的定位孔的同 軸,從而提高零件的定位準確性和可靠度。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L”形銷座過渡座2通過至少一個螺釘和兩個銷 釘設置在所述滑塊5上。同理,定位銷座3也可通過至少一個螺釘和兩個銷釘設置在所述 “L”形銷座過渡座2上。兩銷一釘的連接方式,結構更簡單,可讓出較大的焊接空間,并使兩 定位銷釘可單獨調整,使工裝夾具的調整更加的簡易、方便。本實用新型還可包括架設在所述底座9上的兩個導向軸6,所述滑塊5上設有與所 述導向軸6滑動配合的導向孔。導向軸6的兩端固定在底座9上,具體可在底座9上設置兩 個支撐架,將導向軸6架設在支撐架上,采用兩個導向軸為滑塊5進行導向,使得滑塊5的 移動更加穩定。該定位裝置工作時,定位機構(“L”形銷座過渡座2和定位銷座3)通過滑 塊5在兩導向軸6上滑動,改變了以往導向軸在導向孔中滑動的狀態,更適用于汽車側圍鉸 鏈板1的定位,更能保證定位機構的位置準確。此外,兩端固定式的導向軸6更加牢固、扎 實,長時間使用不會影響定位機構的定位精度。為了使定位機構滑動更順暢,可在導向孔內 設有與所述導向軸6滑動配合的直線軸承,工人操作起來更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 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 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 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 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 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包括底座(9)、可滑動的設置在所述底座(9)上的 滑塊(5)、設置在底座(9)上與所述滑塊( 相連的移動驅動裝置(8)以及設置在所述滑塊 (5)上的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滑塊( 上的兩個“L”形銷座過渡座O),其均包括一水平定位面和與該水 平定位面垂直的豎直定位面;分別設置在兩個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2)上的兩個定位銷座(3),該定位銷座(3)上 設有定位銷0),所述“1/’形銷座過渡座(2)的豎直定位面和所述定位銷座(3)之間設有第 一調整墊片,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O)與所述滑塊( 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銷座過渡 座( 通過至少一個螺釘和兩個銷釘設置在所述滑塊( 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銷座(3)通 過至少一個螺釘和兩個銷釘設置在所述“L”形銷座過渡座(2)上。
4.如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架 設在所述底座(9)上的兩個導向軸(6),所述滑塊( 上設有與所述導向軸(6)滑動配合的 導向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孔內設有 與所述導向軸(6)滑動配合的直線軸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銷(4)通過 螺母鎖緊在所述定位銷座( 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裝置,包括底座、滑塊、移動驅動裝置以及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汽車側圍鉸鏈板定位部包括設置在滑塊上的兩個“L”形銷座過渡座;設置在“L”形銷座過渡座上的定位銷座,其上設有定位銷,“L”形銷座過渡座的豎直定位面和定位銷座之間設有第一調整墊片,其與滑塊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本實用新型在定位銷座與滑塊之間設置“L”形銷座過渡座,通過在“L”形銷座過渡座的豎直定位面和定位銷座之間設有第一調整墊片,在“L”形銷座過渡座與滑塊之間設有第二調整墊片,實現定位銷在豎直和水平方向的調整,以保證定位銷與汽車側圍鉸鏈板的定位孔的同軸,從而提高零件的定位準確性和可靠度。
文檔編號B62D25/02GK201914326SQ20102068742
公開日2011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2月29日
發明者呂毅, 李展新, 楊莉莉 申請人: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