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74796閱讀:237來源:國知局
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抑制防護體大型化且具有良好裝配性的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其中,第一防護單元(70)覆蓋位于裝載于摩托車上的發動機(E)的曲軸箱(24)的側部的離合器蓋(64)(發動機側蓋)的外側面。第一防護單元(70)具備與離合器蓋(64)通過共用的第二緊固構件(68)共同緊固于曲軸箱(24)上的第一防護支架(74),和安裝于第一防護支架(74)的外側面上的第一防護體(76)。在第一防護支架(74)和離合器蓋(64)之間介入有被第二緊固構件(68)插通的軸環(100)。
【專利說明】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覆蓋裝載于跨乘式車輛上的發動機的發動機側蓋的至少外側面的防護單元。
【背景技術】
[0002]在摩托車那樣的跨乘式車輛中,在發動機的曲軸的一端設置有發電機,通過蓋構件從外側覆蓋該發電機,在該蓋構件上附設有覆蓋蓋構件的表面的外蓋(over cover)(防護體)的情況是存在的(例如,日本特開2005-023890號公報)。根據該文獻的摩托車,當劃傷防護體時,可進行只更換防護體的修復。
[0003]然而,上述文獻中,在發動機的曲軸箱上通過螺栓安裝有蓋構件,在蓋構件上通過螺栓安裝有防護體。因此,為了使施加至防護體的沖擊不對蓋構件產生影響,有必要提高防護體的沖擊強度。其結果是,防護體變得大型化且有損車身的外觀。如果在蓋構件和防護體之間介入支架,可抑制沖擊傳遞至蓋構件,但增加了螺栓連接的部位,所以降低了裝配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 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抑制防護體大型化且具有良好裝配性的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
[0005]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防護單元是覆蓋位于裝載于跨乘式車輛上的發動機的曲軸箱的側部的發動機側蓋的至少外側面的防護單元;所述防護單元具備與所述發動機側蓋通過共用的緊固構件共同緊固于所述曲軸箱上的防護支架,和安裝于所述防護支架的外側面上的防護體;在所述防護支架和所述發動機側蓋之間介入有被所述緊固構件插通的軸環。發動機側蓋例如可以是發電機蓋,脈沖發生器蓋,離合器蓋等。
[0006]根據該結構,在傾翻時通過防護體防止發動機側蓋受損。又,防護體通過防護支架支持于曲軸箱上,所以傾翻時的沖擊不會對發動機側蓋產生影響,而且,可使防護體小型化。此外,防護支架通過軸環支持于曲軸箱上,所以只要滿足軸環的長度就可使防護支架小型化。像這樣,通過使防護體和防護支架小型化,可以使防護單元整體輕量化。此外,防護支架與發動機側蓋通過共用的緊固構件共同緊固于曲軸箱上,所以減少構件數量的同時提高了裝配性。
[0007]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的是,所述防護支架為金屬制的防護支架;所述防護體為樹脂制的且能在所述防護支架上裝卸自如的防護體;所述防護支架具有中央的支持部和外周的多個腳部;在所述支持部上安裝所述防護體,所述腳部位于所述發動機側蓋的徑向外側并緊固于所述曲軸箱。根據該結構,由于防護體是樹脂制的,所以可以降低防護體的更換費用。又,可以通過簡單的結構構成防護支架。
[0008]在本實用新型中,優選的是,還具備從外側覆蓋所述曲軸箱的下部的左右一對的下整流罩;所述下整流罩安裝于所述發動機側蓋。根據該結構,通過設置下整流罩,降低空氣阻力的同時可以抑制泥漿附著在發動機上。又,通過在發動機側蓋上安裝下整流罩,在發動機主體上沒有必要設置下整流罩的安裝部。此外,能夠在安裝了發動機側蓋和下整流罩的狀態下,與防護支架一起共同緊固于發動機,因此提高了裝配性。
[0009]在具備下整流罩時,優選的是,在所述兩下整流罩的與安裝于所述發動機側蓋的被安裝部相比靠前的前部之間,通過連接構件相連接。根據該結構,通過連接構件能夠抑制下整流罩的振動。
[0010]本實用新型可包含權利要求書和/或說明書和/或附圖中公開的至少兩個結構的任意組合。尤其是,本實用新型包含權利要求書的各項權利要求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任意組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示出裝載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形態的防護單元的作為跨乘式車輛的一種的摩托車的側視圖;
[0012]圖2是示出同一摩托車的車身下部的主視圖;
[0013]圖3是示出同一摩托車的發動機的側視圖;
[0014]圖4是示出同一發動機的側視圖;
