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車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車體結構本發明涉及一種動力驅動車輛,具體地說就是一種有動力的縱列兩排座兩輪或三輪車摩托車?,F有的兩輪(電動或燃油發動機驅動)的摩托車駕乘多采用騎乘方式,這種方案使得車輛有結構緊湊,自重較輕的優點,但卻嚴重忽略了駕乘人員的安全?,F在有動力的兩輪車由于自重輕、速度快,再加上結構決定的自身橫向的不穩定性,導致超出駕駛人的控制能力,引發較多的事故,在事故發生時由于車輛不能給駕乘人員提供保護,使駕乘人員臥倒在道路上遭到車輛碾壓致殘致死。有一些摩托車帶前后風擋和頂蓬,但在實際使用中作用有限,基本上起不了克服上面所述缺陷的作用,三輪車的安全性相對較高,卻有體積較大, 結構松散,舒適性較差的缺點,不適于一般家庭使用。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適用于兩輪或三輪摩托車的全封閉車體結構,該車體采用前后封閉乘員艙,使得駕乘人員由騎乘變為座乘,且為前后乘員艙提供有強抗擊結構的全包圍防護,在提高了駕乘人員乘座舒適性的同時也提高了車輛的被動安全性能。其安全設計理念主要是采用側支撐輪減少由于車輛失穩導致的誤操作造成的事故;采用全封閉車體減少由于惡劣氣候對駕乘人員的影響導致的事故;采用全封閉車體減少由于車輛傾倒導致的人員滾落倒地導致的碾壓事故;還由于有足夠的強度以及采用抗壓座椅,發生側面碰撞時可通過車體結構的變形可吸收大多數碰撞能量,座椅作次級抵御,以保護乘員;另外較寬的車體,使車輛發生碰撞傾倒時的高度大于絕大多數車輛的底盤高度,使得他們只能將之推移,不能從其上碾壓保證人員的生命安全。嵌入式縱列雙排座動力驅動車輛由于采用新的布局使得車輛的結構緊湊,車輛的外廓尺寸和一般兩輪摩托車相仿,自重也較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本發明由車體、前后輪、驅動系統及控制系統等組成。驅動系統和控制系統和傳統的摩托車相似,車體則不同于傳統摩托車。車體主要由底盤和乘員艙組成。車體的底盤的構成情況如下底盤由主梁、左縱輔梁、右縱輔梁、連接在主梁和縱輔梁之間的若干組橫梁以及覆蓋在它們之上的地板組成,主梁可以為單主梁,也可以為雙主梁,主要由鋼管、鋁合金管或其他等效材料制作,當采用雙主梁時,左右主梁沿縱軸對稱且相對于地面的走向一致,根據主梁的功能及形態不同可將其分成四段,即主梁前段、主梁中段、主梁中后部連接段以及后平臺段;單主梁可由整根鋼管彎折形成,雙主梁可由兩根鋼管彎折形成;也可以用多根短材料焊接形成;主梁前段的前端固定有立管,立管套置在前輪前叉的方向柱上,主梁前段的后端位置低于前端,并與主梁中段的前端連接;主梁中段呈平直狀,其位置低于前段和后段,其與地面夾角在-20° —+20°之間,主梁中段與地面距離8-20cm,主梁中后部連接段主要起連接連接主梁中段和主梁后平臺段的作用,其前端連接在主梁中段的后端,主梁中后部連接段與主梁中段的夾角在40°——120°之間,其后端與主梁后平臺段的前端連接;主梁后平臺段相對于主梁中段的角度在-20度一+20度之間;主梁兩側分別連接有橫桿若干組,左右兩側橫桿的外端分別固定有左、右縱輔梁,左、右縱輔梁和主梁的中、后部走向一致。由上述材料構成底盤中段和高于中部地板30-60cm的底盤后部平臺段。底盤中段的前段設置有地臺,地臺下為容納電池或發動機的艙室。后座椅安裝在底盤的后部平臺上。車體的乘員艙構成情況如下左前柱、右前柱、左中柱、右中柱、左后柱、右后柱的下端分別依次序固定在底盤左右兩側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其上端分別固定著左頂縱梁、右頂縱梁,形成車體結構的前框、左前框、右前框、左后框、右后框、后框和頂框,前艙前壁和前風擋固定在前框內,后艙后壁和后風擋固定在后框內,頂蓬安裝在頂框內,后艙左側壁和左后窗安裝在左后框內,前艙右側壁和右前窗安裝在右前框內,左前框為左前門洞,其上可安置左前門,有后框為右后門洞,其上可安置右后門,后艙左側壁和前艙右側壁的外側可作為滑動或轉動門開啟后的容納空間,此結構反之亦然。