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支重輪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支重輪【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支重輪裝置;本發明的支重輪裝置,包括支重輪和穿設于所述支重輪內的滾軸,還包括第一端蓋、第一螺栓、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密封墊;所述第一端蓋通過所述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支重輪的一端,所述密封墊被擠壓在所述支重輪與所述第一端蓋之間的縫隙內,所述第一密封圈被所述第一端蓋的內側端面擠壓在所述支重輪的內孔的第一臺階上,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設于所述滾軸上且處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內側;使用時,所述密封墊和所述第一密封圈可以將外部的水和泥沙阻擋在外邊,所述第二密封圈可以阻擋潤滑油泄露出來,這種組合密封措施可以提高密封性能,保證密封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支重輪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支重輪【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支重輪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履帶支重輪是履帶式機械行走機構的關鍵部件,履帶支重輪在履帶上滾動,將機體重量通過履帶傳遞給地面,阻止履帶對機架產生橫向相對移動。因為工作環境惡劣,支重輪長期在泥地里工作,其密封性直接影響支重輪的使用性能。現有的履帶支重輪通常采用端面密封,包括紙墊和端蓋,安裝時先在紙墊兩面涂上密封膠,將其粘貼在支重輪輪轂端面上,然后通過緊固件將端蓋與支重輪輪轂端面固定連接;紙墊長期浸泡在泥水中容易因為粘貼失效而造成泄露,密封失效。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支重輪裝置,能夠解決傳統的支重輪密封裝置密封效果差的問題。
[0004]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支重輪裝置,包括支重輪和穿設于所述支重輪內的滾軸,還包括第一端蓋、第一螺栓、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密封墊;所述第一端蓋通過所述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支重輪的一端,所述密封墊被擠壓在所述支重輪與所述第一端蓋之間的縫隙內,所述第一密封圈被所述第一端蓋的內側端面擠壓在所述支重輪的內孔的第一臺階上,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設于所述滾軸上且處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內側。
[0006]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的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靠近所述第一端蓋設置。
[0007]其中,所述第二密封圈的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遠離所述第一端蓋設置。
[0008]其中,所述密封墊為“L”形,其厚度大于等于O. 5毫米,小于等于5毫米。
[0009]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間的間隙大于等于O. 5毫米,小于等于3毫米。
[0010]其中,還包括套設于所述滾軸上且處于所述支重輪的內孔的第二臺階上的第二軸承。
[0011]其中,還包括第二端蓋和第二螺栓,所述第二端蓋通過所述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支重輪的另一端。
[0012]其中,還包括墊片和處于所述墊片外側的螺母,所述墊片套設在所述滾軸上,所述螺母旋接在所述滾軸上。
[0013]其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支重輪的內孔的第三臺階上的第一軸承。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15]本發明的支重輪裝置,包括支重輪和穿設于所述支重輪內的滾軸,還包括第一端蓋、第一螺栓、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密封墊;所述第一端蓋通過所述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支重輪的一端,所述密封墊被擠壓在所述支重輪與所述第一端蓋之間的縫隙內,所述第一密封圈被所述第一端蓋的內側端面擠壓在所述支重輪的內孔的第一臺階上,所述第二密封圈套設于所述滾軸上且處于所述第一密封圈內側;使用時,所述密封墊和所述第一密封圈可以將外部的水和泥沙阻擋在外邊,所述第二密封圈可以阻擋潤滑油泄露出來,這種組合密封措施可以提高密封性能,保證密封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I是本發明的支重輪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0017]I-支重輪;2_密封墊;3-滾軸;4_第一端蓋;5_第一螺栓;6_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8-墊片;9-螺母;10-第二螺栓;11-第一軸承;12-第二軸承;13-第二端蓋。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發明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
