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代步車,尤其是涉及一種全自動折疊代步車。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出行采用的代步車種類較多,但是現有的代步車大多數都不可折疊,少數可折疊的代步車也只能實現部分結構的折疊,且折疊過程較為繁瑣,折疊后外形尺寸依然較大,需要展開時也極不方便;折疊或展開自動化程度低,尤其對行動不太方便的老人,使用不太方便,占用空間大,不方便攜帶。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巧妙、攜帶方便的全自動折疊代步車。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全自動折疊代步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折疊裝置、設置在主折疊裝置前端下部的前輪裝置、豎直設置在前輪裝置上的伸縮桿、設置在主折疊裝置后端下部的后輪裝置、設置在后輪裝置上的輪轂電機、設置在主折疊裝置上端的座板和設置在主折疊裝置后端上部的靠背,所述主折疊裝置包括后端與后輪裝置連接的后框架、抵靠在后框架前端上部的前框架、對稱設置在后框架兩側的連桿折疊機構和驅動連桿折疊機構運動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的固定端鉸接在后框架后端中部,所述驅動裝置的伸縮端鉸接在連桿折疊機構前端中部,所述驅動裝置收縮驅動連桿折疊機構展開,所述驅動裝置伸展驅動連桿折疊機構折疊。
作為優選,所述連桿折疊機構包括下端鉸接在后框架后端的第一連桿、下端鉸接在后框架前端的第二連桿和下端鉸接在后框架前部處于第二連桿后方的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中部交叉鉸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的上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分別與座板連桿的兩端鉸接,所述座板連桿上通過座板固定塊設有座板,所述座板連桿后端設有靠背折疊機構;所述后框架兩側的第三連桿的上端與連接桿鉸接相連,所述連接桿的中部與驅動裝置的伸縮端和第四連桿一端鉸接在一起,所述第四連桿的另一端鉸接在前框架后端中部。
作為優選,所述靠背折疊機構包括一端與座板連桿后端鉸接在一起的第五連桿、第六連桿,以及鉸接在第六連桿另一端的靠背連桿,所述第五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上端和靠背連桿鉸接在一起,所述靠背連桿上固定設有靠背。
作為優選,所述前框架后端下表面和后框架前端上表面相互貼合重疊,連桿折疊機構展開時,前框架后端和后框架前端能夠實現機械互鎖。
作為優選,所述前輪裝置包括橫向設置與前框架前端中部連接的前輪固定座、固定在前輪固定座兩端的前輪和設置在前輪固定座中部的前輪換向連桿,所述前輪換向連桿上通過萬向節與伸縮桿的下端相連。
作為優選,所述伸縮桿包括下端通過萬向節設置在前輪裝置上的外桿、下端通過鎖死裝置與外桿上端相連的內桿和設置在內桿上端的操縱桿,轉動操縱桿可控制前輪裝置轉向。
作為優選,所述后輪裝置包括設置在后框架后端兩側的后輪固定座、安裝在后輪固定座上的后輪、設置在后輪上的后輪剎車裝置和驅動后輪轉動的輪轂電機。
本發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后框架的兩側對稱設置連桿折疊機構,將后輪裝置設置在后框架的后端,前輪裝置設置在前框架的前端,在連桿折疊機構上端固定座板,通過驅動裝置控制連桿折疊機構的展開或折疊,可以有效實現后輪裝置、前輪裝置和座板的一鍵折疊或展開;通過在連桿折疊機構的上端后部設置靠背折疊機構,在實現后輪裝置、前輪裝置和座板的一鍵折疊或展開的同時,也能實現靠背的一鍵折疊或展開;本發明采用連桿折疊機構,自動化程度高,整車重量輕,折疊后占用空間小,便于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主折疊裝置、前輪裝置、后輪裝置和伸縮桿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為前