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履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如權利要求I前序部分所述類型的履帶機構。
背景技術:
從WO 03/018388A已知的一般的履帶機構的惰輪包括由單獨的分部組成的、具有U形橫截面的外部,和安裝用于可繞著軸線旋轉的內部,該內部以增厚的外邊沿從內側與外部的U形凹槽接合。每個分部經由兩個軸銷可運動地固定在增厚的邊沿中。中心圍繞的套環在邊沿外側處的兩個側面上預緊地插入有近似矩形橫截面的彈性環,并且彈性環將外部相對可運動地并且在兩側上具有徑向和軸向間隙地支撐在內部上。由于彈性環的預緊,其在軸向和徑向方向上都具有負載傳遞能力。除了徑向滑動導引外,在內部和外部之間沒有直接關聯。固定分部的橫向銷在外部和內部之間通過圓周方向上的形狀匹配形成驅動型緊 固件。在從US 3 730 013 A已知的一般的履帶機構的惰輪或驅動鏈輪中,各個外圓周部與轂狀內部僅僅通過插入它們之間的、預緊的彈性環而連接。在內部中,在軸向側,提供有鐘擺平衡系統,其具有分布在圓周方向上的滾動元件和可通過滾動元件相對于內部徑向運動的環。除了在外部和內部之間或在外部上的阻尼環,額外的外部彈性環插入在定位凹槽中。在從US 2010/0141026A已知的履帶機構的惰輪中,在內部的圓周凸緣處,環體通過張緊螺釘外部地固定在兩側上,所述螺釘以加寬的肩部突出到外面,超出外周凸緣的外周,并在它們之間接收具有T形橫截面的外環的基部,從而使得基部的內徑到外周凸緣的外徑具有徑向間隙。在朝外面開口的兩個環體的定位凹槽中,彈性環插入在基部的兩側上,它們預緊,從而使得它們獲得負載傳遞能力并傳遞徑向和軸向負載。環體的內壁張緊在內部的外周凸緣的外壁上,而外環的基部的外壁分別保持到環部的內壁的軸向間隙,從而使得外環通過預緊的彈性環相對于內部徑向和軸向對中。軸向間隙的程度能夠在每側O. 5到2. Omm之間,從而使得外環能夠具有相對于內部達到4. Omm的軸向運動部,這樣沒有提供專有的相對滑動引導。在從JP 56138068A已知的惰輪中,兩個外部圓周地安裝在內金屬部的外周上,從而使得它們在彼此之間限定出圓周的凹槽,其向外面開口。在圓周的凹槽中,在外部的內壁和內部的外周之間提供有加壓的彈性體管,該管徑向向外地作用于環形元件上并對抗履帶接頭的接頭套筒,該環形元件是通過摩擦磨損的材料,其不同于內部和外部的金屬材料。環形元件具有H形橫截面,并能夠適應于壓力管的膨脹或收縮放大或減小其半徑。在由US 5 758 932 A已知的履帶機構中,代替標準的圓周齒,一型面附接在驅動鏈輪的外周處,其類似于濕輪胎胎面那樣設計,并具有鉆石形突起,以接合履帶和位于中間的通道,以排出滲透的雜質。該圓周齒結構或者由驅動鏈輪的金屬材料制成,或者通過焊接和鑄造附接,從而包括金屬材料。還由于在履帶機構的驅動運行中的多邊形效應,履帶或履帶鏈節周期性地沖擊驅動鏈輪,從而產生大的噪音和不希望的磨損。
在從EP 2 050 664 A已知的道路整修機的履帶機構中,固體的橡膠套硬化到金屬惰輪的圓周上,經由其,惰輪與履帶接觸。固體的橡膠套必須承受整個負載并將其傳遞到惰輪的金屬部,這能夠導致大的磨損和浮動的駕駛感覺。在從US 2007/0029878A已知的履帶機構中,惰輪和驅動鏈輪完全由金屬制成,而負載經由金屬接觸表面傳遞到走行機構的懸架上,從而履帶不可避免的沖擊導致大的噪音的產生。在從US 3 647 270 A已知的履帶機構中,驅動鏈輪(翻轉器)和惰輪是金屬的,導致大的行走噪音。EP O 721 879 BI表示在惰輪中的兩個軸向分開的外部橡膠襯里。US 2002/0113489A表示在履帶機構的走行輪的圓周處的環分部,其經由包含在橡 膠套筒中的橫向銷而耦接到轂部上。橡膠套筒位于轂部的圓周中的環分部中的碟型凹口中。環分部經由橫向銷可運動地彼此耦接。該走行輪的外襯里的徑向引導是不可能的。DE 3 537 665 A涉及用于履帶機構的多部分惰輪或行走輪,其中在行走輪的內部和外部之間插入兩個環形阻尼層,而升高的引導套環提供在中間,支承肩提供在兩側上。