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使得上沖載荷分散至整個車輪罩內板并吸收沖擊。其中,后懸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形成于設置在車室內的地板面上的車輪罩內板處,車輪罩內板(1)設置成從車室內側的內壁面延伸至地板面,縱梁(5)布置在該地板面的下側,具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設置于車輪罩內板(1)的上部曲面,沿車體寬度方向延伸的側壁部(41)設置于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車體前后方向兩側,由兩側壁部(41)的上表面部(41a)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狀均形成為以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和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
【專利說明】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能夠實現車體支撐部的剛性的提高,其中車體支撐部用于對懸掛車輛后輪的后懸架的減振器的上端進行支撐。
【背景技術】
[0002]車輛的車輪經由懸架系統、即所謂的懸架支撐于車體。懸架通常由懸架臂以及減振器和螺旋彈簧構成,其中,懸架臂將車輪能夠擺動地支撐于車體,減振器和螺旋彈簧設置在懸架臂與車體之間并且吸收從懸架臂傳遞來的沖擊。
[0003]圖8的(a)和圖8的(b)以及圖9示出支撐車輛后輪的后懸架的車體側的安裝部(見專利文獻I)。后懸架安裝構件101設置在車輪罩內板100的上表面,其中車輪罩內板100配置在車室內。后懸架安裝構件101由水平壁IOlB和豎立壁IOlA構成,其中,水平壁IOlB接收來自后懸架的減振器的上沖載荷等,豎立壁IOlA包括P部,該P部用作將載荷的一部分傳遞至車體外板構件102的接合面。
[0004]在產生于車輛行駛期間并且通過懸掛后輪的后懸架的減振器傳遞的上沖載荷由后懸架安裝構件101的水平壁IOlB接收之后,載荷經由豎立壁IOlA的構成與車體外板構件102接合的接合面的P部而分散遍布于車體外板構件102的廣范圍的面。附圖標記103表示諸如布置于后柱部的增強后柱等車體骨架構件。
[0005][現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6-11699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8]由于后懸架安裝構件101設置于車輪罩內板100的上表面,所以通過后懸架安裝構件101傳遞的上沖載荷通過接合面傳遞至車輪罩內板100的上表面部,而沒有傳遞至整個車輪罩內板100。這引起車輪罩內板100的局部變形。
[0009]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構造成將通過后懸架的減振器傳遞的上沖載荷從減振器增強構件傳遞至車體骨架構件,使得上沖載荷分散至整個車輪罩內板并吸收沖擊。
[0010]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0011]為了解決該問題,根據本發明,在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中,后懸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形成于設置在車室內地板面上的車輪罩內板,所述車輪罩內板設置成從車室內側內壁面延伸至地板面,在所述地板面的下部側布置有縱梁,在所述車輪罩內板的上部曲面設置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具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在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車體前后方向的兩側設置有沿車體寬度方向延伸的側壁部,由兩個所述側壁部的上表面部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狀均形成為以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和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
[0012]此外,根據本發明,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側壁部設置成從對所述車輪罩內板的車體外側部進行固定的后側圍板的壁面延伸至所述車輪罩內板的車體內側突出面,各側壁部的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形成為以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高度逐漸增加并且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高度逐漸減小。
[0013]另外,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設置于在左右所述側壁部之間形成的臺階部,第二山脊形狀形成為從所述側壁部的最上部朝向所述臺階部的室內側兩側部延伸,所述第二山脊形狀設置成比所述第一山脊形狀靠近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
[0014]此外,在具有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所述臺階部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第三山脊形狀,所述第三山脊形狀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和所述第二山脊形狀相交叉。
[0015]此外,在所述第三山脊形狀的下方側形成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曲面形狀。
[0016]發明的效果
[0017]根據本發明,能夠得到以下有利效果。
[0018]在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中,后懸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形成于設置在車室內地板面上的車輪罩內板,所述車輪罩內板設置成從車室內側內壁面延伸至地板面,在所述地板面的下部側布置有縱梁,在所述車輪罩內板的上部曲面設置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具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在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車體前后方向的兩側設置有沿車體寬度方向延伸的側壁部,由兩個所述側壁部的上表面部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狀均形成為以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和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因此能夠將施加至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上沖載荷有效地分散和吸收。
