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自行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自行車驅動機構大多采用圓周踩踏的方式,其存在用力死點,即當踩踏力方向與曲柄成一直線時,無論用多大力都無法使自行車前進,另一方面踩動腳踏是做圓周運動,踩踏頻率不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踩踏頻率較高且安全性較高的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其包括:車架、車把手、座椅、前輪及后輪,所述車把手及座椅設置于車架的上方,所述前輪及后輪設置于車架的下方,所述后輪的輪轂內設有變速機構,所述車架的前端設置有滑桿機構,所述滑桿機構包括:設置于車架上的滑桿支架及安裝于滑桿支架上的第一滑桿組件及第二滑桿組件,所述第一滑桿組件與第二滑桿組件呈平行設置,所述第一滑桿組件上安裝有第一踩踏件,所述第一踩踏件可相對于第一滑桿組件作來回滑動運動,所述第二滑桿組件上設置有第二踩踏件,所述第二踩踏件可相對于第二滑桿組件作來回滑動運動,所述第一踩踏件與后輪之間設有第一傳動機構,所述第一傳動機構包括第一剛性連接件、第一傳動輪、第二傳動輪及套設于第一傳動輪及第二傳動輪上的第一傳動帶,所述第一傳動輪設置于前輪與后輪之間的車架上,所述第二傳動輪設置于后輪軸的一端,所述第一剛性連接件的一端與第一踩踏件相連接,所述第一剛性連接件的另一端與第一傳動帶相連接,所述第二踩踏件與后輪之間設有第二傳動機構,所述第二傳動機構包括第二剛性連接件、第三傳動輪、第四傳動輪及套設于第三傳動輪及第四傳動輪上的第二傳動帶,所述第三傳動輪設置于前輪與后輪之間的車架上,所述第四傳動輪設置于后輪軸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傳動輪與后輪軸之間及所述第四傳動輪與后輪軸之間均設置有超越離合器。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踩踏件與第二踩踏件結構相同,均包括:安裝部、自安裝部彎折延伸的踩踏部及自踩踏部彎折延伸的腳定位部。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滑桿組件包括第一滑桿及套設在第一滑桿上的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與第一踩踏件的安裝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滑桿組件包括第二滑桿及套設在第二滑桿上的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與第二踩踏件的安裝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踩踏件及第二踩踏件上還設置有定位導向件,所述定位導向件定靠在車架上并能在車架上移動。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滑桿組件包括至少兩根第一滑桿及套設在第一滑桿上的第一滑套,所述第一滑套與第一踩踏件的安裝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滑桿組件包括至少兩根第二滑桿及套設在第二滑桿上的第二滑套,所述第二滑套與第二踩踏件的安裝部固定連接。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滑桿組件包括第一滑桿及設置在第一滑桿上的第一滑軌,所述第一踩踏件的安裝部上設有與第一滑軌相配合的數個第一滑輪,所述第二滑桿組件包括第二滑桿及設置在第二滑桿上的第二滑軌,所述第二踩踏件的安裝部上設有與第二滑軌相配合的數個第二滑輪。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滑套及第二滑套內均設有線性軸承。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踩踏件及第二踩踏件的安裝部上設有彈性壓腳件。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踩踏件與第二踩踏件通過軟性件連接。
優選地,本發明中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傳動輪、第二傳動輪、第三傳動輪及第四傳動輪為鏈輪、皮帶輪或轉輪;所述第一傳動帶及第二傳動帶為鏈條、皮帶或繩。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中的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克服了圓周踩踏所存在的用力死點和踩踏頻率不高的缺陷,并且兩個踩踏件獨立地與后輪的后軸相連接,每個踩踏件均為踩踏力的輸入源,踩踏力更大;整套傳動部件設計在同一軸線上,傳動效率高,結構緊湊;通過變速器變速,騎行更省力,另外本發明中的踩踏件通過安裝于滑桿上使得其結構穩定性更高,本發明中踩踏件的獨特結構設計使得在騎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危險情況騎行者的腳很容易從踩踏件中脫離,從而避免受到傷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第一滑桿與第一踩踏件安裝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變速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中第一自動離心換擋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第一滑桿與第一踩踏件安裝結構的示意圖。