其中沒有清晰的徑向引導。DE 2 617 342 A表示翻轉器,其中在剛性連接到轂上的兩個外冠狀齒之間,兩個橡膠襯里在外部附接在轂上,履帶能夠將其自身支撐在轂上,而在其之間,用于履帶橫向引導的引導鋸齒保持空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開始部分所述類型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通過履帶的穩定引導,在驅動運行中低的運行噪音。設定的目的通過權利要求I的特征而實現。驅動鏈輪和/或惰輪在軸和履帶之間分為內環形部和外環形部,它們相對于軸只能相對于彼此徑向運動地引導,從而相對彼此滑動。至少兩個阻尼層設置在各部之間的內偵U。在此,阻尼層承受通過履帶施加在驅動鏈輪或惰輪的金屬部上的負載,然而沒有與履帶直接接觸。這樣,由于各部之間的徑向相對運動消耗來自本質上徑向沖擊作用在阻尼層中的能量,有效的內部阻尼得以實現。由于各部引導為只相對于彼此徑向地滑動,沒有沖擊經由滑動引導傳遞,而橫向引導力得以建立。在行駛運行只通過履帶施加的不可避免的沖擊這樣通過集成的阻尼層得到阻尼,由此減小上述所有運行噪音和磨損。然而,阻尼層的集成需要設計為使得仍然有金屬接觸,至少存在于驅動鏈輪和履帶之間,以使阻尼層不過載或過早地使它們磨損,并主要地用于傳遞橫向引導力。雖然阻尼層最小化了運行噪音,通過本發明,阻尼層中的剪切力通過只有徑向滑動引導而得以避免,這將增加使用壽命,并確保履帶在輪子上穩定、直接的運行。在一種合適的實施方式中,在惰輪和/或可選地在驅動鏈輪中,除了具有近似相同直徑的兩個環形阻尼層提供在軸向外面并在軸向方向上通過間隔分開,在間隔區域中設置有驅動鏈輪的金屬外齒或惰輪的引導套環,從而在此發生主要的負載傳遞,而額外的阻尼層阻尼履帶產生的沖擊中突然的能量峰值,而不在該過程中過載,因為內阻尼層也起作用。各個額外的阻尼層附接在例如惰輪處的各個支承肩上的外面,并優選通過套合、過尺寸的冷縮配合、噴射、膠合或硬化而牢固地連接到其上。盡管升高的引導套環可選地在與履帶直接接觸中傳遞至少橫向引導力,履帶的沖擊還通過額外阻尼層得以阻尼,其不必如在惰輪的固體橡膠套的情形下那樣傳遞履帶的總的負載。該方案可以導致非常小的運行噪音,尤其是對于惰輪來說。阻尼層的阻尼材料合適地是增強的或未增強的彈性體,例如聚氨酯橡膠,例如具有在大約80和大約92之間的肖氏A硬度,和/或橡膠,例如硬橡膠。在合適的實施方式中,驅動鏈輪的外部包括圓周齒并形成為單部件的環盤或由分部組裝而成的環盤,具有內圓周基部和至少一個第一徑向引導結構,內部,其優選為了組裝而可分開,形成有通過至少一個第二徑向引導結構匹配第一徑向引導結構而匹配基部的圓周冠狀部,互相面對的圓柱形或圓錐形支撐表面提供在基部和冠狀部處,各個阻尼層設置在支撐表面之間,可選地牢固地連接到支撐表面上,而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通過徑向自由運動互相接合。驅動鏈輪的該實施方式結構簡單,并且通過徑向滑動引導而能防故障。
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包括引導套環和在兩側上的支承肩的惰輪的外部形成為具有至少一個內部第一徑向引導結構和在第一徑向引導結構的任一側上的圓柱形或圓錐形支撐表面的支撐環,可旋轉地安裝在軸上的內部形成為環形轂,其具有與第一徑向引導結構匹配的、至少一個第二徑向引導結構和在第二徑向引導結構的任一側上的圓柱形或圓錐形支撐表面,其在匹配支撐環的圓周冠狀部中,分別一個阻尼層設置在內和外支撐表面之間,優選牢固地連接到支撐表面上,而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僅通過徑向自由運動互相接合。履帶的幾乎所有負載,除了經由引導傳遞的橫向引導力,都經由阻尼層傳遞,從而使得它們有效地阻尼,可選地通過在引導套環的任一側上的外部額外阻尼層而支持。