[0019]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側壁部設置成從對所述車輪罩內板的車體外側部進行固定的后側圍板的壁面延伸至所述車輪罩內板的車體內側突出面,各側壁部的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形成為以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高度逐漸增加并且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高度逐漸減小。因此能夠將施加至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上沖載荷有效地分散和吸收。
[0020]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設置于在左右所述側壁部之間形成的臺階部,第二山脊形狀形成為從所述側壁部的最上部朝向所述臺階部的室內側兩側部延伸,所述第二山脊形狀設置成比所述第一山脊形狀靠近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載荷由第一山脊形狀和第二山脊形狀傳遞,因此能夠有效地分散。
[0021]由于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和所述第二山脊形狀均形成為朝向室內側凸起的彎曲形狀,所以第一山脊形狀和第二山脊形狀能夠與同樣朝向室內側凸起的車輪罩內板配合吸收載荷。
[0022]在具有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所述臺階部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第三山脊形狀,所述第三山脊形狀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和所述第二山脊形狀相交叉。因此能夠經由第三山脊形狀將載荷傳遞至第一山脊形狀和第二山脊形狀。
[0023]所述第三山脊形狀的下方側形成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曲面形狀。由于期望通過凸起的曲面來提高剛性,所以能夠有助于第三山脊形狀分散載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的立體圖;
[0025]圖2是放大示出圖1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的立體圖;
[0026]圖3是從斜上方觀察到的示出圖2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正面圖;
[0027]圖4是從圖3的Y方向觀察到的側面圖;
[0028]圖5是圖3的平面圖;
[0029]圖6是沿著圖2的線X-X截取的端面圖;
[0030]圖7示出通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進行的載荷的傳遞,圖7的(a)是從正面觀察到的示意圖,圖7的(b)是從側面觀察到的示意圖;
[0031]圖8示出傳統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圖8的(a)是沿著圖8的(b)中的線B-B截取的截面圖,圖8的(b)是從車體側面觀察到的圖;和
[0032]圖9是沿著圖8的(a)中的箭頭C觀察的圖。
[0033]附圖標記說明
[0034]I 車輪罩內板
[0035]2 后地板面板
[0036]3 后側圍板
[0037]4 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
[0038]5 縱梁
[0039]41 側壁部
[0040]41a 上表面
[0041]42 背面壁部
[0042]43 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
[0043]43a 前端部
[0044]44 安裝點(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
[0045]45 前面壁部
[0046]46 延伸部
[0047]A1、A2、B1、B2、C 山脊曲線
[0048]D 山脊曲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50]圖1示出設置在車體的后部右側的后輪的懸架支撐結構。構成后輪的車輪罩的車輪罩內板I設置成跨越后地板面板2和構成車室內的側壁的后側圍板3的內壁面延伸。
[0051]車輪罩內板I是與車輪罩外板(未示出)一起覆蓋輪胎的上部側的罩。在車輪罩內板I中,呈圓弧狀彎曲的彎曲部分Ia設置成朝向室內側突出。車輪罩內板I的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凸緣部通過點焊接合至后側圍板3,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凸緣部接合至后地板面板2。縱梁(未示出)沿車體的前后方向布置在后地板面板2的下表面側。車輪罩內板I接合成與布置有縱梁的部分對應。
[0052]在車輪罩內板I的下表面側布置有懸掛后輪的懸架(未不出)的減振器和螺旋彈簧。在車輪罩內板I中布置有減振器的上端支撐部。
[0053]附圖標記4表示對減振器的上端支撐部進行增強的減振器上端部增強構件。減振器上端部增強構件4布置成沿車輪罩內板I的寬度方向跨越車輪罩內板I的上部曲面從后側圍板3的壁面延伸至后地板面板2附近。
[0054]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包括一對側壁部41,該一對側壁部41在車體的前后方向上具有固定間隔并且在向車體寬度方向上向室內側呈圓弧狀突出。通過點焊聯接至后側圍板3的背面壁部42設置在側壁部41的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在背面壁部42和側壁部41的內側設置有大致水平的臺階部,在臺階部設置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固定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安裝點44連接至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前端部43a形成為在平面圖中沿車體寬度方向呈圓弧狀突出。在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前面下部側,呈圓弧狀突出的前面壁部45設置在側壁部41之間。各側壁部41的下端部設置成延伸至車輪罩內板I的室內側突出面的地板附近的部分。
[0055]圖3示出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結構4的骨架線。骨架線由如下線和面構成:山脊曲線Al和A2,其由沿著一對側壁部41的上表面41a行進的線形成;山脊曲線BI和B2,其由從側壁部41的最上部行進至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前端部43a的兩側部的線形成;山脊曲線C,形成山脊曲線C的線行進通過從減振器上端支撐安裝面43的前端部行進的線與山脊曲線BI和B2以及山脊曲線Al和A2的交叉點;和山脊曲面D,其由從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前端部延伸至前面壁部45的下端部的朝向室內側凸起的曲線區域(見圖4)形成。在設置有減振器上端支撐安裝面43的臺階部的前端,山脊曲線C形成為沿車體前后方向行進并且朝向室內側凸起,以便抵抗如圖5中的箭頭所表示的車體寬度方向上的輸入載荷。
[0056]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側壁部41的下端部形成兩個分支并且與車輪罩內板I的安裝面齊平地延伸。延伸部46接合至車輪罩內板I。如圖6所示,在各延伸部46與車輪罩內板I之間均形成有閉合截面S以實現剛性的提高。