圖中:1、車架,2、車把手,3、座椅,4、前輪,5、后輪,50、第一傳動機構,500、第一剛性連接件,501、第一傳動輪,502、第二傳動輪,503、第一傳動帶,51、后軸,52、第二傳動機構,520、第二剛性連接件,521、第三傳動輪,522、第四傳動輪,523、第二傳動帶,6、變速機構,60、第一行星變速器,600、第一行星架,601、第一行星輪,602、第一齒圈,603、第一中心輪,61、第二行星變速器,610、第二行星架,611、第二行星輪,612、第二齒圈,613、第二中心輪,62、第一自動離心換擋機構,620、第一棘爪件架,621、第一棘爪件,622、第一棘輪,623、第一扭簧,624、第一平衡拉桿,63、第二自動離心換擋機構,630、第二棘爪件架,631、第二棘爪件,632、第二棘輪,7、滑桿機構,70、滑桿支架,71、第一滑桿,710、第一滑軌,72、第二滑桿,73、第一滑套,74、軸承,75、第二滑套,8、第一踩踏件,80、安裝部,800、第一滑輪,81、踩踏部,82、腳定位部,83、彈性壓腳件,9、第二踩踏件,90、安裝部,91、踩踏部,92、腳定位部,93、彈性壓腳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1
參圖1及圖2所示,一種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其包括:車架1、車把手2、座椅3、前輪4及后輪5,所述車把手2及座椅3設置于車架1的上方,所述前輪4及后輪5設置于車架1的下方,所述后輪5的輪轂內設有變速機構6,所述車架1的前端設置有滑桿機構7。
所述滑桿機構7包括:安裝于車架1上的滑桿支架70及安裝于滑桿支架70上的一個第一滑桿71及一個第二滑桿72,所述第一滑桿71與第二滑桿72呈平行設置,所述第一滑桿71上安裝有第一踩踏件8,所述第二滑桿72上安裝有第二踩踏件9,所述第一踩踏件8包括:安裝部80、自安裝部80彎折延伸的踩踏部81及自踩踏部81彎折延伸的腳定位部82,所述安裝部80上設有彈性壓腳件83,所述第二踩踏件9包括:安裝部90、自安裝部90彎折延伸的踩踏部91及自踩踏部91彎折延伸的腳定位部92,所述安裝部90上設有彈性壓腳件93,所述腳定位部82、92的作用是扣住腳的后跟,所述彈性壓腳件83、93的作用是壓住騎行者的腳背,彈性設置的好處在于:可以適用于大小不同的腳,另外當發生緊急情況時騎行者的腳容易從踩踏件中脫離。所述第一滑桿71上套設有第一滑套73,所述第一滑套73可相對于第一滑桿71作來回滑動,所述第一滑套73內設有軸承74,所述第一滑套73與第一踩踏件8的安裝部80相焊接,所述第二滑桿72上套設有第二滑套75,所述第二滑套75可相對于第二滑桿72作來回滑動,所述第二滑套75內設有軸承,所述第二滑套75與第二踩踏件9的安裝部90相焊接。所述第一踩踏件8及第二踩踏件9上還設置有定位導向件(未圖示),所述定位導向件定靠在車架上并能在車架上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桿71及第二滑桿72的數量均為一個,當然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桿71及第二滑桿72的數量也可設置為2個、3個甚至更多,當第一滑桿71及第二滑桿72數量設置2個及2個以上時,第一踩踏件8及第二踩踏件9上可以不設置定位導向件。
所述第一踩踏件8與后輪5之間設有第一傳動機構50,所述第一傳動機構50包括第一剛性連接件500、第一傳動輪501、第二傳動輪502及套設于第一傳動輪501及第二傳動輪502上的第一傳動帶503,所述第一傳動輪501設置于前輪4與后輪5之間的車架上,所述第二傳動輪502設置于后輪軸51的一端,所述第二傳動輪502與后輪軸51之間設置有超越離合器,所述第一剛性連接件500的一端與第一踩踏件8之間通過銷進行活動連接,所述第一剛性連接件500的另一端與第一傳動帶503之間通過銷進行活動連接,從而使第一剛性連接件500在傳遞動力時有一定的位移空間。
所述第二踩踏件9與后輪5之間設有第二傳動機構52,所述第二傳動機構52包括第二剛性連接件520、第三傳動輪521、第四傳動輪522及套設于第三傳動輪521及第四傳動輪522上的第二傳動帶523,所述第三傳動輪521設置于前輪4與后輪5之間的車架上,所述第四傳動輪522設置于后輪軸51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傳動輪522與后輪軸51之間設置有超越離合器,所述第二剛性連接件520的一端與第二踩踏件9之間通過銷進行活動連接,所述第二剛性連接件520的另一端與第二傳動帶523之間通過銷進行活動連接,從而使第二剛性連接件520在傳遞動力時有一定的位移空間。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傳動帶503及第二傳動帶523為鏈條,所述第一傳動輪501、第二傳動輪502、第三傳動輪521及第四傳動輪522均為鏈輪,當然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傳動帶503及第二傳動帶523也可為皮帶或繩,所述第一傳動輪501、第二傳動輪502、第三傳動輪521及第四傳動輪522也可為帶輪或轉輪,同樣可以實現本發明。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踩踏件8與第二踩踏件9沒有實現聯動,當然在其他的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踩踏件8與第二踩踏件9的前端可以通過軟性件連接來實現聯動。本發明中所述車架1的主梁由一根縱長型管型材制成,第一滑桿71及第二滑桿72分別通過支架安裝于該主梁上,結構強度足夠的同時又大大簡化了結構。