中橫梁兩端分別連接在左中柱和右中柱的內側,中橫梁離底盤地板高50cm——70cm,其上固定有前座椅,將乘員艙分成前后兩部分;中橫梁可通過其的兩端分別固定的連接機構連接在左右中柱中部內側設置的滑軌上, 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左右中柱的中部上,通過以上的連接,使形成反S形半包圍防護結構,即門洞開口在左前位置的前乘員艙和門洞開口在右后的后乘員艙,也可以采用前門洞開在右側,后門洞開在左側的S形結構。本發明也可采用側投影為圓形或近似圓形結構車體,在此方案中,每側的前柱、頂縱梁、后柱以及底盤加強縱梁的兩端分別按方位依次連接成整體, 呈圓形框狀,通過支撐桿連接安裝在底盤的上方或側上方,左、右中柱的兩端分別通過該側圓形框架的圓心連接在圓框上。前座椅基座的前緣通過支撐桿固定在前地臺上,其后緣固定中橫梁上。前座椅固定在前座基座上。前座基座前緣通過支撐桿固定在地臺上,前座基座的后半部固定在中橫梁上,前座椅固定在前座基座上,并且將車內分隔成前高、后低兩個獨立的乘員艙,前座椅的下底面比后座椅坐墊的上表面高IOcm—30cm,前座椅下空間和后座椅腿部空間相連通,形成后座半嵌入前座下部的結構;左前柱、左頂蓬縱梁、左后柱以及底盤左側加強梁可以呈圓環形左外框,右前柱、 右頂縱梁、右后立柱以及底盤右部分構件也可以融合呈圓環形右外框,左外框和右外框分別固定在底盤的左右兩側,倆外框之間有若干橫桿連接支撐,外框對底盤起縱向加強的作用;車的整體構成如下車體的主梁前端立管套置在前輪前叉方向柱上,后叉一端連接在車體主梁上折處的后叉安裝軸上,另一端連接在車輪軸上,后叉與底盤后部平臺間由減震器支撐。車體的兩側可分別設置支撐輪。后平臺下的后車輪兩側可分別設置儲物盒, 可容納電池或雜物。在此總體結構下可實施多種驅動方案。采用電動方案時,電池放置在前地臺下的艙室內和后輪兩側空間,后輪中心設置有輪轂電機驅動;采用燃油發動機縱置鏈輪驅動方案時,可將臥式燃油發動機縱置于前地臺下的艙室內,由鏈條和齒輪將動力傳遞至后輪驅動。采用燃油發動機橫置方案由傳動軸將發動機動力引出致后輪驅動后輪蝸桿。采用縱置鏈條齒輪驅動時,發動機驅動軸延伸至貼近側壁處,其鏈條和齒輪均可貼近側壁安置以節約車內空間。采用混合動力驅動時,可將燃油發動機和發電機置放在前地臺下的艙室內,電池盒分別放置在后輪兩側的空間中,由發動機驅動發電機發電,給蓄電池充電,蓄電池驅動后輪電機;當采用三輪方案時拖拽臂一端分別安裝在底盤的左右連接座上, 另一端分別連接在車輪軸左右部上。車輪軸和后平臺間由減震器支撐。圖I為電驅動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雙主梁燃油發動機鏈輪驅動結構示意圖;圖3為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橫置燃油發動機軸傳動驅動結構示意圖4為燃油發動機-電力驅動結構示意圖;圖5為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三輪方案結構示意圖;圖6為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側壁結構示意圖;圖7為如座椅基座結構不意圖;圖8為直通式中后主梁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結構示意圖。