為了均勻的動力傳遞,滑動引導合適地與引導表面對軸向中心地設置。合適地,冠狀部比基部或支撐環軸向地更寬,徑向地突出到外面的環形凸緣提供在冠狀部的邊緣處,其確保基部或支撐環分別在軸向方向上而沒有金屬接觸,因為它們的突起優選小于阻尼層的徑向厚度。這還增加了阻尼層的橫向剛度。在尤其有利的實施方式中,具有在圓周方向上的形狀匹配和在徑向方向上的間隙的驅動型緊固件提供在驅動鏈輪和/或甚至惰輪的內部和外部之間,優選甚至在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機構之間。嚙合齒用于該目的。由此,作用于圓周方向上的剪切力在阻尼層上最小化,而扭矩可以傳遞通過阻尼層。關于制造有利的是,驅動型緊固件的齒是在第一徑向引導結構的環形凸緣的內圓周處的內冠狀齒,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的環形凹槽的基部處的外冠狀齒。這些冠狀齒能夠由驅動輪或惰輪的部件的材料直接形成,或者分別制造然后固定。合適地,這些是通過銑刨、扎接或拉削制造的擺線冠狀齒,其能夠相對較好地承受臟污和環境影響。在一種有利的實施方式中,阻尼層或每個阻尼層的軸向寬度近似等于或大于圓周齒或引導套環的軸向外寬度,和/或冠狀部的軸向寬度對應于圓周齒或引導套環各自的軸向外寬度的近似三倍。在一種合適的實施方式中,環形轂在惰輪中經由外部密封的滾動軸承支撐在在限定出軸的樞軸上,并經由優選具有抗扭保護,例如彈性擋圈的夾緊螺母在至少一側上固定。這是對于其組裝有利的阻尼惰輪的方案。合適地,惰輪和/或驅動鏈輪的內部和外部包括鋼或鋼鑄件。
在結構簡單的實施方式中,第一徑向引導結構具有環形凸緣,其從鄰近的支撐表面突出到里面,具有近似矩形橫截面,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包括環形凹槽,其也具有近似矩形的橫截面,相對于支撐表面凹進到里面。相反的結構形狀也是可能的,也即環形凸緣從內部突出到外面,而環形凹槽位于外部中。環形凸緣在大表面上穩固地在環形凹槽中徑向引導,并減輕可能損壞阻尼層的撓曲和剪切力。這樣可以存在直接的金屬接觸,或引導表面可以包括滑動或保護覆蓋物。
通過參考附圖舉例說明本發明的主題的實施方式,其中圖I表示具有履帶機構的路面整修機或供料機的示意側視圖,圖2表示履帶機構的惰輪的實施方式的徑向局部剖視圖,圖3表示履帶機構的驅動鏈輪的徑向局部剖視圖, 圖4表示履帶機構的惰輪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徑向局部剖視圖,圖5表示履帶機構的局部區域的側視圖,局部為剖視圖,圖6表示圖2細節的變型,局部為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中示意性地表示的路面整修機或供料機F,包括具有前料斗2的底盤1,升高的主動力設備3,例如柴油機,其具有未示出的泵傳送機構,以液壓地促動工作組件,在其后面是駕駛員臺4,底面處是在任一側上的履帶機構5。履帶機構5包括有驅動鏈輪T (翻轉器),例如通過液壓調節器6驅動,還包含有惰輪L,其與支撐輥8 一起設置在支撐結構40處和履帶R中,并經由未示出的懸架連接到底盤I上。惰輪L通過張緊設備9作用,以使履帶R保持在需要的運行張力下(參見圖5)。在例如圖I的履帶機構5的運行中,根據圖5,發生多邊形效應,其中履帶R(在運動方向F上)在點P的區域中周期性地施加沖擊到例如惰輪L的支撐環15上,該沖擊在通過金屬傳遞到支撐結構40時產生大的運行噪音。圖2表示例如用于圖I的惰輪L的實施方式,其包括集成阻尼,以減小運行噪音,該噪音主要產生于履帶R由于多邊形效應導致的沖擊。可設想的是,為履帶機構5中的惰輪L和驅動鏈輪T都提供阻尼,或者只為惰輪L或只為驅動鏈輪T提供阻尼。圖2所示的惰輪L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到樞軸10上,該樞軸10限定出軸線X并設置在屬于張緊和側部支撐設備的結構的邊框11之間,在該張緊和側部支撐設備處提供有引導叉12。