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技術,尤其是一種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
背景技術:
目前,大中型客車一般采用發動機的安裝方式為后置,發動機后置客車的尾部格柵的較大的節流作用,使冷卻系統和發動機艙散熱情況較差,發動機艙由客車側圍、后圍及地板組成不規則的空間,機艙及冷卻系統的散熱通過側圍和后圍的格柵孔進行散熱。發動機艙內各部件布置得很緊湊。同時,較多的高溫部件(如散熱器、中冷器、發動機本體、排氣歧管及渦輪增壓器等)導致整個發動機艙散熱條件惡化,導致發動機溫度過高,夏天會出現開鍋問題,使客車不能正常行駛,嚴重時導致運行故障。因此,有必要仔細設計發動機艙的出口格柵和后車身流線形式,并加裝附屬部件,提高汽車散熱器總成的散熱性能,使發動機 艙中的氣流流動更加通暢。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該類型后車身可以充分減少因為出風引起的節流作用,并對出風氣流有抽吸作用,提高汽車散熱器總成的散熱性能,使發動機艙中的氣流流動更加通暢,有效降低可能出現的過熱現象。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所述后車身的曲面形狀斷面為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與雙紐線圓滑過渡連接組合而成。所述后車身上車頂與后車身過渡部分為雙紐線曲面,其斷面曲線的極坐標表達式為R = 330yjCos(Id) ram,式中35° ^ Θ ^ O。ο點坐標距離客車上緣為a=192mm,距離客車外緣為b=330mm。后車身表面為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即均勻雙三次曲面,其伴隨集矩陣為
12 22 3114 _
55 2617 23
1057 3321 5 37 6112所述后車身上設置的出風格柵的斷面從上到下依次由若干段扇形弧圓滑過渡連接組成。所述出風格柵的斷面從上到下依次由半徑為1300mm、1280mm、1260mm、1230mm、1200mm> 1150mm的扇形弧組成,相對應的各扇形弧的寬度依次為16mm、18mm、21mm、22mm、20mm、18mm0所述后車身上車頂與后車身過渡處通過連接柱連接有導流片。[0014]所述導流片外形與車頂與后車身過渡處的形狀一致。所述后車身上設置的出風格柵外部通過支撐柱連接有凸起的流線型尾翼,其中流線型尾翼的凸起部分與出風格柵相對應。此結構對出風格柵處的氣流有抽吸作用。所述流線型尾翼的凸起部分曲線表達式為R = 420^/cos(26>) _。32。彡 Θ 彡 O。 流線型尾翼距離車身最近為a2=80mm,最遠為b2=180mm,o點坐標距離尾翼上緣為a2=192mm,距離客車外緣為b3=330mm。所述流線型尾翼由低碳鋼板卷制而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可以有效冷卻發動機艙,其改進包括后車身的自身外觀形狀和出風格柵及凸起的流線型尾翼。根據發動機后置后驅的客車行駛時的空氣動力學特點,汽車尾部的發動機艙斷面的曲線為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加雙紐線組合而成;出風格柵根據吸風風扇的抽吸氣流的方向為扇形弧,車頂和車身過渡處加一導流片,出風格柵后面加一凸起的尾翼。這種新型結構的客車后車身可以充分減少因為出風引起的節流作用,并對出風氣流有抽吸作用,提高汽車散熱器總成的散熱性能,使發動機艙中的氣流流動更加通暢,有效降低可能出現的過熱現象。
圖I表示的是發動機后置客車的后車身;圖2表示的是側面角度的客車后車身;圖3表示的是后車身出氣格柵及相對于風扇位置;圖4表示的是后車身斷面曲線形式;圖5表示的是后車身導流片形式與安裝位置;圖6表示的是后車身尾翼結構形式與安裝位置;其中I.導流片,2.尾翼,3.后車身,4.出風格柵,5.雙紐線曲線,6.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7.風扇位置,8.連接柱,9.支撐柱.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和圖2表示的是可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新型結構客車后車身,包括后車身3、出風格柵4、導流片I和凸起的流線型尾翼2。為減少氣流通過頂面后緣和側緣出現的渦流或分流情況,車身過渡的部分為雙紐線曲線5,如圖3所示,其斷面曲線的表達式為R = 33O^cos(20) mm35° ^ Θ ^ O。ο點坐標距離客車上緣為a=192mm,距離客車外緣為b=330mm。后車身3表面為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即均勻雙三次曲面,其伴隨集矩陣為—12 22 3] 14 —
55 2617 23
10 573321 5 37 61 12為減少吸風風扇出氣造成的節流情況,出風格柵4仿吸風風扇的氣流方向為扇形弧,圖4表明了風扇位置7附近的出風格柵4,從上到下扇形弧的半徑為分別1300mm、1280mm、1260mm、1230mm、1200mm、1150mm,弧的寬度為 16mm、18mm、21mm、22mm、20mm、18 mm。圖5表明車頂和車身過渡處加一導流片I及連接柱8,導引一部分氣流沿客車后面流下。材料為低碳鋼,其半徑為360mm,厚度為3mm,連接柱8的材料為低碳鋼,直徑為5mm。圖5表明出風格柵4的后面有一凸起的流線型尾翼2及支撐柱9,此結構對出風格柵4處的氣流有抽吸作用。流線型尾翼2的材料為低碳鋼,厚度為2mm卷制而成,流線型的曲線表達形式為R = 420^cos(2^) ram32。彡 Θ 彡 O。流線型尾翼2距離車身最近為a2=80mm,最遠為b2=180mm, ο點坐標距離尾翼上緣為a=192mm,距離客車外緣為b=330mm。支撐柱9的材料為低碳鋼,直徑為5mm。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
權利要求1.一種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后車身的曲面形狀斷面為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與雙紐線圓滑過渡連接組合而成。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后車身上車頂與后車身過渡部分為雙紐線曲面,其斷面曲線的表達式為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后車身上設置的出風格柵的斷面從上到下依次由若干段扇形弧圓滑過渡連接組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出風格柵的斷面從上到下依次由半徑為1300mm、1280mm、1260mm、1230mm、1200mm、1150mm的扇形弧組成,相對應的各扇形弧的寬度依次為16mm、18mm、21mm、22mm、20mm、18mm。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后車身上車頂與后車身過渡處通過連接柱連接有導流片。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導流片外形與車頂與后車身過渡處的形狀一致。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后車身上設置的出風格柵外部通過支撐柱連接有凸起的流線型尾翼,其中流線型尾翼的凸起部分與出風格柵相對應。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流線型尾翼的凸起部分曲線表達式為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特征是,所述流線型尾翼由低碳鋼板卷制而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有效冷卻發動機艙的客車后車身,其可以有效冷卻發動機艙,包括后車身的自身外觀形狀和出風格柵及凸起的流線型尾翼。根據發動機后置后驅的客車行駛時的空氣動力學特點,汽車尾部的發動機艙斷面的曲線為非均勻有理B樣條曲線加雙紐線組合而成;出風格柵根據吸風風扇的抽吸氣流的方向為扇形弧,車頂和車身過渡處加一導流片,出風格柵后面加一凸起的尾翼。這種新型結構的客車后車身可以充分減少因為出風引起的節流作用,并對出風氣流有抽吸作用,提高汽車散熱器總成的散熱性能,使發動機艙中的氣流流動更加通暢,有效降低可能出現的過熱現象。
文檔編號B62D25/08GK202703701SQ2012202380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4日
發明者閆偉, 李國祥, 王桂華, 李世偉, 田杰安, 武憲磊 申請人: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