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包括固定裝置本體,所述固定裝置本體包括連接座、及分別設置在連接座上的鎖扣機構和束帶裝置,所述連接座包括旋轉座及固定座,所述束帶裝置設置在固定座上,所述鎖扣機構設置在旋轉座上,所述旋轉座與固定座能夠相對旋轉,所述束帶裝置能夠固定至管件之上,由于采用束帶固定的方式,并能相對轉動,使得本實用新型能夠適用于橫向、豎向、交叉、八字形等各類的童車后腳管結構上,并能適用與圓形、方形、橢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狀的管件之上,適用性強,且體積小、精巧輕便,不影響童車的折疊收納,進一步,本實用新型通過鎖扣機構連接尾板車/站板車,鎖緊、拆卸非常快速,使用方便。
【專利說明】
—種尾板車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裝置,特別是一種將尾板車/站板車固定至童車上的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童車的尾板車(站板車)通常固定至童車的尾部,用于放置物品或方便兒童站立,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將尾板車(站板車)固定于童車上的固定裝置存在體積較大、固定方向單一的問題,只能適用于兩平行的童車后腳管,且鎖固或拆解不夠快速。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體積小、精巧輕便、鎖緊、拆卸方便并適用用于各類童車后腳管結構的尾板車固定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包括固定裝置本體,所述固定裝置本體包括連接座、及分別設置在連接座上的鎖扣機構和束帶裝置,所述束帶裝置能夠固定至管件之上。
[0006]所述連接座包括旋轉座及固定座,所述束帶裝置設置在固定座上,所述鎖扣機構設置在旋轉座上,所述旋轉座與固定座能夠相對旋轉。
[0007]所述束帶裝置包括連接頭及端部設置在連接頭一側的束帶,所述束帶上設置有若干扣孔,所述連接頭另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扣孔對應的凸起,所述固定座上設置有與連接頭對應的凹槽,所述連接頭嵌入至該凹槽內,所述固定座上設置有與連接頭側面上的凸起對應并能夠供束帶穿入的束帶孔。
[0008]所述旋轉座與固定座通過一螺桿機構連接,所述螺桿機構包括設置在旋轉座端部的螺桿,所述螺桿穿過固定座后與連接頭螺紋連接。
[0009]所述螺桿末端設置有一限位螺釘。
[0010]所述固定座兩側設置有向外凸出的橡膠墊,旋轉旋轉座,旋轉座通過螺桿機構能夠拉動束帶裝置。
[0011]所述鎖扣機構包括鎖扣及開設在旋轉座上的扣孔,所述鎖扣滑動設置在旋轉座上并能打開或關閉扣孔。
[0012]所述鎖扣機構還配置有一復位彈簧,所述鎖扣通過一鉚釘定位至旋轉座上,該復位彈簧一端頂壓在鎖扣上,其另一端頂壓在旋轉座的鉚釘上,使得所述復位彈簧給鎖扣提供一復位關閉扣孔的彈力。
[0013]所述鎖扣與扣孔對應端為一弧形斜面。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包括連接座、及分別設置在連接座上的鎖扣機構和束帶裝置,所述連接座包括旋轉座及固定座,所述束帶裝置設置在固定座上,所述鎖扣機構設置在旋轉座上,所述旋轉座與固定座能夠相對旋轉,所述束帶裝置能夠固定至管件之上,由于采用束帶固定的方式,并能相對轉動,使得本實用新型能夠適用于橫向、豎向、交叉、八字形等各類的童車后腳管結構上,并能適用與圓形、方形、橢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狀的管件之上,適用性強,且體積小、精巧輕便,不影響童車的折疊收納,進一步,本實用新型通過鎖扣機構連接尾板車/站板車,鎖緊、拆卸非常快速,使用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于豎向童車后腳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于橫向童車后腳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于八字形童車后腳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于交叉童車后腳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參照圖1、圖2,圖1、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包括固定裝置本體9,所述固定裝置本體9包括連接座、及分別設置在連接座上的鎖扣機構和束帶裝置,所述束帶裝置能夠固定至管件之上,所述連接座包括旋轉座1及固定座2,所述束帶裝置設置在固定座2上,所述鎖扣機構設置在旋轉座1上,所述旋轉座1與固定座2能夠相對旋轉,所述束帶裝置包括連接頭31及端部設置在連接頭31 一側的束帶32,所述束帶32上設置有若干扣孔321,所述連接頭31另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扣孔321對應的凸起311,所述固定座2上設置有與連接頭31對應的凹槽,所述連接頭31嵌入至該凹槽內,所述固定座2上設置有與連接頭31側面上的凸起311對應并能夠供束帶32穿入的束帶孔21,所述束帶32繞過管件后能夠插入至束帶孔21內,并通過凸起311與扣孔321的配合定位束帶32,從而使得束帶32鎖緊管件。