(鋼或鋼鑄件的)惰輪L分為外部13和內部14。在它們之間結合有兩個阻尼材料(彈性體和/或橡膠,增強的或未增強的)的環形阻尼層D。外部13是支撐環15,其具有近似T形橫截面,中心圓周升高的引導套環16,和設置在引導套環16任一側上的凹進的支承肩17,在本實施方式中,履帶R的鏈節支承在該支承肩上。在支撐環15的底側提供有兩個圓柱形或錐形的支撐表面18,它們通過軸向間隔分開,在它們之間、在該間隔區域中具有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例如通過向內突出的環形凸緣20,徑向側面21以及內圓周22限定出,該環形凸緣20具有近似矩形的橫截面。內部14是具有比支撐環15更寬的外冠狀部42的環形轂23,其包括在第二徑向引導結構26任一側上的圓柱形或錐形的支撐表面25,它們的外面在環形轂23的邊緣處通過突出的環形凸緣24(或突起)限定。環形凸緣24在外部夾在阻尼層D的周圍。它們的突起比阻尼層D的徑向厚度更小。每個阻尼層D的軸向寬度大約對應于例如引導套環16的外部寬度。冠狀部42的軸向寬度大約對應于例如三倍的引導套環16的外部寬度。阻尼層D的徑向厚度大約對應于例如引導套環16的突起。在示出的實施方式中的第二徑向引導結構26包括環形凹槽27,其相對于支撐表面25后移,具有近似矩形的橫截面和徑向內側28,環形凸緣20的外壁引導在所述徑向內側28之間以只進行徑向運動。環形凸緣20在環形凹槽30內的插入深度小于環形凹槽30的徑向深度。通過其形成具有平行的引導表面對的徑向滑動引導結構。在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作為選擇(對于惰輪不是絕對必需的),在圓周方向上具有 形狀匹配的驅動型緊固件M提供在外部和內部13、14之間。該驅動型緊固件M通過以徑向間隙嚙合的齒29、30形成,也即例如在環形凸緣20內徑處的內冠狀齒和在圓周凹槽27的基部處的外冠狀齒。合適地,這些是擺線冠狀齒。在未示出的替換方案中,驅動型緊固件M可以通過橫向銷形成,從環形轂23開始,所述橫向銷穿插到環形凸緣20。橫向銷可以嵌入在具有插入的阻尼材料的套筒中,或者接合在孔中,例如在設有緩沖材料襯里的環形轂23中。為了惰輪L的旋轉安裝,滾動軸承32安裝在樞軸10上,它們的外面通過密封件33密封,并通過夾緊螺母34固定到樞軸10上。抗扭保護35可以提供用于夾緊螺母34,例如通過具有套環狀彈性擋圈的夾緊螺母34,其例如與樞軸10密接。這里還可以設置平頭螺釘。履帶R施加到外部13上的沖擊這里通過引導套環16和支承肩17直接吸收,然而不傳遞到環形轂23上,而是經由在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19、26之間的徑向自由運動或經由在齒29、30之間的齒隙消耗在阻尼層D中。圖3表示驅動鏈輪T的實施方式,其也具有集成的阻尼。圖3所示的驅動鏈輪T (翻轉器)類似于圖2的惰輪L,分為外部37和內部41,在它們之間提供有兩個軸向分開的阻尼層D。外部37是支撐圓周齒36的環盤38,圓周齒接合在履帶R鏈節之間。在環盤38的內表面處,加寬的基部39形成在底側,其提供有支撐表面40 (圓柱形或圓錐形),在支撐表面之間設置有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 (類似于圖2)。內部41 (為了組裝,可選地包括兩個部分41a、41b)具有冠狀部43,其比基部39更寬,并以環形凸緣24圍繞基部。在內部41中,類似于圖2提供有第二徑向引導結構26,其提供在用于阻尼層D的圓柱形或圓錐形支撐表面46之間,在它們之間設置有間隔。內部41接續在盤體44中,在盤體中形成用于傳遞驅動扭矩的孔45。在圖3中,在內部和外部37、41之間也提供有嚙合齒29、30形式的驅動型緊固件M,其在圓周方向上形狀匹配,所述嚙合齒具有徑向齒隙,從而使得阻尼層D能夠通過在內部和外部37、41之間的僅有的徑向相對運動而阻尼傳遞的沖擊。