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后副車架及其焊接定位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后副車架及焊接定位系統,其焊接質量受前橫梁焊接變形的影響較小。為實現所述目的的汽車后副車架,包括前橫梁、后橫梁、左縱梁以及右縱梁,后橫梁的兩端與左、右縱梁分別焊接,其特點是,前橫梁的兩端具有切割部以使前橫梁的兩端呈半開口形狀,前橫梁通過兩端的切割部與左縱梁、右縱梁分別焊接,同時在前橫梁的左端,左補片與前橫梁、左縱梁分別焊接,在前橫梁的右端,右補片與前橫梁、右縱梁分別焊接,左補片、右補片上設置有配合定位型面以及焊接定位孔,左、右補片與前橫梁的焊接為搭接焊。
【專利說明】
汽車后副車架及其焊接定位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后副車架。
【背景技術】
[0002]汽車后副車架是汽車底盤系統中的重要承載件和連接件,其強度、剛度、疲勞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承受著汽車行駛中的轉向、制動及垂直載荷。
[0003]后副車架存在多種結構形式,如框架形、馬鞍型等,一般用于汽車獨立后懸架中,主要為導向力桿件的相關承載連接作用,其中框架形的后副車架通常由前梁、后梁、左縱梁、右縱梁幾個焊接總成零部件拼焊搭接,前梁一般為設計管狀形或為前后片盒形焊接,前橫梁焊接總成與縱梁進行焊接,由于前梁跨度大,片件焊接后前橫梁變形較大,焊接配合由于是封閉形焊口,無法準確控制與縱梁焊接處配合位置,從而導致焊接質量不穩定。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后副車架及焊接定位系統,其焊接質量受前橫梁焊接變形的影響較小。
[0005]為實現所述目的的汽車后副車架,包括前橫梁、后橫梁、左縱梁以及右縱梁,后橫梁的兩端與左、右縱梁分別焊接,其特點是,前橫梁的兩端具有切割部以使前橫梁的兩端呈半開口形狀,前橫梁通過兩端的切割部與左縱梁、右縱梁分別焊接,同時在前橫梁的左端,左補片與前橫梁、左縱梁分別焊接,在前橫梁的右端,右補片與前橫梁、右縱梁分別焊接,左補片、右補片上設置有配合定位型面以及焊接定位孔,左、右補片與前橫梁的焊接為搭接焊。
[0006]所述的汽車后副車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左、右補片與左、右縱梁的分別焊接也為搭接焊。
[0007]所述的汽車后副車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前橫梁為前、后片體成盒形焊接而成。
[0008]所述的汽車后副車架,其進一步的特點是,前橫梁的兩端的切割部為U形切割部,該U形切割部使得前橫梁的兩端呈U形半開口形狀。
[0009]前述的汽車后副車架的焊接定位系統,其特點是,包括XY向定位機構、Z向定位機構以及補片定位機構,在前橫梁的左端,XY向定位機構與左縱梁上前、后兩個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左縱梁在水平面上的位置,Z向定位機構與前橫梁左端的一個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前橫梁左端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補片定位機構與左補片上的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左補片與左縱梁的相對位置;在前橫梁的右端,XY向定位機構與右縱梁上前、后兩個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右縱梁在水平面上的位置,Z向定位機構與前橫梁右端的一個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前橫梁右端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補片定位機構與右補片上的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右補片與右縱梁的相對位置。
[0010]由于補片與前橫梁屬于搭接焊,可以包容前橫梁上端焊縫帶來的較大變形,同時在補片上增加焊接定位孔,有效保證了補片與左、右縱梁的有效配合,內部調整焊接帶來的變形公差,保證焊接質量穩定,因此可以降低焊接后零部件配合精度要求,改善焊接工藝,減少焊接變形并提高零件精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而變得更加明顯,其中: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汽車后副車架(省略后橫梁)的分解狀態的主視圖。
[0013]圖2為圖1中汽車后副車架的俯視圖。
[0014]圖3為圖1中左補片的放大后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闡述了更多的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顯然能夠以多種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作類似推廣、演繹,因此不應以此具體實施例的內容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16]需要注意的是,附圖1至3均僅作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條件繪制的,并且不應該以此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實際要求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制。
