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及評估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及評估方法。所述評估方法包括在一輛去除了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車輛下車體部分上安裝柔性調節機構,隨后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上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模塊化造型零件,通過在不同路況下的行駛實現對整車視野的評估且能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上調節或更換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
【專利說明】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及評估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整車視野評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
[0002]本發明還涉及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
【背景技術】
[0003]汽車在運行中,駕駛員必須不斷從擋風玻璃和后視鏡觀察車外情況。由于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80%以上的信息要靠視覺得到,聽覺及其他感覺僅接受不到20%的信息。所以,汽車良好的整車視野,是安全駕駛的基本保障。目前市場上客戶的抱怨集中在整車視野,特別是A柱區域的視野。根據市場調研數據,即使A柱障礙角小到僅1.4°,客戶依然不會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在市場上仍然存在客戶抱怨。因此單從數值上并不能反映出駕駛員真實的視野范圍。所以有必要提高整車視野水平,并在項目前期真實的反映出駕駛時的視野感受。
[0004]目前評估視野的方面主要是坐在整車實物模型上靜態的評估各個視野,其優點是能夠準確的反映設計及工程意圖,乘員周邊環境信息完整,能反映車身結構對乘員的視野影響。但是顧客更關心的是行車途中的視野問題,因此靜態的評估無法提供駕駛時的實際視野感受。而且整車實物模型的加工時間較長,費用也較高,且每款研發的汽車都需要做一個整車實物模型,對成本的壓力非常大。
[0005]綜合以上諸多因素,找出一種能快速、準確的反映設計及工程意圖,及時更新狀態,且適合所有車型的動態評估整車視野的平臺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對多種車型整車進行動態視野評估的平臺。
[0007]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8]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包括:
去除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下車體部分;以及
在所述下車體部分之上、沿所述下車體部分安裝的柔性調節機構,所述柔性調節機構之上能可拆卸地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并為每個所述造型零件提供兩個以上的安裝位置。
[0009]優選地,所述下車體部分為車輛腰線以下的車體部分。
[0010]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由多個子調節機構組成,各所述子調節機構設有鋼板,在各所述鋼板上排布用于連接所述造型零件的多個孔。
[0011]優選地,所述多個孔為陣列排布。
[0012]優選地,所述子調節機構包括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引擎蓋,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前艙上,所述引擎蓋連接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0013]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包括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和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側方立柱和車頂,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翼子板上,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門板上,所述側方立柱分別連接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和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車頂與所述側方立柱連接。
[0014]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包括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后視鏡,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門板上,所述后視鏡連接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
[0015]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包括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衣帽架,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后備箱上,所述衣帽架連接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
[0016]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借助一款在關鍵尺寸上符合多種車型的車輛,以腰線為界,去除所有影響視野的造型零件,通過柔性設計,靈活安裝上各個車型的各種造型零件,真實地反映設計和工程狀態,動態地評估整車的視野。
[0017]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用于多種車型整車的動態視野評估方法。
[0018]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19]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在一輛去除了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車輛下車體部分上安裝柔性調節機構,隨后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上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模塊化造型零件,通過在不同路況下的行駛實現對整車視野的評估且能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上調節或更換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
[0020]優選地,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上設置有多個孔,將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與不同孔連接以進行調節或更換。
[0021]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包括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包括引擎蓋模塊,將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前艙上,隨后將所述引擎蓋模塊與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連接。
[0022]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包括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包括后視鏡模塊,將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門板上,隨后將所述后視鏡模塊與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連接。
[0023]優選地,所述柔性調節機構包括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包括衣帽架模塊,將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的后備箱上,隨后將所述衣帽架模塊與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連接。
[0024]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不僅能快速、準確地反映設計及工程意圖,適用于多種車型,而且不需開發新的整車模型,節省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參照附圖,本發明的公開內容將變得更易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這些附圖僅僅用于說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制。圖中:
圖1為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的柔性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的柔性調節機構安裝到下車體部分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的模塊化造型零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確切地理解本發明要求保護的主題,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7]參見圖1,為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包括去除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下車體部分1,在下車體部分I之上、沿下車體部分I安裝的柔性調節機構2,柔性調節機構2之上能可拆卸地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并為每個造型零件提供兩個以上的安裝位置。
[0028]不同的造型零件可在柔性調節機構2上先調整再安裝,因此滿足了不同車型的造型零件。具體地,柔性調節機構2由多個子調節機構組成,各子調節機構設有鋼板,在各鋼板上排布用于連接造型零件的多個孔25。優選地,這些孔25為陣列排布。
[0029]參見圖2,為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的柔性調節機構2的結構示意圖。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和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另外,在各子調節機構的鋼板上陣列排布螺栓孔,即可柔性地安裝各個造型零件,滿足柔性調節的需求。