圖4所示的惰輪L的簡化的實施方式包括阻尼層D’,其形成為類似在引導套環16任一側上的支承肩17上的襯里,從而使得引導套環16承受和傳遞大部分負載,而使得阻尼層D只承受一部分總負載和履帶R的沖擊。比較于圖2和3,這里的阻尼層D相對較薄,它們分別具有類似于引導套環16的相應外寬度的軸向寬度。類似于圖2,惰輪L的外部13a經由滾動軸承32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限定出軸線X的樞軸10上,并通過夾緊螺母34和抗扭保護件35固定。引導套環16將橫向引導力傳遞到樞軸10上,這樣減輕阻尼層D’的負擔。阻尼層D’牢固地座落在通過支承肩17形成的支撐表面上,例如通過冷縮配合或套合,或通過膠合、硬化、噴射、涂敷等。在類似于圖2的視圖中,圖6表示惰輪L的細節變型,其基本如圖2那樣設計。不同于圖2的實施形式,圖6中,相同直徑的兩個軸向分開的阻尼層D’額外地附接在外部13的支承肩17上,所述阻尼層在中間包圍引導套環16,并例如與在惰輪L的外部 和內部13、14之間的內阻尼層D具有類似的強度和寬度。盡管該原理非常適用于惰輪,這樣的額外的阻尼層D’還可以提供在驅動鏈輪上(例如圖3)。阻尼層D、D’例如可以包括聚氨脂橡膠,其肖氏硬度在大約80和92之間,且它們可以增強或不增強。所述額外的阻尼層D’可以以過尺寸冷縮配合或涂敷以涂層。在圖6中示出了履帶R的襯墊38,其與履帶接頭36的履帶銷37和/或鏈節板39連接。至少所述鏈節板39接觸所述額外的阻尼層D’,而引導套環16至少在一些情形下為履帶R產生側向引導力,其經由圖6中未示出的徑向滑動引導和在支撐結構40中的惰輪的旋轉安裝(圖I)而吸收。
權利要求
1.一種履帶機構(5),尤其是路面整修機或供料機(F)的履帶機構,具有驅動鏈輪(T),該驅動鏈輪包括圓周齒(36)并可繞著軸線(X)旋轉驅動,還具有至少一個惰輪(L),該惰輪在履帶(R)里面繞著軸線(X)自由旋轉,其中,該惰輪(L)至少在中心升高的引導套環(16)的一側包括降低的圓周支承肩(17),并且包括阻尼材料的至少一個阻尼層(D、D’ )在軸線(X)和履帶(R)之間集成在驅動鏈輪⑴或惰輪(L)中,在軸線⑴和履帶(R)之間,,驅動鏈輪⑴或惰輪(L)同軸地分為內部和外部(13、14;37、41),且至少兩個軸向分開的阻尼層(D)被設置在所述內部和外部(13、14)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部和外部(13、14 ;37、41)相對于所述軸線(X)引導,從而使得相互之間僅僅徑向滑動,并通過阻尼層(D)僅僅可相對于彼此徑向運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驅動鏈輪(T)和/或惰輪(L)的外部,額外地提供兩個外部環形阻尼層Φ’),它們在軸向上通過間隔分開并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徑,在該間隔區域中設置有分別與履帶(R)直接進行接觸的金屬外齒(36)或引導套環(16),所述外齒或引導套環突出于外阻尼層(D’ )到外面,并且各個外阻尼層(D’ )附接 在支承肩(17)上,并通過套合、過尺寸冷縮配合、噴射、膠合、涂敷或硬化牢固地連接到其 上。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層(D)的阻尼材料包括增強的或未增強的彈性體,例如聚氨酯和/或橡膠。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鏈輪(T)的外部(37)包括圓周齒(36)并形成為金屬環盤(38),該金屬環盤由單件組成或由帶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的內圓周基部(39)的分部組裝而成,其中優選可分開的內部(41)包括與基部(39)匹配的圓周冠狀部(43),第二徑向引導結構(26)匹配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在所述基部(39)和所述冠狀部(43)處,至少在徑向引導結構的軸向側處,提供有互相面向的圓柱形或圓錐形的支撐表面(40、46),所述阻尼層(D)設置在支撐表面(40、46)之間,每個優選牢固地與一個支撐表面連接,且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形成僅僅徑向自由運動的優選為金屬的滑動引導嚙合。