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快速釋放機構,特別涉及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
背景技術:
在自行車用的輪緣制動器中,有的設置有快速釋放機構,該快速釋放機構在更換車輪時使制動臂稍微張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專利文獻I中,作為輪緣制動器公開了側拉式的夾鉗制動器。以往的快速釋放機構通過使制動拉索的外殼體相對于內拉索向解除方向移動,從而使制動臂略微打開。進行該操作的操作部在制動臂稍微打開的釋放位置和制動臂閉合的閉合位置之間擺動。并且近年來,將后輪用的輪緣制動器裝配于后下叉變得常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專利文獻I日本實公昭64-7119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3-5289號公報
以往,在具有快速釋放機構的輪緣制動器裝配于騎車者能夠目視確認的位置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目視確認操作部是否返回至閉合位置。但是,特別在將具有快速釋放機構的輪緣制動器裝配于后下叉的情況下,難以目視確認操作部是否返回至閉合位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課題在于,在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中,即便忘記使操作部返回至閉合位置,也能夠將操作部可靠地配置于閉合位置。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具備操作部和抵接部。操作部能夠在閉合位置和從閉合位置移動后的釋放位置之間進行動作。抵接部設置于操作部,當操作部位于釋放位置時,該抵接部與用于驅動自行車的驅動部件抵接。設置抵接部是為了在抵接部與驅動部件抵接后,隨著驅動部件的動作使操作部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在該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裝置中,當操作部位于釋放位置時,驅動部件與設置于操作部的抵接部抵接。設置該抵接部是為了在該抵接部與驅動部件抵接后,隨著驅動部件的動作使操作部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因此,即便操作部位于釋放位置,當抵接部抵接于驅動部件時,伴隨驅動部件的動作,操作部也向閉合位置動作。由此,即便忘記使操作部返回閉合位置,也能夠將操作部可靠地配置于閉合位置。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中,抵接部能夠與作為驅動部件的曲柄臂抵接。在該情況下,當使自行車的曲柄臂旋轉時,操作部即便位于釋放位置,也能夠通過曲柄的動作返回至閉合位置。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中,曲柄臂具有凸輪面。隨著曲柄臂的旋轉,抵接部與凸輪面抵接,操作部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在該情況下,抵接部與設置于曲柄臂的凸輪面抵接,從而操作部從釋放位置返回至閉合位置。本發明第四方面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在第二方面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中,抵接部具有凸輪面。隨著曲柄臂的旋轉,曲柄臂與凸輪面抵接,操作部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在該情況下,曲柄臂與設置于抵接部的凸輪面抵接,從而操作部從釋放位置返回至閉合位置。本發明第五方面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在第一方面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中,抵接部能夠與作為驅動部件的鏈條抵接。在該情況下,若蹬踏自行車的踏板,則操作部即便位于釋放位置,也能夠通過鏈條的動作返回至閉合位置。本發明第六方面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在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中,操作部能夠轉動地設置于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制動臂。快速釋放機構還具備施カ部件,該施カ部件對操作部向釋放位置和閉合位置分開地施力。在該情況下,操作部由施力部件向閉合位置和施力位置施力,因此,僅通過使操作部越過作用力的分開位置(例如施力部件的死點)而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就能夠利用施力部件將操作部配置于閉合位置。并且,在閉合位置和釋放位置,能夠利用施力部件保持操作部。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即便操作部位于釋放位置,當抵接部抵接于驅動部件時,伴隨驅動部件的動作,操作部也向閉合位置動作。由此,即便忘記使操作部返回閉合位置,也能夠將操作部可靠地配置于閉合位置。