[0015]圖5是從斜上方觀察同一發動機的發電機蓋的背面的立體圖;
[0016]圖6是從后斜上方觀察同一發動機的右側部的立體圖;
[0017]圖7是示出同一發動機的左側部的主視圖;
[0018]圖8是示出同一發動機的第一防護單元的第一防護支架的側視圖;
[0019]圖9是從A方向觀察圖8所示的第一防護支架的視圖;
[0020]圖10是示出同一發動機的第二防護單元的第二防護支架的側視圖;
[0021]圖11是從B方向觀察圖10所示的第二防護支架的視圖;
[0022]圖12是從車身內側觀察同一摩托車的右側的下整流罩的背面圖;
[0023]圖13是示出同一下整流罩的俯視圖;
[0024]圖14是從車身內側觀察同一摩托車的左側的下整流罩的背面圖;
[0025]圖15是示出同一下整流罩的連接構件的主視圖;
[0026]符號說明:
[0027]24曲軸箱;
[0028]50下整流罩;
[0029]55連接構件;
[0030]64離合器蓋(發動機側蓋);
[0031]68第二緊固構件(共用的緊固構件);
[0032]69脈沖發生器蓋(發動機側蓋);
[0033]70第一防護單元;
[0034]74第一防護支架;
[0035]76第一防護體;
[0036]80發電機蓋(發動機側蓋);
[0037]84第四緊固構件(共用的緊固構件);
[0038]86第二防護單元;[0039]88第二防護支架;
[0040]90第二防護體;
[0041]100 第一軸環;
[0042]102 第二軸環;
[0043]104第一支持部;
[0044]106 第一腳部;
[0045]118第二支持部;
[0046]120 第二腳部;
[0047]E發動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48]通過參照附圖的下述優選的實 施形態的說明可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然而,實施形態及附圖僅用于圖示及說明,不應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通過權利要求書進行限定。在附圖中,多幅圖中的相同的部件編號表示同一部分。
[0049]以下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的實施形態。在本說明書中,“左側”和“右側”以乘騎在車輛上的駕駛員觀察的左右側為準。圖1是示出裝載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形態的防護單元的作為跨乘式車輛的一種的摩托車的右側視圖。摩托車的車身框架FR由構成前半部的主框架I,連接于主框架I的后部的構成后半部的后框架2,和從主框架I的前部向后部延伸的左右一對的副框架4構成。兩副框架4位于發動機E的外側。
[0050]主框架I的前端安裝有頭管5,在該頭管5上轉動自如地插通有轉向軸(未圖示)。通過該轉向軸(未圖示),上支架6和下支架8支持于主框架I上。前叉10支持于這些上支架6和下支架8上,前輪12支持于該前叉10的下端部上。前叉10的上端部的上支架6上安裝有把手14。
[0051]主框架I的后端部向后下方傾斜,該后端部上形成有搖臂支架16。搖臂18的前端部通過樞軸20搖動自如地支持于該搖臂支架16上。該搖臂18的后端部上支持有后輪22。作為摩托車的驅動源的發動機E以前傾的姿勢裝載于主框架I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處。通過該發動機E,借助于鏈條那樣的傳動構件21驅動后輪22。
[0052]發動機E為內燃機,且在該實施形態中是四汽缸四沖程的并列多汽缸發動機。發動機E具有:支持曲軸23的曲軸箱24 ;從曲軸箱24向上方突出的汽缸體26 ;該汽缸體26上方的汽缸蓋28 ;該汽缸蓋28上方的蓋罩30 ;和曲軸箱24的下方的油底殼32(圖2)。在汽缸蓋28的前表面連接有與各汽缸逐一相連的共計4根的排氣管34。這些排氣管34向前方大幅度彎曲之后向后方延伸集合于發動機E的下方的集合部36。該集合部36的下游端部與配置于后輪22的右側的消聲器38相連接。
[0053]在主框架I的上部配置有燃料箱40。前叉10的前表面支持有前照燈單元42,該前照燈單元42上支持有樹脂制的前整流罩44。前整流罩44覆蓋在前叉10上部的前方。
[0054]發動機E的斜前上方處配置有用于使發動機冷卻介質散熱的散熱器46。在散熱器46的外側配置有左右一對的側整流罩48,支持于主框架I上。側整流罩48從散熱器46的上方側方延伸至副框架4的上端部及主框架I的前部的外側。發動機E的曲軸箱24的下部支持有由樹脂構成的左右一對的下整流罩50L,50R。[0055]后框架2的上部安裝有操作者用座椅52及同乘者用座椅54。側蓋56從操作者用座椅52的下方延伸至發動機E的汽缸體26的后部,從外側覆蓋副框架4的后半部。從外側覆蓋副框架4的前半部的副框架蓋58支持于副框架4上。副框架蓋58從側蓋56的前端部延伸至側整流罩48的下部。
[0056]夾住側蓋56的上下位置處配置有上部框架蓋60和下部框架蓋62。上部框架蓋60從側整流罩48沿著燃料箱40的下邊緣延伸至側蓋56,從外側覆蓋主框架I。下部框架蓋62從側蓋56向下方延伸,從外側覆蓋搖臂支架16。