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導套環(16)和在任一側上的支承肩(17)的所述惰輪(L)的外部(13)形成為支撐環(15),該支撐環具有內部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和在第一徑向引導結構的任一側上的圓柱形或圓錐形的支撐表面(18),可旋轉地安裝在軸線(X)上的惰輪的內部(14)形成為環形轂(23),其具有與第一徑向引導結構(19)匹配的第二徑向引導結構(26)和在匹配支撐環(15)的圓周冠狀部(42)中的、在第二徑向引導結構的任一側上的圓柱形或圓錐形支撐表面(25),在支撐表面(18、25)之間分別設置有一個阻尼層(D),優選與支撐表面牢固地連接,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形成僅僅徑向自由運動地嚙合的滑動引導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冠狀部(42、43)分別比基部(39)或支撐環(15)在軸向更寬,并包括在邊緣處徑向突出到外面的環形凸緣(24),其突起小于阻尼層(D)的徑向厚度。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在內部和外部(13、14;37、41)之間,優選在第一和第二徑向引導結構之間,嚙合齒(29、30)提供為驅動型緊固件(M),具有徑向方向上的間隙和在圓周方向上的形狀匹配,且所述齒(29、30)是在環形凸緣(20)處的內冠狀齒和在環形凹槽(27)的基部處的外冠狀齒,優選地每個均為通過銑刨、扎接或拉削制造的擺線冠狀齒。
8.根據在前至少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層(D)的軸向寬度大約等于或大于所述圓周齒(36)或引導套環(16)的軸向外寬度,和/或所述冠狀部(42,43)的軸向寬度大約分別對應于所述圓周齒(36)或引導套環(16)的軸向外寬度的三倍。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惰輪(L)的環形轂(23)經由外部密封的滾動軸承(32)支撐在限定出軸線(X)的樞軸(10)上,并且至少在一側通過優選具有抗扭保護件(35),例如彈性擋圈的夾緊螺母(34)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履帶機構,其特征在于在外部中的所述第一徑向引導結構是從支撐表面突出到里面的環形凸緣(20)并具有近似矩形的橫截面,而在內部中的第二徑向弓丨導結構是具有近似矩形橫截面的環形凹槽(27),其相對于支撐表面向內凹進。
全文摘要
在路面整修機或供料機(F)的履帶機構(5)中,其具有驅動鏈輪(T),包括圓周齒(36)并可繞著軸線(X)旋轉驅動,還具有至少一個惰輪(L),其在履帶(R)里面繞著軸線(X)自由旋轉,包括阻尼材料且僅僅徑向滑動的引導的阻尼層(D)在軸線(X)和履帶(R)之間集成在驅動鏈輪(T)和/或惰輪(L)中。
文檔編號B62D55/096GK102887179SQ20121025009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8日
發明者阿瑟·布勞恩 申請人:約瑟夫福格勒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