圖I是裝配有采用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夾鉗制動器的自行車的局部側視圖。圖2是圖I的仰視圖。圖3A是在夾鉗制動器中操作部位于釋放位置時的主視圖。圖3B是在夾鉗制動器中操作部位于閉合位置時的主視圖。圖4是夾鉗制動器的右視圖。圖5是夾鉗制動器的分解立體圖。圖6A是表示快速釋放機構的操作部的返回動作的圖。圖6B是表示快速釋放機構的操作部的返回動作的圖。圖6C是表示快速釋放機構的操作部的返回動作的圖。圖7A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相當于圖3A的局部放大圖。圖7B是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相當于圖3B的局部放大圖。圖8A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3A的圖。圖8B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3B的圖。圖9是裝配有采用了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夾鉗制動器的自行車的局部側視圖。圖10是圖9的仰視圖。標號說明
7左曲柄(驅動部件和曲柄臂的一例)
10夾鉗制動器(自行車用制動器的一例)18第二制動臂(制動臂的一例)
30快速釋放機構 32動作桿(操作部的一例)
36抵接部 44施力部件 48凸輪面
50鏈條(驅動部件的一例)
118第二制動臂
130快速釋放機構 132動作桿
136抵接部
144施力部件
148凸輪面
218第二制動臂
232連桿機構(操作部的一例)
236抵接部 310夾鉗制動器 336抵接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I和圖2所示,采用了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制動器是側拉式的夾鉗制動器10,是夾著車輪的輪緣進行制動的自行車用輪緣制動器。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中,如圖所不,夾甜制動器10夾著自彳丁車的后輪9的輪緣9a進彳丁制動。夾甜制動器10裝配于連結部件4,該連結部件4固定于車架2的后下叉3。連結部件4配置于車架2的支架部5的后方。在支架部5旋轉自如地裝配有曲柄組裝體(曲柄臂)6。曲柄組裝體(曲柄臂)6具有齒輪曲柄7 (圖2)和左曲柄8。在齒輪曲柄7和左曲柄8的末端設置有未圖示的踏板。左曲柄8是驅動部件的一例。夾鉗制動器10連結于未圖示的制動桿,該制動桿由制動拉索12裝配于車把。如圖3、圖4和圖5所示,夾鉗制動器10具有托架14 ;以及擺動自如地連結于托架14的第一制動臂16和第二制動臂18。如圖5所示,托架14是呈圓弧狀彎曲的部件。托架14在第一端具有第一貫通孔14a,在第二端具有第二貫通孔14b。第一貫通孔14a能夠供第一擺動軸20通過,該第一擺動軸20將第一制動臂16支承為擺動自如。第二擺動軸22能夠擰入第二貫通孔14b中,該第二擺動軸22將第二制動臂18支承為擺動自如。托架14由第一螺母部件24固定于連結部件4,該第一螺母部件24旋合于第一擺動軸20的末端。第一制動臂16是傾斜的T字狀的部件。第一制動臂16在上端裝配外卡定部26,該外卡定部26用于卡定制動拉索12的外殼體12b。第一制動臂16在下端具有用于固定第一制動靴28a的第一靴安裝部16a。第一靴安裝部16a具有能夠調節第一制動靴28a的位置的長孔。在第一制動臂16的T字的交叉部分的附近形成有第一軸裝配部16b,該第一軸裝配部16b能夠供第一擺動軸20通過且能夠收納第一擺動軸20的頭部20a。第一制動臂16由第二螺母部件25防脫固定于托架14,該第二螺母部件25擰入第一擺動軸20的第一螺母部件24的頭部20a側。第二制動臂18為呈C字狀彎曲的部件。第二制動臂18在一端具有基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快速釋放機構30。并且,第二制動臂18在另一端具有能夠與第一靴安裝部16a對置的第二靴安裝部18a。在第二靴安裝部18a能夠固定第二制動靴28b。第二靴安裝部18a具有能夠調節第二制動靴28b的位置的長孔。第二制動臂18具有能夠供第二擺動軸22通過的第二軸裝配部18b。第二制動臂18通過擰入托架14的第二擺動軸22防脫固定。第一制動臂16和第二制動臂18由扭轉螺旋彈簧41朝向第一制動靴28a和第二制動靴28b接近的閉合方向施力。快速釋放機構30具有動作桿32、裝配于動作桿32的內固定部34、以及設置于動 作桿32的抵接部36。動作桿32是操作部的一例。動作桿32在圖3A所示的釋放位置和圖3B所示的閉合位置之間擺動。動作桿32的釋放位置由限制壁18g限制,該限制壁ISgM圓弧狀地形成于第二制動臂18的一端。如圖4的A部放大所示,在第二制動臂18的一端形成有將動作桿32支承為擺動自如的貫通孔18e、以及配置在貫通孔18e的周圍的呈扁平 V字狀的交叉的第一保持槽18c和第二保持槽18d。第一保持槽18c是用于將動作桿32保持在閉合位置的槽。第二保持槽18d是用于將動作桿32保持在釋放位置的槽。動作桿32具有桿部32a和從桿部32a的背面突出的軸部32b。在桿部32a的背面的軸部32b的周圍形成有分別與第一保持槽18c和第二保持槽18d卡合的第一卡合突起32c和第二卡合突起32d。在動作桿32的軸部32b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裝配有內固定部34,該內固定部34用于固定制動拉索12的內拉索12a。