圖I中,I為前上車篷框條,2為右前柱,3為前風擋,4為前艙右壁,5為前部支撐橫桿;6位車輛右龍頭把手,7為前車篷框條,8為左前柱,9為前艙前壁,10為左龍頭把手, 11為主梁立管,12為前車篷框條,13為主梁,14為前叉,15左前門洞,16為左中柱,17為車體加強橫桿,18為前輪,19地臺上橫桿,20為底盤左外縱輔梁,21為地臺下艙室,22為主梁前段折彎處,23為地臺,24為底盤橫桿,25為地臺垂直支撐桿,26為后艙左壁中部防撞梁, 27為主梁中部平直段,28為后立柱下段,29為左側支撐輪連接臂,30為左側支撐輪,31為后叉,32為后輪減震器,33為后輪連接點,34為后輪輪轂電機,35為后輪,36為后艙壁安裝支撐桿,37為主梁后平臺段,38為后部平臺,39為后座椅,40為后車篷支撐桿,41為后艙后壁,42為后車篷框條,43為后部支撐橫桿,44為后風擋,45為前座椅,46為右后柱,47為右側門洞,48為后上車篷框條,49為上支撐橫桿,50為右中柱,51為右前窗,52為中部支撐橫梁,53為車輛的腳剎,54為車頂蓬,69為前座椅右支撐腳,75為底盤地板,98為后儲物盒,99 為左后柱上段,100為頂蓬左縱梁,101為頂蓬右縱梁,102為左后門洞,103為右前門洞,105 為底盤左側加強縱梁,106為底盤右側加強縱梁,107為主梁中段27和主梁平臺段37的連接段,112為后叉安裝柱。圖2中,55為左主梁,56為臥式汽油發動機,57為前鏈輪,58為發動機變速器動力輸出軸的延長段,59為前鏈條,60為左主梁中段,61為中繼鏈輪,62為轉軸,63為驅動鏈輪, 64為后鏈條,65為后輪鏈輪,66為后座平臺外支撐桿,67為左右主梁連接處,68為右主梁, 其余部件與圖I相同,104為左主梁55和右主梁68之間的支撐梁。圖3中,70為動力驅動軸,71為固定軸承,72為萬向節,73為傳動軸,74為后輪蝸桿驅動機構,其余部件與圖I、圖2相同。圖4中,97為發電機,97為發電機,98為后電池盒,其余部件與圖I、圖2、圖3相同。圖5中,75為底盤地板;76為左后輪;77為左后輪轂;78為后輪軸;79為左后輪鋼板減震器;80為驅動電機;81為減速器;82為右后輪鋼板減震器;83為左后減震器固定點, 84為右后減震器固定點,其余部件與圖I、圖2、圖3、圖4相同。圖6中,87為艙壁的內部蒙皮,88為艙壁內護板,89為艙壁內空腔充填物,90為艙壁的外側蒙皮,91為防撞桿,92為防撞桿內空腔充填物,其余部件與圖I、圖2、圖3、圖4、圖 5相同;圖7中,93為中橫梁滑動軌槽,94為中橫梁端部三角形加強結構,95為前支撐腿下套管,96為前座椅基座;97為前座靠背固定梁,其余部件與圖I、圖2、圖3、圖4、圖5、圖6 相同;圖8中,55為左主梁,68為右主梁,76為左車輪,85為右車輪,109為后平臺支撐桿,110為左主梁和右主梁間的尾端連接橫桿,111為后平臺圖I實施例中,車輛底盤的主梁呈兩端高中部低的U形,主梁13的前端固定有立管11,立管11套置在前叉14的方向柱上,主梁13的中部下凹,后段先上折再水平折彎,主梁13的兩側連接有若干組橫梁24,橫梁24 的外端連接在左外縱輔梁20或右外縱輔梁上,從而形成中部平直底盤75和后部平臺38 ;
底盤75中段長60cm-120cm,底盤的前部設有一與底盤等寬、長20cm-50cm、高10cm-30cm
的地臺22,前座椅45的前腳固定在地臺22上,前座椅的中后部固定在中部橫梁52上,前座椅45坐墊下表面高于底盤50cm-70cm ;后部平臺38比底盤75高35cm-50cm,其上設有后座39 ;前座椅45的坐墊底部相對于底盤地板的高度比后座椅39坐墊上表面相對于底盤地板的高度高IOcm—30cm ;前座椅下空間與后座空間連通,形成前高后低,后座腿部空間嵌入前座座椅下的嵌入式結構,從而減少車輛的長度;左前柱8、車篷左縱梁100、左后柱100 以及底盤左側加強縱梁105連接在一起,并形成左側門框,左中柱16 —端固定連接在底盤左側加強縱梁105的中部,另一端固定連接在車篷左縱梁100的中部,將左側門框分隔成左前門洞15和左后門洞102 ;右前柱2、車篷右縱梁101、右后柱46以及底盤右側加強縱梁 106連接在一起,也形成右側門框;右中柱50 —端固定連接在底盤右側加強縱梁106的中部,另一端固定連接在車篷右縱梁101的中部,將右側門框也分隔成右前門洞102和右后門洞47兩部分;左側門框和右側門框的下部也可固定在底盤的兩側或直接和底盤結構件融合在一起,左、右門框之間的前部、后部以及上部分別依次連接有前支撐橫桿5、上支撐橫桿 49、后支撐橫桿43,左中柱16和右中柱50之間連接有中部支撐橫梁52 ;左側門框和右側門框前外緣之間依次分別連接有前車篷框條12,前上車篷框條I、后上車篷框條48以及后車篷框條42,由鋼板、鋁板、復合材料或其他等效材料制作;前艙前壁9覆蓋在由底盤前外緣、 前車篷框條I、左前柱8下段、右前柱2下段圍成的框上,前風擋3安裝在前車篷框條12、左前柱8上段、右前柱2上段、前上車篷框條I圍成的框上,頂蓬安裝在由前上車篷框條I、后上車篷框條48、左車篷縱梁101、右車篷縱梁102圍成的框上,后風擋44安裝在由后上車篷框條48、后車篷框條42、左后柱99上段、右后柱46上段圍成的框上;后艙后壁41安裝在由后車篷框條42、左后柱99下段、右后柱46下段、底盤后平臺38外緣圍成的框上,其中右前柱2、左前柱8、左車篷縱梁101、右車篷縱梁102、左后柱99、右后柱46可由直徑20-50mm壁厚2-8mm鋼管、鋁合金管或其他等效材料制作;前車篷框條7和前支撐桿5可以合二為一, 后車篷框條42和后支撐桿43也可以合并;前風擋3、后風擋44可由鋼化玻璃、有機玻璃或其他易成型高透明材料制作;由左中柱16、左后柱99、頂蓬左縱梁100以及底盤左側加強縱梁105圍合成的左后門洞,其中部和下部可以由后艙左側壁102封堵,左后門洞上部設為左側窗,其上可由扇形透明材料覆蓋;由右中柱50、右后柱46、頂蓬右縱梁101以及底盤右側加強縱梁106圍合成右前門洞,其中部和下部可以由前艙右側壁4封堵,右前門洞上部設為右側窗,其上也可由扇形透明材料覆蓋;左車門安裝在左前門洞15上,右車門安裝在右后門洞47上;使車輛在防護結構上形成前后兩個大小相近,開口相反呈“S”形的半包圍的乘員艙;也可以采用封堵左前門洞,使用左后門洞作門,封堵右后門洞,使用有前門洞作門的方案;后叉31 —端套置在底盤底部的后叉安裝軸107上,左、右后叉桿和底盤的后座平臺 38間由減震器32支撐,后輪35固定在后叉桿31的另一端;后輪35可由后輪輪戚電機34 驅動,電機功率300-10000W ;后座平臺38下的后輪兩側可分別設置儲物盒98,用來放置電池或雜物;左外側縱輔梁105和最前的連接橫桿24、最后的連接橫桿24可以由一根鋼管彎折而成,同理右側也一樣。圖2實施例中,左主梁55和右主梁68的前端分別固定在立管11的左右兩側,左主梁55和右主梁68之間由若干支撐橫梁104連接支撐,左主梁55和左外縱梁20之間由若干支撐橫梁24連接支撐,發動機56縱置于地臺下艙室21內,發動機變速器的動力輸出軸58延伸至距地臺下艙室21左側壁2cm——5cm處,其頂端固定有前鏈輪57,發動機動力傳遞到前鏈輪57上,再由鏈條59將動力傳送到后部的中繼鏈輪61上,驅動鏈輪63與中繼鏈輪61同軸,驅動鏈輪63再通過鏈條將動力傳遞至后輪鏈輪65其余結構與圖I實施例相同。圖3實施例中,汽油機56橫置于地臺下艙室21內,其動力通過輸出軸傳遞給動力驅動軸70,再由動力驅動軸70傳遞傳遞到連接萬向節72上的后驅動軸73上,后驅動軸73 將動力傳遞給后輪蝸桿驅動機構74上,從而驅動后輪35 ;動力驅動軸70可由焊接在地盤上的軸承71固定在底盤上;其余結構與圖I實施例、圖2實施例相同。由于車輛的內部空間較大,在實施圖2實施例時,可于后輪兩側設置電池盒98,后輪中心設置輪轂電機,飛輪和輪轂電機同軸,其中心定輪與輪轂電機的殼體相連接,汽油發動機56的動力輸出軸的一端通過離合器和發電機軸相連,發電機的電線輸出經過整流器連接在電池的充電輸入端;汽油發動機56的動力輸出軸的另一端通過離合器驅動鏈輪或驅動軸驅動后輪。圖4實施例中,汽油發動機56仍安置在地臺下艙室21內,汽油機變速器動力輸出軸直接連接在發電機97上,發出的電流經整流后為電池組充電,該實施例中的汽油機可以選擇小排量高轉速類型,其余部件與圖I、圖2、圖3相同。