[0023]如圖所示,所述旋轉座1與固定座2通過一螺桿機構連接,所述螺桿機構包括設置在旋轉座1端部的螺桿41,所述螺桿41穿過固定座2后與連接頭31螺紋連接,所述螺桿41末端設置有一限位螺釘42,防止連接頭31被旋出螺桿41 ;所述固定座2兩側設置有向外凸出的橡膠墊22,旋轉旋轉座1,旋轉座1通過螺桿機構能夠拉動束帶裝置,管件逐漸壓緊橡膠墊22,使得束帶裝置的鎖緊更為穩固可靠。
[0024]如圖所示,所述鎖扣機構包括鎖扣51及開設在旋轉座1上的扣孔11,所述鎖扣51滑動設置在旋轉座1上并能打開或關閉扣孔11,所述鎖扣機構還配置有一復位彈簧52,所述鎖扣通過一鉚釘定位至旋轉座上,該復位彈簧52 —端頂壓在鎖扣51上,其另一端頂壓在旋轉座1的鉚釘12上,使得所述復位彈簧52給鎖扣51提供一復位關閉扣孔11的彈力,所述鎖扣51與扣孔11對應端為一弧形斜面511,尾板車/站板車上的連接件為一柱形扣件,該柱形扣件通過該弧形斜面511能夠直接的扣入至扣孔11,并通過復位彈簧52自動鎖死。
[0025]使用時,先將旋轉座1旋至最松,將束帶32繞過管件側面并插入至束帶孔21內,并通過凸起311與扣孔321的配合定位束帶32,反向旋轉旋轉座1,旋轉座1通過螺桿機構推動固定座2及橡膠墊22向外頂出,使得橡膠墊22壓緊管件,即可將固定裝置固定至童車后腳管上,尾板車/站板車上的柱形扣件,通過鎖扣51的弧形斜面511直接的扣入至扣孔11,并通過復位彈簧52自動鎖死,即可完成尾板車/站板車與童車的固定連接。
[0026]如圖3、4、5、6所示,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束帶固定的方式,并能相對轉動,使得本實用新型能夠適用于橫向、豎向、交叉、八字形等各類的童車后腳管結構上,并能適用與圓形、方形、橢圓形及其他不規則形狀的管件之上,適用性強,且體積小、精巧輕便,不影響童車的折疊收納,進一步,本實用新型通過鎖扣機構連接尾板車/站板車,鎖緊、拆卸非常快速,使用方便。
[0027]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形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明精神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的變換或相應的改動,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包括固定裝置本體(9),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本體(9)包括連接座、及分別設置在連接座上的鎖扣機構和束帶裝置,所述束帶裝置能夠固定至管件之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座包括旋轉座(1)及固定座(2),所述束帶裝置設置在固定座(2)上,所述鎖扣機構設置在旋轉座(I)上,所述旋轉座(I)與固定座(2 )能夠相對旋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帶裝置包括連接頭(31)及端部設置在連接頭(31) —側的束帶(32),所述束帶(32)上設置有若干扣孔(321),所述連接頭(31)另一側面上設置有若干與扣孔(321)對應的凸起(311),所述固定座(2)上設置有與連接頭(31)對應的凹槽,所述連接頭(31)嵌入至該凹槽內,所述固定座(2)上設置有與連接頭(31)側面上的凸起(311)對應并能夠供束帶(32)穿入的束帶孔(2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座(I)與固定座(2)通過一螺桿機構連接,所述螺桿機構包括設置在旋轉座(I)端部的螺桿(41),所述螺桿(41)穿過固定座(2)后與連接頭(31)螺紋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桿(41)末端設置有一限位螺釘(42)。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2)兩側設置有向外凸出的橡膠墊(22 ),旋轉旋轉座(I),旋轉座(I)通過螺桿機構能夠拉動束帶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機構包括鎖扣(51)及開設在旋轉座(I)上的扣孔(11 ),所述鎖扣(51)滑動設置在旋轉座(I)上并能打開或關閉扣孔(11)。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機構還配置有一復位彈簧(52),所述鎖扣(51)通過一鉚釘(12)定位至旋轉座(I)上,該復位彈簧(52) —端頂壓在鎖扣(51)上,其另一端頂壓在旋轉座(I)的鉚釘(12)上,使得所述復位彈簧(52)給鎖扣(51)提供一復位關閉扣孔(11)的彈力。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尾板車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51)與扣孔(11)對應端為一弧形斜面(511)。
【文檔編號】B62J25/00GK204161548SQ201420345048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明者】吳進和, 劉勝軍, 張海波 申請人:吳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