[0057]如圖3所示,在發動機E中的曲軸23的后方配置有離合器(未圖示),該離合器被離合器蓋64從外側覆蓋。離合器蓋64是發動機側蓋的一種。離合器蓋64被多個第一緊固構件66及多個第二緊固構件68固定于曲軸箱24的側部。在離合器蓋64的前方配置有脈沖發生器蓋69。脈沖發生器蓋69也是發動機側蓋的一種。脈沖發生器蓋69被多個緊固構件72固定于曲軸箱24的側部。
[0058]第一防護單元70配置于離合器蓋64的外側,并覆蓋離合器蓋64的外側面。第一防護單元70具有金屬板制的第一防護支架74,和安裝于第一防護支架74的外側面上的樹脂制的第一防護體76。但是并不限定第一防護支架74和第一方護體76的材質。第一防護支架74與離合器蓋64通過共用的第二緊固構件68共同緊固在曲軸箱24的側部。第一防護體76通過多個作為緊固構件的螺栓78,裝卸自如地安裝在第一防護支架74上。第一防護單兀70的詳情在后文敘述。
[0059]在離合器蓋64的前方下部一體地形成有支持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一蓋安裝部65。在第一蓋安裝部65上形成有朝向外側的第一螺紋孔65a。脈沖發生器蓋69的前方下部也一體地形成有支持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二蓋安裝部67。在第二蓋安裝部67上也形成有朝向外側的第二螺紋孔67a。
[0060]如作為發動機的左側視圖的圖4所示,在發動機E的左側部配置有發電機(未圖不),該發電機被發電機蓋80從外側覆蓋。發電機蓋80也是發動機側蓋的一種。發動機蓋80被多個第三緊固構件82及多個第四緊固構件84固定于曲軸箱24的左側部。
[0061]第二防護單元86配置于發電機蓋80的外側,并覆蓋發電機蓋80的外側面。第二防護單元86具有金屬板制的第二防護支架88,和安裝于第二防護支架88的外側面上的樹脂制的第二防護體90。第二防護支架88與發電機蓋80通過共用的第四緊固構件84共同緊固在曲軸箱24的側部。第二防護體90通過多個螺栓92,裝卸自如地安裝在第二防護支架88上。第二防護單元86的詳情在后文敘述。
[0062]在發電機蓋80的前方下部及后方下部分別一體地形成有支持左側的下整流罩50L的第三蓋安裝部94和第四蓋安裝部96。第三蓋安裝部94和第四蓋安裝部96上分別形成有朝向車寬方向的第三螺紋孔94a和第四螺紋孔96a。左側的下整流罩50L通過蓋支架98支持于第三蓋安裝部94和第四蓋安裝部96上。蓋支架98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金屬板制的構件,且其前后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貫通的插通孔98a、98a。
[0063]圖5是從斜上方觀察發電機蓋80的背面的立體圖。如該圖所示,蓋支架98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開設置的兩個被支持部154、154,在這些被支持部154、154上分別形成有朝向車身左右方向的貫通孔(未圖示)。作為緊固構件的螺栓156從車身內側插入這些貫通孔,并擰緊于發電機蓋80的第三蓋安裝部94和第四蓋安裝部96上形成的第三螺紋孔94a和第四螺紋孔96a (圖4)。借助于此,蓋支架98被支持于發電機蓋80的車身內側。如此,借助其支持于車身內側,使得螺栓156的頭部隱藏在第三蓋安裝部94和第四蓋安裝部96內而從外側為不可見,因此可改善外觀。在蓋支架98的朝向車身內側的里面,焊接螺母158固著于與插通孔98a、98a相對應的位置處。
[0064]如圖6所示,在第一防護支架74與離合器蓋64的安裝于發動機E的安裝部99之間,介入有筒狀的第一軸環100。第二緊固構件68插通第一軸環100的內部。又,如圖7所示,在第二防護支架88與發電機蓋80的安裝于發動機E的安裝部101之間,介入有筒狀的第二軸環102。第四緊固構件84插通第二軸環102的內部。
[0065]利用圖8和圖9說明離合器側的第一防護單元70。如圖8所示,第一防護支架74是由鋼制的金屬板進行彎曲處理而得到的。第一防護支架74具有位于中央的近似圓形的第一支持部104,和位于外周的三個第一腳部106。第一腳部106由第一被安裝部108和第一連接部110構成。第一被安裝部108為安裝于離合器蓋64 (圖6)上的部分。第一連接部110連接第一支持部104和第一被安裝部108。
[0066]第一被安裝部108上形成有在車身左右方向上貫通的第一插通孔112。在這些第一支持部104和第一連接部110上形成有多個減重孔115,使第一防護單元70的第一防護支架74輕量化。減重孔115的個數,位置不限于此。
[0067]第一支持部104的外側面上固著有五個焊接螺母114,各焊接螺母114在周方向上等間隔地排列配置。如圖6所示,為了使第一防護體76具有與第一防護支架74的第一支持部104 —致的形狀并改善外觀,在外周面上設有切口 105。第一防護體76只要能從傾翻時的沖擊中保護離合器蓋64、脈沖發生器蓋69即可,形狀不限于此。