[0030]圖3所示為圖2中的柔性調節機構2安裝到下車體部分I后的結構示意圖。所述下車體部分I為一款在關鍵尺寸上能符合大部分車型的車輛部分,在本發明中可作為用于評估的移動平臺。下車體部分I指車輛腰線以下的車體部分。這里的腰線(belt-line)即從車大燈后面的部分經過車窗下部到尾燈那一條線。以腰線為邊界,去除其上的所有零件,保留所有下車體部分1,使其成為一輛能移動的敞篷車。柔性調節機構2安裝在與下車體密切相關的部件上。具體講,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固定在前艙11上,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固定在翼子板12上,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固定在門板13上,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固定在后備箱14上。安裝后移動平臺可搭載任意零件。
[0031]圖4所示為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的模塊化造型零件3的結構示意圖。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包括引擎蓋、車頂、側方立柱、后視鏡和衣帽板。由于這些零件都是模塊化設計,即可作為引擎蓋模塊31、車頂模塊33、側方立柱模塊32、后視鏡模塊35和衣帽架模塊34,這些模塊的安插和拆卸都非常地方便。通過引擎蓋31安裝在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上,側邊立柱32安裝在A柱柔性子調節結構12和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上,車頂33安裝在側方立柱32上,衣帽架34安裝在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上,即可形成一輛完整的“實車”。
[0032]接下來介紹本發明涉及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
[0033]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在一輛去除了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車輛下車體部分I上安裝柔性調節機構2,將安裝柔性調節機構2的各部分安裝到下車體部分I的對應部分上,即將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固定在下車體部分I的前艙11上,將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固定在下車體部分I的翼子板12上,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固定在下車體部分I的門板13上,將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固定在下車體部分I的后備箱14上。[0034]隨后在柔性調節機構2上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模塊化造型零件3,將引擎蓋模塊31與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連接,將側方立柱模塊32分別與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和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連接,車頂模塊33與側方立柱模塊32連接,將后視鏡模塊35與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連接,將衣帽架模塊34與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連接。由于柔性調節機構2的鋼板上設有多個螺栓孔,各模塊可在柔性調節機構2上調整,當這些螺栓孔以陣列排布時,更方便了在XY方向上的調整。因此即使各種車型的尺寸會有所不同,也不影響其在同一個移動平臺上的安裝。
[0035]安裝成“整車”后,就可在不同路況下行駛,在動態環境下對整車視野進行評估。因為造型零件是模塊化設計,在評估過程中對其中一個造型零件進行更換是可能的。
[0036]本發明完全可以利用實車改造出一款真實駕駛的移動平臺,通過柔性設計,靈活安裝上影響視野的各種造型零件構成整車,設計早期就可以直觀、正確地動態評估將來的視野狀態。
[0037]雖然已詳細地示出并描述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以說明本發明的原理,但應理解的是,本發明可以其它方式實施而不脫離這樣的原理。
【權利要求】
1.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包括: 去除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下車體部分(1);以及 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之上、沿所述下車體部分(1)安裝的柔性調節機構(2),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之上能可拆卸地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并為每個所述造型零件提供兩個以上的安裝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下車體部分(1)為車輛腰線以下的車體部分。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由多個子調節機構組成,各所述子調節機構設有鋼板,在各所述鋼板上排布用于連接所述造型零件的多個孔(25)。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多個孔(25)為陣列排布。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子調節機構包括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 ),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引擎蓋,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的前艙(11)上,所述引擎蓋連接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和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側方立柱和車頂,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的翼子板(12)上,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的門板(13)上,所述側方立柱分別連接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和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所述車頂與所述側方立柱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后視鏡,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的門板(13)上,所述后視鏡連接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平臺,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所述影響車輛視野的造型零件包括衣帽架,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的后備箱(14)上,所述衣帽架連接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
9.一種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在一輛去除了影響車輛視野零件的車輛下車體部分(1)上安裝柔性調節機構(2),隨后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上安裝影響車輛視野的模塊化造型零件(3),通過在不同路況下的行駛實現對整車視野的評估且能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 )上調節或更換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 )。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上設置有多個孔(25),將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與不同孔連接以進行調節或更換。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包括引擎蓋模塊(31),將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1)的前艙(11)上,隨后將所述引擎蓋模塊(31)與所述前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1)連接。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和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包括側方立柱模塊(32)和車頂模塊(33),將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I)的翼子板(12 )上,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 )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I)的門板(13)上,隨后將所述側方立柱模塊(32)分別與所述A柱柔性子調節機構(22)和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連接,且將所述車頂模塊(33)與所述側方立柱模塊(32)連接。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包括后視鏡模塊(35),將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I)的門板(13)上,隨后將所述后視鏡模塊(35)與所述側方柔性子調節機構(23)連接。
14.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整車動態視野評估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柔性調節機構(2)包括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所述模塊化造型零件(3)包括衣帽架模塊(34),將所述后端柔性子調節機構(24)固定在所述下車體部分(I)的后備箱(14)上,隨后將所述衣帽架模塊(34)與所述后端柔性子 調節機構(24)連接。
【文檔編號】B62D25/00GK104002865SQ201310056512
【公開日】2014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2日
【發明者】高建遠, 趙毅, 胡雪芬, 孫海青, 楊怡蓓, 盛晶晶, 林樹楠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