[0019]結合圖I對本發明的支重輪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0020]本發明的支重輪裝置,包括支重輪I和穿設于所述支重輪I內的滾軸3,還包括第一端蓋4、第一螺栓5、第一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7和密封墊2 ;所述第一端蓋4通過所述第一螺栓5固定在所述支重輪I的一端,所述密封墊2被擠壓在所述支重輪I與所述第一端蓋4之間的縫隙內,所述第一密封圈6被所述第一端蓋4的內側端面擠壓在所述支重輪I的內孔的第一臺階上,所述第二密封圈7套設于所述滾軸3上且處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內側。使用時,所述密封墊2和所述第一密封圈6可以將外部的水和泥沙阻擋在外邊,所述第二密封圈7可以阻擋潤滑油泄露出來,這種組合密封措施可以提高密封性能,保證密封效果。
[0021]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靠近所述第一端蓋4設置。所述密封紋路可以提高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密封性能,將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靠近第一端蓋4設置,可以有效的阻擋滲透到所述支重輪I軸孔內的水和泥沙。
[0022]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遠離所述第一端蓋4設置。所述密封紋路可以提高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密封性能,將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靠近所述第二軸承12設置,可以有效的防止潤滑油從所述第二軸承12中泄露出來,保證潤滑性能,提高工作效率。
[0023]所述密封墊2為“L”形,其厚度大于等于O. 5毫米,小于等于5毫米。所述“L”形的密封墊2與所述支重輪I內孔端口處的形狀相一致,從而保證所述密封墊2緊密的貼合在所述支重輪I上,提高密封性能。
[0024]所述第一密封圈6和所述第二密封圈7之間的間隙大于等于O. 5毫米,小于等于3毫米。本發明優選所述間隙為I毫米,該尺寸的間隙可以保證密封需要。
[0025]還包括套設于所述滾軸3上且處于所述支重輪I的內孔的第二臺階上的第二軸承12。所述第二軸承12起到支撐所述支重輪I的作用。
[0026]還包括第二端蓋13和第二螺栓10,所述第二端蓋13通過所述第二螺栓10固定在所述支重輪I的另一端。采用螺紋連接可以保證連接穩定,所述第二端蓋13可以放置泥沙等雜物進入到所述支重輪I的軸孔中。[0027]還包括墊片8和處于所述墊片8外側的螺母9,所述墊片8套設在所述滾軸3上,所述螺母9旋接在所述滾軸3上。所述墊片8起到緩沖作用,所述螺母9可以起到固定所述滾軸3的作用。
[0028]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支重輪I的內孔的第三臺階上的第一軸承11。
[0029]注意,上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會理解,本發明不限于這里所述的特定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進行各種明顯的變化、重新調整和替代而不會脫離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雖然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發明不僅限于以上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情況下,還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實施例,而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范圍決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支重輪裝置,包括支重輪(I)和穿設于所述支重輪(I)內的滾軸(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端蓋(4)、第一螺栓(5)、第一密封圈(6)、第二密封圈(7)和密封墊(2);所述第一端蓋(4 )通過所述第一螺栓(5 )固定在所述支重輪(I)的一端,所述密封墊(2 )被擠壓在所述支重輪(I)與所述第一端蓋(4)之間的縫隙內,所述第一密封圈(6)被所述第一端蓋(4)的內側端面擠壓在所述支重輪(I)的內孔的第一臺階上,所述第二密封圈(7)套設于所述滾軸(3)上且處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內側。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靠近所述第一端蓋(4)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設置有密封紋路的一側遠離所述第一端蓋(4)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墊(2)為“L”形,其厚度大于等于O. 5毫米,小于等于5毫米。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和所述第二密封圈(7)之間的間隙大于等于O. 5毫米,小于等于3毫米。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套設于所述滾軸(3)上且處于所述支重輪(I)的內孔的第二臺階上的第二軸承(12)。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端蓋(13)和第二螺栓(10),所述第二端蓋(13)通過所述第二螺栓(10)固定在所述支重輪(I)的另一端。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墊片(8)和處于所述墊片(8)外側的螺母(9),所述墊片(8)套設在所述滾軸(3)上,所述螺母(9)旋接在所述滾軸(3)上。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支重輪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支重輪(I)的內孔的第三臺階上的第一軸承(11)。
【文檔編號】B62D55/15GK103481960SQ201310455718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9日
【發明者】戎海明 申請人:昆山凱諾爾金屬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