[0068]如圖9所示,在第一防護體76中的與第一防護支架74的焊接螺母114相對應的位置上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貫通孔116。螺栓78從車身外側插通這些貫通孔116,并擰緊于焊接螺母114處。借助于此,第一防護體76和第一防護支架74相連接,從而構成第一防護單元70。
[0069]圖10和圖11示出了發電機側的第二防護單元86的第二防護支架88。第二防護單元86與第一防護單元70 (圖8,8)只有大小和形狀不同,基本構造相同。即,第二防護支架88也具有第二支持部118和三個第二腳部120。第二腳部120由第二被安裝部122和第二連接部124構成。在第二被安裝部122上形成有第二插通孔126。在第二支持部118上固著有五個焊接螺母128。在第二支持部118和第二連接部124上形成有減重孔125。
[0070]圖7的第二防護體90的構造也與第一防護體76 (圖6)幾乎相同。如圖11所示,在第二防護體90上形成有貫通孔130,螺栓92從車身外側插通這些貫通孔130,并擰緊于焊接螺母128處。借助于此,第二防護體90和第二防護支架88相連接,從而構成第二防護單元86。
[0071]接下來說明下整流罩50L和50R。圖12是從車身內側觀察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視圖,圖13是其俯視圖。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構造幾乎相同。在此,僅以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為代表進行說明,關于左側的下整流罩50L,結合圖14僅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0072]如圖12所示,在右側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上部及后部分別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貫通孔132和第二貫通孔134。此外,如圖13所示,還在右側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下部形成有向車身內側突出的第一接合突起136。[0073]圖14是從車體內側觀察左側的下整流罩50L的視圖。左側的下整流罩50L與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相同地也具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第三貫通孔138、第四貫通孔140,和向車身內側突出的第二接合突起142。但是,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二貫通孔134設置在后部,而左側的下整流罩50L的第四貫通孔140設置在前后方向中間部位附近的上部,在該處是不同的。
[0074]如圖2所示,從正面觀察,發動機E的下方的下整流罩50L和50R位于排氣管34的后方,從外側覆蓋曲軸箱24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及其下方的油底殼32的至少一部分。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部之間通過連接構件55連接。連接構件55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金屬板制的構件,且其左右兩端部安裝于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部的車寬方向內側部分。
[0075]連接構件55通過連接構件支架57固定于發動機E上。連接構件支架57通過連接曲軸箱24和油底殼32的類似螺栓的緊固構件59,與油底殼32共同固定于曲軸箱24。連接構件55在與排氣管34相比靠后且在發動機前方處配置,從而使連接構件55及連接構件支架57變得不顯眼。此外,以從前方觀察與設置于發動機前表面的濾油器51不重疊的形式配置連接構件55,從而在更換濾油器51時,連接構件55不會成為障礙。
[0076]如圖1所示,排氣管34向前方彎曲。下整流罩50L和50R形成不覆蓋排氣管34的前方的結構,借助于此可通過排氣管34的行駛風確保冷卻。下整流罩50L和50R及連接構件50的詳情在后文敘述。
[0077]如圖15所示,連接構件55具有在車身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主體部144,從主體部144的右端部144a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安裝片146,和從左端部144b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安裝片148。如圖3所示,在第一安裝片146上形成有第一接合孔146a,如圖4所示,在第二安裝片148上形成有第二接合孔148a。第一接合孔146a和第二接合孔148a分別由朝向車身左右方向的貫通孔構成。在比圖15所示的主體部14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靠近右側的部分形成有稍微向上方移位的被支持部144c。被支持部144c上在左右方向上并排地形成有兩個朝向前后方向的螺紋插通孔150。