圖5實施例中,左后輪76和右后輪85分別套置在后輪軸78的兩端,左后輪鋼板減震器79和右后輪鋼板減震器82分別支撐在底盤75和后輪軸78之間,可由固定在輪轂中的輪轂電機驅動,也可以采用類似于圖2實施例汽油機-鏈輪驅動、圖3實施例的汽油機-傳動軸驅動或其他方式驅動,其余部件與圖I、圖2、圖3等相同。圖6中,87為壁板的內部蒙皮,可由皮革、塑料等制作;88為內襯板,可用塑料板材、鋼板、鐵皮制作;89為壁板內空腔充填物,主要起隔熱、降噪以及碰撞緩沖的作用,可用泡沫塑料海綿或其他等效材料制作;90為壁板的外側蒙皮,可由鋼板、塑料或其他復合材料制作;91為防撞梁,其內空腔也可以由輕質易成型材料充填;92為防撞桿內空腔充填物,可由蠟、泡沫塑料等作充填物,其余部件與圖I相同。圖7實施例中,93為中橫梁滑動軌槽,中橫梁在調節裝置的操縱下可在其中上下移動,并可以鎖定在其中任意高度,94為中橫梁端部三角形加強結構,95為前支撐腿下套管,前座椅右支撐腳69可在其中上下滑動,96為前座椅基座,97為前座靠背固定梁;圖8實施例中,左主梁55和右主梁68均延伸至車體的尾部,兩者上方連接有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的四邊形框,兩四邊形框和主梁的對邊連接有若干組水平橫桿,構成后座平臺38 ;這種方案也適用于三輪車方案;本發明的由于采用新穎的結構設計,使得車體內空間較大,適用于燃油發動機、混合動力、燃油-電驅動、純電驅動等多種驅動形式,無論采用哪種驅動形式,其車體結構基本相同。實施本發明的意義在于不增加車體長度,少增加車體重量的情況下,給車輛的騎乘人員提供更好的舒適乘坐空間并提供保護。使用環保方案時,可以有效地減少碳排放,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安全、環保、高效出行的需要。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權利要求
1.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主要有由底盤、左側車體、右側車體、前艙前壁9、前風擋3、后艙后壁41、后風擋44、車頂蓬54、前座椅45、后座椅39、前叉14、后叉31、前輪18、后輪35以及左右輔助支撐輪30等構成其特征主要在于左前柱8、左中柱16、左后柱99下端依順序固定在底盤的左側,它們的上端連接在頂蓬左縱梁100上,右前柱2、右中柱50、右后柱46下端依順序連接在底盤的右側加強縱梁106 上,它們的上端連接在頂蓬右縱梁101上,由前艙前壁9和前風擋3構成的前車壁固定在左前柱8、底盤前緣、右前柱2和上頂蓬前框條I圍成的框中,右前側壁4及其上方的右前側窗 51構成的右前側車體固定在由右前柱2、底盤右側邊、右中柱50及頂蓬右縱梁101前部圍成的框中,由后風擋44和后艙后壁41構成的后車壁固定在左后柱99、底盤后平臺后緣、右后柱46和頂蓬后框條48圍成的框中,左后側壁102及其上方的左后側窗構成的左后側車體固定在由左后柱99、底盤左側邊、左中柱16及頂蓬左縱梁100后部圍成的框中,中部支撐橫梁52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左中柱16和右中柱50的中部,前座椅45固定在中橫梁52上, 由此圍合構成以前座椅45為隔斷而形成的前后相連且互相獨立,前艙門洞15開口在左側、 后艙門洞47開口在右側的兩個乘員艙,前、后兩個乘員艙均呈半包圍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底盤的中部平直段的前部設置有地臺23。