[0057]圖7的(a)和圖7的(b)示出在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中對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安裝點44進行支撐的曲線。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構造成借助于山脊曲線Al和A2、山脊曲線BI和B2以及山脊曲線C以箭頭所表示的方式分散載荷并且將載荷傳遞至縱梁5和后側圍板3。附圖標記E表示與車輪罩內板I的接合線。
[0058]山脊曲線Al和A2構造成以安裝點44為中心從安裝點44向上和向下行進并且向外側彎曲。山脊曲線BI和B2構造成在山脊曲線Al和A2的內側以安裝點44為中心從安裝點44向上和向下行進并且比山脊曲線Al和A2更急劇地向外彎曲。山脊曲線C構造成以安裝點44為中心從安裝點44行進,從山脊曲線BI和B2在安裝點44附近通過的位置通過,并且與山脊曲線Al和A2相交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構造成將施加至安裝點44的輸入載荷沿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寬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分散和擴散。
[0059]利用該結構,在車輛行駛時通過后懸架的減振器傳遞的上沖載荷通過減振器的上端部傳遞至設置于車輪罩內板I的安裝部,并且通過安裝部由車輪罩內板I和對車輪罩內板I進行增強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分散和擴散。
[0060]在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安裝點(固定部)44,載荷通過山脊曲線Al和A2沿上下方向分散并且被吸收。在山脊曲線Al和A2的上部,載荷通過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上部接合部傳遞至后側圍板3并且被吸收。
[0061]在山脊曲線Al和A2的下部,延伸部46接合至車輪罩內板I的室內側下端部。載荷因此經由后地板面板2傳遞至縱梁5,分散并且被吸收。由于側壁部41布置成鄰接山脊曲線Al和A2,所以載荷通過側壁部41傳遞至車輪罩內板I并且被有效地分散和吸收。
[0062]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需要具有一定的車體前后方向長度、即具有一定的寬度,以便確保剛性。如果為此增加側壁部41的上表面41a的寬度,則安裝點44與山脊曲線Al和A2之間的距離增加。通過鄰接山脊曲線Al和A2設置山脊曲線BI和B2,能夠有效地分散載荷。這樣,能夠沿著山脊線Al和BI以及山脊線A2和B2有效地分散載荷。山脊曲線Al和A2以及山脊曲線BI和B2具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曲面,從而能夠與車輪罩內板I的曲面配合吸收載荷。
[0063]山脊曲線C構造成以安裝點44為中心從安裝點44行進,從山脊曲線BI和B2在安裝點44附近通過的位置通過,并且與山脊曲線Al和A2相交叉。施加至安裝點44的載荷能夠沿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寬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分散和擴散。這允許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剛性的提高。
[0064]因為由朝向室內側凸起的曲線區域形成的山脊曲面D設置成從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安裝面43的前端部延伸至前面壁部45的下端部,所以能夠實現剛性的提高。
[0065]注意,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雖然在實施方式中說明了設置在車體的后部右側的后輪的懸架支撐結構,但是設置在車體的后部左側的后輪的懸架支撐結構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構造。另外,可以根據例如車輪罩內板I的下表面側的配管適當地增加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4的各側壁部41的寬度。另外,當然可以在不偏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作出適當的改變。
【權利要求】
1.一種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后懸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形成于設置在車室內地板面上的車輪罩內板,其中,所述車輪罩內板設置成從車室內側內壁面延伸至地板面,在所述地板面的下部側布置有縱梁,在所述車輪罩內板的上部曲面設置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具有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在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車體前后方向的兩側設置有沿車體寬度方向延伸的側壁部,由兩個所述側壁部的上表面部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狀均形成為以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和車體寬度方向外側延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增強構件的側壁部設置成從對所述車輪罩內板的車體外側部進行固定的后側圍板的壁面延伸至所述車輪罩內板的車體內側突出面,各側壁部的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形成為以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為中心從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附近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外側的高度逐漸增加并且朝向車體寬度方向內側的高度逐漸減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設置于在左右所述側壁部之間形成的臺階部,第二山脊形狀形成為從所述側壁部的最上部朝向所述臺階部的室內側兩側部延伸,所述第二山脊形狀設置成比所述第一山脊形狀靠近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和所述第二山脊形狀均形成為朝向室內側凸起的彎曲形狀。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具有所述減振器上端支撐部的固定部的所述臺階部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第三山脊形狀,所述第三山脊形狀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山脊形狀和所述第二山脊形狀相交叉。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體后部的懸架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山脊形狀的下方側形成有朝向室內側凸起的曲面形狀。
【文檔編號】B62D25/08GK103863408SQ201310632364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2日
【發明者】操上義崇, 望月晉榮 申請人:鈴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