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ー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詳而言之為強化束管套設于自行車時的緊固力,且避免束管斷裂或變形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的自行車束管是用來緊束于自行車車桿上,用以固定座椅或其余自行車上所需裝備的對象,而束管構造大致呈C形,且于束管的一端具有缺ロ以及連通缺ロ的套孔,又將束管套設于自行車車桿上,使其車桿的外周與套孔孔璧相互貼靠,最后再以螺絲組件將束管的兩端予以鎖設固定,而束管由內夾掣縮合并套固于自行車車桿上。然而,為了避免束管的套設而使自行車的車桿外觀有所刮損,常見的皆會在束管的套孔內壁貼設有束片,但是束片卻未與束管相互組裝一起,而是利用束管逐漸縮合的功效,使束片夾設于束管的內壁以及自行車車桿的外周,請參閱中國臺灣專利公告號M248697「自行車束管之改良結構」,其主要于一束管本體預設處設有ー剖溝,而內緣則凹設有一可供束片套設的凹部,其中該束片ー側形成有一受螺固時可產束緊功效的缺ロ槽,一中管內徑孔可容設一座管桿體,而束管本體可套設在中管上,而該中管上剖設有一直向槽,該直向槽和束管本體內束片的缺ロ槽呈一水平相對狀,續,利用螺固件螺固在束管本體第一束管部及第ニ束管部的相連通螺紋孔內,使的旋動迫緊束管本體的第一束管部,同時借由束片的缺ロ槽及中管的直向槽水平相對位置,可達到分散束緊應カ及束緊中管的功效,使的中管的束緊應カ因平均分散而不會產生中管變形或斷裂的情事。上述為一般現有束管的結構與作用,雖然可免除自行車車桿外觀受到束管刮傷而有所不美觀,以及分散束管緊束的應力,但是,在裝設束片時極為不便,必須先將束管緊鎖至適當位置與距離,再將束片由束管與自行車車桿外觀所形成的夾縫處插設而入,如此ー來,利用此方式除了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外,也無法有效確定墊片是否位于束管內的位置,容易有偏離束管的情況發生 。故,現有技術上的束管并無法有效改善上述所述的缺點。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人利用許多時間投入研究相關知識,并加以比較各項優劣,且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并歷經多次實驗與測試,而終于推出ー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改善現有技術上束片裝設于束管時,無法有效且快速將束片裝設于束管套孔,又容易在裝設后產生束片偏離的情況產生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無法利用有效且快速的方式將束片組裝于束管與自行車車桿之間,且容易有裝設后束片偏離束管的情況產生的缺點,而提供一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能減少束片組裝于束管上所耗費的時間,能有效且確實將束片組裝于束管上而不會有偏離的情況產生,達到增加束管件與強化環彼此相互組設的穩固カ的功效與目的。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0008]—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而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具有ニ個實施狀態,其中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狀態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包括一束管件,該束管件呈C形,且該束管件圍構形成一套孔及一連通套孔的剖ロ,而于該束管件兩端各凸設有ー鎖凸部,各鎖凸部開設有一鎖孔;一螺固組件,該螺固組件穿設于束管件兩端的鎖凸部的鎖孔;一強化環,該強化環環設于束管件的外周。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狀態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進ー步包括有下列技術特征1.該束管件外周與各鎖凸部的夾角處設有ー組接槽,該組接槽包括有一圓槽端及ー連接圓槽端與組接槽的槽ロ的頸槽段,而該強化環兩端對應組接槽各具有ー套接部,該套接部包括有ー對應圓槽端的圓頭端,以及ー對應頸槽段的頸段,該強化環可由束管件兩側的任一側滑設插組入組接槽內并予以定位。2.該強化環的厚度薄于束管件的厚度。3.該螺固組件的末端設有ー螺紋段,而束管件的任一鎖凸部的鎖孔內壁對應螺固組件的螺紋段設有ー內螺紋段,螺固組件穿設入鎖孔,并使螺紋段與內螺紋段相互螺合,以固定束管件套設于自行車車桿上。本實用新型第二 實施狀態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包括一束管件,該束管件呈C形,且該束管件圍構形成一套孔及一連通套孔的剖ロ,而于該束管件兩端各凸設有ー鎖凸部,各鎖凸部開設有一鎖孔;一強化環,該強化環組設于束管件的套孔內,并貼靠于套孔孔壁,而該強化環兩端各凸設有ー凸耳,各凸耳貼靠于剖ロ的內壁面,且各凸耳對應鎖凸部的鎖孔開設有ー穿孔;一螺固組件,該螺固組件穿設于鎖凸部的鎖孔及凸耳的穿孔。