[0078]如圖3所示,所述連接構件支架57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橫板57a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立板57b構成,從側面觀察是L字型的金屬板制的構件。設置于橫板57a的緊固構件插通孔(未圖示)被類似螺栓的緊固構件59插通,并通過該緊固部件59使連接構件支架57與油底殼32共同固定于曲軸箱24。在立板57b的與連接構件55的插通孔150 (圖15)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插通孔(未圖示)。在立板57b的后表面的與該插通孔相對應的位置上固著有焊接螺母152。
[0079]接下來說明第一防護單元70和第二防護單元86的安裝于車身上的安裝方法。使圖6所示的第二緊固構件68從車身外側插通圖8所示的第一防護單元70的第一被安裝部108上形成的第一插通孔112。第二緊固構件68還插通筒狀的第一軸環100的內部和設置于離合器蓋64的被安裝部99上的安裝孔(未圖示),之后擰緊于曲軸箱24上設置的螺紋孔(未圖不)。借助于此,第一防護單兀70支持于發動機E、即車身上。
[0080]使圖7所示的第四緊固構件84插通圖10所示的第二防護單元86的第二被安裝部122上形成的第二螺栓插通孔126。第四緊固構件84還插通筒狀的第二軸環102的中空部和設置于發電機蓋80的被安裝部101上的安裝孔(未圖示),之后擰緊于曲軸箱24上設置的螺紋孔(未圖示)。借助于此,第二防護單元86支持于發動機E、即車身上。
[0081]接下來說明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安裝于車身上的安裝方法。首先,在設置于圖15所示的連接構件55的第一安裝片146上的第一接合孔146a中插通筒狀的緩沖器157。緩沖器157由類似橡膠的彈性體構成。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一接合突起136接合于該緩沖器157的中空孔中。相同地,在設置于連接構件55的第二安裝片148上的第二接合孔148a中插通筒狀的緩沖器159。緩沖器159也由類似橡膠的彈性體構成。左側的下整流罩50L的第二接合突起142接合于該緩沖器159的中空孔中。借助于此,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通過連接部件55相連接。
[0082]螺栓164 (圖2)從車身前方插通連接構件55的螺紋插通孔150,并擰緊于連接構件支架57上設置的焊接螺母152 (圖3)。借助于此,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方下部支持于發動機E、即車身上。
[0083]接著,由類似橡膠的彈性體構成的筒狀的緩沖器(未圖示)插通圖12所示的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一貫通孔132。接著,螺栓160 (圖1)從車身外側插通該緩沖器的內部,并擰緊于圖3所示的脈沖發生器蓋69的第二蓋安裝部67上設置的第二螺紋孔67a。借助于此,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上部支持于車身上。此外,由類似橡膠的彈性體構成的筒狀的緩沖器(未圖示)插通圖12的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第二貫通孔134。接著,螺栓162(圖1)從車身外側插通該緩沖器的內部,并擰緊于圖3所示的離合器蓋64的第一蓋安裝部65上設置的第一螺紋孔65a。借助于此,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后部支持于車身上。
[0084]然后,由類似橡膠的彈性體構成的筒狀的緩沖器(未圖示)插通圖14所示的左側的下整流罩50L的第三貫通孔138和第四貫通孔140。接著,圖5所示的螺栓166從車身外側插通該緩沖器的內部,并擰緊于蓋支架98上設置的焊接螺母158。借助于此,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的前方上部及后部支持于車身上。
[0085]在上述結構中,如圖6所示,離合器蓋64的外側配置有第一防護單元70,如圖7所示,發電機蓋80的外側配置有第二防護單元86。借助于此,在傾翻時能夠防止損傷離合器蓋64和發電機蓋80。又,第一防護體76和第二防護體90由樹脂制造,因此更換費用也比
較便宜。