3.根據權利要求I和權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在于前座基座96前緣通過支撐桿69固定在地臺23上,前座基座96的后半部固定在中部支撐橫梁52上,前座椅45固定在前座基座96上,并且將車內分隔成前高、后低兩個獨立的乘員艙,前座椅45的下底面比后座椅39坐墊的上表面高IOcm——30cm,前座椅45下空間和后座椅39腿部空間相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I、權利要求3所述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前座椅45也可通過支撐桿69直接固定在底盤橫桿24或左右外縱輔梁20上,由支撐桿69支撐而形成的前座椅45下部空間與后座腿部空間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I縱列嵌入式雙排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當采用燃油發動機驅動,鏈輪傳動時,發動機56縱置于地臺下艙室21內,發動機變速器的動力輸出軸58延伸至距地臺下艙室21左側壁2cm——5cm處,其頂端固定有前鏈輪 57,發動機動力傳遞到前鏈輪57上,再由鏈條59將動力傳送到后部的中繼鏈輪61上,驅動鏈輪63與中繼鏈輪61同軸,驅動鏈輪63再通過鏈條將動力傳遞至后輪鏈輪65。
6.根據權利要求I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當采用燃油發動機驅動,傳動桿傳動時,發動機56可以橫置,由發動機動力輸出軸輸 58出的動力由設置在底盤下的傳動軸70將動力傳遞到位于底盤后部的萬向節71上,驅動軸70 —端連接在萬向節71動力輸出軸上,另一端連接在后車輪蝸桿驅動裝置74上。
7.根據權利要求I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采用雙主梁時,左主梁55和右主梁68之間有連接橫桿24支撐連接,主梁的后部可與主梁中部同平面,后部平直主梁上安裝有后座椅支撐架。
8.根據權利要求I和權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左前柱8、車篷左縱梁100、左后柱99以及底盤左側加強梁105可以融合成左圓環形框,右前柱2、車篷右縱梁101、右后柱46以及底盤右側加強梁106也可以融合成右圓環形框,左圓形框和右圓形框之間有若干橫梁支撐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I和權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前艙前壁9、后艙后壁41、后艙左側壁102、前艙右側壁4內均有防撞桿,防撞桿的兩端分別連接在與其所在位置相鄰的兩個立柱中、下部。
10.根據權利要求I和權利要求2所述的嵌入式串列雙座全封閉摩托車的車體其特征還在于前車蓬框條7和前部支撐橫桿5、后上車篷框條48和上支撐橫桿49、后車篷框條48和后部支撐橫桿43的功能可以由一根較大的連接橫桿替代。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部平直的帶封閉車篷的摩托車車體結構,其結構特征主要表現在車體由左右中柱和固定在連接在其中部支撐橫梁上的前座將車體分為前、后相連,門洞開口位置相反的兩個座艙,其中前座艙由前車壁、前艙右側壁、左右中柱和中部支撐橫梁構成的半包圍結構提供保護,后座艙由后車壁、后艙左側壁、左右中柱和中部支撐橫梁構成的半包圍結構提供保護,前座椅的下部空間與后座腿部空間相連通。
文檔編號B62D25/00GK102602456SQ20121002279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3日
發明者秦正斌, 趙玲玲 申請人:秦正斌, 趙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