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狀態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進ー步包括有下列技術特征1.該束管件開設有ー剖孔,而該剖孔所開設的方向由束管件與鎖凸部的夾角處,至另一端鎖凸部與束管件的夾角處,且該剖孔減輕束管件的重量。2.該強化環的厚度薄于束管件的厚度。3.該螺固組件的末端設有ー螺紋段,而束管件的任一鎖凸部的鎖孔內壁對應螺固組件的螺紋段設有ー內螺紋段,螺固組件穿設入鎖孔,并使螺紋段與內螺紋段相互螺合,以固定束管件套設于自行車車桿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減少束片組裝于束管上所耗費的時間,能有效且確實將束片組裝于束管上而不會有偏離的情況產生,達到增加束管件與強化環彼此相互組設的穩固カ的功效與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ー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組件的分解示意圖。[0028]圖2是本實用新型套設于自行車車桿上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剖面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6是圖5所示AA線段剖面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開設有剖孔的組件分解示意圖。圖8是圖7所示組合立體示意圖。圖9是圖8所示BB線段剖面示意圖。圖中標號說明I束管件11套孔12剖ロ13鎖凸部131鎖孔1311內螺紋段14組接槽141圓槽端142頸槽段15剖孔
`[0042]2螺固組件21螺紋段3強化環31套接部311圓頭端312頸段32凸耳33穿孔4自行車車桿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為了減少束片組裝于束管上所耗費的時間,且能有效且確實將束片組裝于束管上而不會有偏離的情況產生,而本實用新型于下列舉ニ個實施例,其中第一實施例各組件組配關系以及主要有關其功效及特點,以搭配下列各相關附圖作一簡單實施例說明。請參閱
圖1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型態為ー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包括一束管件1,該束管件I呈C形,且該束管件I圍構形成ー套孔11及ー連通套孔11的剖12,而于該束管件I兩端各凸設有一鎖凸部13,各鎖凸部13開設有ー鎖孔131 ;一螺固組件2,該螺固組件2穿設于束管件I兩端的鎖凸部13的鎖孔131 ;一強化環3,該強化環3環設于束管件I的外周;據此,束管件I借由強化環3的設置,以分散束管件I緊束的應力,且達到増加束管件I與強化環3彼此相互組設的穩固カ的功效與目的(前述為本實用新型主實施例的主要技術特征)。請參閱
圖1所示,根據上述說明為了穩固強化環3與束管件I的組設,以及減少裝設時間的耗費,在該束管件I外周與各鎖凸部13的夾角處設有ー組接槽14,該組接槽14包括有一圓槽端141及一頸槽段142,該圓槽端141由束管件I及鎖凸部13的夾角處朝剖ロ12方向開設,而頸槽段142則連接圓槽端141與組接槽14槽ロ,使其圓槽端141借由頸槽段142向外連通,又強化環3兩端對應組接槽14各具有一套接部31,且該套接部31包括有ー對應圓槽端141的圓頭端311,以及ー對應頸槽段142的頸段312,借由強化環3的套接部31的設置,使得強化環3可由束管件I兩側任ー側滑設插入組接槽14內,并利用組接槽
14與套接部31的對應組設而穩固定位。請參閱圖2所示,根據上述強化環3與束管件I的組裝說明,將組設有強化環3的束管件I套設于自行車車桿4,再螺轉螺固組件2,使束管件I逐漸朝自行車車桿4四周緊縮,且束管件I的剖ロ 12也逐漸縮小,而束管件I借由強化環3的組設,以分散束管件I緊束自行車車桿4的應力,且防止束管件I的斷裂,且進一歩借由束管件I的組接槽14設置,使強化環3能穩固與束管件I組設,達到防止強化環3在組裝后的偏移,且節省組裝的時間。請參閱
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強化環3與束管件I的組設另具有下列特點,現于下列以予詳細說明1. 一般自行車講求的輕量化,以減少自行車所承受的負重,為了避免強化環3的組設而帶來些許負重而影響騎乘者的騎乘,在強化環3的設置上,該強化環3的厚度薄于束管件I的厚度,且該強化環3為重量較輕的碳纖維,碳纖維除了重量輕以外,還具有高強度硬度,可分散束管件I套設于自行車車桿4上時的應力,且避免束管件I的斷裂或變形(本實用新型是以說明如何達到輕量化的功能,并非用以限定強化環3的材質)。2.在騎乘自行車時,在于自行車上的組件皆必須穩固裝設,避免撞擊自行車車桿4而造成壞損,該束管件I的任一鎖凸部13的鎖孔131內壁設有ー內螺紋段1311,而將螺固組件2的末端穿設入束管件I兩端的鎖凸部13,且對應內螺紋段1311設有ー螺紋段21,把螺固組件2的螺紋段21與鎖孔131內的內螺紋段1311相互螺鎖,使其束管件I能緊束于自行車車桿4上,避免束管件I任意滑脫而撞擊自行車車桿4,而借由螺固組件2的螺松或螺鎖,也使得騎乘者能自行調整束管件I的緊束位置。