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前簧后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重型汽車懸架系統,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前簧后支架。
背景技術:
目前,為滿足重型汽車系列化、配置多樣性的要求,開發了多種重型汽車的駕駛室,不同尺寸規格的駕駛室對其懸置位置的要求也不相同,考慮到汽車懸架系統與駕駛室后懸置在車架上的布置情況,當采用窄體駕駛室時,駕駛室后懸置支架與前懸架鋼板彈簧支架即前簧后支架的位置發生干涉,影響駕駛室后懸置支架的裝配。因此需合理設計支架結構,以避免兩支架間互相干涉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駕駛室后懸置支架與前簧后支架的干涉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滿足強度要求并且重量較輕的前簧后支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前簧后支架,為V形敞開式空腔結構,包括基座5和兩側的V形翼6,V形翼6靠近基座5的地方形成凸緣,為主要支撐端7, V形翼6遠離基座5的一端為輔助支撐端8,主要支撐端7和輔助支撐端8處對稱設有連接孔9。駕駛后懸置支架I為三角形底板結構,將前簧后支架2設計成V形敞開式空腔結構可合理利用空間,避免裝配時兩支架間互相干涉。使用中,用螺栓通過連接孔9將前簧后支架2固定在車架10上。進一步地,前簧后支架的主要支撐端7的連接孔數多于輔助支撐端8的連接孔數,以保證足夠的連接強度。為滿足在各種通用化、系列化的車架上安裝的要求,各連接孔9在水平和豎直方向的間距為25mm的倍數。本實用新型的改進效果就是:有效的解決了重型汽車駕駛室后懸置支架與前懸架鋼板彈簧支架即前簧后支架在車架上布置的干涉問題,合理的螺栓連接孔布置可保證足夠的連接強度,且能夠實現在各種系列化的車架上安裝,敞開式空腔結構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整車成本,實現牽引車的輕量化發展需求。
圖1為本實用新型安裝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中:1、駕駛室后懸置支架 2、前簧后支架 3、吊耳總成4、鋼板彈簧 5、基座 6、V形翼 7、主要支撐端8、輔助支撐端 9、連接孔 10、車架9-1、連接孔 9-2、連接孔 9-3、連接孔9-4、連接孔 9-5、連接孔 9-6、連接孔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前簧后支架,為V形敞開式空腔結構,包括基座5和兩側的V形翼6,V形翼6靠近基座的地方形成凸緣,為主要支撐端7,V形翼6遠離基座5的一端為輔助支撐端8,主要支撐端7和輔助支撐端8處對稱設有連接孔9。駕駛后懸置支架I為三角形底板結構,將前簧后支架2設計成V形敞開式空腔結構可合理利用空間,避免裝配時兩支架間互相干涉。使用中,用螺栓通過連接孔9將前簧后支架2固定在車架10上,前簧后支架2通過吊耳總成3與鋼板彈簧4連接。作為上述實施例的一種改進,如圖2所示,前簧后支架2的主要支撐端7布置4個連接孔,輔助支撐端8布置2個連接孔,以保證足夠的連接強度。進一步地,為滿足在各種通用化、系列化的車架上安裝的要求,各連接孔9在水平和豎直方向的間距為25mm的倍數。如圖2所示,連接孔9-1和9-2之間的水平間距為275mm(25X 11),連接孔9-3和9-4之間的水平間距為175mm (25X7),連接孔9-3和9-5之間的水平間距為50_ (25 X 2),連接孔9-4和9_6之間的水平間距為50_ (25 X 2),連接孔9_2和9-6之間的豎直間距為150mm (25X6)。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前簧后支架,其特征在于,該前簧后支架(2)為V形敞開式空腔結構,包括基座(5)和兩側的V形翼(6),V形翼(6)靠近基座(5)的地方形成凸緣,為主要支撐端(7),V形翼(6)遠離基座(5)的一端為輔助支撐端(8),主要支撐端(7)和輔助支撐端(8)處對稱設有連接孔(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前簧后支架,其特征在于,主要支撐端(7)的連接孔數多于輔助支撐端(8)的連接孔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前簧后支架,其特征在于,各連接孔(9)在水平和豎直方向的間距為25mm的倍數。
專利摘要一種新型前簧后支架,該前簧后支架2為V形敞開式空腔結構,包括基座5和兩側的V形翼6,V形翼6靠近基座的地方形成凸緣,為主要支撐端7,V形翼6遠離基座5的一端為輔助支撐端8,主要支撐端7和輔助支撐端8處對稱設有連接孔9。本實用新型有效的解決了重型汽車駕駛室后懸置支架與前懸架鋼板彈簧支架即前簧后支架在車架上布置的干涉問題,敞開式空腔結構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整車成本,實現牽引車的輕量化發展需求。
文檔編號B62D33/10GK202986718SQ20122074787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31日
發明者申伶, 楊銀輝, 程頤, 司震鵬 申請人: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