參圖3及圖4所示,所述后輪5的輪轂內設有變速機構6,所述第二傳動輪502及第四傳動輪522分別安裝于后軸51的兩端并為后軸51提供動力輸入,所述后輪輪轂為動力輸出件,所述第二傳動輪502與后軸51之間、所述第四傳動輪522與后軸51之間均設置有超越離合器,所述變速機構6包括兩套行星變速器(第一行星變速器60及第二行星變速器61)及兩套自動離心換擋機構(第一自動離心換擋機構62及第二自動離心換擋機構63)。所述第一行星變速器60與第二行星變速器61并排設置,所述第一行星變速器60包括:第一行星架600、第一行星輪601、第一齒圈602及第一中心輪603,所述第二行星變速器61包括:第二行星架610、第二行星輪611、第二齒圈612及第二中心輪613,所述第一中心輪603與第二中心輪613一體成型形成第一組合件,所述第一組合件套設于后軸51上并與車架1相固定,所述第一行星架600與第二齒圈612一體成型形成第二組合件,所述第二行星架610與輪轂之間設有超越離合器,所述第一齒圈602與后軸5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自動離心換擋機構62包括第一棘爪件架620、兩個第一棘爪件621、第一棘輪622、第一扭簧623及第一平衡拉桿624,所述第一棘爪件架620設置于輪轂內并與輪轂一體成型,所述第一棘輪622設置于第二組合件上并與第二組合件一體成型,所述第二自動離心換擋機構63包括第二棘爪件架630、兩個第二棘爪件631、第二棘輪632、第二扭簧及第二平衡拉桿,所述第二棘爪件架630設置于輪轂內并與輪轂一體成型,所述第二棘輪632設置于第一齒圈602上并與第一齒圈602一體成型,本發明變速器內的第一棘爪件621及第二棘爪件631上均設有配重塊,通過配重塊在旋轉過程中產生離心力來實現變速器內變速部件之間的嚙合和脫離,從而實現自動換擋。
本發明中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的工作原理為:騎行者左腳踩在第一踩踏件8上,右腳踩在第二踩踏件9上,然后左右腳分別作來回直線踩踏運動,左腳作來回踩踏運動時,由于第一踩踏件8與第一滑套73相焊接,第一滑套73又套設于第一滑桿71上,因此第一踩踏件8沿著第一滑桿71作來回滑動,同理,第二踩踏件9沿著第二滑桿72作來回滑動,由于第一剛性連接件500連接于第一踩踏件8與第一傳動帶503之間,因此通過第一剛性連接件500的傳動,第一踩踏件8將動力傳遞給第一傳動帶503,第一傳動帶503再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傳動輪502,第二傳動輪502將動力傳遞給后輪軸51,然后通過后輪輪轂內的變速機構6變速,動力由后輪輪轂輸出,進而驅動后輪5,同理通過第二剛性連接件520的傳動,第二踩踏件9將動力傳遞給第二傳動帶523,第二傳動帶523再將動力再傳遞給第四傳動輪522,第四傳動輪522將動力傳輸給后輪軸51,然后通過后輪輪轂內的變速機構6變速,動力由后輪輪轂輸出,進而驅動后輪5。
綜上所述,本發明中的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克服了圓周踩踏所存在的用力死點和踩踏頻率不高的缺陷,并且兩個踩踏件獨立地與后輪的后軸相連接,每個踩踏件均為踩踏力的輸入源,踩踏力更大;整套傳動部件設計在同一軸線上,傳動效率高,結構緊湊;通過變速器變速,騎行更省力,另外本發明中的踩踏件通過安裝于滑桿上使得其結構穩定性更高,本發明中踩踏件的獨特結構設計使得在騎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危險情況騎行者的腳很容易從踩踏件中脫離,從而避免受到傷害。
實施例2
參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其余結構均與實施例1中的直線踩踏兩輪自行車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實施例1中的踩踏件是通過與滑套焊接,然后滑套套設于滑桿上來實現踩踏件的來回滑動,而本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滑桿71上設有第一滑軌710,所述第一踩踏件8的安裝部80上設有與第一滑軌710相配合的數個第一滑輪800,所述第二滑桿72上設有第二滑軌,所述第二踩踏件9的安裝部90上設有與第二滑軌相配合的數個第二滑輪來實現踩踏件相對于滑桿的滑動。
上述的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創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運用的實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