請參閱圖4至圖6所示, 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型態,其不同于第一種實施型態的地方在于強化環3裝設于束管件I內,且環設貼靠于套孔11內壁,而該強化環3兩端各凸設有ー凸耳32,各凸耳32貼靠于剖ロ 12的內壁面,且各凸耳32對應鎖凸部13的鎖孔131開設有一穿孔33,再將螺固組件2穿設入束管件I的鎖凸部13以及強化環3的ニ凸耳32,使強化環3能穩固裝設于束管件1,以達到分散束管件I緊束自行車車桿4的應力,且達到増加束管件I與強化環3彼此相互組設的穩固カ的功效與目的。而根據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說明,第二實施例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的特點在于,為了因應自行車輕量化,請參閱圖7至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另于束管件I上開設有ー剖孔15,而該剖孔15所開設的方向由束管件I 一端與鎖凸部13的夾角處,至另一端鎖凸部13與束管件I的夾角處,借由剖孔15的開設,以達到輕量化的功效。又隨著人們對審美觀的想法也越來越多元,本實用新型在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的束管件I與強化環3的設置,強化環3在外觀顏色設置上系與束管件I為不同顔色,借以使本實用新型具有不同色彩的變化,除此之外,利用顔色的不同,提供使用者能清楚辨識強化環3所裝設的位置。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0062]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結構設計、使用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產業發展所需,且所掲示的結構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具有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符合有關新型專利要件的規定,故依法提起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束管件,該束管件呈C形,且該束管件圍構形成一套孔及一連通套孔的剖口,該束管件兩端各凸設有一鎖凸部,各鎖凸部開設有一鎖孔; 一螺固組件,該螺固組件穿設于束管件兩端的鎖凸部的鎖孔; 一強化環,該強化環環設于束管件的外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管件外周與各鎖凸部的夾角處設有一組接槽,該組接槽包括有一圓槽端及一連接圓槽端與組接槽的槽口的頸槽段,而該強化環兩端對應組接槽各具有一套接部,該套接部包括有一對應圓槽端的圓頭端,以及一對應頸槽段的頸段,該強化環由束管件兩側的任一側滑設插入組接槽內并予以定位。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強化環的厚度薄于束管件的厚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固組件的末端設有一螺紋段,而束管件的任一鎖凸部的鎖孔內壁對應螺固組件的螺紋段設有一內螺紋段,螺固組件穿設入鎖孔,并使螺紋段與內螺紋段相互螺合,以固定束管件套設于自行車車桿上。
5.一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束管件,該束管件呈C形,且該束管件圍構形成一套孔及一連通套孔的剖口,而于該束管件兩端各凸設有一鎖凸部,各鎖凸部開設有一鎖孔; 一強化環,該強化環組設于束管件的套孔內,并貼靠于套孔孔壁,而該強化環兩端各凸設有一凸耳,各凸耳貼靠于剖口的內壁面,且各凸耳對應鎖凸部的鎖孔開設有一穿孔; 一螺固組件,該螺固組件穿設于鎖凸部的鎖孔及凸耳的穿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管件開設有一剖孔,該剖孔所開設的方向由束管件一端與鎖凸部的夾角處,至另一端鎖凸部與束管件的夾角處。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強化環的厚度薄于束管件的厚度。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固組件的末端設有一螺紋段,而束管件的任一鎖凸部的鎖孔內壁對應螺固組件的螺紋段設有一內螺紋段,螺固組件穿設入鎖孔,并使螺紋段與內螺紋段相互螺合,以固定束管件套設于自行車車桿上。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的自行車束管結構,包括一束管件,該束管件呈C形,且該束管件圍構形成一套孔及一連通套孔的剖口,該束管件兩端各凸設有一鎖凸部,各鎖凸部開設有一鎖孔;一螺固組件,該螺固組件穿設于束管件兩端的鎖凸部的鎖孔;一強化環,該強化環環設于束管件的外周。本實用新型能減少束片組裝于束管上所耗費的時間,能有效且確實將束片組裝于束管上而不會有偏離的情況產生,達到增加束管件與強化環彼此相互組設的穩固力的功效與目的。
文檔編號B62K19/40GK202879714SQ201220425140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4日
發明者陳潮湖 申請人:金享車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