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后輪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主折疊裝置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全自動折疊代步車包括,主折疊裝置1、后輪裝置2、前輪裝置3、伸縮桿4、座板5、靠背6和輪轂電機8,后輪裝置2設置在主折疊裝置1后端下部,前輪裝置32設置在主折疊裝置1前端下部且與后輪裝置2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后輪裝置2上設有驅動后輪22轉動的輪轂電機8,在主折疊裝1的上端設有供乘客乘坐的座板5,主折疊裝1的后端上部設有供乘客倚靠的靠背6,靠背6的兩側設有扶手7,伸縮桿4通過萬向節9豎直設置在前輪裝置3上。
如圖2所示,主折疊裝置1包括后框架11、前框架12、連桿折疊機構和驅動裝置16,后框架11的后端與后輪裝置2連接,前框架12的前端與前輪裝置3連接,后框架11的前端上端面與前框架12后端下端面貼合且相互重疊,形成機械互鎖;后框架11的兩側對稱設有結構相同的兩套連桿折疊機構,每套連桿折疊機構均包括第一連桿13、第二連桿14和第三連桿15,第一連桿13的下端鉸接后框架11后端,第二連桿14的下端鉸接在后框架11前端,第一連桿13和第二連桿14中部相互交叉鉸接在一起,第一連桿13的上端與座板連桿19的前端鉸接在一起,第二連桿14的上端通過靠背折疊機構與座板連桿19的后端鉸接在一起,座板連桿19設有座板固定塊51,座板5通過座板固定塊51固定在座板連桿19上;兩套連桿折疊機構的第三連桿15上端通過連接桿17連接在一起,且與連接桿17的兩端均采用鉸接的連接方式,第三連桿15的下端分別鉸接在后框架11的前部兩側均處于第二連桿14的后方;驅動裝置16的固定端鉸接在后框架11后端中部,驅動裝置16的伸縮端鉸接在連接桿17的中部,連接桿17的中部還與第四連桿18一端鉸接在一起,第四連桿18的另一端鉸接在前框架12后端中部。
靠背折疊機構包括第五連桿61、第六連桿62和靠背連桿63,第五連桿61的一端與座板連桿19后端鉸接在一起,第五連桿61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14的上端和靠背連桿63鉸接在一起,靠背連桿63上還與第六連桿62的一端鉸接在一起,第六連桿62的另一端也與座板連桿19后端鉸接在一起(與第五連桿61和座板連桿19后端的鉸接點為不同的鉸接點),靠背6固定在靠背連桿63上。
結合圖2-3所示,伸縮桿4包括外桿41、內桿42、鎖死裝置43和操縱桿44,外桿41的下端通過萬向節9與前輪裝置3上的前輪換向連桿32相連,外桿41的上端通過鎖死裝置43與內桿42的下端相連,通過調整鎖死裝置43可以調整伸縮桿4的長度,內桿42的上端設有操縱桿44,通過操縱桿44可以實現前輪裝置3的轉向。
如圖3所示,前輪裝置3包括前輪固定座31、前輪換向連桿32和前輪33,前輪固定座31橫向設置與前框架12前端中部連接,前輪33固定在前輪固定座31兩端,前輪換向連桿32設置在前輪固定座31中部,前輪換向連桿32通過萬向節9與伸縮桿4相連。
如圖4所示,后輪裝置2包括后輪固定座21、后輪22、后輪剎車裝置23和輪轂電機8,后輪固定座21橫向設置在后框架11后端兩側,兩側的后輪固定座21上均安裝有后輪22,后輪22上均安裝有后輪剎車裝置23,輪轂電機8固定在后框架11后端底部。
如圖5所示,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后框架11、驅動裝置16、第三連桿15構成曲柄滑塊機構,通過驅動裝置16的往復運動使得第三連桿15做往復的擺動;其次第三連桿15、第四連桿18、前框架12、后框架11構成曲柄搖桿機構,通過第三連桿15的往復擺動帶動前框架12做往復擺動,實現與前框架12相連的前輪裝置3的折疊或展開;前框架12、后框架11、第一連桿13、第二連桿14、座板連桿19和第五連桿61構成六桿機構,在前框架12做往復的轉動時可以實現整個六桿機構的折疊或展開,從而實現固定再座板連桿19上的座板5的折疊或展開;另外通過連在六桿機構上的第六連桿62和靠背連桿63,可以在前框架12做轉動時靠背連桿63的轉動,從而實現靠背6的折疊或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