[0017]圖1和圖2所示的汽車后副車架為一框架式副車架,其包括前橫梁2、后橫梁(在圖中沒有示出)、左縱梁32以及右縱梁31,后橫梁的兩端與左、右縱梁32、31分別焊接,前橫梁2的兩端具有切割部22、21以使前橫梁2的兩端呈半開口形狀,前橫梁2通過兩端的切割部22、21與左縱梁32、右縱梁31分別焊接,同時在前橫梁2的左端,左補片12與前橫梁2、左縱梁32分別焊接,在前橫梁2的右端,右補片11與前橫梁2、右縱梁31分別焊接,左補片12、右補片11上設置有配合定位型面以及焊接定位孔120,左、右補片12、11與前橫梁的焊接為搭接焊。配合定位型面在圖3中包括橫梁焊接避讓槽121以及定位開槽122。
[0018]在圖2中,僅以左補片12為例進行了說明,但可以據此理解到右補片11的形狀或構造,二者實質上是對稱的。
[0019]在較佳的實施例中,左、右補片12、11與左、右縱梁32、31的分別焊接也為搭接焊。
[0020]在如圖所示的實施例中,前橫梁2為前、后片體成盒形焊接而成。在其他實施例中,前橫梁2也可以是管形狀。
[0021]在較佳的實施例中,前橫梁2的兩端的切割部22、21為U形切割部,該U形切割部使得前橫梁2的兩端呈U形半開口形狀。
[0022]繼續參照圖1和圖2,各縱梁32、31上的前、后分別設置有焊接定位孔300、301,在前橫梁2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焊接定位孔400,另外結合圖3,在左、右補片12、11上也分別設置有焊接定位孔120。相應地,汽車后副車架的焊接定位系統包括XY向定位機構、Z向定位機構以及補片定位機構,XY向定位機構、Z向定位機構以及補片定位機構雖然在圖中沒有示出,但可以理解的是,其可以是定位銷以及驅動定位銷運動的機構。在前橫梁2的左端,XY向定位機構與左縱梁32上前、后兩個焊接定位孔300、301配合以確定左縱梁32在水平面上的位置,Z向定位機構與前橫梁2左端的一個定位孔400配合以確定前橫梁2左端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補片定位機構與左補片12上的焊接定位孔120配合以確定左補片12與左縱梁32的相對位置;在前橫梁2的右端,XY向定位機構與右縱梁31上前、后兩個焊接定位孔300、301配合以確定右縱梁31在水平面上的位置,Z向定位機構與前橫梁2右端的一個定位孔400配合以確定前橫梁2右端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補片定位機構與右補片11上的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右補片11與右縱梁31的相對位置。
[0023]橫梁2焊接完成與縱梁31、32和補片11、12分別焊接,補片11、12上的焊接定位孔120可以確定補片11、12與縱梁31、32之間的位置,進行相關焊接。由于補片11、12與前梁2屬于搭接焊,可以包容前梁2上端焊縫帶來的較大變形,同時在補片11、12上增加焊接定位孔120,有效保證了補片11、12與縱梁31、32的有效配合,內部調整焊接帶來的變形公差,容易保證焊接質量穩定。因此前述實施例可以降低焊接后零部件配合精度要求,改善焊接工藝,減少焊接變形,提高零件精度。
[0024]本實用新型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界定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汽車后副車架,包括前橫梁、后橫梁、左縱梁以及右縱梁,后橫梁的兩端與左、右縱梁分別焊接,其特征在于,前橫梁的兩端具有切割部以使前橫梁的兩端呈半開口形狀,前橫梁通過兩端的切割部與左縱梁、右縱梁分別焊接,同時在前橫梁的左端,左補片與前橫梁、左縱梁分別焊接,在前橫梁的右端,右補片與前橫梁、右縱梁分別焊接,左補片、右補片上設置有配合定位型面以及焊接定位孔,左、右補片與前橫梁的焊接為搭接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后副車架,其特征在于,左、右補片與左、右縱梁的分別焊接也為搭接焊。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后副車架,其特征在于,前橫梁為前、后片體成盒形焊接而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后副車架,其特征在于,前橫梁的兩端的切割部為U形切割部,該U形切割部使得前橫梁的兩端呈U形半開口形狀。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記載的汽車后副車架的焊接定位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XY向定位機構、Z向定位機構以及補片定位機構,在前橫梁的左端,XY向定位機構與左縱梁上前、后兩個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左縱梁在水平面上的位置,Z向定位機構與前橫梁左端的一個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前橫梁左端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補片定位機構與左補片上的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左補片與左縱梁的相對位置;在前橫梁的右端,XY向定位機構與右縱梁上前、后兩個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右縱梁在水平面上的位置,Z向定位機構與前橫梁右端的一個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前橫梁右端在豎直方向上的位置,補片定位機構與右補片上的焊接定位孔配合以確定右補片與右縱梁的相對位置。
【文檔編號】B62D21/00GK203974944SQ201420341007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4日
【發明者】李華, 徐佳利, 陸紅軍 申請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