軸部32b從第二制動臂18的背面突出。在桿部32a和軸部32b形成有貫通內固定部34的裝配孔32e。裝配孔32e形成于相對于軸部32b的軸心偏心的位置。在軸部32b的突出端通過內固定部34裝配有凸緣部42。在軸部32b的突出部分的外周部裝配有例如螺旋彈簧的方式的施力部件44。施力部件44以壓縮狀態裝配于第二制動臂18的背面和凸緣部42之間。設置施力部件44是為了對動作桿32向釋放位置和閉合位置分開地施力。這里,釋放位置是第一制動臂16和第二制動臂18從閉合位置向打開方向移動以便能夠迅速更換車輪(例如后輪9)的位置。當使動作桿32向釋放位置擺動時,內固定部34和外卡定部26接近,由此使第一制動臂16和第二制動臂18打開。在閉合位置,抵接部36從后述的凸輪面48背離。由此,在閉合位置,凸輪面48和抵接部36不會碰撞。內固定部34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裝配于裝配孔32e。如圖5所示,內固定部34在與由螺栓部件34a緊固的墊圈34b之間夾著內拉索12a來固定內拉索12a。如圖3a和圖4的A部放大所示,抵接部36從桿部32a的外周面突出。當動作桿32位于閉合位置時,抵接部36與限制壁18g接觸而被定位。并且,當動作桿32位于釋放位置時,抵接部36能夠與設置于左曲柄8的靠車架2側的背面的凸輪面48抵接。如圖6A所示,凸輪面48是這樣的曲面凸輪當左曲柄8向行進方向旋轉時,抵接部36平滑地從釋放位置按壓于閉合位置。具體而言,凸輪面48由這樣的三維傾斜的曲面構成該曲面從與左曲柄8的對置車架2的側面成為同一面的位置朝向旋轉方向上游側厚度逐漸變厚,進而,左曲柄8的徑向外側的厚度比內側的厚度厚。由此,即便動作桿32位于釋放位置,動作桿32也會被凸輪面48按壓而返回到閉合位置。接著,使用圖6A至圖6C說明夾鉗制動器10的快速釋放機構30的動作。另外,從與圖I的比較可知,圖6A、圖6B及圖6C從下方觀察描繪自行車。因此,左曲柄8在行進方向上從圓形標記所示的中心繞逆時針旋轉。在通常的使用狀態下,圖3B所示的動作桿32配置于閉合位置。例如在公路賽中后輪9漏氣而更換后輪9的情況下,握持抵接部36來對動作桿32從閉合位置向釋放位置進行擺動操作。由此,如圖3A所示,第一制動臂16和第二制動臂18背離,容易卸下后輪9。在該狀態下,通常握持抵接部36而使動作桿32返回閉合位置。但是,在將夾鉗制動器
10裝配于后下叉3的下方的情況下,難以目視確認動作桿32。因此,例如在爭奪時間的競賽中有時忘記使動作桿32返回閉合位置。若動作桿32配置于釋放位置,則第二卡合突起32d與第二保持槽18d卡合。在動作桿32配置于釋放位置的狀態下,左曲柄8向行進方向旋轉時,如圖6A所示,通過左曲柄8的行進方向的旋轉動作,凸輪面48接近抵接部36。進而,如圖6B所示,當凸輪面48接觸抵接部36時,抵接部36由凸輪面48從釋放位置朝向閉合位置按壓。由此,第二保持槽18d與第二卡合突起32d的卡合被解除。其結果為動作桿32從第二制動臂18
進入。進而,當第--合突起32c進入第一保持槽18c時,通過施カ部件44向退出方向施
力,并向第合突起32c卡合于第一保持槽18c的方向施力。由此,如圖6B所不,動作桿32從釋放位置返回至閉合位置。在該閉合位置中,如前所述,凸輪面48不與抵接部36接觸。這里,即便忘記使作為操作部的動作桿32返回閉合位置,也能夠可靠地將動作桿32配置于閉合位置。而且,當動作桿32位于釋放位置時,作為驅動部件的左曲柄8接觸動作桿32。因此,利用此時發出的聲音,能夠將動作桿32未返回閉合位置的情況通知給騎車者。<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凸輪面48設置于左曲柄8,但在變形例中,如圖7A和圖7B所示,將凸輪面148設置于快速釋放機構130的動作桿132的抵接部136。并且,利用螺旋彈簧構成施力部件144,該螺旋彈簧的一端鉤掛于動作桿132,另一端鉤掛于第二制動臂118。并且,在桿部132a中,向徑向突出地形成有與限制壁118g抵接的定位突起132f。由此,動作桿132在閉合位置被定位。并且,由施力部件144向閉合位置和釋放位置分開地施カ的動作桿132被定位于釋放位置和閉合位置。在這樣的結構中,即便忘記使動作桿132返回閉合位置,動作桿132也會通過左曲柄8的旋轉而返回閉合位置。另外,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和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中,凸輪面48或凸輪面148構成為,通過左曲柄8向行進方向的旋轉,將動作桿132從釋放位置朝向閉合位置按壓,但不言而喻,也可以使上述凸輪面的凸輪傾斜相反,通過左曲柄8向后退方向的旋轉,將動作桿132從釋放位置朝向閉合位置按壓。并且,不言而喻,也可以在兩個方向設置凸輪面的傾斜,在左曲柄8的行進方向和后退方向這兩個方向都將動作桿132從釋放位置朝向閉合位置按壓。<第二實施方式>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操作部由動作桿32 (或132)構成,但如圖8A和圖8B所示,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操作部由連桿機構232構成。連桿機構232在圖8A所示的釋放位置和圖8B所不的閉合位置之間伸縮自如。連桿機構232是具有ー對第一連桿232a和ー對第二連桿232b的四點連桿機構。第一連桿232a的第一端總括并轉動自如地連結于第二制動臂218的一端背面。