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
背景技術: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在使用過程中為了能夠適應不同的路況,必須具有轉向和搖擺功能,以便根據行駛工況調整機器姿態,同時為了能夠滿足貼邊壓實工況,必須具有蟹行功能,能夠使整機前后鋼輪錯開行駛,避免轉向過程中的拖尾、剮蹭路牙石等現象。傳統的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前后車架之間的鉸接結構采用單軸布置結構,如圖1、圖2所示,由前車架連接架1、搖擺架2、鉸接架3和后車架連接架4四部分組成:前車架連接架1與搖擺架2之間采用(A)-(A)軸連接,起搖擺作用;搖擺架2與鉸接架3之間采用(B)-(B)軸連接,起蟹行作用;鉸接架3與后車架連接架4之間采用(C)-(C)軸連接,起轉向作用。三軸獨立布置,其中(B)-(B)軸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然后(C)-(C)軸與(B)-(B)軸同向旋轉同角度旋轉實現蟹行功能。上述的鉸接結構,整體尺寸偏大,占據了車架總體近三分之一的空間,蟹行功能的控制方式較為繁瑣,需要進行兩步操作,且很難實現任意位置的蟹行狀態。
技術實現要素: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將搖擺軸與轉向軸合并為一體結構,縮小整體鉸接架尺寸,改變轉向軸與蟹行軸單獨控制的原理,利用四連桿機構,進行同向同角度蟹行控制,實現任意位置的蟹行狀態。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包括前車架連接架和后車架連接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過渡支架和十字軸,所述十字軸包括第二連接軸和第三連接軸,所述過渡支架通過第一連接軸與前車架連接架相連,所述過渡支架與十字軸的第二連接軸相連,十字軸的第三連接軸與后車架連接架相連,前車架連接架的左端和十字軸的左端之間設置有左轉向油缸,前車架連接架的右端和十字軸的右端之間設置有右轉向油缸,前車架連接架和過渡支架之間設置有蟹行油缸。優選,第三連接軸與后車架連接架之間的連接為自由狀態。優選,所述十字軸頂部設置有連桿,左轉向油缸和右轉向油缸分別設置在連桿的兩端。優選,左轉向油缸和右轉向油缸分別平行設置在過渡支架的兩側。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由于將搖擺軸與轉向軸設計為一體結構(即十字軸),形狀尺寸與傳統鉸接架相比縮小近三分之一;第二、改變轉向軸與蟹行軸單獨控制的原理,利用轉向油缸鎖緊狀態與過渡支架形成的四連桿機構,進行同向同角度蟹行控制,單步操作即可實現蟹行功能,簡化了傳統設計的兩步操作,同時實現了可任意位置蟹行狀態。第三、整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適應不同的路況。附圖說明圖1是傳統鉸接機構的中位主視圖;圖2是傳統鉸接機構的中位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的中位主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的中位俯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的左轉向狀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的右轉向狀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的蟹行狀態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的局部示意圖;附圖的標記含義如下:1:前車架連接架;2:搖擺架;3:鉸接架;4:后車架連接架;5:過渡支架;6:十字軸;7:左轉向油缸;8:右轉向油缸;9:蟹行油缸;10:第一連接軸;11:第二連接軸;12:第三連接軸;13:連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如圖3和4所示,一種緊湊型前后車架的鉸接機構,主要包括前車架連接架1、后車架連接架4、過渡支架5、十字軸6、左轉向油缸7、右轉向油缸8和蟹行油缸9,其中,十字軸6又稱十字節,即萬向接頭,為了便于區分不同的連接軸,分別將豎直方向的連接軸稱為第二連接軸11,將水平方向的連接軸稱為第三連接軸12。其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別為鉸接點。各個部件的連接關系如下:所述過渡支架5通過第一連接軸10(即圖中的(X)-(X)軸)與前車架連接架1相連,所述過渡支架5與十字軸6的第二連接軸11(即圖中的(Y)-(Y)軸,也即轉向軸)相連,過渡支架5其位置布置在(X)-(X)軸與(Y)-(Y)軸之間,起支撐和連接的作用。十字軸6的第三連接軸12(即圖中的(Z)-(Z)軸,也即搖擺軸)與后車架連接架4相連,前車架連接架1的左端和十字軸6的左端之間設置有左轉向油缸7,前車架連接架1的右端和十字軸6的右端之間設置有右轉向油缸8,前車架連接架1和過渡支架5之間設置有蟹行油缸9。優選,第三連接軸12與后車架連接架4之間的連接為自由狀態,比如第三連接軸12和后車架連接架4之間采用關節軸承連接,兩者之間的左右運動根據地面高低情況自由相對轉動。如圖8所示,所述十字軸6頂部設置有連桿13,左轉向油缸7和右轉向油缸8分別設置在連桿13的兩端,左轉向油缸7和右轉向油缸8分別平行設置在過渡支架5的兩側。轉向功能的實現:當進行左轉向操作的時候,如圖5所示,左轉向油缸7縮短,右轉向油缸8伸長,同時蟹行油缸9處于鎖緊狀態,使前車連接架1與過渡支架5連接的(X)-(X)軸處于鎖緊狀態,過渡支架5與十字軸6相對(Y)-(Y)連接軸向左側進行轉向。當進行右轉向的時候,如圖6所示,左轉向油缸7伸長,右轉向油缸8縮短,同時蟹行油缸9處于鎖緊狀態,使前車連接架1與過渡支架5連接的(X)-(X)軸處于鎖緊狀態,過渡支架5與十字軸6相對(Y)-(Y)連接軸向右側進行轉向。搖擺功能的實現:十字軸6與后車架連接架4的連接為自由狀態,當前車部分和后車部分地面在左右方向存在高度差時,十字軸6與后車架連接架4可沿搖擺軸(Z)-(Z)軸左右扭轉以適應該工況。蟹行功能的實現:當進行右蟹行功能的時候,如圖7所示,左轉向缸7與右轉向缸8均處于鎖緊狀態,蟹行油缸9縮短,前車連接架1,過渡支架5、十字軸6、左轉向油缸7和右轉向油缸8組成四連桿機構,同時圍繞鉸接點①、鉸接點②、鉸接點③、鉸接點④、連接軸(X)-(X)軸與連接軸(Y)-(Y)軸進行旋轉運動,實現前車部分向右側偏移,與后車形成右蟹行狀態。當進行左側蟹行功能的時候,整體動作與上述情況相反,在此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由于將搖擺軸與轉向軸設計為一體結構(即十字軸),形狀尺寸與傳統鉸接架相比縮小近三分之一;第二、改變轉向軸與蟹行軸單獨控制的原理,利用轉向油缸鎖緊狀態與過渡支架形成的四連桿機構,進行同向同角度蟹行控制,單步操作即可實現蟹行功能,簡化了傳統設計的兩步操作,同時實現了可任意位置蟹行狀態。第三、整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適應不同的路況。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者等效流程變換,或者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