[0086]圖6所示的第一防護體76通過第一防護支架74支持于曲軸箱24上,圖7所示的第二防護體90通過第二防護支架88支持于曲軸箱24上。因此,傾翻時的沖擊不會對離合器蓋64和發電機蓋80產生影響,而且,可以使第一防護體76和第二防護體90小型化。此夕卜,第一防護支架74和第二防護支架88通過第一軸環100和第二軸環102支持于曲軸箱24上。因此,只要滿足第一軸環100和第二軸環102的長度,可以使第一防護支架74和第二防護支架88小型化。
[0087]像這樣,通過使第一防護體76、第二防護體90、第一防護支架74、和第二防護支架88小型化,可以使第一防護單元70和第二防護單元86輕量化。此外,第一防護支架74和第二防護支架88與離合器蓋64和發電機蓋80分別通過共用的第二緊固構件68和第四緊固構件84,共同緊固在曲軸箱24上,因此減少構件數量的同時也提高了裝配性。
[0088]通過設置圖2所示的下整流罩50L和50R,降低空氣阻力的同時可以抑制泥漿附著在發動機E上。又,如圖3所示,在離合器蓋64和脈沖發生器蓋69上設置有支持右側下整流罩50R的第一蓋安裝部65和第二蓋安裝部67,如圖4所示,在發電機蓋80上設置有支持左側下整流罩50L的第三蓋安裝部94和第四蓋安裝部96。因此,在發動機主體上沒有必要設置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安裝部。
[0089]如圖2所示,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前部之間,通過連接構件55相連接,因此能夠抑制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的振動。
[0090]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追加,變更或刪除。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摩托車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也可適用于三輪車,四輪越野車等的其他的所有跨乘式車輛。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防護單元設置于發電機蓋和離合器蓋的外側,但也可設置于脈沖發生器的外側,只要設置于它們中的至少一個就行。
[0091]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右側的下整流罩50R直接支持于作為發動機側蓋的離合器蓋64和脈沖發生器蓋69上,左側的下整流罩50L通過蓋支架98直接支持于作為發動機側蓋的發電機蓋80上。然而,左右的下整流罩50L和50R也可以直接支持于發動機側蓋上,或者也可以通過蓋支架支持于發動機側蓋上。又,也可以形成能夠在安裝了發動機側蓋和下整流罩的狀態下,與防護支架一起共同緊固于發動機那樣的結構,借助于此可以提高裝配操作性。因此,那樣的實施形態也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護單元是覆蓋位于裝載于跨乘式車輛上的發動機的曲軸箱的側部的發動機側蓋的至少外側面的防護單元; 所述防護單元具備與所述發動機側蓋通過共用的緊固構件共同緊固于所述曲軸箱上的防護支架,和安裝于所述防護支架的外側面上的防護體; 在所述防護支架和所述發動機側蓋之間介入有被所述緊固構件插通的軸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護支架為金屬制的防護支架; 所述防護體為樹脂制的且能在所述防護支架上裝卸自如的防護體; 所述防護支架具有中央的支持部和外周的多個腳部; 在所述支持部上安裝所述防護體,所述腳部位于所述發動機側蓋的徑向外側并緊固于所述曲軸箱。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從外側覆蓋所述曲軸箱的下部的左右一對的下整流罩; 所述下整流罩安裝于所述發動機側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乘式車輛的防護單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下整流罩的與安裝于所述發動機側蓋的被安裝部相比靠前的前部之間,通過連接構件相連接。
【文檔編號】B62K11/02GK203740056SQ201320482528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7日
【發明者】大野雅史, 田中一郎, 英浩太郎 申請人: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乌什县| 华宁县| 页游| 玉龙| 安龙县| 武平县| 湘阴县| 垦利县| 永和县| 凯里市| 阿拉善右旗| 大庆市| 绥德县| 赣州市| 景泰县| 得荣县| 准格尔旗| 文登市| 印江| 汉川市| 湾仔区| 宜都市| 延安市| 丹阳市| 贺州市| 马边| 凤台县| 南岸区| 清徐县| 柘城县| 察雅县| 龙江县| 博兴县| 罗江县| 新营市| 铜鼓县| 安仁县| 海晏县| 黑河市|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