第二連桿232b的第一端分別轉動自如地連結于第一連桿232a的第二端。第ニ連桿232b的第二端總括地連結。第 二連桿232b配置于第一連桿232a的圖8A和圖8B的近前側。在第二制動臂218的一端的背面形成有限制第二連桿232b的收縮的限制壁218g。第二連桿232b的第二端具有抵接部236。抵接部236能夠與右曲柄8的例如凸輪面48抵接。在這樣的結構中,抵接部236也能夠由凸輪面48按壓而返回至閉合位置。另外,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施力部件借助通過制動拉索12連結的制動桿的復位彈簧的作用來發揮其功能。<第三實施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驅動部件例示了左曲柄,但在第三實施方式中,作為驅動部件例示了鏈條50。在圖9和圖10中,夾鉗制動器310裝配于連結部件314。夾鉗制動器310除了只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軸對稱以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為相同的結構,因此省略說明。快速釋放機構330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位于釋放位置的抵接部336能夠和鏈條50的外鏈節50a與配置于外鏈節50a之間的內鏈節50b之間的階梯差接觸。進而,當超過施力部件的死點時,配置于閉合位置。另外,也可以在鏈條的各鏈節上設置凸輪面。<其它實施方式>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在不脫離發明主g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自行車用輪緣制動器例示了夾鉗制動器,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將本發明應用于懸臂制動器等對車輪的輪緣進行制動的所有的自行車用制動器。(b)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繞不同的兩個軸心擺動,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將本發明應用于例如利用ー個擺動軸心擺動的側式夾鉗制動器。(C)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驅動部件例示了自行車的曲柄臂和鏈條,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只要是根據自行車的車輪的輪輻等的自行車的行進而與自行車用制動器相對地運動的部件,則可以是任意的驅動部件。并且,本發明也可以應用于不是后輪而是前輪用的自行車用制動器。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該快速釋放機構具備 操作部,其能夠在閉合位置和從上述閉合位置移動后的釋放位置之間進行動作;以及抵接部,其設置于上述操作部,當上述操作部位于上述釋放位置時,該抵接部與用于驅動上述自行車的驅動部件抵接, 設置上述抵接部是為了在上述抵接部與上述驅動部件抵接后,隨著上述驅動部件的動作,使上述操作部從上述釋放位置移動到上述閉合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其中, 上述抵接部能夠與作為上述驅動部件的曲柄臂抵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其中, 上述曲柄臂具有凸輪面, 隨著上述曲柄臂的旋轉,上述抵接部與上述凸輪面抵接,上述操作部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其中, 上述抵接部具有凸輪面, 隨著上述曲柄臂的旋轉,上述曲柄臂與上述凸輪面抵接,上述操作部從上述釋放位置移動到上述閉合位置。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其中, 上述抵接部能夠與作為驅動部件的鏈條抵接。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其中, 上述操作部能夠轉動地設置于上述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制動臂, 該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還具備施力部件,該施力部件對上述操作部向上述釋放位置和上述閉合位置分開地施力。
全文摘要
一種自行車用制動器的快速釋放機構,即便操作部位于釋放位置,也能夠通過驅動部件的動作將操作部可靠地配置于閉合位置。快速釋放機構(30)具備動作桿(32)和抵接部(36)。動作桿(32)能夠在閉合位置和從閉合位置移動后的釋放位置之間進行動作。抵接部(36)設置于動作桿(32),當動作桿(32)位于釋放位置時,該抵接部(36)與用于驅動自行車的左曲柄(8)抵接。設置抵接部(36)是為了在抵接部與左曲柄(8)抵接后,隨著左曲柄(8)的動作,使動作桿(32)從釋放位置移動到閉合位置。
文檔編號B62M1/36GK102730137SQ201210089780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31日
發明者中倉正裕, 渡會悅義, 狩山修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